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充电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75953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可充电电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可充电电池领域,系有关于一种电池结构,尤指一种可充电电池。【【背景技术】】
[0002]随着现代人对手机或平板计算机等携带型电子产品逐渐依赖,为使携带型电子产品长时间保持运作,会额外采购充电电池,让充电电池与携带型电子产品相互导通时,充电电池利用内部储存的电量对携带型电子进行充电。
[0003]然而,因充电电池所能储存的电量有限,所以充电电池在电量耗尽后,需要透过一充电器辅助才能达到电量储存。是以,若不慎遗失充电器,则充电电池就失去储存电量之能力;或者,使用者外出时,需要额外携带充电器,让使用者有使用不便之疑虑。
[0004]有鉴于此,本创作人遂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尽力解决上述之问题点,即成为本创作人改良之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连接的可充电电池,其系利用连接器接头枢接于可充电电池本体并能够折收于凹槽内,使可充电电池本体透过连接器接头连接外部电源即可进行储存电量之作用,以提高可充电电池的使用方便性。
[0006]为了达成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充电电池,包括:一可充电电池本体,设有一凹槽并内部具有一电路板及一电芯,该电路板与该电芯电性连接;以及一连接器接头,枢接于该可充电电池本体且与该电路板电性连接,该连接器接头能够折收于该凹槽内。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通过一个连接器提高可充电电池的使用方便性,再也不用担心电池充电器忘记带或者遗失;凹槽折收结构使连接器对电池性能影响降到最低。
【【附图说明】】
[0008]图1系本实用新型可充电电池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0009]图2系本实用新型可充电电池第一实施例之另一立体分解图。
[0010]图3系本实用新型可充电电池第一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
[0011]图4系本实用新型可充电电池第一实施例之剖面示意图。
[0012]图5系本实用新型可充电电池第一实施例之另一剖面示意图。
[0013]图6系本实用新型可充电电池第一实施例之使用状态示意图。
[0014]图7系本实用新型可充电电池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0015]图8系本实用新型可充电电池第二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
[0016]图9系本实用新型可充电电池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0017]图10系本实用新型可充电电池第三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
[0018]图11系本实用新型可充电电池第四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0019]图12系本实用新型可充电电池第四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有关本实用新型之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将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作为说明用途,并非用于侷限本创作。
[0021]请参考图1至图8所示,系本创作可充电电池10之第一至二实施例,此可充电电池主要包括一可充电电池本体I及一连接器接头2。
[0022]如图1至图6所示,可充电电池本体I设有一凹槽11并内部具有一电路板12及一电芯13,电路板12与电芯13电性连接。
[0023]详细说明如下,可充电电池本体I包含一电池套筒14及一座盖15,电路板12与电芯13容置于电池套筒14内,座盖15填塞于电池套筒14并罩盖于电路板12与电芯13,凹槽11自座盖15上开设,座盖15相对于凹槽11形成有一内壁151及一底壁152,内壁151设有一第一枢接孔153,底壁152设有复数贯穿孔154及一透空孔155。
[0024]另外,座盖15具有一枢轴156及复数导接片157,各导接片157穿固于各贯穿孔154并电性连接于电路板12。
[0025]如图1至图6所示,连接器接头2枢接于可充电电池本体I且与电路板12电性连接,连接器接头2能够折收于凹槽11内。其中,连接器接头2可为USB接头、HDMI接头等连接器。
[0026]进一步说明如下,连接器接头2具有复数导电端子21并设有一第二枢接孔22及一镂空孔23,枢轴156枢接于第一枢接孔153及第二枢接孔22,各导接片157的末端对应各导电端子21配置且能够电性连接于各导电端子21。
[0027]如图1至图6所示,可充电电池本体I更包含一电极帽16,电极帽16穿固于透空孔155并电性连接于电路板12,当连接器接头2折收于凹槽11时,电极帽16能够穿设且突出于镂空孔23。
[0028]如图4至图5所示,可充电电池本体I更包含一密封胶161,密封胶161填充在电路板12与电芯13之间且与电池套筒14共同密封电芯13。
[0029]此外,如图1至图6所示,系本创作可充电电池10之第一实施例,如图7至图8所示,系本创作可充电电池10之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但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实施例的可充电电池本体I为4号电池,第二实施例的可充电电池本体I为3号电池。因此,可充电电池本体I可为I至4号电池、9V电池或镍氢电池,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制。
[0030]如图1至图3所示,本创作可充电电池10之组合,其系利用可充电电池本体I设有凹槽11并内部具有电路板12及电芯13,电路板12与电芯13电性连接;连接器接头2枢接于可充电电池本体I且与电路板12电性连接,连接器接头2能够折收于凹槽11内。藉此,连接器接头2枢接于可充电电池本体I并能够折收于凹槽11内,使可充电电池本体I透过连接器接头2连接外部电源即可进行储存电量之作用,以提高可充电电池10的使用方便性。
[0031 ] 如图4至图6所示,系本创作可充电电池10之使用状态,其中连接器接头2枢接于可充电电池本体I并能够折收于凹槽11内。如图4所示,连接器接头2折收于凹槽11时,则可充电电池10外观跟一般充电电池外观一样,并可充电电池10能够对携带型电子进行充电;如图5至图6所示,连接器接头2突出于凹槽11时,则连接器接头2透过导接片157与电路板12电性连接,使可充电电池本体I能利用连接器接头2连接外部电源而进行储存电量之作用,以达到提升可充电电池10之使用便利性。
[0032]请参考图9至图10所示,系本创作可充电电池10之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但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连接器接头2与可充电电池本体I的枢接结构不同。
[0033]详细说明如下,可充电电池本体I包含一电池套筒14、一罩盖件17、一极性压板18及一电芯固定架19,电芯13穿设于电芯固定架19并被电芯固定架19所定位,电路板12、电芯13与电芯固定架19容置于电池套筒14内,罩盖件17与电芯固定架19相互组接且对应电路板12与电芯13罩盖,罩盖件17设有一开口 171,极性压板18与连接器接头2分别枢接在罩盖件17与电芯固定架19之间,凹槽11形成在开口 171与电芯13之间。
[0034]另外,至少其一罩盖件17及电芯固定架19 一侧延伸有一对第一圆弧块191,另一侧延伸有一对第二圆弧块192,极性压板18延伸有一第一转轴181,连接器接头2延伸有一第二转轴24,第一转轴181枢接于对第一圆弧块191,第二转轴24枢接于对第二圆弧块192,而令极性压板18枢接在罩盖件17与电芯固定架19的一侧,连接器接头2枢接在罩盖件17与电芯固定架19的另一侧。其中,连接器接头2及电路板12设置在极性压板18与电芯13之间并彼此相邻并列。
[0035]再者,罩盖件17接近电芯13的表面设有一卡槽172,极性压板18远离第一转轴181的一端朝电芯13方向延伸有一^^扣182,卡扣182能够与卡槽172相互卡合。
[0036]藉此,如图10所示,卡扣182脱离卡槽172时,极性压板18会开启开口 171以裸露出连接器接头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