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071313发布日期:2024-05-21 20:04阅读:1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所属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以上组装方式中的步骤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顺序,本技术对此不再赘述。请结合图3、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导电壳体11的第一上表面1111上且覆盖所述减重槽1113的盖板13。所述盖板13具有平整的上表面,以在所述电连接器100安装于所述电路板200时,让吸盘吸住所述盖板13从而抓取所述电连接器100。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板13为聚酯薄膜。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限制本技术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技术的理解应该以所属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技术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的电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以及金属壳体。其中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收容对接模组的收容插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延伸入所述收容插槽中的接触部。

2、随着电连接器对数据传输要求的不断提高,在优化屏蔽设计的同时,如何对所述电连接器进行合理的减重也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实现轻量化的电连接器。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3、壳体,所述壳体包括配置成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收容对接模组的收容插槽;所述壳体设有第一上表面以及自所述第一上表面向下凹陷而成的减重槽;以及

4、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包括凸伸入所述收容插槽中的第一接触部;以及

5、盖板,所述盖板固定于所述第一上表面且覆盖所述减重槽。

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盖板为聚酯薄膜。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盖板配置为让吸盘吸附,以抓取所述电连接器。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为导电壳体;

9、所述导电壳体为金属壳体;或者

10、所述导电壳体为在绝缘材料上电镀金属材料而形成的复合壳体。

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电壳体包括第一导电壳体,所述第一导电壳体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端子模组安装槽;

12、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模组,所述第一端子模组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安装槽中,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包括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与所述第一接触臂相连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架设于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安装槽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一导电壳体不相接触。

13、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端子模组为若干个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安装槽为若干个且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每一个第一端子模组至少部分安装于对应的一个第一端子模组安装槽中;所述第一导电壳体设有将相邻的两个第一端子模组安装槽分隔开的第一分隔壁。

14、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电壳体包括第二导电壳体,所述第二导电壳体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端子模组安装槽;

15、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第二端子模组,所述第二端子模组收容于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安装槽中,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包括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第三固定部以及与所述第三固定部相连的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三固定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安装槽中,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不与所述第二导电壳体相接触,所述第二接触臂包括凸伸入所述收容插槽中的第二接触部。

1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端子模组为若干个且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安装槽为若干个且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每一个第二端子模组至少部分安装于对应的一个第二端子模组安装槽中;所述第二导电壳体设有将相邻的两个第二端子模组安装槽分隔开的第二分隔壁。

1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电壳体与所述第二导电壳体分开设置且固定在一起;或者

18、所述第一导电壳体与所述第二导电壳体一体成型。

1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绝缘固定块,所述绝缘固定块固定于所述导电壳体,所述绝缘固定块靠近所述收容插槽的插接端,所述绝缘固定块包括与所述收容插槽相连通的狭槽,所述第一接触臂的末端至少部分延伸入所述狭槽中。

20、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壳体设有第一上表面以及自所述第一上表面向下凹陷而成的减重槽;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上表面且覆盖所述减重槽的盖板。如此设置,有利于减轻所述电连接器的重量,从而有利于实现轻量化。



技术特征:

1.一种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3)为聚酯薄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3)配置为让吸盘吸附,以抓取所述电连接器(10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导电壳体(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壳体(1)包括第一导电壳体(11),所述第一导电壳体(11)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延伸的第一端子模组安装槽(113);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模组(31a)为若干个且沿第二方向(a2-a2)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a2-a2)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a1-a1);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安装槽(113)为若干个且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间隔设置;每一个第一端子模组(31a)至少部分安装于对应的一个第一端子模组安装槽(113)中;所述第一导电壳体(11)设有将相邻的两个第一端子模组安装槽(113)分隔开的第一分隔壁(114)。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壳体(1)包括第二导电壳体(12),所述第二导电壳体(12)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延伸的第二端子模组安装槽(123);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模组(32a)为若干个且沿第二方向(a2-a2)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安装槽(123)为若干个且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间隔设置;每一个第二端子模组(32a)至少部分安装于对应的一个第二端子模组安装槽(123)中;所述第二导电壳体(12)设有将相邻的两个第二端子模组安装槽(123)分隔开的第二分隔壁(124)。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壳体(11)与所述第二导电壳体(12)分开设置且固定在一起;或者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绝缘固定块(2),所述绝缘固定块(2)固定于所述导电壳体(1),所述绝缘固定块(2)靠近所述收容插槽(101)的插接端,所述绝缘固定块(2)包括与所述收容插槽(101)相连通的狭槽,所述第一接触臂(310)的末端至少部分延伸入所述狭槽中。


技术总结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壳体、第一导电端子以及盖板。所述壳体包括配置成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收容对接模组的收容插槽。所述壳体设有第一上表面以及自所述第一上表面向下凹陷而成的减重槽。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包括凸伸入所述收容插槽中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盖板固定于所述第一上表面且覆盖所述减重槽。如此设置,有利于减轻所述电连接器的重量,从而有利于实现轻量化。

技术研发人员:黄斌,曾晨辉,姚坤磷,陈琼南,陈宏基,李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28
技术公布日:2024/5/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