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盖板组件、电池及动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942430发布日期:2024-05-11 00:21阅读:10来源:国知局
电池盖板组件、电池及动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池,具体涉及电池盖板组件、电池及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1、锂离子电池具有高放电电压、高能量密度和低自放电等特性,在3c产品、电动汽车及储能领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节能环保等各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动力电池等领域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迅猛增加。

2、同时,市场对电池的安全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3、而目前常规的电池,其极柱内阻较高,会造成电池产热大,温升高,影响温度采集,存在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盖板组件、电池及动力装置,以解决电池极柱的内阻高导致电池产热大、温升高、安全性差的问题。

2、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盖板组件,包括盖板和电连接组件,盖板设有安装孔;电连接组件适于与电池的极组电连接,电连接组件固定设于安装孔;电连接组件包括沿轴向连接的n个柱段,n≥1;各柱段的长度为li,各柱段的材料电阻率为αi,沿电连接组件的径向的截面,各柱段的等效截面积为si,1≤i≤n;电连接组件的电阻为r,r≤0.08mω,且满足:

3、。

4、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电池盖板组件,利用上述公式将电连接组件的内阻控制在小于或等于0.08mω的范围内,降低电连接组件的阻值,能够降低电池产热,降低温升速率,从而保证温度采集的准确性,从而便于精准控制温度,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电连接组件包括极柱,极柱设于安装孔,电连接组件的电阻r为极柱的电阻。

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n=3,电连接组件的电阻为:

7、,

8、其中,。

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n=4,电连接组件的电阻为:

10、,

11、其中,,,。

1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电连接组件包括极柱和连接件,极柱通过连接件固定设于安装孔;电连接组件的电阻r为极柱与连接件连接后构成的整体的阻值。

1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n=4,电连接组件的电阻为:

14、,

15、其中,。

1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n=5,电连接组件的电阻为:

17、,

18、其中,,,。

1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极柱包括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正极极柱采用铝合金制成;负极极柱采用铜或铜铝复合材料制成。

20、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壳体、极组以及以上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电池盖板组件,壳体具有容置空腔,壳体具有敞口端;极组设于壳体的容置空腔内;电池盖板组件设于壳体的敞口端。

21、有益效果:因为电池包括电池盖板组件,具有与电池盖板组件相同的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22、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动力装置,包括以上实施例中的电池。

23、有益效果:因为动力装置包括电池,具有与电池相同的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组件包括极柱,所述极柱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电连接组件的电阻r为所述极柱的电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n=3,所述电连接组件的电阻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n=4,所述电连接组件的电阻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组件包括极柱和连接件,所述极柱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电连接组件的电阻r为所述极柱与所述连接件连接后构成的整体的阻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n=4,所述电连接组件的电阻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n=5,所述电连接组件的电阻为: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包括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所述正极极柱采用铝合金制成;所述负极极柱采用铜或铜铝复合材料制成。

9.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10.一种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电池盖板组件、电池及动力装置。电池盖板组件包括盖板和电连接组件,盖板设有安装孔;电连接组件适于与电池的极组电连接,电连接组件固定设于安装孔;电连接组件包括沿轴向连接的n个柱段,n≥1;各柱段的长度为L<subgt;i</subgt;,各柱段的材料电阻率为α<subgt;i</subgt;,沿电连接组件的径向的截面,各柱段的等效截面积为S<subgt;i</subgt;,1≤i≤n;电连接组件的电阻为R,R小于或等于0.08mΩ,且满足预设公式。本发明利用预设公式将电连接组件的内阻控制在小于或等于0.08mΩ的范围内,降低电连接组件的阻值,能够降低电池产热,降低温升速率,从而保证温度采集的准确性,从而便于精准控制温度,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成,辛雪倩,马永贵,周杰,孙超,贡伟红,李俭,盛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5/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