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负荷最小化的电气贯通接触元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207936阅读:来源:国知局
6还承受机械的负荷,所述机械的负荷例如在 本发明建议的接触元件10的冲制过程的情况下作用在该Al/Cu复合材料36上。
[0021] 在图1的视图中,Cu段42表示接触元件10的插头侧14,而接触元件10的焊接侧 16通过Al/Cu复合材料36的A1段44构成。代替在图1中示出的具有箭头形状的末端52 和互补设置的凹部54的过渡区38的几何结构,也可以在Al/Cu复合材料36的Cu段42和 A1段44之间的过渡区38内构建其他的过渡几何结构。
[0022] 图2的视图示出了由图1的Al/Cu复合材料构成的、根据本发明建议的接触元件 的平面图。
[0023] 从图2的平面图中可见,接触元件10在它的通过Cu段42构成的插头侧14包括 一列插针12。插头侧14上的各个插针12通过连接片26彼此连接并且构成插头侧几何结 构32。该插头侧几何结构32通过已经关联图1说明的构造为Al/Cu复合材料36的条状型 材40的Cu段42给出。连接片26设有多个单个的孔30。
[0024] 此外按照图2的平面图的接触元件10包括焊接侧16,它通过Al/Cu复合材料36 的A1段44给出。从图2的视图中可见,在该区域内,也就是说在焊接侧16上,接触元件10 具有多根单个的接触线56。这些单个的接触线56都包括一个焊接尖28,其中这些单个的 接触线56可以以不同的长度构成。从图2的视图中可见,图2的视图中的这些单个的接触 线56可以具有第一长度20、第二长度22或者第三长度24。
[0025] 除在图2中示出的接触线56具有不同长度20、22和24的情况之外,接触线56也 可以具有与第一长度20、第二长度22和第三长度24无关的一致的长度。
[0026] 接触线56构成复合触点18并且是接触元件10的焊接侧几何结构34。
[0027] 返回来参考图1,焊接侧几何结构34的接触线56通过Al/Cu复合材料36的A1段 44给出,相反根据插头侧几何结构32的插针12通过多个单个的插针12-这里以一致的长 度构造-表示。
[0028] 从图2的视图中可见,表示焊接侧几何结构34的接触线56的焊接尖28由铝制成。 也就是说复合触点18的接触线56构造在Al/Cu复合材料36的A1段44内。焊接尖28由 Al/Cu复合材料36的A1段44构成,并且就E模数而言具有较小的刚性,此外具有较大的热 膨胀系数。在插头侧14内,插针一如既往用构成Al/Cu复合材料36的Cu段42的Cu合金 制造。当在接触元件10的插头侧14的区域内例如通过弯曲、转动和拉伸应力等在插针12 上出现由热感生的负荷时,一部分破坏负荷通过由Al/Cu复合材料36的A1段44构成的焊 接侧16的具有相当柔韧的特性的铝材被缓冲,使得能够期望较长的无损坏的时间,并且由 此期望本发明建议的接触元件10的较长的寿命。
[0029] 从图2的视图中可见按照图1的视图的Al/Cu复合材料36的一种可能的设计变 型方案。不言而喻,也可以与按照图2的视图的接触元件10的几何结构不同地在它的插头 侧14和它的焊接侧16从图1示出的Al/Cu复合材料36冲制或以其它方式形成其它几何 结构。
[0030] 图3示出了按照图1的视图的Al/Cu复合材料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变型方案。
[0031] 作为根据图1视图的、其中Al/Cu复合材料36在一个共同的水平平面46内延伸 的情况的替代方案是,Al/Cu复合材料36的Cu段42以及Al/Cu复合材料36的A1段44 还可以具有图3示出的几何结构。其与图1示出的Al/Cu复合材料36在一个共同的水平 平面46内延伸的几何结构的不同在于,Cu段42在第一水平平面48内延伸,而A1段44在 一个与之不同的第二水平平面50内延伸。图3的视图中的条状型材40的实施变型方案的 Cu段42和A1段44示出了,条状型材40的Cu段42和A1段44能够在彼此不同地错开定 向的水平平面48或者50内延伸。这取决于半成品,亦即其中可以冲制或者以其他方式形 成本发明建议的接触元件10的条状型材40。
[0032] 为完整起见应注意,根据图3的视图中的条状型材40的实施变型方案,Cu段42 和A1段44之间的过渡区38位于一个曲拐平面内,也就是说位于一个竖直平面内,从Al/Cu 复合材料36的条状型材40的第一水平平面48向第二水平平面50的过渡位于该竖直平面 内。
【主权项】
1. 一种接触元件(10),其具有插头侧(14)和待与印刷电路板或者载体衬底接触的焊 接侧(16),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元件(10)由Al/Cu复合材料(36)制造,该Al/Cu复合材 料的Cu段(42)构成接触元件(10)的插头侧(14),该Al/Cu复合材料的Al段(44)构成焊 接侧(16)。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Cu段(42)和所述Al段(44)位 于一个共同的水平延伸的平面(46)内。
3.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Cu段(42)和所述Al段 (44)在彼此不同的水平平面(48、50)内延伸。
4.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Cu段(42)和所述Al 段(44)之间有一个过渡区(38)延伸。
5. 根据上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过渡区(38)内所述Cu段 (42)的箭头形的末端(52)伸到Al段(44)的互补地构造的凹部(54)中。
6.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元件从所述Al/Cu 复合材料(36)冲制。
7.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元件(10)在所述插 头侧(14)包括形式为插针(12)的插头侧几何结构(32)。
8.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元件(10)在焊接侧 (16)具有形式为多个单个的接触线(56)的复合触点(18)的焊接侧几何结构(34)。
9. 根据上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焊接侧(16)的接触线(56) 具有不同的长度(20、22、24)。
10. 根据权利要求1到9之一所述的接触元件(10)在插头连接器和/或公接头中用于 触通电气结构元件的应用。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接触元件(10),其具有插头侧(14)和待与印刷电路板或者载体衬底接触的焊接侧(16)。所述接触元件(10)用Al/Cu复合材料(36)制造,它的Cu段(42)构成接触元件(10)的插头侧(14),它的Al段(44)构成焊接侧(16)。
【IPC分类】H01R13-03, H01R43-16, H01R12-58
【公开号】CN104521067
【申请号】CN201380040915
【发明人】M·古耶诺特, F·京特, R·拉特切夫, R·拉姆赛尔, A·菲克斯
【申请人】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2013年7月24日
【公告号】DE102012213804A1, EP2880716A1, US20150194756, WO2014019905A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