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76081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电动机的小型·高电压化的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动机的制造方法,例如有包括向铁心的各槽中插入线圈而设置多相线圈,并在各相线圈之间设置相间绝缘体的第一工序组;和将线圈端成形为规定的大小进行固定,进行各相线圈和铁心的绝缘试验的第二工序组的技术。
其中,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第一工序组将第一相线圈组装入铁心,其后插入相间绝缘体,再组装入下一相线圈。在第一工序组后进行的第二工序组,一般如图4所示,包括精成形工序、铆接工序、束紧工序、绝缘试验工序以及线圈固定工序。其中,在精成形工序中,将线圈端成形为规定的大小。在铆接工序中,将各相线圈的一个端部个别铆接于端子上作为动力线,将各相线圈的另一端部一体铆接于端子上作为中性线。在束紧工序中,使用线捆固定束线圈端。在绝缘试验工序中,检查铁心和各相线圈的短路以及耐压等。在线圈固定工序中,在各相线圈之间的间隙填充树脂等。作为线圈固定工序,上漆法和压模法是具有代表性的。
专利文献1特开2002-354763号公报(第1~4页,图1~图7)然而,伴随近年来对电动机的小型·高电压化的要求,为了保证电动机的质量,除了保证各相线圈的伤痕、各相线圈和铁心之间的绝缘,还必须保证各相线圈之间的绝缘(相间绝缘)。因此,作为表示相间绝缘体的装入情况(是否适当保持线圈间的距离)的指标,需要进行相间绝缘试验。相间绝缘试验是在各相线圈之间施加电压,测定此时的漏电流的试验,但是由于在各相线圈互相连接的状态(中性点结合状态)下不能进行测定,因此需要在结合中性点前进行试验。
然而,在上述第二工序组中,在铆接工序后,只进行检查铁心和各相线圈的短路以及耐压等的绝缘试验工序,没有检查各相线圈之间的绝缘(相间绝缘试验)。此外,在上述第二工序组中,在铆接工序中,由于将各相线圈的另一端部(中线点)一体铆接于端子上而结合,因而在其后没有进行相间绝缘试验。此外,即使进行相间绝缘试验,也需要在束紧工序后的状态下进行。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机的制造方法,通过在铁心上设置多相线圈并在各相线圈之间设置相间绝缘体的工序后导入相间绝缘试验,可以保证电动机伴随小型·高电压化的质量。

发明内容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机的制造方法,具有第一工序组,在铁心的槽中设置多相线圈,并在各相线圈之间设置相间绝缘体;和第二工序组,在第一工序组之后进行,包括进行如下工序至少将各相的线圈的一个端部铆接于端子上而作为动力线的动力线铆接工序,和将各相线圈的另一个端部铆接于端子上而作为中性线的中性线铆接工序,其要点在于,在第二工序组中的中性线铆接工序的前工序中,进行各相线圈间的相间绝缘试验工序。
根据上述发明的构成,可以在进行中性线的铆接工序,变成短路状态前检查各相线圈之间的绝缘。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机的制造方法,具有第一工序组,在铁心的槽中设置多相线圈,并在各相线圈之间设置相间绝缘体;第二工序组,在第一工序组之后进行,将线圈端成形为规定大小后进行固定,进行各相线圈和铁心的绝缘试验,其要点在于,第二工序组,顺次进行如下工序用于将线圈端成形为规定大小的精成形工序;用于将各相线圈的一个端部个别铆接于端子上而作为动力线的动力线铆接工序;用于使用线捆束线圈端的束紧工序;用于检查各相线圈间的绝缘的相间绝缘试验工序;将各相线圈的另一个端部一体铆接于端子上而作为中性线的中性线铆接工序;用于检查铁心和各相线圈之间绝缘的整体绝缘试验工序;和用于在各相线圈之间的间隙中填充填充物,固定各相线圈的线圈固定工序。
根据上述发明的构成,由于以精成形工序、动力线铆接工序、束紧工序、相间绝缘试验工序、中性线铆接工序、整体绝缘试验工序以及线圈固定工序的顺序进行第二工序组,因而可以在各相线圈的另一端部一体铆接于端子上而成为短路状态前,实际进行检查各相线圈之间绝缘的相间绝缘试验。因此,不仅通过整体绝缘试验检查各相线圈的伤痕、各相线圈和铁心之间的耐压,还可以通过相间绝缘试验检查各相线圈间对高电压的耐性。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机的制造方法,其要点在于,顺次重复进行如下工序向铁心的槽中插入线圈的绕组插入工序;用于设置插入下一相线圈所需空间的中间成形工序;和用于插入配置于各相线圈之间的相间绝缘体的相间绝缘体插入工序,其后进行绕组插入工序和中间成形工序,之后顺次进行如下工序用于将线圈端成形为规定大小的精成形工序;用于将各相线圈的一个端部个别铆接于端子上而作为动力线的动力线铆接工序;用于通过线捆束线圈端的束紧工序;用于检查各相线圈间的绝缘的相间绝缘试验工序;将各相线圈的另一个端部一体铆接于端子上而作为中性线的中性线铆接工序;用于检查铁心和各相线圈之间绝缘的整体绝缘试验工序;和用于在各相线圈之间的间隙中填充填充物,固定各相线圈的线圈固定工序。
根据上述发明的构成,除了具有与第一技术方案和第二技术方案所述发明相同的作用之外,由于在顺次进行精成形工序、动力线铆接工序、束紧工序、相间绝缘试验工序、中性线铆接工序、整体绝缘试验工序以及线圈固定工序前,顺次重复进行绕组插入工序、中间成形工序以及相间绝缘体插入工序,在此后进行绕组插入工序和中间成形工序,因而可以在下一相线圈插入前自动插入适合已插入线圈形状的相间绝缘体。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和第二技术方案所述发明,通过在铁心上设置多相线圈并在各相线圈之间设置相间绝缘体的工序后导入相间绝缘试验,可以保证电动机伴随小型·高电压化的质量。
根据第三技术方案所述发明,除了具有与第一技术方案和第二技术方案所发明相同的效果,还可以对相间绝缘纸插入工序实现基于机械装置的自动化。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制造方法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2是表示各相线圈和相间绝缘纸的组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定子的等价电路图。
图4是表示现有例的电动机制造方法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使本发明的电动机的制造方法具体化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1将电动机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表示于流程图。此制造方法作为基本构成具有第一工序组,在电动机的铁心的各槽中插入线圈而设置多相线圈,并在各相线圈之间设置作为相间绝缘体的相间绝缘纸;和第二工序组,在第一工序组之后进行,将线圈端成形为规定大小后进行固定,进行各相线圈和铁心的绝缘试验。
在此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工序组中,顺次重复两次绕组插入工序、中间成形工序以及相间绝缘体插入工序,其后进行绕组插入工序和中间成形工序。也就是如图1所示,第一工序组包括第一绕线工序、第一插入工序、第一中间成形工序、第一相间绝缘体插入工序、第二绕线工序、第二插入工序、第二中间成形工序、第二相间绝缘体插入工序、第三绕线工序、第三插入工序以及第三中间成形工序。
在第一绕线工序中,将U相线圈卷绕在线圈架上,卷放在下一工序的插入所使用的夹具中。在第一插入工序中,将U相线圈插入铁心的槽内。在第一中间成形工序中,为了设置作为下一相线圈的V相线圈插入用的空间,在上述槽内使上述U相线圈向其外径方向扩张。在第一相间绝缘体插入工序中,插入在U相线圈和作为下一相线圈的V相线圈之间配置的相间绝缘体。
接着,在第二绕线工序中,将V相线圈卷绕在线圈架上,卷放在下一工序的插入所使用的夹具中。在第二插入工序中,将V相线圈插入铁心的槽内。在第二中间成形工序中,为了设置作为下一相线圈的W相线圈插入用的空间,在上述槽内使上述V相线圈向其外径方向扩张。在第二相间绝缘体插入工序中,插入在V相线圈和作为下一相线圈的W相线圈之间配置的相间绝缘体。
接着,在第三绕线工序中,将W相线圈卷绕在线圈架上,卷放在下一工序的插入所使用的夹具中。在第二插入工序中,将W相线圈插入铁心的槽内。在第三中间成形工序中,进行与第一以及第二中间成形工序相同的处理。
如上所述进行第一工序组。在此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绕组插入工序由第一绕线工序和第一插入工序构成。同样地,本发明的绕组插入工序由第二绕线工序和第二插入工序构成,本发明的绕组插入工序由第三绕线工序和第三插入工序构成。
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二工序组在第一工序组之后进行,将线圈端成形为规定的大小后进行固定,进行各相线圈和铁心的绝缘试验。也就是如图1所示,第二工序组包括精成形工序、动力线铆接工序、束紧工序、相间绝缘试验工序、中性线铆接工序、整体绝缘试验工序以及线圈固定工序。
首先在精成形工序中将线圈端成形为规定的大小。接着在动力线铆接工序中,将各相线圈的一个端部个别铆接于端子而作为动力线。也就是分别将U相线圈的一个端部、V相线圈的一个端部、W相线圈的一个端部铆接于金属制的端子上,得到U相、V相以及W相的动力线。
接着,在束紧工序中,使用线将各相线圈的线圈端捆束而固定。在相间绝缘试验工序中,检查各相线圈之间的绝缘。在此相间绝缘试验中,向各相线圈之间施加高电压,测定此时的漏电流。根据此漏电流的测定结果检查相间绝缘。在此实施方式中,利用在前工序中得到的各相动力线,分别检查U相线圈和V相线圈之间的绝缘、V相线圈和W相线圈之间的绝缘、U相线圈和W相线圈之间的绝缘。
接着,在中性线铆接工序中,将各相线圈的另一端部一体铆接于端子而作为中性线。也就是将U相线圈的另一端部、V相线圈的另一端部以及W相线圈的另一端部一体铆接于金属制的端子上得到中性线。
接着,在整体绝缘试验工序中,检查铁心和各线圈之间的绝缘。在此实施方式中,利用在前工序得到的中性线,检查铁心和各相线圈之间的耐压、各相线圈的伤痕等。
然后在线圈固定工序中,向各相线圈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树脂等填充物而固定各相线圈。在此实施方式中,采用上漆法或者压模法。
这样如图2所示,将U相线圈2、V相线圈3以及W相线圈4组装入铁心1中,形成在各相线圈2~4之间组装入相间绝缘纸5的定子。在图2中,W相线圈4的右端表示线圈端6。在图3中表示此定子的等价电路图。U相线圈2、V相线圈3以及W相线圈4的一个端部分别成为设置有端子7、8、9的动力线2a、3a、4a。U相线圈2、V相线圈3以及W相线圈4的另一端部互相结合于端子10,成为中性线2b、3b、4b。在各相线圈2~4之间配置相间绝缘纸5。
根据以上说明的电动机的制造方法,以精成形工序、动力线铆接工序、束紧工序、相间绝缘试验工序、中性线铆接工序、整体绝缘试验工序以及线圈固定工序的顺序进行第二工序组。因此可以在各相线圈2~4的另一端部一体铆接于端子10上而作为短路状态前,实际进行检查各相线圈2~4之间的绝缘的相间绝缘试验。因此,除了可以通过整体绝缘试验检查各相线圈2~4的伤痕、各相线圈2~4和铁心1之间对高电压的耐压,还可以通过相间绝缘试验检查各相线圈2~4之间对高电压的耐性。其结果,可以保证各相线圈2~4伤痕、各相线圈2~4和铁心1之间的绝缘,此外还可以保证各相线圈2~4之间的相间绝缘。通过这样导入相间绝缘试验,可以保证伴随电动机的小型·高电压化的电动机的质量。
在此实施方式中,在进行第二工序组前,在第一工序组中顺次重复进行绕组插入工序、中间成形工序以及相间绝缘体插入工序,其后进行绕组插入工序和中间成形工序。因此可以在下一相线圈插入前通过机械装置自动插入适合已插入线圈形状的相间绝缘体5。结果,可以对第一以及第二相间绝缘体插入工序实现基于机械装置的自动化。
而且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对构成的一部分适当地进行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工序组,顺次进行第一绕线工序、第一插入工序、第一中间成形工序、第一相间绝缘体插入工序、第二绕线工序、第二插入工序、第二中间成形工序、第二相间绝缘体插入工序、第三绕线工序、第三插入工序以及第三中间成形工序。与此相对,作为第一工序组,只要是在铁心上设置多相线圈的同时在各相线圈之间设置相间绝缘体的工序组,就可以对上述各工序的顺序等进行调换。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机的制造方法,具有第一工序组,在铁心的槽中设置多相线圈,并在各相线圈之间设置相间绝缘体;和第二工序组,在所述第一工序组之后进行,包括进行如下工序至少将所述各相的线圈的一个端部铆接于端子上而作为动力线的动力线铆接工序,和将所述各相线圈的另一个端部铆接于端子上而作为中性线的中性线铆接工序,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工序组中的所述中性线铆接工序的前工序中,进行所述各相线圈间的相间绝缘试验工序。
2.一种电动机的制造方法,具有第一工序组,在铁心的槽中设置多相线圈,并在各相线圈之间设置相间绝缘体;第二工序组,在所述第一工序组之后进行,将线圈端成形为规定大小后进行固定,进行所述各相线圈和所述铁心的绝缘试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工序组,顺次进行如下工序用于将所述线圈端成形为规定大小的精成形工序;用于将所述各相线圈的一个端部个别铆接于端子上而作为动力线的动力线铆接工序;用于通过线捆束所述线圈端的束紧工序;用于检查所述各相线圈间的绝缘的相间绝缘试验工序;将所述各相线圈的另一个端部一体铆接于端子上而作为中性线的中性线铆接工序;用于检查所述铁心和所述各相线圈之间绝缘的整体绝缘试验工序;和用于在所述各相线圈之间的间隙中填充填充物,固定所述各相线圈的线圈固定工序。
3.一种电动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顺次重复进行如下工序向铁心的槽中插入线圈的绕组插入工序;用于设置插入下一相线圈所需空间的中间成形工序;和用于插入配置于各相线圈之间的相间绝缘体的相间绝缘体插入工序,其后进行所述绕组插入工序和所述中间成形工序,之后顺次进行如下工序用于将所述线圈端成形为规定大小的精成形工序;用于将所述各相线圈的一个端部个别铆接于端子上而作为动力线的动力线铆接工序;用于通过线捆束所述线圈端的束紧工序;用于检查所述各相线圈间的绝缘的相间绝缘试验工序;将所述各相线圈的另一个端部一体铆接于端子上而作为中性线的中性线铆接工序;用于检查所述铁心和所述各相线圈之间绝缘的整体绝缘试验工序;和用于在所述各相线圈之间的间隙中填充填充物,固定所述各相线圈的线圈固定工序。
全文摘要
本发明目的在于,通过在铁心内设置多相线圈和在各相线圈之间设置相间绝缘体的工序后导入相间绝缘试验,实现电动机伴随小型·高电压化的质量保证。电动机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一工序组,将多相线圈设置于铁心内,在各相线圈之间设置相间绝缘纸;和第二工序组,顺次进行将线圈端成形为规定大小的精成形工序;将各相线圈的一个端部个别铆接于端子上而作为动力线的动力线铆接工序;用于使用线捆束线圈端的束紧工序;用于检查各相线圈之间绝缘的相间绝缘试验工序;将各相线圈的另一端部一体铆接于端子上而作为中性线的中性线铆接工序;用于检查铁心和线圈之间绝缘的整体绝缘试验工序;和用于在各相线圈之间的间隙中填充填充物,固定各相线圈的线圈固定工序。
文档编号H02K15/06GK1701489SQ20048000101
公开日2005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29日
发明者平子胜, 山田英治, 佐藤修治, 宍户国芳, 渡边敦, 小暮真二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