一种接地静触头结构以及接地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752899发布日期:2024-01-23 10:38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地静触头结构以及接地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接地静触头结构以及接地开关。


背景技术:

1、现有的充气环网柜,断路器柜方案采用真空灭弧室与隔离开关相结合的方案,隔离开关位于断路器的下方;负荷开关方案采用三工位负荷开关,具备合闸-分闸-接地三个工作位置。两种主要柜型接地开关均位于充气环网柜下方,当此开关作为进线柜使用时,如果线路侧出现故障,断路器又没能切除故障(即机械、电气闭锁失效的情况),此种特殊情况下,接地开关为保护自身设备和下级设备的安全,必须要进行关合操作,简单的来说,是在带电的情况下进行接地开关合闸操作。此时动触刀会带电合闸接地,当动触刀靠近接地静触头时,由于两端的电压差,动触刀刀头会和接地静触头产生电弧,如果接地开关关合能力达不到要求,会引起充气环网柜相间短路,热量短时集聚,极端情况造成爆炸,造成严重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接地静触头结构以及接地开关。

2、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接地静触头结构以及接地开关,其中,包括固定在支架上的接地静触头以及吸弧片,吸弧片位于接地静触头的侧面上,吸弧片的最高点高于接地静触头的最高点。

3、采用此种结构设置,在强行带电接地进行关合操作时,动触刀朝向接地静触头运动时,其先与吸弧片形成电弧,通过吸弧片将电弧吸收,从而可以有效防止接地静触头被电弧烧坏。

4、其中,吸弧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吸弧片分别位于接地静触头的两侧,且两个吸弧片为对称设置。

5、通过两个吸弧片的设置,提高吸引电弧的效率。

6、其中,两个吸弧片分别位于接地静触头的长侧面的两侧上。

7、吸弧片位于接地静触头的长侧面上,增加了与动触刀之间的配合面积,提高吸引电弧的效率。

8、其中,吸弧片包括吸弧部、连接部以及固定部,吸弧部通过连接部与固定部连接,固定部与支架连接。

9、通过固定部的设置,形成了固定效果,其次,通过连接部加长了电弧的流经距离,更好的实现引弧与灭弧效果。

10、其中,接地静触头还包括基座,固定部固定在基座上。

11、通过基座的设置,增加了接地静触头的固定强度,同时,在安装时,吸弧片、基座、支架三者形成一体固定,提高固定强度。

12、其中,支架上设有缓冲垫,缓冲垫位于接地静触头的下方。

13、缓冲垫的设置,形成缓冲效果,防止动触刀在转动的时候直接与支架相抵。

14、其中,缓冲垫为长条形且水平横向固定在支架上。

15、缓冲垫的设置,增加了长度,增加了接触面积,确保动触刀不会与支架相抵。

16、一种接地开关,其中,包括上述的接地静触头结构以及固定在框架上的动触刀,动触刀与框架为相对转动设置,接地静触头位于动触刀的转动轨迹上

17、采用此种结构设置,在动触刀的转动过程中,动触刀的外侧与吸弧片之间会产生电弧,故而电弧不会烧毁动触刀与接地静触头的连接部分,确保关合结构的正常使用。

18、其中,还包括绝缘子,动触刀通过绝缘子与框架连接。

19、通过绝缘子的设置,使得动触刀更好的与框架连接。



技术特征:

1.一种接地静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支架上的接地静触头以及吸弧片,吸弧片位于接地静触头的侧面上,吸弧片的最高点高于接地静触头的最高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地静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吸弧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吸弧片分别位于接地静触头的两侧,且两个吸弧片为对称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接地静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吸弧片分别位于接地静触头的长侧面的两侧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地静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吸弧片包括吸弧部、连接部以及固定部,吸弧部通过连接部与固定部连接,固定部与支架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接地静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接地静触头还包括基座,固定部固定在基座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地静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支架上设有缓冲垫,缓冲垫位于接地静触头的下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接地静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缓冲垫为长条形且水平横向固定在支架上。

8.一种接地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接地静触头结构以及固定在框架上的动触刀,动触刀与框架为相对转动设置,接地静触头位于动触刀的转动轨迹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接地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子,动触刀通过绝缘子与框架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接地静触头结构以及接地开关,其中,包括固定在支架上的接地静触头以及吸弧片,吸弧片位于接地静触头的侧面上,吸弧片的最高点高于接地静触头的最高点;本技术带电进行接地合闸防止动触刀与接地静触头的连接处发生烧毁。

技术研发人员:毛传信,冯威,毛振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赋星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31
技术公布日:2024/1/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