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用型数据传输的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80104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两用型数据传输的插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USB数据连接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两用型数据传输的插头。
【背景技术】
[0002]USB 3.0是最新的USB规范,英特尔公司和业界领先的公司一起携手组建了USB3.0推广组,旨在开发速度超过当今10倍的超高效USB互联技术。该技术是由英特尔,以及HP、NEC、NXP半导体以及德州仪器等公司共同开发的,应用领域包括个人计算机、消费及移动类产品的快速同步即时传输。USB 3.0具有后向兼容标准,并兼具传统USB技术的易用性和即插即用功能,而USB 3.0数据线适用于电脑及其具备USB接口的周边产品如:打印机,摄像机,传真机,扫描仪,U盘,MP3,MP4等之间的数据传输。
[0003]然而,一般USB3.0的数据线,一端是标准的USB接口,另一端是USB3.0接口,该数据线通常只能对具备USB3.0接口的电子设备提供数据传输功能,并且USB3.0接口与现有的USB2.0接口在形状结构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该数据线不能同时向下兼容的使用在USB2.0接口的设备中。
[0004]所以,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为“ CN20404589IU”,名称为“USB数据线”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USB数据线,该数据线包括第一插头、第二插头、第三插头、第一导线组和第二导线组;第二插头通过第一导线组与第一插头电气连接,第三插头通过第二导线组与第一插头电气连接;第二插头为MICRO USB2.0接口,第二插头与第三插头能够组合成MICRO USB3.0接口使用。当主设备与具有MICRO USB2.0接口的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可以通过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建立主设备与电子设备的电气连接,从而可以进行数据传输;当主设备与具有MICRO USB3.0接口的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通过第一插头接插到主设备,再通过第二插头和第三插头的组合插入到具有MICRO USB3.0接口的电子设备,从而建立主设备与MICRO USB3.0接口的电子设备的电气连接。从而实现MICRO USB3.0接口的数据线兼容MICRO USB 2.0接口的设备,使MICRO USB3.0接口的数据线使用更加灵活。
[0005]同时,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3055453U”,名称为“新型多功能优盘”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新型多功能优盘,该优盘将USBA型公口、Micro USBB端口、Mini USBB端口、USB3.0A型接口和USB3.0B型接口通过电气连接线相连接,并通过设置在多个接口线路上的联动开关,实现设备的闪存盘和数据线功能的转换。
[0006]上述的专利文件中无一不体现出USB3.0型接口的高频传输性能,以及USB2.0型接口的使用必要性,所以,将USB3.0型接口与USB2.0型接口组合使用必将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如果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将USB3.0型接口和USB2.0型接口随意转换使用,那必将为使用者带来更大的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7]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过将USB2.0部分和USB3.0增加的部分组合可拆卸连接,从而提高USB 3.0连接器插头对USB2.0产品的兼容性的两用型数据传输的插头。
[000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两用型数据传输的插头,包括第一插头组、第二插头组、插头PCB板、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数据连接线;所述第一插头组与插头PCB板电气连接,所述第二插头组与插头PCB板电气连接,所述插头PCB板通过数据连接线与外界数据终端电气连接,所述插头PCB板固定在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壳体一端固定第一插头组,且另一端牵引出数据连接线;所述第二壳体一端固定第二插头组,且另一端与插头PCB板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还设置有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进行可拆卸固定连接的卡扣结构。
[0009]其中,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拼接形成两个接触面,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第一接触面上通过卡扣结构固定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第二接触面上实现插头PCB板与第二插头组的电气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卡扣拼接形成与标准USB3.0插头壳体相同的六边形结构。
[0010]其中,所述卡扣结构包括长凸条和长凹槽,所述长凸条设置在第一接触面的第一壳体上,所述长凹槽设置在第一接触面的第二壳体上,长凸条容置在长凹槽中后,第一插头组与第二插头组可拆卸固定连接。
[0011]其中,所述长凸条两侧面端部横向向外凸起,形成圆滑长条形导柱,所述长凹槽两侧面拐角内壁横向凹陷,形成圆滑长条形导轨,所述长条形导柱可滑动固定在长条形导轨中。
[0012]其中,该插头还包括连接端子和连接孔,所述连接端子固定在第二接触面的第二壳体上,所述连接孔固定在第二接触面的第一壳体上,所述连接端子一端与第二插头组固定电气连接,所述连接端子另一端穿过连接孔与插头PCB板接触电气连接。
[0013]其中,所述插头PCB板一端与第一插头组以及第二插头组电气连接,所述插头PCB板另一端通过数据连接线与外接智能终端的USB接口电气连接,所述外接智能移动终端通过该插头与另一智能终端进行USB2.0或USB3.0形式的数据传输。
[0014]其中,所述插头PCB板一端与第一插头组以及第二插头组电气连接,所述插头PCB板另一端通过数据连接线与优盘的PCB板电气连接,所述优盘通过该插头与智能终端进行USB2.0或USB3.0形式的数据传输。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插头组结构与USB2.0插头结构相同,第二插头组拼接到第一插头组上后形成MRICO USB3.0插头。当智能终端的对接口为USB3.0的对接口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卡扣连接,第一插头组与第二插头组拼接与USB3.0对接口相适配;当智能终端的对接口为USB2.0的对接口时,将第二插头组抽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离,第一插头组作为USB2.0插头与USB2.0的对接口相适配。
[0017]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标准的USB3.0插头进行改造设计,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插头可以兼容带USB2.0对接口的智能终端和带USB3.0对接口的智能终端,本实用新型的插头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使用方便,适于广泛应用到电子产品数据传输的过程中。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两用型数据传输的插头的爆炸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两用型数据传输的插头的结构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两用型数据传输的插头的俯视图;
[00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两用型数据传输的插头的主视图。
[0022]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0023]10、第一插头组11、第二插头组
[0024]12、第一壳体13、第二壳体
[0025]14、连接孔15、连接端子
[0026]16、数据连接线17、长凸条
[0027]18、长凹槽171、长条形导柱
[0028]181、长条形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0030]第一实施例
[0031]带两用型数据传输插头的数据线
[0032]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使用本实用新型两用型数据传输的插头制成的数据线,包括第一插头组10、第二插头组11、插头PCB板(图未不)、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
13、数据连接线16以及移动智能终端充电插头(图未示);所述第一插头组10与插头PCB板电气连接,所述第二插头组11与插头PCB板电气连接,所述插头PCB板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充电插头与移动智能终端PCB板电气连接,所述插头PCB板固定在第一壳体12内,所述第一壳体12 —端固定第一插头组10,且另一端牵引出数据连接线16,且数据连接线16另一端与移动智能终端充电插头连接;所述第二壳体13 —端固定第二插头组11,且另一端与插头PCB板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之间还设置有将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进行可拆卸固定连接的卡扣结构。
[0033]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数据线通过对标准的USB3.0插头进行改造设计,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插头可以兼容带USB2.0对接口的智能终端和带USB3.0对接口的智能终端,本实用新型的插头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使用方便,适于广泛应用到电子产品数据传输的过程中。
[00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13与第一壳体12拼接形成两个接触面,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在第一接触面上通过卡扣结构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在第二接触面上实现插头PCB板与第二插头组11的电气连接,所述第二壳体13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卡扣拼接形成与标准USB3.0插头壳体相同的六边形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拼接形成与标准MRICO USB3.0插头壳体外形相同的结构,不会增大插头的占地面积或影响插头的使用效果。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上述的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3结构设置,只要是能满足第一插头组10和第二插头组11可拆卸连接,且第一插头组10与第二插头组11拼接形成的插头与标准MRICO USB3.0插头结构相同,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的结构并不受限制,所以对于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的结构变化均属于本方案的简单变形和变换,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扣结构包括长凸条17和长凹槽18,所述长凸条17设置在第一接触面的第一壳体12上,所述长凹槽18设置在第一接触面的第二壳体13上,长凸条17容置在长凹槽18中后,第一插头组10与第二插头组11可拆卸固定连接。长凸条17和长凹槽18的组合结构设置,可以实现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之间的可拆卸固定连接。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卡扣结构的可拆卸固定方式,还可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