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电路缺相速断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84165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电路缺相速断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相电动机的电气保护装置,特别是一种全电路缺相速断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三相电动机缺相保护装置,大致可分为电压型缺相保护装置和热继电器保护两种类型。其中,电压型缺相保护装置通常只能对电源缺相起到保护作用,而不能保护负载缺相;而热继电器在缺相保护时,通常有一段延时时限,不能及时切断电源,而在此延时时限内,电动机可能已经严重的发热,甚至被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进行全电路缺相检测,并且可实现缺相速断控制的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全电路缺相速断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流互感器L1、L2、L3,整流电路Z1、Z2、Z3,放大器T1、T2、T3,以及继电器J,三相电的相线A、B、C分别穿过电流互感器L1、L2、L3,其感应电流经整流电路Z1、Z2、Z3以及滤波电容之后与放大器T1、T2、T3的输入端连接;放大器T1、T2、T3的输出端依次串接,并使其中之一放大器T3的输出端与继电器J的线圈一端连接,继电器J的线圈另一端与整流电路Z4的输出端连接。
上述电流互感器L1、L2、L3分别与检测开关K1、K2、K3并接。
上述三相电的三条相线A、B、C经电闸开关DK、交流接触器QC和热继电器JR与电动机D连接;三相电的其中之一相线C与零线N之间接有交流接触器QC的控制回路,该回路由停止开关TA、启动开关QA、交流接触器QC的控制线圈、以及热继电器开关JR串接而成。
上述继电器J的吸合开关两端与启动开关QA并联,代替电流互感器的自保触点。
上述整流电路Z4的交流输入端c、d与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连接,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与交流接触器控制回路中的两端点e、f连接;还可以与另一线圈连接,该线圈与交流接触器QC的控制线圈相互耦合。
上述整流电路Z1、Z2、Z3、Z4均为全波整流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缺相检测电路安装在三相电的交流接触器之后的电路中,在电动机启动之后,无论是电源缺相或负载缺相,检测电路都可以立即检测到缺相事故的发生,并立即断开电源,起到全电路速断保护作用,比传统的的电压型缺相保护装置和热继电器保护装置更优胜。另外,本实用新型同样离不开接有热继电器保护装置,即当电动机超负荷运转或因其他故障而发热时,可立即切断热继电器开关,停止供电,保证电动机不会因严重发热而损坏。本实用新型特别适用于防火防爆场所。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产品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产品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流互感器外接的产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三相电的三条相线A、B、C经电闸开关DK、交流接触器QC和热继电器JR与电动机D连接,三相电的其中之一相线C与零线N之间接有交流接触器QC的控制回路,该回路由停止开关TA、启动开关QA、交流接触器QC的控制线圈、以及热继电器JR的开关端串接而成。本实用新型所述缺相保护电路(如图中虚线框所示)接于交流接触器QC之后,包括电流互感器L1、L2、L3,全波整流电路Z1、Z2、Z3,三极管放大器T1、T2、T3,以及继电器J,其中三相电的相线A、B、C分别穿过电流互感器L1、L2、L3,其感应电流分别经全波整流电路Z1、Z2、Z3以及滤波电容C1、C2、C3之后与三极管放大器T1、T2、T3的输入端(基极)连接;三极管放大器T1、T2、T3的输出端依次串接(T3的射极与T2的集电极连接,T2的射极与T1的集电极连接,T1的射极接地),并使其中之一放大器T3的输出端(集电极)与继电器J的线圈一端连接,继电器J的线圈另一端与整流电路Z4的输出端连接。继电器J的吸合开关a、b两端与启动开关QA并联,代替电流互感器的自保触点,继电器J的线圈两端还接有续流二极管D1。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按下启动开关QA(开关QA为一点动开关),交流接触器QC的控制回路导通,交流接触器QC接通电源,如果三相电不存在缺相,则电流互感器L1、L2、L3均可感应到电流,该电流信号经整流电路Z1、Z2、Z3和放大器T1、T2、T3,使继电器J吸合,并维持交流接触器QC吸合,使电动机D正常运转。如果三相电中任一相线发生缺相,则对应的电流互感器不能感应到电流,与其对应的整流电路输入端无电压,输出即为零,放大器因无电流信号而截止,导致继电器J的吸合开关被释放,交流接触器QC的控制线圈失电,交流接触器QC切断电源,使电动机D停止转动。另外,当电动机超负荷运转或因其他故障而发热时,热继电器JR的开关即可断开,使交流接触器控制回路中断,交流接触器QC切断电源,使电动机D停止转动。所述交流接触器控制回路中的停止开关TA通常为闭合状态,当停止开关TA打开时,交流接触器QC也可以切断电源。
上述电流互感器L1、L2、L3分别与检测开关K1、K2、K3并接,测试时,当检测开关K1、K2、K3中任一闭合,与其对应的电流互感器即被短路,整流电路的输入端无电压,输出即为零,放大器因无电流信号而截止,导致继电器J的吸合开关被释放,交流接触器QC的控制线圈失电并释放交流接触器QC的触点,电源被断开,电动机D停止转动。
上述整流电路Z4的交流输入端c、d与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连接,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与交流接触器控制回路中的两端点e、f连接,形成直流电源,整流电路Z4的直流输出端与继电器J的线圈另一端连接。
如图3所示为使用本实施例的产品结构示意图,控制器10内集成了上述缺相保护电路,该控制器10上设有三相电的相线穿孔1、2、3,检测开关4、5、6(对应于缺相保护电路中的检测开关K1、K2、K3),另外,还设有两组接线端口a-b和e-f。使用时,将三相电的三条相线穿过穿孔1、2、3(即穿过电流互感器L1、L2、L3),a-b端口与交流接触器控制回路中继电器J的开关a、b两端点连接,e-f端口与交流接触器控制回路中的e、f两端点(交流220V)连接,即可使用。
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路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交流接触器QC的控制线圈上绕有一耦合线圈,该线圈与整流电路Z4的交流输入端c、d连接,形成直流电源。该耦合线圈可以从交流接触器QC的控制线圈中耦合出一定量的电压(大约20V),经整流电路Z4和滤波电容C4后与继电器J的线圈另一端连接。这样就可以节省变压器T,降低制作成本。
如图4所示为使用本实施例的产品结构示意图,控制器10内集成了上述缺相保护电路,该控制器10上设有三相电的相线穿孔1、2、3,检测开关4、5、6(对应于缺相保护电路中的检测开关K1、K2、K3),另外,还设有两组接线端口a-b和c-d。使用时,将三相电的三条相线穿过穿孔1、2、3(即穿过电流互感器L1、L2、L3),a-b端口与交流接触器控制回路中继电器J的开关a、b两端点连接,c-d端口与整流电路Z4的交流输入端c、d(交流20V)连接,即可使用。
在上述两种实施例中,如果是大功率电动机,因为它的三相电线较粗,无法穿过相线穿孔1、2、3,需更换大的电流互感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的电流互感器外接方式,拆去原有的小电流互感器,外接大的电流互感器7、8、9,三相电的三条相线穿过电流互感器7、8、9(对应于缺相保护电路中的电流互感器L1、L2、L3),电流互感器7、8、9的输出端通过引线与控制器10内整流电路Z1、Z2、Z3的交流输入端连接。控制器10上设有检测开关4、5、6(对应于缺相保护电路中的检测开关K1、K2、K3),两组接线端口a-b、c-d或e-f,其连接关系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可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安装,在此不作累述。
权利要求1.一种全电路缺相速断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流互感器L1、L2、L3,整流电路Z1、Z2、Z3,放大器T1、T2、T3,以及继电器J,三相电的相线A、B、C分别穿过电流互感器L1、L2、L3,其感应电流经整流电路Z1、Z2、Z3以及滤波电容之后与放大器T1、T2、T3的输入端连接;放大器T1、T2、T3的输出端依次串接,并使其中之一放大器T3的输出端与继电器J的线圈一端连接,继电器J的线圈另一端与整流电路Z4的输出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电路缺相速断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互感器L1、L2、L3分别与检测开关K1、K2、K3并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电路缺相速断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电的三条相线A、B、C经电闸开关DK、交流接触器QC和热继电器JR与电动机D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全电路缺相速断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电的其中之一相线C与零线N之间接有交流接触器QC的控制回路,该回路由停止开关TA、启动开关QA、交流接触器QC的控制线圈、以及热继电器开关JR串接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电路缺相速断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J的吸合开关两端与启动开关QA并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电路缺相速断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Z4的交流输入端c、d与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连接,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与交流接触器控制回路中的两端点e、f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电路缺相速断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Z4的交流输入端c、d还可以与另一线圈连接,该线圈与交流接触器QC的控制线圈相互耦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电路缺相速断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Z1、Z2、Z3、Z4均为全波整流电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电路缺相速断保护装置,包括电流互感器L
文档编号H02H7/09GK2845268SQ20052006675
公开日2006年12月6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4日
发明者王志伟 申请人:王志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