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线构造及焊线形成方法

文档序号:9709823阅读:691来源:国知局
打线构造及焊线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打线制程,尤指一种焊线形成方法及打线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于现有的半导体封装技术中,藉由打线技术(即透过金线或铜线等)将焊线由如晶片的电子元件电性连接至如导线架或封装基板的承载件,该承载件再藉由如焊球的导电元件电性连接至如电路板的外部装置。
[0003]现有打线技术(wire bonding)可藉由超音速振动状态,由钢嘴形成最初球体在半导体装置或承载件上,以进行球端加压(ball bond)作业,使焊垫表面与球端相互固接,再由该球体延伸线体至另一半导体装置或承载件的焊垫表面上,以进行接点加压(bond)作业,最后再以钢嘴将多余的焊线剪断。
[0004]如图1A所示,其为现有打线设备进行打线制程的剖视示意图,该打线设备具有一如钢嘴的焊件10与线夹(图略)。于进行打线制程的球端加压作业时,一焊线3穿过该焊件10的穿线孔100,且该线夹夹固该焊线3,再利用该焊件10使该焊线3形成一球端30于一电子元件8的电极垫80上。待加温、加压该球端30以使该球端30固接于该电极垫80上后,再拉伸该焊线3至一用于承载该电子元件8的承载件9的焊垫90上。
[0005]接着,进行接点加压作业。先使该第一焊线3与该焊垫90电性连接,再向上移动该焊件10 (如箭头方向A),以拉断该焊线3,使保留于该焊件10上的焊线3’产生线尾3a,且该线尾3a伸出该焊件10的下端,以准备进行下一次的打线制程的球端加压作业。
[0006]随着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电子产品也逐渐迈向轻薄短小的趋势,所以晶片封装的技术不断缩小,因而所用的焊线的尺寸(如线宽或接点)亦不断缩小,致使增加打线制程的困难度。例如,于进行现有接点加压作业时,该焊线3有时无法有效结合至该焊垫90上,所以当向上移动该焊件10时(如箭头方向A’),无法拉断该焊线3,如图1B所示,致使无法完成接点加压作业。
[0007]因此,遂于现有打线设备设置鸣叫装置,以当发生上述该焊线3未有效结合至该焊垫90上的情况时,该鸣叫装置会自动停止运作并发出警示铃响,以呼叫作业员。
[0008]然而,目前当发生该焊线3未结合的情况时,需等待作业员以人工方式进行检测,导致无法继续进行打线制程,以致于产线停滞,所以大幅降低打线设备的生产力,且因检测极为耗时而增加制作成本。具体地,目前该鸣叫装置启动后的作业流程为先请作业员将打线设备切换为手动作业,再确认是否发生该焊线3未结合的现象,之后手动进行打线功能的测试,且手动清除多余线尾,最后,将打线设备切换为自动作业,并确认打线品质。
[0009]因此,如何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实已成目前亟欲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0010]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种种缺失,本发明提供一种打线构造及焊线形成方法,能维持产线的生产力。
[0011]本发明的焊线形成方法,包括:提供一具有焊件的焊线设备,该焊件收纳有第一焊线与第二焊线;将该第一焊线结合至接点上,且当该第一焊线未结合至该接点上时,该焊件会自动将该第一焊线结合至该接点上;形成强化结构于该第二焊线上;以及将该强化结构结合至该接点与该第一焊线的结合处。
[0012]前述的焊线形成方法中,该接点设于第一电子元件上,且该第一焊线的另一端结合至第二电子元件上。再者,该强化结构还结合至该第一焊线的另一端与该另一电子元件的结合处。
[0013]前述的焊线形成方法中,该第一焊线与该第二焊线相连接,且于该第一焊线结合至该接点上时,该第一与第二焊线相分离。
[0014]前述的焊线形成方法中,该第二焊线的端部具有强化结构,且该焊件使该强化结构结合至该第一焊线上。例如,该强化结构为以烧结该第二焊线的端部而形成者,使该强化结构为块体。
[0015]前述的焊线形成方法中,该焊件使该强化结构结合至该第一焊线上。
[0016]前述的焊线形成方法中,该焊线形成方法为正向结合式或反向结合式。
[0017]前述的焊线形成方法中,该接点上形成有支撑结构,以令该强化结构与该支撑结构夹设该第一焊线。
[001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打线构造,包括:一焊线,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接点,其供结合该焊线的第一端;第二接点,其供结合该焊线的第二端;以及强化结构,其形成至该第二接点上以覆盖于该焊线的第二端上。
[0019]前述的打线构造中,该焊线的第一端为球端,且该强化结构为块体。例如,该块体的形状不同于该球端的形状;或者,该块体的形状相同于该球端的形状。
[0020]前述的打线构造中,该焊线的第二端为线状。
[0021]前述的打线构造中,该第一接点设于电子元件上。例如,该电子元件为主动元件、被动元件或其组合者。
[0022]前述的打线构造中,该第二接点设于电子元件上。例如,该电子元件为导线架、封装基板、主动元件、被动元件或其组合者。
[0023]前述的打线构造中,该第一接点的位置与该第二接点的位置等高。
[0024]前述的打线构造中,该第一接点的位置与该第二接点的位置具有高度差。
[0025]前述的打线构造中,该强化结构还形成至该第一接点上以覆盖于该焊线的第一端上。
[0026]前述的打线构造中,该第二接点上形成有支撑结构,以令该强化结构与该支撑结构夹设该焊线的第二端。
[0027]由上可知,本发明的焊线形成方法及打线构造,藉由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当该第一焊线未有效结合至该接点上时,能于不切换为人工检测模式的情况下,使该焊件重复接点加压作业的步骤,直到该第一焊线有效结合至接点上为止,所以相较于现有人工方式进行检测,本发明的焊线形成方式不仅能继续进行打线制程以维持焊线设备的生产力,且能省时以大幅降低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0028]图1A为现有打线制程的剖视示意图;
[0029]图1Β为图1Α的实际情况;
[0030]图2Α至图2F为本发明的焊线形成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0031]图3及图3’为本发明的打线结构的不同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以及
[0032]图4Α至图4C为本发明的打线结构的其它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0033]符号说明
[0034]10, 20焊件
[0035]100, 200穿线孔
[0036]2,2,,3,3,,7焊线
[0037]2a, 4a, 7a第一端
[0038]2b, 4b, 7b第二端
[0039]3a, 5a’线尾
[0040]30,40球端
[0041]4第一焊线
[0042]5,5’第二焊线
[0043]5a端部
[0044]50,50’,70强化结构
[0045]60承载件
[0046]61第一电子元件
[0047]610第一接点
[0048]62,62’,62”第二电子元件
[0049]620,620,,620”第二接点
[0050]70’支撑结构
[0051]8电子元件
[0052]80电极垫
[0053]80’垫部
[0054]9承载件
[0055]90,90’焊垫
[0056]A,A’,A”,B,C,D,E,S,R 箭头方向
[0057]h高度差。
【具体实施方式】
[0058]以下藉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59]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于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所以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第一”、“第二”、及“一”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于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也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0060]图2A至图2F为本发明的焊线形成方法的剖视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焊线形成方法于一设有电子元件8 (可视为第一电子元件)的承载件9 (可视为第二电子元件)上以焊线设备进行运作,该焊线设备包括焊件20、一线夹(图略)与自动控制系统,且该承载件9上具有至少一焊垫90 (可视为第二接点)。
[0061]如图2A所示,一第一焊线4穿过该焊件20的穿线孔200,且一第二焊线5收纳于该穿线孔200中并夹设于该线夹中,而该第一焊线4与该第二焊线5相连接。接着,利用该焊件20使该第一焊线4形成一球端40于该电子元件8的电极垫80 (可视为第一接点)上。待加温、加压该球端40以使该球端40固接于该电极垫80上后,再拉伸该第一焊线4至该承载件9的焊垫90上。
[0062]接着,进行接点加压作业,先使该第一焊线4结合至该焊垫90上以相互电性连接,再向上移动该焊件20 (如箭头方向A”),欲拉断该第一焊线4。
[0063]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焊线4未有效结合至该焊垫90上,所以向上移动该焊件20时,该第一焊线4与第二焊线5未相互分离。因此,需对该第一焊线4进行自动重新接点加压作业的工作。
[0064]如图2B所示,该焊线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会自动命令该焊件20将该第一焊线4再次结合至该焊垫90上,即该焊件20朝该承载件9的方向(即向下,如箭头方向B)移动,以进行接点加压作业。
[0065]于本实施例中,该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