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压开关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236546阅读:来源:国知局
有由金属材料料构成并从主体部4k露出的二个外部连接端子4r。另外,由第一固定触点部4f及第二固定触点部4g构成的固定触点部4a和外部连接端子4r,是嵌件成型于第二壳体部件4的电路部件30的一部分露出而成的部件。如图7所示,电路部件30对二个金属板进行板金加工而形成。电路部件30在一端具有固定触点部4a,并且在另一端具有外部连接端子4r。S卩,电路部件30由在一端具有第一固定触点部4f并且在另一端具有一方的外部连接端子4r的部件和在一端具有第二固定触点部4g并且在另一端具有另一方的外部连接端子4r的部件这二个部件构成,第一固定触点部4f与第二固定触点部4g电绝缘。另外,在电路部件30的固定触点部4a与外部连接端子4r之间,形成有容许部4s,该容许部4s在从上方(Zl方向)俯视时沿与电路部件30延伸的方向(XI — X2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容许部4s的宽度尺寸(wl)比电路部件30的中间夹着容许部4s的部位的宽度尺寸(w2及w3)小。
[0095]第一壳体部件5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如图8所示那样形成为长方体状,在内部具备作为空间部3a的一部分的第一空间部5a。另外,第一壳体部件5在一侧(X2方向侧)具有第一空间部5a上开口出的第一开口 5b所在的第一对置面5c,在另一方侧(XI方向侧)具有与第一空间部5a贯通并且形成为长方形状的开口形状的开口部5e。另外,第一对置面5c形成为平坦的面状。另外,第一开口 5b的外形形状形成为长方形状,在长方形的四角的部分具有沿上下方向(Zl — Z2方向)突出的突出形状部5d。
[0096]这样形成的第二壳体部件4与第一壳体部件5使第二对置面4d与第一对置面5c对置而被卡合,如图4所示形成壳体3。另外,第二壳体部件4与第一壳体部件5卡合,从而第二空间部4b与第一空间部5a连结,形成空间部3a。另外,在第二空间部4b与第一空间部5a连结而使第一开口 5b的外形形状与第二开口 4c的外形形状重合时,如图9所示,第一开口 5b的外形形状是突出形状部5d从第二开口 4c的外形形状鼓出。即,配置成第一开口 5b的一部分与第二对置面4d的一部分对置。
[0097]可动触点部件2由具有弹簧性的金属薄板构成,并如图10所示,形成为俯视长方形状。可动触点部件2弯曲成拱状,具有能够通过推压操作而反转动作的可动触点部2a。另外,在可动触点部2a的两侧(Zl方向侧和Z2方向侧)隔着缝隙2b配置有用于与载置的面常时(始终)接触的常接触点部2c。另外,可动触点部件2具备将可动触点部2a和常接触点部2c的两端连结为一体的连结部2d。这样形成的可动触点部件2具有弹簧性,在从拱形状的顶部2e侧推压可动触点部2a时,向被推压的方向挠曲,在解除推压时返回到推压前的状态。另外,通过可动触点部2a、常接触点部2c及连结部2d形成的可动触点部件2形成为,在从顶部2e侧俯视时,外形形状沿着第二壳体部件4的第二开口 4c的外形形状。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一片可动触点部件2。
[0098]操作部件I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如图11所示,形成为长方体状。操作部件I具有形成为长方体状的按压部lc,按压部Ic形成为能够插通到第一壳体部件5的开口部5e中的大小。另外,操作部件I在按压部Ic的一方端侧(X2方向侧)的侧面具有向侧方(Yl - Y2方向)突出并形成为板状的凸缘Id。在从按压部Ic的另一方端侧(XI方向侧)俯视操作部件I时,凸缘Id形成为长方形状,在四角具有形成为在上下方向(Zl — Z2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la。另外,凸缘Id的外形形状形成为沿着第一壳体部件5的第一开口5b的外形形状,突出部Ia的外形形状形成为沿着第一壳体部件5的突出形状部5d的外形形状。另外,操作部件I在按压部Ic的一方端侧的端面具有形成为向一方突出的促动器部Ibo促动器部Ib能够使可动触点部件2挠曲,并且具备在施加了不使第二壳体部件4破损的规定的载荷时被压垮(塑性变形)的程度的强度。
[0099]罩部件6由金属板构成,并如图12所示形成为开口形状是长方形的筒状。罩部件6是通过将前方罩部件7与后方罩部件8卡合并一体化而形成的。
[0100]前方罩部件7由金属板构成,并如图13所示形成为平板状。前方罩部件7具有板状部7d,该板状部7d形成为在从图4所示的Xl方向侧俯视壳体3时能够覆盖空间部3a的大小的平板状。前方罩部件7在板状部7d的中央部设置有贯通孔7a,在板状部7d的两端侧(Yl方向侧及Y2方向侧)设置有与后方罩部件8卡合的卡合部7b。贯通孔7a是形成为能够供操作部件I的按压部Ic插通的大小的贯通孔。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卡合部7b是由贯通孔构成的卡合孔部7c。另外,卡合孔部7c的开口形状为,宽度方向(Yl — Y2方向)上的外方侧为圆弧形状。即,在设置于板状部7d的Yl方向侧的卡合孔部7c,卡合孔部7c的开口形状是Yl方向侧为圆弧形状,在设置于板状部7d的Y2方向侧的卡合孔部7c,卡合孔部7c的开口形状是Y2方向侧为圆弧形状。
[0101]后方罩部件8由金属板构成,并如图14所示,形成为U字形状。后方罩部件8具备形成为平板状的基部8a、以及从基部8a的两端向前方侧(XI方向侧)分别延伸的臂部Sb。另外,臂部Sb的前端部Sc形成为能够插入到前方罩部件7的卡合孔部7c。另外,后方罩部件8具有从各个臂部8b的下端部向宽度方向(Yl — Y2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安装板部8do安装板部8d形成为平板状,在安装板部8d的突出方向端部的前方侧(XI方向侧),形成有形成为向下方突出的安装突起8e。
[0102]这样形成的前方罩部件7与后方罩部件8如图12所示,后方罩部件8的臂部Sb分别卡合到前方罩部件7的卡合部7b后,前方罩部件7与后方罩部件8成为一体,而形成罩部件6。即,后方罩部件8的臂部Sb的前端部Sc插入到前方罩部件7的卡合部7b即卡合孔部7c并向内方侧折弯而卡合,从而形成罩部件6。
[0103]薄板部件9由合成树脂材料的薄板材构成,并如图1所示形成为长方形状的薄板状,该薄板部件9具有屈曲性。另外,薄板部件9形成为能够覆盖第二壳体部件4的第二空间部4b的大小。另外,薄板部件9在一方的面(X2方向侧的面)上具有整面涂敷有粘着剂的粘着面9a。
[0104]接下来使用图9及图15,对按压开关10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5是对以图4(b)中记载的剖面线C 一 C切断的剖面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另外,为了易于说明,第二固定触点部4g的位置与实际的位置不同。
[0105]如图15所示,可动触点部件2容纳在第二壳体部件4的第二空间部4b内。可动触点部件2配置成可动触点部2a向前方(XI方向)突出的朝向,一方(图10所示的Z2方向侧)的常接触点部2c与在第二空间部4b的最里面4e露出的第二固定触点部4g的接触部4h(参照图6)接触,另一方的常接触点部2c在最里面4e的夹着第一固定触点部4f而与第二固定触点部4g对置的位置与以成为与周边接触部4q相同的高度的方式突出的部位(参照图6)接触。另外,可动触点部2a与第一固定触点部4f分隔。薄板部件9配置成以粘着面9a与第二空间部4b对置的朝向覆盖配置有可动触点部件2的第二空间部4b。薄板部件9通过粘着面9a的粘着力而保持在第二壳体部件4的第二对置面4d,并且在第二空间部4b内保持可动触点部件2,可动触点部件2与第二固定触点部4g常时接触。薄板部件9具有屈曲性,因此在经由薄板部件9进行了推压的情况下,可动触点部件2的可动触点部2a即使在第二空间部4b内也可动,并且被保持在能够与中央接触部4n(参照图6)接触的位置。在使按压部Ic从第一空间部5a侧插通到开口部5e的状态下,操作部件I被保持在第一壳体部件5的第一空间部5a内。另外,操作部件I的一部分(突出部la(参照图11))配置在突出形状部5d(参照图8)并且被引导、并被保持为能够在第一空间部5a内滑动移动。在第一空间部5a内保持操作部件I的第一壳体部件5以操作部件I的促动器部Ib与薄板部件9对置的朝向、与第二壳体部件4卡合。即,用第一对置面5c和第二对置面4d夹入薄板部件9,第一空间部5a与第二空间部4b卡合,以形成用于容纳操作部件I及可动触点部件2的空间部3a。通过这样将第一壳体部件5与第二壳体部件4卡合,操作部件I的促动器部Ib与可动触点部件2的可动触点部2a隔着薄板部件9而接触。另外,在操作部件I的按压部Ic从贯通孔7a突出的状态下,前方罩部件7与第一壳体部件5卡合,以覆盖空间部3a。另外,后方罩部件8用基部8a覆盖壳体3 (第二壳体部件4)的后方侧,并且以使臂部8b向前方延伸的状态与第二壳体部件4卡合。另外向前方延伸的臂部8b分别与前方罩部件7的卡合部7b卡合后前方罩部件7与后方罩部件8成为一体,而形成罩部件6。另夕卜,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卡合部7b与臂部8b的卡合是通过后方罩部件8的臂部8b的前端部8c插入到前方罩部件7的卡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