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箱体内的中高压电气单元之间的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17698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装在箱体内的中高压电气单元之间的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高压电气单元之间的连接装置,这些电气单元装在充满绝缘气体的密闭的屏蔽箱中,该连接装置包括一些密固的电流引接件,其各自的轴向导电体都具有一个可接近的外部连接端。当两个相邻电气单元其中之一的诸导电体与另一单元的诸导电体相互对齐时,该连接装置用来保证两个相邻电气单元所属的诸导电体之间能够相互连接,以便电气单元的导电体与相邻单元的导电体对齐,并且使成对对齐的相邻单元导电体的外部连接端能够相互靠近。
欧洲专利EP-0520933专门描述了这种类型的一个装置,其中由两个相邻箱体支承的、并且具有对齐的各自轴向导电体的电流引接件都具有通向装载箱外部的截锥形挖空部分。一个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双圆锥形的外连接套管包围着在引接件的轴向导电体之间进行电气连接的连接机构。该套管被压缩在两个引接件之间,套管与每个引接件一起形成了一个截圆锥形的密封件。连接机构由一些导电元件构成。这些导电元件的端部被一些弹簧从外面偏压,这些弹簧沿外周围绕着待连接的两个轴向导电体的外部连接端。因此,两个相邻箱体的成对对齐的导电体外部连接端之间的连接就这样通过连接装置的诸模块来实现,这些模块每个都包括一个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装在主要由套管,例如前述套管,所构成的电气绝缘构件中。
对于一个箱体的移动,该箱体不是处在由一系列对齐箱体通过所述连接装置相互连接起来的组合系统的端部,它的移动必然涉及到至少一个相邻箱体的移动,还涉及到套管的后缩,以及在要移动的箱体与相邻两箱体之间的所有模块中的连接机构的后缩。此外,除非是位于要脱开箱体一侧的所有箱体一起移动,否则上述这种在至少一个箱体的外部进行的后缩工作根本无法进行,要知道该箱体中充满了通常不应被释放到外面的保护气体。
德国专利DE-19737429描述了一种不存在前述装置所存在缺陷的装置。
由安装在相邻箱体上的两个引接件支承的、对齐的和待连接的轴向导电体具有各自的连接端,连接端以一个不对称的纵向扁平部凸出到箱体的外面。连接机构由一个伸长形状的导电元件构成,它的两端装备有与前述导电体的扁平部互补的扁平部,以便能够通过螺钉将该元件的扁平部固定到导电体的扁平部上。这个可拆卸元件的安装和拆卸,尤其是在更换箱体时,可以在外部进行,而无需横向移动相邻的箱体。当然,应当将电绝缘构件配合安装到连接机构的导电元件上,该绝缘构件由一个覆盖了导电元件的大部分但其两端除外的一个绝缘套和两个套管构成,这两个套管彼此相对地装在绝缘套上并且局部地覆盖它。这两个套管贴靠到引接件上其导电体的外部连接端凸出来的地方,以保证绝缘的连续性。这种结构导致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并且增加了所用元件的数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在充满绝缘气体的密闭屏蔽箱体内的中高压电气单元之间的连接装置,该装置应当是简单的和低成本的,无论是其制造还是使用,该装置都不涉及气体的操作,对于由诸电气单元所形成的对齐排列的诸端部,为了更换一个位于中间位置的单元,也不需要横向移动相邻的诸单元。
该连接装置被设置成由一些模块所构成,每个模块位于两个装在充满绝缘气体的密闭屏蔽箱体内的中高压电气单元之间。该装置包括一些绝缘的和密固的电流引接件,所述引接件各自的轴向导电体被两两对齐,并且每个轴向导电体具有一个可接近的外部连接端。相邻引接件的轴向导电体的相邻两端在引接件之间通过一个连接机构相互电气连接,该连接机构是所述连接装置的组成部分并且被一个与轴向导电体基本同轴的管形的电绝缘构件所包围,该绝缘构件由一个具有适当弹性长度的柔性的绝缘套管构成,套管的每个环形端通过可拆卸的固定装置被固定到电流引接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特征,套管具有一个纵向中央部分,该部分包含一个径向外凸的环状的波浪形凸起,以便获得弹性恢复效果;以及所述的套管在所述中央部分和套管的两个环状扁平端至少其中之一之间具有一个纵向区域。该区域包含一个径向内凹的环状的波浪形凹入,以便所述套管的内表面在所述区域中局部地与轴向导电体相接触,所述内表面覆盖有一层处于轴向导电体电位的半导体覆盖层。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每个连接装置包括一个安装在第一轴向导电体的外部连接端中的可平行移动的连接机构,以便该连接机构能够部分地进入到设置在两对齐的每个轴向导电体的外部连接端上的凹腔中,该连接机构也因此使两个轴向导电体能够电气连接;所述第一轴向导电体的外部连接端向外凸出的长度略小于为这些导电体所设置的相邻引接件之间的间隔距离;第一轴向导电体具有的凹腔其深度选择为能够允许该连接机构平移后退进入到该凹腔中,从而使对齐的两个轴向导电体之间的电气连续性中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该装置的连接机构由一个配备了圆柱形主体的接头构成,一个螺纹杆从该主体延伸出来并且旋入到一个螺孔中,该螺孔设在待连接的第一轴向导电体的外部连接端中的为接头所设置的、盲孔形和阶梯形的端部凹腔的底部,借助于滑动触点以及凹腔的与主体相应直径段的内部,使接头的圆柱形主体处于电气连接状态;根据对接头进行的螺旋作用,主体或多或少地从凹腔中伸出,并且,当所进行的螺旋旋出足够充分时,接头圆柱主体的伸出端与设置在第二轴向导电体的外部连接端中的、相应直径的盲孔凹腔处于滑动接触状态,所述圆柱主体的端部进入到该凹腔中,并且能够保证此时同时与接头的圆柱主体相接触的两个轴向导电体之间的电气连续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变化实施例,该装置的连接机构由两个接触半壳组成的一个组件所构成,这两个半壳相互靠近并被弹性地分开,以便能够从两个半壳相互靠近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螺栓的作用来获得的并且可使两个半壳进入到所述的两个端部凹腔中—变为在每个导电体所包含的盲孔形端部凹腔中、半壳各自与两个待连接轴向导电体的外部连接端相接触,这两个半壳安装在所述螺栓的螺栓杆上,借助于这个螺栓,半壳被连接于第一轴向导电体。该组件可在第一轴向导电体的凸出较大的外部连接端中在两个位置之间纵向移动,其中的一个位置能够使两个半壳在它们所部分地进入的凹腔中保持与轴向导电体之间的接触,在另一个位置时,两个半壳只进入到设置于第一轴向导电体外部连接端上的那个凹腔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变化实施例,连接机构由两个接触半壳组成的一个组件所构成,这两个半壳相互靠近并被弹性地分开,以便能够从两个半壳相互靠近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螺栓的旋入来获得的并且可使两个半壳进入到两个管形导电体的相邻端部中—变为在每个导电体所形成的管的外部连接端中半壳各自与空心管形式的两个待连接轴向导电体相接触。这两个半壳安装在螺栓的螺栓杆上,借助于这个螺栓,半壳被连接于第一轴向导电体管的外部连接端,所述第一轴向导电体管向外凸出的长度相当于各自为一个导电体管的穿出所设置的那两个相邻引接件之间的间隔距离。该组件可在第一轴向导电体管的外部连接端中在两个位置之间纵向移动,其中的一个位置能够使两个半壳在它们所部分地进入的导电体管中保持与两个导电体管的接触,在另一个位置时,两个半壳只进入到构成第一轴向导电体的管的凸出较大的外部连接端中。
在结合附图的下述说明中,本发明的诸多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明确,其中

图1和图2以轴向剖面的方式表示了安装在两个相邻箱体上的电流引接件的、两个对齐的轴向导电体之间的连接装置,这两个导电体在图1中是连接的,在图2中是脱开的;图3和图4以剖面的方式表示了本发明第一变化实施例的、在盲孔形端部凹腔中通过半壳接触机构的、两个对齐轴向导电体之间的连接装置,这两个导电体在图3中是连接的,在图4中是脱开的;图5是一个侧视图,表示出半壳接触机构与一个导电体的端部凹腔的内部相接触图6~图8以剖面方式表示了本发明第二变化实施例的、借助于半壳接触机构的、两个对齐的空心管形式的轴向导电体之间的连接装置,这两个导电体在图6中是连接的,在图7中是脱开的;图9类似于图8,以剖面方式表示了对图8实施例的轻微改进。
图1所示的组件表示了密闭地安装在相邻两箱体3,3’的两个相邻平行壁2,2’上的两个电流引接件1,1’,这两个箱体是密闭的屏蔽箱体,充满了绝缘气体;在所述箱体里面装有电气设备,特别是中高压电气设备。引接件1,1’由绝缘材料制成。在这里意味着每个引接件用复制模浇铸在金属支承件4或4’上,支承件则焊在每个壁的为其准备的相应开孔中。导电体5,5’,在这里是插入式的,轴向穿过每个引接件,并且提供了一个箱体外部连接端和一个箱体内部连接端。待连接的轴向导电体应当是两两相互对准的,相邻两个箱体的支承着导电体的相邻两壁之间彼此留有一段空间。相互对准的一对轴向导电体之间的连接是通过模块方式实现的,每一模块包括一个连接机构,后者与一个为两个待连接导电体所预备的管状的电绝缘构件相配合。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见图1和图2,待连接的两个轴向导电体5,5’的内部连接端6,6’各自形成一个纵向不对称的扁平的连接舌片,它包括一个用于电气设备相应舌片的横向固定孔。如图1和图2中分别所见,这两个轴向导电体5,5’的外部连接端各自包括一个端部凹腔7或7’,在这两个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从凹腔具有底部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所谓的“盲孔”。另外,这里的凹腔7,7’是圆柱形的,用来容纳一个导电接头8,当接头8部分地置于彼此面对面开口的两个凹腔7,7’中时,它能够把导电体5和5’连接起来。其中一个凹腔7、7’比另一个凹腔更深,以便更深地容纳接头8,以使接头8能够脱离另一个凹腔。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接头8包括一个螺纹端杆9,它被拧入到设在更深的凹腔7’底部的螺纹孔中。旋入使接头8进入凹腔7’,旋出使它离开凹腔7’。轴向导电体5,5’外端之间的相隔距离要根据接头8的纵向尺寸来选择,以便接头8在一个预定的最小旋出量时能够进入导电体5的凹腔7,使两者相互接触。如电子领域熟知的,接头8与每个导电体5,5’在凹腔7,7’中的电接触这里是通过滑动触点10来保证的,这些触点周向地设置在接头8的端部附近。由接头8所构成的连接机构的轴向移动要这样选择,使得能够获得与轴向导电体5之间的可靠接触,当接头到达一个位置,即所谓的连接位置时,接头8在同时进入凹腔7,7’时在轴向导电体5,5’之间建立起电连接;上述移动的选择还要能够使接头8充分地脱离轴向导电体5的端部,以便当所示实施例中的接头适当地旋入后,在导电体5,5’之间就不再能够有任何的电连接。这样实现的接头8的后缩使两个轴向导电体5,5’相互机械地脱离。在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其中的一个导电体,这里是导电体5,被这样安装使它的外部连接端不凸出于、或者是几乎不凸出于、它所穿过的那个引接件1的外表面11;而另一个用来与上述导电体相连接的轴向导电体,这里是导电体5’,则这样设置使它从所穿过的引接件1’的外表面11’向外凸出,凸出一个依据两个引接件1,1’之间的间隔距离所确定的长度,该长度因而可能几乎是相邻两箱体之间的间隔长度。轴向导电体5’的凸出、接头8及它的螺纹端杆9的长度、以及凹腔7,7’的深度要相互协调地加以选择,以便根据相邻箱体之间的距离约束条件使接头8获得所希望的连接位置和脱开位置。采用简单的尤其是螺纹方式的一个轴向可移动的接头,有助于安装和更换工作,以及需要时的一个个箱体的独立移动。
如前面所述,由于所涉及的设备和这些设备中的本发明连接模块可连接的接头所采用的高电压,有必要将一个电绝缘构件安装到所述模块中的连接机构上。
在这里所提出的许多实施例中,模块中提供了一个电绝缘构件,它是管形的,由柔性材料的绝缘套管12构成。该套管被构造设置成能够根据需要在长度上收缩和展开,称之为适当的弹性长度。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该套管12包括一个管状的中间部分,构成了至少一个可弹性恢复的环状的波浪形凸起,如图1和图2中所示,那里的中间部分包括一个位于中央的环状波浪形凸起。套管12的两端部最好是扁平的环形,以便各自能够贴靠到两个引接件1,1’其中之一的外表面上,这两个引接件的轴向导电体5,5’正是通过该套管所包容的连接机构而连接的。在所述的实施例中,引接件的外表面最好设置为平面,但也可以是截锥形的。套管可以由(聚)硅酮、或者可以弹性变形的EPDM材料制成。并且套管的外表面,除了与引接件的外表面相互贴靠的表面所对应的区域之外,都覆盖了一层半导体的覆盖层。
可拆卸的环箍13,13’可使套管12的扁平端紧贴到引接件1,1’的外表面上。在图1和图2所述的实施例中,这些环箍的固定是通过箱体上的螺栓或螺钉14,14’而实现的,例如拧入到引接件1,1’周边上所具有的一些螺孔中。通过环箍13而处于接地电位的半导体覆盖层例如是一层掺有碳的硅酮覆盖层,它建立了略微导电的等电位表面。另外,套管的内表面也覆盖了一层例如掺有碳的硅酮覆盖层,形成了半导体覆盖层,它与轴向导电体5,5’相接触并且处于高电位。
在所讨论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中所见的截面形状那样,套管具有一个M形的纵向截面,而且,当接头8处于连接位置,以及模块以套管12的扁平端贴靠于引接件1,1’的外表面时,套管涵盖了轴向导电体5’上凸起的长部分和两个导电体5,5’之间的短间隔部分。解除螺钉14的螺纹连接,就能够使环箍13和套管相应的扁平端从引接件1上脱离,因而也就能够将扁平端向后拉,以便移动由接头8构成的连接机构,在这里就是将接头8旋入并使它与轴向导电体5脱开连接。例如,为了移动其中的一个箱体,上述操作就能够以简单的方式脱离设在两个箱体之间的诸模块中的轴向导电体5。在一个变化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接头8的进入到凹腔7的那端附近设有一个周向的环形凸缘15,以便当接头8被旋入时,用接头的这个端部驱使套管12的扁平端后退。
为此,还使该环形凸缘15与一些环形嵌入件16,16’其中之一配合工作,这些用来控制电场的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环形嵌入件位于套管的端部内侧,也就是套管12的贴靠到引接件上的那个端部的内侧,以及位于穿过该引接件的轴向导电体外部连接端的外周上。在所述实施例中,由贴靠于引接件1的那个套管端部所装纳的嵌入件16配备有一个供环形凸缘15贴靠的凸肩。应当注意,半导体的环形嵌入件16,16’最好设置在套管内部的半导体覆盖层的两端。
本发明的连接装置的一个变化实施例表示在图3和图4中,该装置与前述装置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中的连接机构。图3,4中的那些与图1,2所示元件相同的元件被标以相同的参考标号,那些略有不同的元件标有后缀A。
与前面一样,对齐连接的轴向导电体5A,5’A具有外部连接端,该连接端上具有端部凹腔7A或7’A,它们是圆柱形的盲孔。如前面所示的那样,其中一个导电体5A这样设置使它的外部连接端不凸出于、或者是几乎不凸出于、它所穿过的那个引接件1的外表面11;而另一个用来与上述导电体相连接的轴向导电体,这里是导电体5’A,则设置成从它所穿过的引接件1’的外表面11’向外凸出,凸出一个依据两个引接件1,1’之间的间隔距离所确定的长度,该长度因而可能实际上是相邻两箱体之间的间隔长度。这里连接机构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它包括两个接触半壳20,它们由各自的相互面对的凹面进行安装,并通过一个弹簧部件21相互弹性地分开,以便根据含有这两个半壳的连接机构相对于轴向导电体5A,5’A的外部连接端的位置,使半壳能够在凹腔7A,7’A其中之一或两者的内部贴合。在图5~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该连接机构也处于工作状态。在所述实施例中,两个接触半壳20被装在一个螺栓22上,螺栓22将两个半壳安装到凸出和凹腔都更长(深)的那个轴向导电体5’A上。这个螺栓22与一个螺母23相配合,以便限制半壳的分离,只要螺母的旋出没有完全释放这两个半壳,尽管存在有弹簧部件的分离作用力,仍能使这两个半壳自由地进入到凹腔7A,7’A的圆柱空间中。弹簧部件21例如可由一些位于螺栓杆22上的安装在半壳之间的弹性垫圈堆叠构成。
这里凹腔7’A包括一个纵向的端槽24,它容纳着螺栓头,并且能够使螺栓头沿槽的轴线在两个预定位置之间移动。就第一位置而言,由于螺栓头在纵向槽24底部上定位的原因,由两个半壳以及装在螺栓杆22上的弹簧部件所构成的组件几乎完全进入了凹腔7’A。为此,两个半壳应当通过将螺栓22旋入螺母23而已经彼此靠近,以便能够深入到凹腔7’A中;就第二位置而言,上述组件部分地位于对齐的两个轴向导电体的各个凹腔7A,7’A中,当螺栓22头已被引到槽24的位于轴向导电体5’A外凸端的开口处之后,每个半壳部分地啮合在每个凹腔中。
将螺栓22旋出一部分,就可以使两个半壳相互分离,并且能够以图5中针对导电体5’A所示的方式,使每个半壳在圆柱形的端部凹腔7A,7’A中与两个轴向导电体5A,5’A相接触。采用上面所述的半壳式连接机构,就能够以简便和迅速的方式完成安装和更换工作,以及箱体的单独移动、接头的安装等工作。这种机构具备的优点是允许两个相连箱体之间存在角度上和/或径向上的错开。连接工作和脱离工作可借助于一个简单的工具,例如一把螺丝刀来进行,并且通过套管的后缩以及由轴向导电体5’A端部的槽24所提供的接近途径就可以很方便地完成。由螺栓杆22上的半壳所构成的组件的移动例如可通过螺丝刀端部在螺栓头上的横向推动来实现,该螺栓头就啮合在槽24中。
用来与这些半壳所组成的组件所构成的连接机构相互配合工作的电绝缘件实际上可以与接头组件装备的电绝缘构件相同,因而这里不再重复描述。
按照本发明的连接装置的第二个变化实施例表示在图6和图7中,它是为这种情形专门设置的即轴向导电体由空心管,尤其是贯穿箱体的空心管构成。这些空心管使得电流引接件的工作、无论是构成还是安装、都更加简便,因而比前面配置的引接件成本更低。象前面那样,图6~图9中所示的元件若与前面附图所示的元件相同,则标以相同的参考标号,那些略有不同的元件被标以后缀B。
与前面一样,对齐连接的轴向导电体5B,5’B具有外部连接端,该连接端上具有凹腔7B或7’B,这里凹腔延伸于由圆柱管所构成的导电体的整个长度上。其中一个由管构成的轴向导电体,例如导电体5B,能够以穿过它所进入的箱体的方式来安装,因而它被支承在两个电流引接件上,这两个引接件对齐地安装在箱体的相对的两壁上,这一内容这里没有表示出来。如前述变化实施例中那样,尤其如图8中所见到的,其中一个导电体5B这样设置使它的外部连接端不凸出于、或者是几乎不凸出于、它所穿过的那个引接件1B的外表面11B;而另一个用来与上述导电体相连接的轴向导电体,这里是导电体5’B,则设置成从它所穿过的引接件1’B的外表面11’B向外凸出,凸出一个在与导电体5’A相同条件下实际确定的长度。这里的连接机构相同于为连接导电体5A,5’A所设置的连接机构,并且能够以安装在导电体5’A上的相同方式将它安装在较长的那个导电体5’B上。该连接机构的使用与前面参照图3~5所述的相同,因而这里不再重复。与导电体5B,5’B能够以非常简便的方式安装于支承它们的引接件中相比,所配置的引接件1B,1’B能够以更简便的方式和更低的成本来实现。
引接件1B,1’B安装在箱体的开口孔中,这些孔与前述变化实施例中为支承件4,4’所设置的孔相同。这些孔通常是圆孔并且外周装有一个圆周凸缘,正如关于箱壁2细节的图8和图9中所见,壁2具有一个凸缘25,该凸缘自箱体向外凸出,例如垂直于箱壁。引接件1B,1’B例如是圆柱形状的元件,由热塑注模(injection thermoplastique)制成,它包括一个管形的中央通道,通道直径与管状的轴向导电体5B或5’B的外径相对应。一个环形密封圈26被装在该中央通道的环形内槽中,以便当它贴到穿过通道的轴向导电体上时用来保证密封。
另一个环形密封圈27安装在位于引接件定位区域的一个环形外槽中,引接件在该区域通过紧配合到由凸缘25所确定的圆柱形内壁上而定位,凸缘则位于箱体的为安装引接件所设置的开孔中。引接件1B,1’B这里的阶梯设置是为了当装有环形密封圈27的圆柱体部分定位到由箱壁2的凸缘25所确定的圆筒中时,引接件能够从内部贴靠到它所安装的箱壁2上。密封圈27的作用是保证此处的密封。
在图6~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与前面一样,引接件1B,1’B在其供套管12的扁平端贴靠的各个支承外表面上具有一些周向的螺孔28,28’。这些螺孔用来接纳环箍的紧固螺钉14B,14’B的螺纹杆,这些螺孔设置在平的或者是锥形的支承外表面的周边上,所述的支承外表面成形在用来接纳套管12的形状互补端部的区域中。
最后,如图7示意表示的,围绕着这里的模块所包含的绝缘套管12,以及围绕着为本发明连接装置所提出的每一变化实施例中的绝缘套管12,还设置定位了一个环形的电流互感器17。
权利要求
1.一种装在充满绝缘气体的密闭屏蔽箱体(3,3’)内的中高压电气单元之间的连接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些绝缘的和密闭的电流引接件(1,1’),所述引接件(1,1’)各自的轴向导电体(5,5’)被两两对齐,并且每个轴向导电体具有一个可接近的外部连接端,相邻引接件的轴向导电体的相邻两端在引接件之间通过一个连接机构(8)相互电气连接,该连接机构是所述装置的组成部分并且被一个与轴向导电体基本同轴的管形的电绝缘构件所包围,该绝缘构件由一个具有适当弹性长度的柔性的绝缘套管(12)构成,该套管的每个环形端通过可拆卸的固定装置(13,13’)被固定到电流引接件上,其特征在于套管(12)具有一个纵向中央部分,该部分包含一个径向外凸的环状的波浪形凸起,以便获得弹性恢复效果;以及所述的套管在所述中央部分和套管的两个环状扁平端至少其中之一之间具有一个纵向区域。该区域包含一个径向内凹的环状的波浪形凹入,以便所述套管的内表面在所述区域中局部地与轴向导电体(5,5’)相接触,所述内表面覆盖有一层处于轴向导电体电位的半导体覆盖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机构(8)以能够平行移动的方式安装在第一轴向导电体的外部连接端上,以便该连接机构能够部分地进入到设置在每个对齐的轴向导电体的外部连接端上的凹腔(7,7’)中,该连接机构也因此使两个轴向导电体能够电气连接,所述第一轴向导电体的外部连接端向外凸出的长度略小于为这些导电体所设置的相邻引接件之间的间隔距离,第一轴向导电体(5’)的外连接端具有的凹腔(7’)其深度选择为能够允许该连接机构平移后退进入到该凹腔中,从而使对齐的两个轴向导电体之间的电气连续性中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套管除了贴靠于引接件的表面相对应区域外,其内部和外部都覆盖了一层半导体覆盖层。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套管的内部在其每一端周边装有一个用来控制电场的半导体材料的环形嵌入件(16,16’),它处在该套管所贴靠的引接件(1,1’)的端部处,并且位于穿过该引接件的轴向导电体的外部连接端的外周上。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机构(8)由一个配备了圆柱形主体的接头构成,一个螺纹杆(9)从该主体延伸出来并且旋入到一个螺孔中,该螺孔设在为待连接的第一轴向导电体(5’)的外部连接端中的接头所设置的、盲孔形和阶梯形的端部凹腔(7’)的底部,借助于滑动触点(10)以及凹腔(7’)的与主体相应直径段的内部,使接头的圆柱形主体处于电气连接状态;根据对接头进行的螺旋作用,所述主体或多或少地从凹腔中伸出,并且,当所进行的螺旋旋出足够充分时,接头圆柱主体的伸出端与设置在第二轴向导电体(5)的外部连接端中的、相应直径的盲孔凹腔(7)处于滑动接触状态,所述圆柱主体的端部进入到该凹腔中,并且能够保证此时同时与接头的圆柱主体相接触的两个轴向导电体之间的电气连续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位在第二轴向导电体(5)所穿过的引接件(1)处的那个嵌入件(16)配备有一个与接头(8)的环形凸缘(15)相配合的径向凸肩,以便当接头(8)被施入时,贴靠于第二轴向导电体(5)所穿过的那个引接件(1)上的套管端能够与该引接件脱离。
7.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机构由两个接触半壳(20)组成的一个组件所构成,这两个半壳相互靠近并被弹性地分开,以便能够从两个半壳相互靠近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安装这两个半壳的那个螺栓(22)的作用来获得的并且可使两个半壳进入到所述的两个端部凹腔中—变为在每个导电体所包含的盲孔形端部凹腔(7A,7’A)中,半壳各自与两个待连接轴向导电体(5A,5’A)的外部连接端同时相接触,该组件可在第一轴向导电体(5’A)的凸出较大的外部连接端中在两个位置之间纵向移动,其中的一个位置能够使两个半壳在它们所部分地进入的凹腔中保持与轴向导电体之间的接触,在另一个位置时,两个半壳只进入到设置于第一轴向导电体外部连接端上的那个凹腔中。
8.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机构由两个接触半壳(20)组成的一个组件所构成,这两个半壳相互靠近并被弹性地分开,以便能够从两个半壳相互靠近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螺栓(22)的旋入来获得的并且可使两个半壳进入到两个管形导电体的相邻端部中—变为在每个导电体所形成的管状外部连接端中,所述半壳各自与空心管形式的两个待连接轴向导电体(5B,5’B)相接触这两个半壳安装在螺栓(22)的螺栓杆上,借助于这个螺栓,半壳被连接于第一轴向导电体管(5’B)的外部连接端,所述第一轴向导电体凸出外部的长度对应于各自为一个导电体管的穿出所设置的那两个相邻引接件(1B,1’B)之间的间隔距离;该组件可在第一轴向导电体管(5’B)的外部连接端中在两个位置之间纵向移动,其中的一个位置能够使两个半壳在它们所部分地进入的导电体管中保持与两个导电体管的接触,在另一个位置时,两个半壳只进入到构成第一轴向导电体的凸出较大的那个管形外部连接端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轴向导电体(5B,5’B)的空心管分别穿入引接件(1B,1’B),每个引接件则紧配合到围绕着箱体壁(2,2’)上的开孔而成形的一个凸缘(25)中;每个引接件(1B,1’B)一方面包括一个环形外槽,里面装有一第一环形密封圈(27),以保证引接件和该引接件所嵌入的凸缘之间的密封,另一方面包括一个环形内槽,里面装有第二环形密封圈(26),以保证引接件和穿入该引接件中的导电体管之间的密封。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轴向导电体(5,5’)的引接件(1,1’)各自包括一个供绝缘套管(12)的扁平端贴靠的、平的或圆锥的圆形贴靠面。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围绕着绝缘套管(12)装有一个环形的电流互感器(17)。
全文摘要
由两个电气单元所对齐的轴向导电体之间的连接装置,所述电气单元安装在配备有电流引接件(1,1’)的箱体(3,3’)中,该连接装置由一些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包括一个连接机构(8)和一个围绕着该连接机构设置的电绝缘构件。所述绝缘构件由一个具有适当弹性长度的柔性绝缘套管构成,其环形扁平端通过可拆卸的环箍(13,13’)贴靠的连接装置的导电体所穿过的引接件(1,1’)上。
文档编号H02B13/035GK1327278SQ0012068
公开日2001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00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1999年12月22日
发明者蒂艾里·斯塔尔克 申请人:阿尔斯托姆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