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控制方法及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86669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源控制方法及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电子学,更具体地,涉及形成电源系统及结构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过去,电子工业利用各种方法和结构来形成具有多个输出电压的电源。在大部分情况下,具有多个二次绕组(secondary winding) 的变压器用于提供多个输出电压。例如,在诸如电视机的应用中,期 望有用于视觉显示器部分的高电压输出和用于控制元件或控制逻辑的 较低电压输出。还期望有备用模式,其降低高电压输出上的电压并维 持低电压输出上的电压,从而使得控制逻辑运行。在于1987年8月 18日授权给Antonius Marinus的美国专利号4,688,159中公开了这样 的电源系统的一个实施例。这些现有的电源系统的一个问题是需要控 制电路来控制用于系统的不同运行模式的半导体开关。此外,在不同 的模式之间进行平稳的转换是困难的。另一结构使用连接至一个高电压线團的线性调节器。这些现有电 源系统的一个问题是如果线性调节器出现故障,很可能使至少一些电 源系统过热或毁坏。为了减少损失,增加电流限制保护电阻器以保护 功率晶体管。然而,电流限制保护电阻器在备用运行模式下引起了较 高的功率耗散。另夕卜,保护电阻器还限制了输出可被降低的最小电压, 同时也增加了功率耗散。使损失最小化的另一方法是将线性调节器连 接至较低电压线圏,但是这也增加了备用功率耗散。因此,期望有一种以降低的功率耗散运行在备用模式下并且能够 降低高电压输出的值的电源系统。


唯一的图简要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电源系统的一部分的实施例。 为了说明的简单和明了,图中的元件不一定按照比例,并且在不 同的图中相同的参考号代表相同的元件。此外,为了说明的简要,省 略了众所周知的步骤和元件的说明和细节。这里使用的栽流电极(current carrying electrode )装置是指器件的元件,其承栽通过该器 件例如MOS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或双极晶体管的发射极或集电极、 或二极管的正极或负极的电流,控制电极是指器件的元件,其控制通 过该器件例如MOS晶体管的栅极或者双极晶体管的基极的电流。虽 然这里把器件解释为确定的N-沟道或P-沟道器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应该理解根据本发明互补设备也是可能的。
具体实施方式
唯一的图简要示出了产生多个输出电压的电源系统10的一部分 的实施例。系统10包括将系统10分割为一次侧10和二次侧17的变 压器11。系统10具有两种运行模式,正常模式和备用模式,其由备 用信号的状态选择。备用信号源没有在唯一的图中示出,但是依靠系 统10的应用其可以为多种源。例如,系统IO可以是电视的电源系统, 并且备用信号可以由微处理器或者其他控制逻辑(未示出)产生。变 压器11包括一次绕组(primary winding)12、第一二次绕组或者主二次 绕组13以及第二二次绕组或者辅助二次绕组14。尽管示出了两个二 次绕组,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变压器ll可以具有多于 两个的二次绕组。绕组13—般起到主输出的作用,并通常在侧17的 第一输出40和第一返回41之间形成第一二次电压或者二次电压。第 二二次绕组14 一般用于在侧17的输出60和返回61之间提供第一辅 助电压或者辅助电压。辅助电压通常为比输出40上的二次电压低的电 压值。例如,辅助电压可以用于向微处理器或其他控制逻辑提供能量, 而来自绕组13的二次电压可以用于视觉显示器设备,例如CRT或其 他较高电压i殳备。
一次侧16 —般在连接至一次绕组12的功率输入端子18和功率 返回端子19之间接收功率,例如整流DC电压。 一次绕组12的第一 端子通常连接至端子18以接收输入电压,而绕组12的第二端子连接 至用于控制流过绕组12的电流和耦合至绕组13和14的能量的功率开 关或者功率晶体管21。晶体管21由一次侧开关电源控制器20例如脉 冲宽度调制(PWM)控制器或准谐振控制器控制。可选的电流感测电 阻器22可以串联在晶体管21和返回端子19之间,以便向控制器20 提供表示流过晶体管21的电流的电流感测信号。可选的耦合器23 — 般用于向控制器20提供一次侧反馈(FB )信号或者一次侧反馈(FB ), 以便帮助调节由系统IO提供的电压,如在下文中将进一步看到的。光 学耦合器23具有光学晶体管24,光学晶体管24向控制器20和连接 在二次侧17中的光发射器25提供一次FB。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认 识到,耦合器23的实施例是提供反馈信号的方法的一个样例,并且也 可以使用其他众所周知的实施方案。控制器20通常包括误差放大器29、 PWM比较器30、时钟发生 器或时钟31、斜波发生器或斜波32、 PWM锁存器33以及输出驱动 器34。控制器20接收一次FB并在输出26上形成开关驱动信号,开 关驱动信号用于控制晶体管21并调节在输出40和返回41间形成的二 次电压值。在于1999年1月12日授权给Hall等人的美国专利 No.5,859,786中公开了控制器20的合适的实现的一个样例。本领域的 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控制器20的实施例是形成开关驱动信号以调节 二次电压的方法的一个样例,并且还可以使用其他众所周知的实施方 案。例如,控制器20可以是准谐振控制器,而不是固定频率的PWM 控制器。二次侧17包括连接至绕组13的第一输出通道以及连接至第二二 次绕组14的第二输出通道。第一和第二通道形成各自的二次电压和辅 助电压作为各对输出40和返回41以及输出60和返回61之间的整流 DC电压。第一输出通道起作用以在输出40和返回41之间形成二次 电压,并包括绕组13、第一阻塞(blocking)设备如二极管42、滤波电
容器43、输出40及返回41。 二极管42从绕组13的端子35接收输出 电压并将输出电压耦合到输出40。 二极管32还阻止电流从二次侧17 流入绕组13。滤波电容器43对来自二极管42的电压进行滤波以最小 化二次电压中的波动。电阻器44用于表示可以由二次电压提供动力的 负栽。然而,负载不限于纯电阻性负载。第二输出通道起作用以在输 出60和返回61之间形成辅助电压,并包括绕组14、第二阻塞i殳备如 二极管62、滤波电容器63、输出60以及返回61。 二极管62接收来 自绕组14的输出电压并将输出电压连接至输出60。 二极管62还阻止 电流从二次侧17流入绕组14。滤波电容器63对来自二极管62的电 压进行滤波以最小化辅助电压中的波动。绕组12与绕组13和14的臣 数比影响电压值。通常,绕组14的匝数小于绕组13,因此,二次电 压值通常大于辅助电压值。反馈网络连接在输出40和返回41之间, 以便形成表示输出40和返回41之间的二次电压值的二次侧反馈电压 或二次反馈(FB)电压。在优选实施例中,反馈网络包括形成与二次 电压值成比例的二次FB电压值的电阻分压器。电阻分压器包括与电 阻器47串联并连接在输出40和返回41之间的电阻器46。电阻器46 和47之间公共连接处的反馈节点48提供了二次FB电压。二次侧17还包括反馈控制电路70、二次调节器66以及备用预调 节器。二次调节器66通常连接在输出60和返回61之间以接收辅助电 压,并在调节的输出67和返回61之间形成第一调节输出电压或调节 电压。优选地,调节器66是线性电压调节器并形成小于辅助电压值的 调节电压值。调节器可被实现为各种众所周知的调节器电路的任何一 种。线性调节器电路的一个样例显示在被表示为调节器66的方框中, 但是,所示实现仅仅是适当的调节器实施方案的一个样例。如下文中进一步看到的,当绕组14提供的辅助电压小于运行调 节器66所要求的最小输入电压时,备用预调节器53被配置为在备用 模式期间用于向调节器66的输入68提供输入电压的线性调节器。备 用预调节器53包括阻塞设备例如二极管52、传输晶体管54以及电压 参考例如齐纳(zener)二极管55和偏压电阻器56。预调节器53被连接 器53的输出57上形成调节备用电压。反馈控制电路70包括偏压二极 管71、光学耦合器23的光发射器25、备用开关或者晶体管73、电阻 器49以及参考调节器72。参考调节器72可以是参考发生器和并联调 节器,例如TL431,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公知的。参考发 生器和并联调节器设备例如TL 431可以从不同生产商包括Phoenix Arizona的ON半导体获得。当以正常模式运行时,电路70接收的备用信号为高,因此,晶 体管73被启动。晶体管73将电阻器49与电阻器47并联以建立二次 电压和二次FB电压之间的比例系数。来自节点48的二次FB电压由 调节器72接收。调节器72具有内部参考电压,并形成表示二次FB 电压和调节器72的内部参考电压之间的差的误差信号输出。调节器 72输出上的误差信号值控制从输出60流过二极管71和光发射器25 的电流的量,从而,控制由控制器20接收的一次FB值。当二次FB 电压值增加至超过调节器72的参考电压值时,误差信号值增加,从而 增加了经过发射器25的电流并减少了控制器20接收的一次FB值。 控制器20响应性地在输出26上形成一次驱动信号以减少晶体管21 的启动时间并调节输出40和返回41之间的二次电压值。如果二次FB 电压值降低至低于调节器72的参考电压值,则误差电压值变得更大, 从而降低了流过发射器25的电流并增加了控制器20接收的一次FB 值。控制器20形成一次驱动信号以增加晶体管21的启动时间并调节 二次电压值。控制二次电压值还导致系统10在输出60上形成辅助电 压。根据变压器11的匝数比使辅助电压值与二次电压成比例。调节器 66接收辅助电压并在输出67上形成调节电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 该认识到,所示出的反馈信号是形成反馈信号的方法的一个示例,并 且还可以使用其他公知的实施方案。例如,反馈信号可以是电流而不 是电压,因此,只要由于负栽44所要求的功率增加而功率增加, 一次 反馈就可以不同地变化。在正常运行模式下,预调节器53被禁止。当系统10处于正常运
行模式时,选择来自预调节器53的备用电压值大到足以提供运行调节 器66的输入电压,但是小于输出60上的辅助电压。因此,晶体管54 的源极的电压大于栅极,并且晶体管54被禁止,并不向输出60提供 任何电流。例如,二次电压可以是大约为145伏特(145V)的整流 DC电压,并且随之产生的辅助电压可以是大约为20伏特的整流DC 电压。调节器66可形成约5伏特(5V)的调节DC电压,预调节器 53的备用电压可以为大约7.5伏特。在备用模式下,系统10降低了二次电压值和辅助电压值,以便 降低使用系统10的系统的功率耗散。但是,通常期望维持输出67上 的调节电压基本不变。当备用信号变成低值时,系统10开始变为备用 运行模式。电路70响应性地改变二次电压和二次FB电压间的比例系 数以使系统10将二次电压和辅助电压都降低至其中相应的备用值。该 低备用信号禁止晶体管73,因而从与电阻器47的并联连接去除电阻 器49,从而改变了用于在节点48处形成二次FB电压的比例系数。电 阻器49的值通常比电阻器47的值低很多,以便提供比例系数的较大 变化并增加施加给调节器72的二次FB电压值。增加二次FB电压的 值增加了二次FB电压和调节器72的参考电压之间的差,从而增加了 来自调节器72的误差信号的值。增加的误差信号增加了通过发射器 25的电流,从而减少了施加给控制器20的一次反馈信号,使得控制 器20响应性地减少了晶体管21的启动时间以允许二次电压值降低。 优选地,控制器20禁止晶体管21直到二次电压值根据二次FB电压 降低至备用值,该二次FB电压减少至基本为调节器72的参考电压的 值。当二次FB电压再次大约等于参考电压时,控制器20将在比正常运行模式期间的值小得多的值处调节二次电压和辅助电压。减少的值 等于由在正常运行模式期间启动对各个电压值定时的晶体管73所产生的比例系数的变化。 一般,将备用模式中的二次电压值选择为至少 大于运行调节器66 (V66)所要求的最小电压,并且比正常模式中的 二次电压值小得多。备用模式中的辅助电压值通常比运行调节器66 (V66)所要求的最小电压小得多。在优选实施例中,正常模式中的
二次电压值和辅助电压值大约分别为145伏特(145V)和12伏特 (12V)。在备用模式中,它们分别大约为12伏特(12V)和1.0伏 特(l.O伏特)。运行调节器66 (V66)所要求的优选最小电压大约为 7.5伏特(7.5V )。控制器禁止晶体管21并且二次电压从正常值降低到备用值之后, 在正常模式和备用模式之间的转换时期期间,没有能量被耦合进绕组 13和14中,这允许输出40和60上的各个电压值开始降低。调节器 66利用电容器63中存储的能量,并且只要辅助电压对于要运行的调 节器66足够高,调节器66就继续在输出67上提供调节电压。因为没 有能量被耦合进绕组13和14,所以维持运行调节器66的能量可能不 够充足。为了向绕组13和14提供一些能量,电路70配置成提供一次 FB,当二次电压降低至备用值时,该一次FB使得控制器20在至少一 部分时间内启动晶体管21 。如果辅助电压值降低至小于运行调节器66 (V66)所要求的最小值,电路70抑制流过发射器25的电流,使得 控制器20响应性地运行晶体管21以将能量耦合进绕组13和14。选 择二极管71的齐纳电压值以确保这样的运行。将二极管71的齐纳电 压值选择为大约等于V66减去在发射器25两端下降的电压减去调节 器72的参考电压。如在下文中将进一步看到的,电路70通常被i殳置 为小于预调节器53的备用电压的电压以最小化二次侧17的控制回路 之间的冲突。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如果充分的功率在转换时 期期间可用于运行调节器66,则可以省去二极管71。例如,如果V66为大约7.5V,并且如果调节器72的参考电压为 大约2.5伏特,而且如果发射器25的电压降(drop)为大约1.2伏特, 那么二极管71的电压可以为大约3.8伏特(7.2-2.5-1.2=3.8)。 一般, 将二极管71的电压设置为刚刚小于该电压,例如,3.5伏特,以阻止 控制回路沖突。对于3.5伏特的该示例,如果辅助电压降低至小于7.2 伏特,则没有电流流过发射器25,使得一次FB增加到最大值,因而 使控制器20启动开关晶体管21并将能量耦合进绕组13和14。来自 绕组13和14的能量增加了二次电压和辅助电压并对电容器43和63
进行充电。控制器20响应于一次FB继续运行晶体管21,直到辅助电 压达到大约7.3伏特,使得电流再次流过发射器25。当晶体管21的备用模式开关对电容器43进行充电时,二次电压 还增加二次电压。在某个点,来自绕组13的二次电压足够启动预调节 器53以将输出57上的备用电压提供给输出60和调节器66。预调节 器53配置成将不小于V66的调节电压耦合到调节器66的输入。将由 二极管55提供的参考电压值选择为大约等于V66的值减去晶体管54 的阈值电压。电阻器56提供偏压电流以运行二极管55并^f吏二极管55 的参考电压和备用模式中的二次电压值之间的差降低。在输出60上的 辅助电压值降低至或低于备用电压值时,晶体管54的源极变得低于二 极管55的参考电压减去晶体管54的阈值电压,从而启动晶体管54 以将备用电压耦合到调节器66的输入。如可看到的,如果二极管71 的电压太高,电路70可以阻止预调节器53被启动。因此,通常将二 极管71的电压选择为使得电路70在小于备用电压的电压处启动控制 器20。调节器66利用该备用电压作为输入电压以在输出67上形成调 节电压。预调节器53的二极管52将预调节器53连接至绕组13的端 子35,以接收直接来自绕组13的能量并起到类似于二极管42的整流 器的作用。二极管52还使预调整器53与输出40隔离。因此,如果调 节器53被短路,二极管52阻止来自输出40的高电压损坏包括调节器 66、电路70以及连接至输出60的其他电路的二次侧17的低电压部分。 因此,调节器66继续向输出67提供调节电压并控制逻辑继续运行。 例如,晶体管54可能短路并将二极管52连接至输出60。如果二极管 52 4皮省略并且调整器54连接至输出40,来自输出40的高电压将^皮施 加给输出60并损坏二次侧17的低电压部分。因此,二极管52的该连 接提供了一种现有技术实现还未完成的优势。为了促进系统10的该功能,绕组13的端子35 —般连接至二极 管42的阳极和二极管52的阳极。二极管的阴极42 —般连接至输出 40、电容器43的第一端子、预调节器53的控制输入以及电阻器46 的第一端子。返回41 一般连接至电阻器47的第一端子、电容器43 的第二端子以及绕组13的第二端子。电阻器47的第二端子连接至电 阻器46的第二端子和节点48。 二极管52的阴极连接至预调节器53 的输入和晶体管54的漏极。晶体管54的源极连接至输出57和60, 晶体管54的栅极一般连接至二极管55的阴极和电阻器56的第一端 子,电阻器56具有连接至预调节器53的控制输入的第二端子。二极 管55的阳极连接至返回61。输出60连接至调节器66的输入68、电 容器63的第一端子以及二极管62的阴极。二极管62的阳极连接至绕 组14的第一端子。返回61连接至调节器66的返回、电容器63的第 二端子以及绕组14的第二端子。调节器66的输出连接至输出67。 二 极管71的阴极连接至输出60,并且二极管71的阳极连接至发射器25 的阳极。发射器25的阴极连接至调节器72的输出。调节器72的返回 连接到节点48和电阻器49的第一端子。调节器72的输入连接至节点 48和电阻器49的第一端子。电阻器49的第二端子连接至晶体管73 的集电极。晶体管73的发射极连接至返回61,并且晶体管73的基极 被连接以接收备用信号。鉴于上面所有内容,显而易见,公开了一种新颖的电路和方法。 包括的其他特征是形成足以在电源系统的备用和正常运行模式中运行 低电压调节器的辅助电压。连接线性调节器以形成足以在备用模式中 运行减少功率耗散的低电压调节器的备用电压。将线性调节器从二次 输出中隔离出来防止了在线性调节器短路的情况下损害电源系统。尽管用具体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显然对于半 导体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很多替换和变更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描 述了预调节器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提供相同的调节备用电压的其他实 现是可能的。另外,为了清楚地描述,始终使用词语"连接(connect)", 但是,其被规定为与词语"耦合(couple)"具有相同的意思。因此, 应该将"连接"解释为包括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源系统,包括变压器,其具有一次绕组、第一二次绕组,并具有连接至所述电源系统的第一低电压输出的第二二次绕组,所述第一二次绕组的第一端子连接至所述电源系统的第一二次输出;开关电源控制器,其连接成控制所述一次绕组在所述第一二次绕组上形成第一输出电压并在所述第二二次绕组上形成第二输出电压;第一阻塞设备,其配置成将所述第一输出电压连接至所述电源系统的所述第一二次输出作为第二电压;第二阻塞设备,其配置成将所述第二输出电压连接至所述电源系统的所述第一低电压输出作为辅助电压;以及第一调节器,其连接成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二次绕组的所述第一输出电压,并向所述电源系统的所述第一低电压输出提供第一调节电压。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系统,其中,连接成接收来自所 述第一二次绕组的所述第一输出电压的所述第一调节器包括第三阻塞 设备,所述第三阻塞设备配置成将所述第一输出电压连接至所述第一 调节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阻塞设备是 串联在所述第一二次绕组的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电源系统的所述第一 二次输出之间的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二阻塞设备是串联在所述第二二 次绕组和所述电源系统的所述第一低电压输出之间的第二二极管,以 及所述第三阻塞设备是串联在所述第一二次绕组的所述第 一端子和所 述第 一调节器的输入之间的第三二极管。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系统,还包括第二调节器,所述 第二调节器连接成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调节器的所述第一调节电压并在 所述电源系统的第二低电压输出上提供第二调节电压。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系统,还包括反馈控制电路,所 述反馈控制电路配置成提供反馈信号以在所述电源系统的第 一运行模式期间将所述二次电压调整为第一值,并在所述电源系统的第二运行 模式期间将所述二次电压调整为小于所述第一值的第二值。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系统,其中,所述反馈控制电路 包括电阻分压器,所述电阻分压器连接至所述电源系统的所述第一二 次输出以接收所述二次电压,并被连接成将反馈电压提供至误差放大 器的输入,所述反馈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器、光学耦合器和齐纳 二极管,所述第一电阻器配置成与所述电阻分压器的一个电阻器并联, 所述光学耦合器连接成接收所述误差放大器的输出,所述齐纳二极管 连接在所述光学耦合器和所述电源系统的所述第一低电压输出之间。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系统,其中,所述电源系统配置 成在第一运行模式期间形成表示所述二次电压的第一值的第一反馈电 压值,并响应性地控制所述开关电源控制器以将所述二次电压调整为 所述二次电压的所述第一值,以及其中,所述电源系统配置成响应于 第二运行模式中的运行而形成表示所述二次电压的第二值的所述第一 反馈电压值,以响应性地控制所述开关电源控制器来响应于所述二次 运行模式中的运行而将所述二次电压调整为所述二次电压的所述第二 值,其中,所述二次电压的所述第二值小于所述二次电压的所述第一 值。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调节器为 线性电压调节器。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系统,其中,所述线性电压调节 器包括旁路晶体管和第一参考电压,所述旁路晶体管连接至所述第一 二次绕组的所述第一端子以接收所述第一输出电压,所述第一参考电 压配置成响应于所述二次电压和所述辅助电压之间的第一差值而启动 所述旁路晶体管。
10. —种形成电源系统的方法,包括配置具有变压器的所述电源系统,所述变压器具有一次绕组、具 有第一端子的第一二次绕组、以及第二二次绕组;将所述第一二次绕组连接至所述电源系统的二次输出;将所述第二二次绕组连接至所述电源系统的辅助输出;配置第一电压调节器以控制所述一次绕组来调整在所述二次输 出上形成的二次电压的值并在所述第一二次绕组的所述第一端子上形 成第一输出电压;连接第二电压调节器以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二次绕组的所述第一 端子的所述第一输出电压,并在所述第二电压调节器的输出上形成第 一调节输出电压;以及配置第三电压调节器以接收所述第一调节输出电压并形成第二 调节输出电压,其中,所述第二调节输出电压小于所述第一调节输出 电压。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连接第二电压调 节器以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二次绕组的所述第 一端子的所述第 一输出电 压并形成所述第一调节输出电压的步骤,包括将第一阻塞设备连接在 所述第一二次绕组的所述第 一端子和所述二次输出之间。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第二阻塞设备连接 在所述第一二次绕组的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电压调节器之间。
13.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第二电压调节 器的输出和所述第三电压调节器的输入连接至所述辅助输出。
14.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还包括配置反馈电路以形成 反馈信号,所述反馈信号具有在所述电源系统的第一运行模式期间与 所述二次电压的第一比例,并具有在所述电源系统的第二运行模式期 间与所述二次电压的第二比例。
15.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配置所述第一电 压调节器以控制所述一次绕组来调整在所述二次输出上形成的所述二 次电压的所述值并在所述第一二次绕组的所述第一端子上形成第一输 出电压的步骤,包括配置所述第一电压调节器以在所述电源系统的正 常运行模式和备用运行模式期间调整所述二次电压的所述值,并进一 步包括配置所述第一电压调节器以响应于从所述正常运行模式至所述 备用运行模式的转换而调整所述辅助电压的值。
16. —种功率提供方法,包括配置具有变压器的电源系统,所述变压器具有一次绕组、第一二 次绕组、以及第二二次绕组,所述第一二次绕组具有连接至所述电源 系统的二次输出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二二次绕组连接至所述电源系统 的辅助输出;调整所述二次输出上的二次电压的值,并在所述第一二次绕组的 所述第一端子上形成输出电压,其中,调整所述二次电压在所述辅助 输出上形成辅助电压;利用所述第一二次绕组的所述第一端子上的所述输出电压来形 成第一调节电压;利用所述第 一调节电压以在所述电源系统的备用运行模式期间 形成第二调节电压,其中,所述第二调节电压小于所述第一调节电压; 以及调整在所述备用模式中的运行以及在正常模式中的运行之间的 一部分转换时期期间的所述辅助电压的值。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利用所述第一二 次绕组的所述第一端子上的所述输出电压来形成所述第一调节电压的 步骤,包括连接线性调节器以接收所述输出电压,并将所述第一调节 电压连接至所述辅助输出,所述辅助输出包括将所述线性调节器与所 述二次输出电压隔离。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调整在所述备用 模式中的运行以及在正常模式中的运行之间的一部分转换时期期间的 所述辅助电压的所述值的步骤,包括形成反馈信号,所述反馈信号连 接成运行开关电源控制器,以响应于所述辅助电压的所述值而控制经 过所述一次绕组的电流。
19.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调整在所述备用 模式中的运行以及在正常模式中的运行之间的一部分转换期间的所述 辅助电压的所述值的步骤,包括在所述辅助电压降至第一值之后,将 能量耦合进所述第二二次绕组。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调整所述二次输 出上的所述二次电压的所述值并在所述第一二次绕组的所述第一端子 上形成所述输出电压、其中调整所述二次电压在所述辅助输出上形成 所述辅助电压的步骤,包括响应于在所述正常模式或在所述备用模式 下运行的所述电源系统而调整所述二次输出上的所述二次电压。
全文摘要
在实施例中,电源系统配置成利用线性调节器在备用模式期间形成调节电压,并利用该调节电压形成另一调节电压。
文档编号H02M3/335GK101164220SQ200580049449
公开日2008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21日
发明者尼古拉斯·西尔 申请人:半导体元件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