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晰阳极化的内层界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249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清晰阳极化的内层界面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有关生成半导体结构的方法,尤其是有关制备改进的隔离的半导体区域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制备改进的半导体器件。
半导体工业继续向着朝改进的双极性集成电路,包括双极型晶体管、MQS器件、或者二者皆有的方向发展。例如有人提议横向双极型器件比传统的垂直方向的结构具有一定的优点,并试图制造这种器件。为此,研究的一个领域是利用隔离技术,例如氧注入技术,希望改进得到的双极型晶体管结构的质量。然而,以前应用于MOS电路的隔离技术,在制备双极型器件时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这种隔离技术中的一个局限是在沿半导体和隔离层之间的界面固有形成的缺陷。这些缺陷阻碍了近距离的横向结的形成,因此阻碍了制备高增益器件。
其它隔离技术的局限性包括自然的或固有的上扩散或者杂质自掺杂到半导体材料之中,这通常发生在接近隔离界面处。在现有隔离技术中,产生杂质的固有的或自然的横向扩散也是一个问题,它导致了制得器件的漏电增大和总的等级的降低。
由上可知,对于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提出了要求,即利用这种制造方法制备高增益的横向双极型器件,与之相关的要求和为改进隔离技术所提出的是在半导体材料和隔离内层之间提供一种低缺陷的和高精确限定的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成隔离半导体区域或岛的方法,该区域或岛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半导体区域和与之相邻的隔离区域之间具有更陡的渡越区。由于这种陡的渡越区和减少了边界缺陷,就能生成近距离的双极型晶体管结,制备高增益的双极型器件。在MOS器件制造方面,可以实现改进的器件隔离,减小寄生晶体管效应,包括锁上(Latch up);提高器件的辐射硬度,减少“单一事件失常”(Single event upsets);减少源-基片的电容,提高器件的开关速度。
根据本发明的主要的一方面,用高浓度掺杂的可阳极氧化的N+半导体材料层淀积在半导体基片上。在外延层顶表面上的任何界面或自然氧化物被去除以防止生成鸟嘴状或啄形结构(Birds beak or birds head),氧化硅层形成在外延层上,根据图形掩模限定的区域,在其上将顺序蚀刻出深的沟道。然后,深的沟道通过分层结构蚀刻到半导体基片,在低温条件下,在沟道的侧壁上生成长出一层薄的氧化物层。然后,基片结构被旋转在阳极氧化处理的溶液中清洗沟道,溶液中接通电流以阳极氧化处理重掺杂的N+层,从而把该层变成单一的、均匀多孔的硅内层,接着,该结构受到快速的、低温氧化处理以把该内层变成隔离氧化物半导体层,低温氧化作用导致了在外延层和隔离内层之间非常陡的界面。
沟道用隔离氧化物填充,并经平面化处理得到所需的表面形状,因此,外延半导体材料的隔离岛区在隔离内层之间有很陡的限定界面。因为只用低温处理,外延层材料由于上扩散或自掺杂相对保持互不影响,且界面缺陷减少到最小。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通过结合附图对制造工艺和产生的结构的描述更为明显,其中图1是现有技术半导体的截面图,作为一种例子,其结构是一横向npn双极型晶体管。
图2是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双极型半导体结构的放大剖视图说明在外延硅层和氧化物层的界面上的边界缺陷。
图3是比较根据现有技术(虚线)方法制成的其外延硅和氧化物界面掺杂浓度分布的图形和根据本发明(实线)方法的结构。
图4是根据本发明在半导体基片上形成各层的截面图;
图5是开槽的半导体结构的截面图;
图6是受到阳极氧化溶液处理的开槽半导体结构的截面图;
图7是在氧化处理后半导体阳极氧化结构截面图;
图8是说明抗蚀平面化处理的半导体结构的截面图;
图9是说明部分平面化表面的半导体结构的截面图。
图10说明根据本发明而生成的隔离的外延槽的半导体结构的截面图。最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图1中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工艺生成的横向双极型(npn)晶体管结构11,(图1中的结构被定义为“横向的”是因为该器件中的电流是横向流过基片的)。可以理解到,在背景技术中描述的横向双极型晶体管只是许多种器件中的一种设想,而这种器件尤其适合于下面详细描述的在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和结构生成隔离岛区后的制备和使用。总体结构包括-N型基片10,一半导体岛区12和其它半导体区域(图中没有画出)的二氧化硅区域14。在岛区12中生成的晶体管包括一N+发射极16,一P型基极18和N+集电极20。金属化触点22和24各自与发射极16和集电极20电接触。一P+多晶硅层26覆盖在基片18上,氧化膜27覆盖在多晶硅层26上。
制造高质量的横向双极型器件的固有问题是在隔离内层14和外延半导体区12之间不能形成陡的渡越区。当二氧化硅隔离层14是用阳极氧化处理形成时,问题更为严重。用重掺杂N+内层的阳极氧化处理和氧化作用来生成二氧化硅14,掺杂物原子被趋向界面32,增加了本区N型掺杂浓度并生成表示界面缺陷的阳极氧化尖峰。因此参见图2,将图1中现有技术的晶体管区域12部分被多倍放大,阐明界面32隔开了半导体区域12和氧化物内层14,在氧化层和N+区16的接触面上的界面上的界面缺陷34由于降低了基极18的特性,减少了器件的增益,并且认为是形成一薄的基区18的障碍。界面缺陷34增加了结的漏电流,这种漏电流降低了器件的质量,其更重要的是提供不均匀结扩散的机构,由于界面缺陷34产生的不均匀扩散可能导致基区的不均匀宽度,如所示的那样,通常由集电极扩散掩埋基区。事实上用集电极基极结的“尾部”(Tail)来延伸到发射极16和来缩短集电极20到发射极16,也并非是罕见的。
根据本发明,在外延硅和氧化隔离层之间提供一陡的界面,界面的图示说明与已有技术的对照,如图3所示。图中垂直轴表明掺杂物的浓度,横轴表明基片结构的深度,该深度从外延层的顶部表面开始测量。尤其是水平线38表示了外延层的掺杂浓度,大约是每立方厘米1016个原子。例如,外延层是1.5微米厚。垂直线40表示渡越区的界面。水平线42表示重掺杂的N+层,其适用于选择阳极化目的,它是由用每立方厘米1×1018到1×1019个原子非常高浓度下进行掺杂。重要的是根据下面要详细说明的本发明的步骤所获得的实用界面掺杂物梯度之间的弯曲处44。最好,在外延层和隔离内层的渡越区不宽于几百埃(angstroms)。
相反,虚线46作为至今所用的工艺技术的结果,说明了靠近界面的外延层掺杂浓度的不均匀性。曲线46是生成外延层和氧化物内层期间自动掺杂和上扩散过程中不希望有的特性曲线,它产生了一渡越区,例如其宽度在2500~5000埃之间。
图4-10依次说明的本发明的工艺步骤,用以制造高清晰的外延和氧化物内层的界面。首先参见图4,半导体结构首先开始的是对一N型硅基片48掺杂,例如磷掺杂,其用具有大约2~4欧姆-厘米电阻率的磷,磷的浓度是大约每立方厘米硅中1015个原子,然后N+内层50在基片48上生成。内层50外延生长,而不是扩散或注入,所以它具有均匀的截面掺杂浓度。例如,可用浓度为每立方厘米1018到1019个原子的砷提供内层50的重掺杂。N+内层50的厚度并不是临界值,可根据应用的需要选择。例如,厚度可以大约在0.25~2.0微米之间。
N型外延层54是接着在N+内层50上生长出来,外延层54是通过掺杂浓度例如,用砷,由通常的反应器(reactors)产生每立方厘米1×1015到1×1016个原子来进行外延生长,这样砷掺杂物的截面浓度是均匀的。外延层54是被分隔和隔离以构成隔离的半导体区域槽。
接着外延54的顶部表面用常用的方法除去界面间或本身形成的氧化淀积物。例如,由于暴露在普通环境中而产生的氧化沉积物。在外延层表面56上先后沉积材料层以前去除任何自身氧化物可以防止由靠近暴露的边缘的硅氧化而生成“鸟嘴状”(birds beak)或啄状(birds head)。这些缺陷特别对于以后的开槽和基片的氧化作用影响较大。接着,氮化硅(Si3N4)薄层58沉积在外延层54上以在外延层材料54的表面提供一氧化层掩膜。最后用四乙基硅酸盐(TEOS)通过低压化学汽相沉积(LPCVD)工艺,在氮化硅58上沉积一层氧化物层60。
在半导体结构上用常用的等离子体或活性离子蚀刻法蚀刻出槽62,如图5所示。槽62通过层状半导体结构延伸到基片48,为了节省横向基片空间并提供高密度双极型器件,槽62可蚀刻至宽度为1微米或更小,槽62具有侧壁64和66,与槽底部68成80°到85°角以消除在以后的氧化物回填时产生空隙。
如图6所示,把开槽的结构浸在重量比为大约10%~49%的氢氟酸溶液的阳极氧化液72中,作阳极氧化处理,并且,一电势(图中没画出)加在该结构的每一面的溶液72上,结果,电流从该结构的顶面经N+内层50流向基片48的底部。因为N+重掺杂内层50具有低的电阻,它提供了集中的电流通路,如图中前头74所示。开槽和阳极氧化处理技术在与本申请同时递交的题为“用阳极化硅内层的开槽和氧化形成的半导体隔离”中详细讨论了。(代理人文件号T I-10399),已转让给与本案同一个受让人,可作此案参考。
正如申请(代理人文件号T I-10399)所描述的阳极氧化作用首先在重掺杂材料上,轻掺杂的材料被较小程度地蚀刻。因为这个原因,从整个外延层54来看N+内层50的掺杂浓度是均匀的这一点应该是很好的。但在外延层某点上,其到外延层的浓度在几百埃的范围内急剧变化。由于掺杂浓度引起的电阻率的不同值促进了岛区54下部和旁边的整个N+层的完全变换,产生了消除的制造物的突变界面。为此,应避免延长和升高处理温度,以防止N+掺杂向外延界面的扩散,或者N+掺杂进入外延层54,在均匀掺杂N+层上的均匀掺杂外延层54的浓度以及低温高压氧化工艺,将在下面详细讨论,以保证在外延材料54和N+内层50间的界面保持陡的和高度限定。
N+内层50的阳极氧化使N+材料变成包含有微孔76的多孔的内层,其取向排列为电流流向。在施加的阳极氧化工艺所需的电流密度达到足够的时间以使在内层50中产生了多孔结构达到50%~60%时,阳极化工艺结束。
阳极氧化半导体结构工艺结束后,基片在低温条件下用氧预处理,然后在10%氢氟酸溶液中打毛,打毛结束后,在蒸气气氛中基片被加热处理其温度渐渐上升到800~900℃。
然后多孔硅内层50通过高压和低温的氧化工艺完全转变成隔离的二氧化硅。这一工艺使多孔内层50很快转变成二氧化硅而不发生掺杂物的再分布。因此,如上所述内层50的氧化作用使内膜应力和掺杂物再分布减至最小。在最佳实施例中,压力可以是5~25个大气压,例如10个大气压;温度低于900℃,例如850℃,反应的时间很快,它取决于所用的温度和压力。
图7说明了内层50在高温氧化作用后的结构。在氧化作用步骤中,暴露在外的外延层58的横向边界被氧化,而留下二氧化硅边缘77和78。此外,基片48和槽54的一部分在高压氧化工艺过程中被消耗而转变成热二氧化硅区80,该区80较之于阳极化的氧化物内层50来说是一整体氧化物密度,其作用就象一阻挡层,防止杂质掺杂物进入基片48,值得注意的是氧化物区域80是高质量氧化物,给外延层54提供了高度限制的优良的接触面。
为了保证多孔内层50的完全氧化,以及减轻内层50中的二氧化硅的回流压力,基片可短时间内承受高于970℃温度。
然后该结构的上部表面被抗蚀平面化处理,如图8所示。在该平面化处理过程中,槽62用氧化物82重新填充,该氧化物同样覆盖结构表面,如同氧化物重新填充一样,是在槽上形成了交点84(cusp),常用的抗蚀层86被旋压成型在共形的氧化物外层82上,因为抗蚀层86不是共形的,因此用它填充在交点84上,在抗蚀层86的表面上不会留下不规则形状。根据抗蚀技术,选定的抗蚀层具有和共形氧化物82的同样的蚀刻率。当半导体结构被蚀刻时,平面的蚀刻界面通过抗蚀层86和共形氧化物82移动,因此消除了交点84。
在平面化处理后,半导体基片如图9所示,通过磨光该结构并把该结构的截面区域用稀释的氢氟酸溶液处理。
接着去掉氮化硅层58,如图10所示,这样改进的半导体结构制备好,接着根据现有已知技术的一系列处理方法,制备双极型器件的横向结构。
所有图没有按比例画。深而窄的槽允许外延槽54有较接近的间隔,这样就形成了高密度的双极型电路。由于外延槽54完全用二氧化硅82隔离,其寄生电路电容减小,因此提高了双极型器件的开关速度。最后,重要的是,岛区54没有被缺陷的形成所降低,这个特征使双极型器件的发射极与集电极区域均匀横向扩散,形成固定宽度的基区,以获得高增益器件。
尽管本发明描述和说明的具有一定特殊性,可以理解到本发明是用具体的例子对发明作了揭示。因此,凡不违背权利要求
所述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多种步骤组合和安排,对于本专业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制造硅半导体结构的方法,包括下列各步骤;在基片上生成可进行选择的可阳极氧化的材料层;在上述可进行阳极氧化层上生成一外延层;阳极氧化处理可阳极氧化层以生成多孔材料;通过将该结构处在高压和低温氧化处理环境下进行氧化处理上述的多孔材料,使上述的多孔层在杂质扩散进入外延层之前氧化处理。
2.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处理的温度低于900℃。
3.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处理温度大约是850℃。
4.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力是5到25个大气压。
5.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力是10个大气压。
6.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阳极氧化层是被用基本上均匀浓度的杂质沉积。
7.一种制造半导体结构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在一N型硅基片上外延生长一层重掺杂N+半导体材料层;在所述的重掺杂N+层上外延生长一轻掺杂浓度的N-层;从上述的轻掺杂N-层的表面到上述的基片通过上述外延层开槽;阳极氧化处理上述的重掺杂N+层,从而生成一多孔的半导体材料层;在低于900℃的温度大于5个大气压的条件下氧化处理上述的半导体材料的多孔层,从而生成二氧化硅的复合层;用隔离氧化物填充上述槽。
8.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氧化作用的温度丈大约是850℃。
9.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压力保持在5到25个大气压之间。
10.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进一步包括在阳极化处理之前预先蚀刻有槽的侧壁和底部。
11.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的预蚀刻处理包括在给阳极氧化处理溶液通电前先把基片在阳极化溶液中浸没一段时间。
12.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进一步包括在上述的轻掺杂N-层上生成一氮化硅层。
13.一种具有隔离岛区的半导体结构,包括在所述内层四周和上面的具有预定掺杂浓度的外延硅岛区;在上述的二氧化硅隔离内层和上述外延层之间的具有掺杂渡越区厚度小于几百埃的边界区域。
14.如权利要求
13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边界区域的掺杂浓度是每立方厘米1016个原子到每立方厘米1018或1019个原子。
15.如权利要求
13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渡越区厚度小于1500埃。
16.如权利要求
13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渡越区厚度小于500埃。
专利摘要
一种半导体结构在半导体岛区(54)和隔离内层(50)之间具有渡越厚度小于1500埃的高清晰度界面。为了生成这种结构,在复合外延层(54)和N
文档编号H01L21/316GK86107669SQ86107669
公开日1987年7月15日 申请日期1986年12月4日
发明者埃尔顿·杰·佐伦斯基, 大卫·彼·斯布莱特 申请人: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