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插座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599726阅读:来源:国知局
结构,插脚1是内置在外壳内,所述的插脚1设在外壳内并延伸出外壳外表面,而不是像传统插座一样插脚1与外壳之间是有电源线连接,本实施例所述的插脚1为三相插脚,外壳上设有用于外部插脚插接用的插孔81,本实施例中插孔81设在外壳的顶面,插孔81为两孔插口和三孔插口的组合型插孔,三孔插口的接地插口设在两孔插口的两个插口中间,很好地利用了外壳的顶面空间,插座的外表面上设有供识别用的下凹的识别槽401,用户单手握住整个插座时通过触摸所述的识别槽401来感知插脚1的位置和方向,本实施例中插座的体积要适当,其长宽高尺寸不能太大,否则用户通过识别槽401感知的插脚1的方位会有一定困难,所以最好是限定在单手能握住整个插座的尺寸内,用户在单手握住插座的时候,可以通过触摸该识别槽401,来感知插座的插脚1大概的位置和方向,从而能实现不看插脚1,就能盲插的效果,而且随着使用次数越频繁,用户对插脚1的位置感知度越精确,特别是对于三相插脚,用户只要触摸到识别槽401,就能感知到三相插脚中接地线的金属脚的方位。
[0029]本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外壳内设有电路板3,电路板3与所述的插脚1连接,实现了供电作用,所述的电路板3上设有用于增强wifi信号的信号放大器31,信号放大器31其作用就是将接收的wifi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并将功率放大后的wifi信号重新发出,所述的外壳上设有开闭信号放大器31的控制开关32,由于信号放大器31这种都是小功率电子元件,一般用直流弱电供电就可以,而电路板3是直接从插脚1取电,而插脚1是直接从220V取电,属于交流强电,所以在真正使用时,电路板3上需加装将交流强电转换成直流弱电的整流变压组件,所述的整流变压组件包括变压器本体33和整流组件,整流组件包括了多个电容及稳压绕组线圈,整流变压组件包括了两部分工作原理:交流电整流成直流和高压变成低压。
[0030]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插座体积较小,所以需要对内部结构中的电子元件进行优化布局,具体参照图4中所示,所述的插脚1固定在电路板3的中心,插脚1的底端往下延伸,因为插脚1的上方需要安装导电插套5,导电插套5需要与外部插脚连接,所以本实施例中的插脚1上方需要预留出空间,即电路板3的中心为中空区域,所述的信号放大器31、变压器本体33、整流组件周向分布在电路板3的外圈,这样的布局紧凑、合理,所述变压器本体33设在靠近信号放大器31的位置,本实施例中的信号放大器31为控制芯片,竖直焊接在电路板3上,变压器本体33内部本身就具备绕组线圈,绕组线圈具备一定的抗干扰作用,所以将变压器本体33其放置在靠近信号放大器31的位置,能有效起到抗干扰的效果,使得信号更稳定。另外,优选的,所述的外壳上设有USB接口 42,USB接口 42与电路板3相连。为插座增加扩展接口,当插孔81上插满插头时,可以用USB接口 42为智能终端供电,USB接口42为弱电输出,而本实施例中本身就有变压整流组件,所以设计USB接口 42非常合理。设计时,优选将USB接口 42设置在外壳的侧壁上,不会与外壳顶面的线发生缠绕,而且最好是将所述的控制开关32和USB接口 42位于外壳的同一侧壁上,因为USB接口 42和控制开关32在外壳成型工艺时都需要在外壳上设置孔,在注塑成型时,这类孔都需要在模具上用侧抽芯的方式来实现,将两个孔同时设置在一个侧壁上时,只需要在模具上增加一个侧抽芯就可以,减小了产品的制造难度。
[0031]本实施例在结构上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即将插座分成通用模块和可变模块,组装不同产品时只需要切换可变模块,减轻了同系列产品的制造成本,具体结构为:所述的外壳包括底座和顶盖8,底座与顶盖8可拆卸连接,所述的插脚1固定在底座内,插脚1与底座组成通用模块,所述的插孔81设于顶盖8上,所述的顶盖8与所述的导电插套5为可变模块,同系列的插座产品,其不同之处只是顶盖8上的插孔81布局、形状有所区别,还有就是导电插套5是跟随插孔81变化而变化的,而插脚1、底座都是通用的,在组装时,只需要更换顶盖8、导电插套5就能实现同系列产品的切换,在前期产品设计和模具设计时,省去了对通用模块的组件的设计和开模,减少了大量的制造成本。所述的导电插套5设在底座与顶盖8之间,插脚1的底端延伸出底座底部,插脚1的顶端与导电插套5可拆卸连接。结构层次明朗,组装时从下往上层层安装,切换时只需要切换最上层的导电插套5和顶盖8即可。作为优选,所述的底座包括主壳体4和与主壳体4可拆连接的底盖2,上文所述的电路板3则好安装在主壳体4与底盖2之间,电路板3与主壳体4、底盖2、插脚1 一起组成通用模块,同系列的插座产品,主壳体4、底盖2、插脚1、电路板3都是通用的,不用更换。
[0032]进一步的,主壳体4的细节结构:所述的主壳体4顶面设有下凹的内腔43,插脚1的顶端延伸出内腔43的底壁,导电插套5安置在内腔43中并与延伸出的插脚1顶端连接,导电插套5上设有底部夹片,夹片与插脚1的顶端可拆卸连接。该设计解决的技术问题:因为导电插套5是与外部插脚相连的,所以主壳体4顶部需要预留出一定的空间给外部插脚插接。所以在主壳体4顶面设计内腔43的设计非常合理。优选的,所述的内腔43的底壁上设有用于定位插脚1的定位孔4301,插脚1的顶端穿过并延伸出定位孔4301,插脚1是焊接在电路板3上,插脚1的顶端与主壳体4定位后,实现了电路板3和主壳体4之间的定位,即实现了主壳体4与插脚1、电路板3之间的定位效果,组装更为方便。
[0033]作为优选,本实施例还在插座中增加了防触电模块,该防触电模块设置在上述主壳体4的内腔43中,如图4所示,具体结构为:内腔43中设置有内框6,内框6内设有防触电的可移动的保护门7,内框的底壁上设有供外部插脚穿过用的孔,本插座未插接外部插脚时,保护门7覆盖在导电插套5上方,保护门7与内框6之间有滑动机构,保护门7的顶面设有导向斜面701,当外部插脚插入插孔81时,导向斜面701会被挤压,挤压时产生一个水平分力,从而推动保护门7滑动,导向斜面701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优选为30°,该倾斜角度下用户推开保护门7比较省力。本实施例中,因为插孔81为两孔插口和三孔插口的组合型插孔,所以相应的保护门7包括前保护门71和后保护门72,前保护门71用于保护三孔插口,后保护门72用于保护两孔插口,前保护门71和后保护门72中间设有复位弹簧73,后保护门72中间设有长槽孔7201,初始状态下,前保护门71和后保护门72均与内框6的侧壁相抵,后保护门72中间的长槽孔7201刚好对应三孔插口的接地插口,当插入两脚插脚时,后保护门72往前移动,当插入三相插脚时,前保护门71往后移动,本实施例中防触电模块的亮点在于保护门7的左右两侧底面与内框6的底壁之间留有活动间隙,该活动间隙可以通过将保护门7的顶面和底面设计成中间高、左右两侧低的斜面来实现。这样设计后,保护门7的左右两侧顶面与顶盖8自然形成了一定的活动间隙,保护门7的左右两侧底面和内框6的底壁之间自然形成了一定的活动间隙。内框6的底壁在前保护门71和后保护门72中间设有凸起的底部限位块61,当保护门7的左右两侧,只有一侧受力时,由于活动间隙的存在,该受力侧会倾斜下摆,下摆时,该侧保护门7的底面高度低于底部限位块61的高度,使得保护门7无法越过底部限位块61进行滑动,只有在保护门7左右两侧同时受力均匀时,保护门7才不会发生左右摆动,此时由于活动间隙的存在,保护门7会顺利越过底部限位块61进行滑动,该设计可以有效防止儿童误将手指或者其他导电物体单侧插入插孔81中,因为单侧插入时,保护门7不会被推开,而正常使用时,插入外部插脚时,都是两侧同时插入,此时受力均匀,保护门7会被顺利推开。
[0034]作为防触电模块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的顶盖8的底面与保护门7的左右两侧顶面之间也留有活动间隙,顶盖8的左右两侧底面设有往下凸起的顶部限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