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框架、电池包下箱体及电池包和动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77795发布日期:2024-03-01 12:32阅读:14来源:国知局
电池包框架、电池包下箱体及电池包和动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包,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包框架,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设有该电池包框架的电池包下箱体,和设有该电池包下箱体的电池包,以及配置有该电池包的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1、动力电池作为储能及动力输出装置,集成了油箱和发动机的功能,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的安全直接决定了整车的安全性,尤其是电池包箱体的结构强度对于动力电池的整体安全至关重要。

2、目前,现有的电池包箱体,大部分采用铝型材方案以应对整车侧柱碰工况,但是,由于铝型材强度较低、成本较高,故,铝型材设计的箱体无法满足动力电池侧柱碰撞要求,易发生动力电池因空间入侵大而起火爆炸的问题,对乘客造成了人身安全威胁。

3、此外,现有技术中采用铝型材方案设计的电池包箱体,针对不同车型,往往需要开发不同模具,开发成本高,无法满足不同电量车型的迭代需求,在整车平台化基础上降本贡献度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电池包框架,以可提高整包侧碰安全性。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电池包框架,包括前后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一边梁,以及左右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二边梁;两个所述第一边梁均采用一体压铸成型,两个所述第二边梁均采用钢板一体辊压成型,且两个所述第一边梁和两个所述第二边梁之间可拆卸连接。

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

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边梁上设有螺接孔,所述第二边梁上设置有衬套;

6、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衬套后螺接在所述螺接孔中。

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边梁上设有嵌装孔,所述衬套嵌设在所述嵌装孔中。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之间设有胶粘层。

9、进一步的,所述胶粘层采用结构密封胶制成;和/或,所述胶粘层的厚度在0.3-0.8mm之间。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边梁采用铝材质或铝合金材质制成;和/或,所述第二边梁的外侧壁上设有采用钢板一体辊压成型的加强梁。

1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包框架,可通过左右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二边梁采用钢板一体辊压成型,来提升整包侧碰撞的安全性,保证乘客安全,并将前后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一边梁采用一体压铸成型,可具有降本及成型质量好等优点,同时,在两个第一边梁和两个第二边梁之间可拆卸连接的前提下,也可基于辊压成型方案模具共用,不需要开发新模具便可实现第二边梁长度调整的特点,来满足不同电量车型的迭代需求,以利于实现整车平台化及降本的目的,从而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

13、其次,采用紧固件,并配合设置螺接孔和衬套,利于通过紧固件穿过衬套后螺接在螺接孔中,以实现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之间的螺接。通过在第二边梁上设置嵌装孔,利于衬套在第二边梁上的隐藏式设计,减小占用空间,使得第二边梁的整体结构布置更合理。设置胶粘层,且胶粘层采用结构密封胶制成,以及胶粘层的厚度在0.3-0.8mm之间,利于确保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之间的密封性。第一边梁采用铝材质或铝合金材质制成,可利于在一体压铸成型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成本,并提升轻量化,同时,设置加强梁,可提升第二边梁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侧碰安全性。

14、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提出一种电池包下箱体,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池包框架。

15、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中设有上述的电池包下箱体。

16、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中配置有上述的电池包。

1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包下箱体、电池包及动力装置,和上述的电池包框架,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包框架,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框架,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框架,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框架,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框架,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包框架,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框架,其特征在于:

8.一种电池包下箱体,其特征在于:

9.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10.一种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框架、电池包下箱体及电池包和动力装置,本技术的电池包框架,包括前后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一边梁,以及左右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二边梁;两个第一边梁均采用一体压铸成型,两个第二边梁均采用钢板一体辊压成型,且两个第一边梁和两个第二边梁之间可拆卸连接。本技术的电池包框架,能够提升整包侧碰撞的安全性,保证乘客安全,同时,也能够满足不同电量车型的迭代需求,进而利于实现整车平台化及降本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张鹏飞,陈卫强,杜义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11
技术公布日:2024/2/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