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sb充电线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398489阅读:来源:国知局
连接充电设备(如充电器或计算机)且第二 USB公头11未连接移动设备时,根据上述所描述的,屏蔽线12与第二 USB公头11的接地引脚断开,此时,第一三极管单元15的栅极通过第一分压单元13与第一 USB公头10的电源引脚连接,即第一三极管单元15的第一端连接高电平,进而触发第一三极管单元15的第一极和第二极断开,则第一 USB公头10与第二 USB公头11之间没有电流流过,因此,当第一 USB公头10与充电设备连接且第二 USB公头11未连接移动设备时,第二 USB公头11不带电。
[0035]当第一 USB公头10连接充电设备且第二 USB公头11连接移动设备时,根据上述所描述的,屏蔽线12与第二 USB公头11的接地引脚连接,此时,第一三极管单元15的第一端通过第二分压单元14与屏蔽线12连接,即第一三极管单元15的第一端连接低电平,进而触发第一三极管单元15的第一极和第二极导通,则第一 USB公头10与第二 USB公头11之间有电流流过,因此,当第一 USB公头10与充电设备连接且第二 USB公头11连接移动设备时,对移动设备进行充电。
[0036]根据上述描述,当第一 USB公头10与充电设备连接且第二 USB公头11未连接移动设备时,第二 USB公头11不带电,另外,当第一 USB公头10与充电设备连接且第二 USB公头11连接移动设备时,对移动设备进行充电,不仅实现对移动设备的正常充电,而且在第一 USB公头10与充电设备连接且第二 USB公头11未连接移动设备时,第二 USB公头11不带电,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汗渍或水进入到带电的第二 USB公头时损伤移动设备的问题,提尚实用性。
[0037]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该USB线还包括:放电单元16,放电单元16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单元15的第二极连接,放电单元16的第二端与第二 USB公头11的接地引脚连接。这样,当用户将移动设备从第二 USB公头11拔掉时,线路上可能会有残余的电荷,因此,可以通过放电单元16将这些残余的电荷释放掉,实现在移动设备被拔出后USB线的迅速断电。
[0038]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该USB充电线还包括:
[0039]充电控制单元17,充电控制单元17的第一端与第一三极管单元15的第二极连接;
[0040]第三分压单元18,第三分压单元18的第一端与充电控制单元17的第二端连接,第三分压单元18的第二端与第二 USB公头11的接地引脚连接;
[0041 ] 第二三极管单元19,第二三极管单元19的栅极与第三分压单元18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单元19的第一极与充电控制单元17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单元19的第二极与第二 USB公头11的电源引脚连接。
[0042]这样,当第一 USB公头10与充电设备连接且第二 USB公头11未连接移动设备时,通过充电控制单元17对第二三极管单元19的开启程度的控制,以便在第二 USB公头11与移动设备连接时实现缓上电,防止即时插电给移动设备带来浪涌或过冲的问题,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第一 USB公头10与充电设备连接且第二 USB公头11未连接移动设备时,第二 USB公头11带电导致即时插电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出现浪涌或过冲的问题。
[0043]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该USB充电线还包括:
[0044]第一保护单元20,第一保护单元20的第一端与第一 USB公头10的电源引脚连接,第一保护单元20的第二端与第一 USB公头10的接地引脚连接;和/或,
[0045]第二保护单元21,第二保护单元21的第一端与第一三极管单元15的第二极连接,第二保护单元21的第二端与第一 USB公头10的接地引脚连接;和/或,
[0046]第三保护单元22,第三保护单元22的第一端与第二 USB公头11的电源引脚连接,第三保护单元22的第二端与第二 USB公头11的接地引脚连接。
[0047]其中,第一保护单元20用于防止用户将第一 USB公头反向插入到充电设备中对USB线的损坏。第二保护单元21用于防止第一三极管单元15的第二极输出的过电压对后续器件产生损坏。第三保护单元22用于防止过电压通过第二 USB公头11对移动设备的损坏。
[0048]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针对上述所述的各个单元进行具体描述。
[0049]如图6所示,以第一分压单元13包含第一分压电阻R1、第二分压单元14包含第二分压电阻R2,第一三极管单元15为第一三极管Vl且第一三极管Vl为PMOS (英文全称:positive metal-oxid-semiconductor,中文: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管为例。为了后续区分,将第一三极管Vl所采用的PMOS管称为PMOSl管,则第一三极管Vl的栅极为PMOSl管的栅极g,第一三极管Vl的第一极为PMOSl管的源极s,第一三极管Vl的第二极为PMOSl管的漏极d。
[0050]根据图6所示的USB充电线,当第一 USB公头10连接充电设备且第二 USB公头11未连接移动设备时,屏蔽线12与第二 USB公头11的接地引脚断开,此时,PMOSl管的栅极g通过第一分压电阻Rl与第一 USB公头10的电源引脚连接,即PMOSl管的栅极g连接高电平,同时,根据上述所述描述的P型开关晶体管在栅极为高电平时截止,此时,PMOSl管的源极s和漏极d截止,则第一 USB公头10与第二 USB公头11之间没有电流流过,因此,当第一USB公头10与充电设备连接且第二 USB公头11未连接移动设备时,第二 USB公头11不带电。
[0051]当第一 USB公头10连接充电设备且第二 USB公头11连接移动设备时,屏蔽线12与第二 USB公头11的接地引脚连接,此时,PMOSl管的栅极g通过第二分压电阻R2与屏蔽线12连接,那么,PMOSl管的栅极g连接低电平,同时,根据上述所述描述的P型开关晶体管在栅极为低电平时导通,此时,PMOSl管的源极s和漏极d导通,则第一 USB公头10与第二USB公头11之间有电流流过,因此,当第一 USB公头10与充电设备连接且第二 USB公头11连接移动设备时,对移动设备进行充电。
[0052]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该放电单元16包括:第一电阻R3,第一电阻R3的第一端与第一三极管单元15的第二极连接,第一电阻R3的第二端与第二 USB公头11的接地引脚连接。这样,当用户将移动设备从第二 USB公头11拔掉时,USB线上可能会有残余的电荷,因此,可以通过第一电阻R3将这些残余的电荷释放掉,实现在移动设备被拔出后USB线的迅速断电。
[0053]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图7中与图6相同标记的器件,可以参考对图6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0054]进一步的,为了实现对移动设备的缓上电功能,在图7的基础上,如图8所示,充电控制单元17包括:第二电阻R4和第一电容Cl。其中,第二电阻R4的第一端与第一三极管单元15的第二极连接,第二电阻R4的第二端与第三分压单元18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l的第一端与第二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l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
[0055]第三分压单元18包括第三分压电阻R5 ;
[0056]第二三极管单元19包括第二三极管V2,其中,以第二三极管V2为PMOS管为例,将第二三极管V2所采用的PMOS管称为PM0S2,则第二三极管V2的栅极为PM0S2管的栅极g,第二三极管V2的第一极为PM0S2管的源极s,第二三极管V2的第二极为PM0S2管的漏极
do
[0057]具体的,当第一 USB公头10与充电设备连接且第二 USB公头11与移动设备连接时,PMOSl管的源极s和漏极d导通,而PMOSl管的漏极d与PM0S2管的源极s连接,因此,PM0S2管的源极s连接高电平,同时,PM0S2管的栅极g通过第三分压电阻R4与第二 USB公头11的接地引脚连接,那么,PM0S2管的栅极g接低电平,根据P型开关晶体管在栅极为低电平时导通,此时,PM0S2管的源极s和漏极d导通,即第一 USB公头10和第二 USB公头11之间有电流流过,进而可以实现对移动设备的充电;另外,通过第二电容C2的充电电压的缓慢上升,PM0S2管缓慢开启,进而实现缓上电功能,缓上电功能可以避免供电过冲对移动设备的冲击。
[0058]如图9所示,该USB线中的第一保护单元20包括:第一二极管Dl和第一稳压二极管D2。其中,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与第一 USB公头10的电源引脚连接,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与第一 USB公头10的接地引脚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一 USB公头10的电源引脚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与第一 USB公头10的接地引脚连接。其中,第一保护单元20用于防止过电压对USB线的损坏。示例的,在一般情况下,用户将第一 USB的公头10插入到充电设备相应的插孔中,但是,若充电设备输出的电压过高时,且大于第一稳压二极管D2的稳压值时,第一稳压二极管D2将第一 USB公头10的电压钳位在第一稳压二极管D2的稳压值,避免过电压对USB线的损坏;另外,若用户误将第一 USB的公头10反向插入到充电设备相应的插孔时,由于充电设备插孔的接口与第一 USB公头10的接口相对应,此时,第一 USB公头10的电源引脚将与充电设备插孔的接地引脚连接,第一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