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37710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一种电接线盒,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主外壳和副外 壳的电接线盒,其是这样获得的,即,将电路板组件和其它部件容纳 在主外壳的内部,随后将副外壳插入主外壳中。
背景技术
图6A和6B示出了传统的电接线盒。电接线盒61具有(a)薄断 面(low-profile)主外壳62、 ( b )电路板组件64以及(c )上盖65 (即
副外壳)。
主外壳62具有薄断面且由合成树脂制成。电路板组件64被构造 成沿垂直方向经由主外壳62的开口 63插入主外壳62中,以便容纳在 其内。主外壳62的开口 63在主外壳62的上侧敞开。上盖65由合成 树脂制成且被构造成覆盖主外壳62的开口 63。
端子68成两排或多排地设在电路板66的上端。此外,端子69 也成两排或多排地设在电路板66的下端。端子68向上延伸,而端子 69向下延伸。
连接块的主体70和71由合成树脂制成并适于分别对齐和固定端 子68和69。多个继电器(电子部件)67存在于电路板66的中间区域 中。
安装元件73设在上盖65适于容许端子68突伸的上壁上。孔74 形成在主外壳62同样容许端子69突伸的底壁72上。连接块75包括 端子68和主体70,而另一连接块76包括端子69和主体76。各电熔 断丝(未示出)与相应的安装元件73附接且与相应的连接块75的端子68连接。细节方面参照日本特开2003-348732号公报的说明,尤其 是图1和2。曰本特开2004-328842号公才艮的说明尤其是图1和3披露了另一 类传统的电接线盒(未示出)。此类电接线盒具有较之图6所示现有技 术的要薄和高一些的主外壳。该主外壳的上侧和底侧具有开口。经由 这些上下开口,母线电路、绝缘板以及电熔断丝连接用的端子安装在 主外壳的内部,上开口被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熔断丝安装部(即副外壳) 覆盖。这些现有的电接线盒需要改进。例如,当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主外 壳62形成得薄且高以便安装在汽车的狭窄空间内部中时,主外壳62 的壁可向内弯。这种主外壳62壁的内弯导致开口 63狭窄而有限,难 于将电路板组件64 、副外壳65和/或其它部件安装在主外壳62的内部。 此外,当安装电路板组件64时,主外壳62的壁可能自外向内压。内 压的壁会干扰电路板组件64的端子68、 69和/或其它部件(例如继电 器67和电阻),某些情况下会损坏其焊接连接。尤其是,当仅在其上 下壁中的任一个上设置主外壳开口时,电路板组件在主外壳内部的插 入和/或安装进一步遭到损坏。发明内容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接线盒,其包括一个断 面薄且高的主外壳,该主外壳能与副外壳一同将电路板组件容易、有 效、平稳地容纳在其内,并且防止沿其厚度方向内压的主外壳壁干扰 主外壳内的电路板和/或其它部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接线盒包括(a )具有开口的主外 壳;(b)具有连接块且经由开口插入主外壳中的电路板组件;(c)设 于连接块上且被构造成维持开口宽度的突起;以及(d)在插入电路 板组件之后插入主外壳中的副外壳。由于连接块的突起向外加宽了开口和易于内弯的薄而高的主外壳 的前后壁,上述结构和配置实现了电路板组件的平稳插入,即便自电 路板突伸的连接块进入主外壳的开口中时开口狭窄。此外,由于开口的宽度得以维持或加宽,插入电路板组件之后副外壳的插入就能有效 而平稳地进行,不会干扰主外壳的壁。由此改进了薄断面电接线盒的 组装。优选的是,本发明的电接线盒包括突起,其具有可滑动地接触主 外壳开口端部的斜面。由于突起的斜面在连接块进入主外壳中时以低摩擦可滑动地与开 口的端部接触,就实现了开口的平稳加宽,由此进一步体现了本发明 的优点。优选的是,本发明的电接线盒还包括多个肋。肋形成在主外壳前 后壁的内表面上,沿电路板组件和副外壳的插入方向自开口的侧面延 伸。这些肋在结构上加强了主外壳的壁,并且,避免了壁在树脂模制 当中或之后内弯,开口可保持敞开。另外,开口加宽的程度减小。优 选肋相对于开口延伸并到达相对侧的壁。此外,本发明的电接线盒优选包括形成在一对突起之间的凹槽, 并且,前后壁中任何一个的肋与凹槽相接合。上述结构和配置依靠肋增大了整个壁的结构强度。当主外壳因操 作员或外部部件造成的外力而内压时,肋抵靠在凹槽的底面上,从而 克服作用于壁的外力且由此防止壁的内部变形。因此,有效防止了壁 对电路板组件和/或电子部件诸如电路板组件的继电器的干扰,电路板 组件的电连接更为可靠。另外,电路板组件由肋导向并平稳地插入主 外壳中而不会摇动。这样,就提高了电接线盒组装时的效率。优选的是,本发明的电接线盒还包括靠近电路板组件的电路板20 的另一个壁7的肋19,以及具有抵靠肋的突起的连接块。根据上述结构和配置,即便操作员强行压制主外壳或主外壳干扰 外部部件时,肋也会抵靠连接块的突起以便防止主外壳干扰电路板。 另外,防止或减轻了任何对电路板的焊接连接部造成的损害,电路板 组件的电连接更为可靠。此外,通过靠近主外壳设置电路板,就进一 步提高了薄断面电接线盒的制造。优选的是,本发明的电接线盒包括彼此邻靠的突出部和凹入部。 突出部和凹入部中的一个设在主外壳开口的周边上,而另一个设在副外壳上。在上述结构和配置中,当将副外壳插入主外壳中时,突出部与凹 入部之间的接合确保了副外壳相对于主外壳准确的定位。同时,连接 块的端子准确地插入相对应的副外壳的端子插孔中。因此,实现了电接线盒的高效制造和高度可靠的电连接。优选的是,不仅通过让突出 部与凹入部相接合而且还根据设计要求通过一锁定单元将副外壳固定 在主外壳上。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在结合附图阅读以下详细说明时变得显而易见,其中图l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接线盒的分解透视图;图2A是自其正面观察的图1电接线盒的主外壳的透视图;图2B是自其背面观察的图1电接线盒的主外壳的透视图;图3A是示出了已插入图1主外壳中的电路板组件的透视图;图3B是示出了图3A电路板组件的平面图(底视图);图4是示出了图1电接线盒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图5A是示出了插入图1主外壳中的副外壳的透视图;图5B是图5A副外壳的正^f见图;图6A是传统电接线盒的垂直横断面图;图6B是图6A传统电接线盒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l至5示出了本发明电接线盒的一个实施例。图l所示的电接线盒l由合成树脂制成并具有一个高而薄的断面。 电接线盒1具有(a)主外壳2 (或壳体),仅在其底侧上具有开口 5 (见图2), (b)经由主外壳2的开口 5插入主外壳2中的电路板组件 3以及(c)副外壳4。副外壳4覆盖开口 5并支承电路板组件3。在 插入电路板组件3之后,经由主外壳2的开口 5将副外壳4的上半部安装在主外壳2的内部。主外壳2具有前壁6、后壁7、侧壁8(即左右壁)、上壁9、开口 5以及由这些壁6至9包围且与开口 5相通的容纳空间。具有空腔10a的电熔断丝安装部(即安装部件的区域)与上壁9 的左半部一体成形。锁定部11设在各侧壁8上。锁定部ll例如用车 辆面板来用于固定电接线盒1。切槽(凹入部)13和锁定突起15并排形成在开口 5的周边,也 即前后壁6和7的下端。切槽(凹入部)13与副外壳4的突出部12 (见图5)相接合。锁定突起15与副外壳4的切孔14相接合。应该 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表示方向或方位的形容词,比如上、下、左、 右、前、后,是为了说明简单清楚起见而使用的。它们不应被认为是 与组装电接线盒的特定具体方向相关联。参见图2A和2B,多个垂直延伸的肋16至19彼此平行地设置在 主外壳2前壁6和后壁7的内表面上。肋16至19排列在前壁6和后 壁7的横向上。根据设计要求并依照设置肋的位置,肋16至19可采 纳不同程度的突起和各种几何形状如阶梯状。各肋16至19的顶端(图 1中仅示出顶端部16a和17a)形成在上壁9的内表面上并与之成为一 体。依靠这些肋16至19,前后壁6和7结构上可制造得坚固些,由 此避免主外壳2在树脂模制之后不久发生内弯变形。因此,电路板组 件3、副外壳4和/或其它部件都可经由主外壳2的开口 5安装,不会 干扰主外壳2的壁。仍参见图2A和2B,当电路板组件3插入主外壳2中时,主外壳 2的肋16和17贴近电路板组件3的继电器21定位(见图1),而肋 18和19贴近电路板20的后侧定位。图2A前壁6上的肋16和17的 下端16b和17b (即图1靠近底侧的端部)不到达主外壳2开口 5的 周边。图2B后壁7上的肋18和19的下端18b和19b形成与开口 5 的周边接续的斜面。肋22在图2A的斜上壁9a的内表面上突伸。前 壁6内表面上的肋17与上壁9a的肋22接续地形成。依靠肋16至19 以及22,主外壳2能有效地防止因主外壳2扁塌造成的弯曲或变形。如图2B所示,突出部23和24设于肋18与肋19之间,并设在 主外壳2后壁7的上部区域上。突出部23和24的宽度等于或小于肋 18和19的宽度。突出部23和24自后壁7向内突伸。 一些肋18、 19 可通过与突出部23和/或突出部24—体成形而加强以便防止壁7变弯。 一对突出部25设在侧壁8靠近后壁7的内表面上。突出部25形成插 入电路板20 (见图1)用的垂直导向槽26。参见图1,电路板组件3具有(a)直立的电路板20; (b)熔断丝 连接块27,其与电路板20左半部的上部区域连接并设在基板表面上; (c)多个继电器(电子部件)21,与电路板20高度方向上的一中间 区域连接并彼此平行地设在基板表面上;(d)连接块28,与电路板20 的下部连接并安置在基板表面的侧面;(e)电阻(电子部件)29,与 电路板20的表面连接;以及(f)其它部件。熔断丝连接块27包括绝缘树脂制得的主体30,还有多个夹持端 子31,用以自外部穿过主体30将熔断丝连接到主外壳2的容纳空间 中。连接块28具有由绝缘树脂制成的主体32和多个向下穿过主体32 的焊片端子33、 34。较厚的焊片端子34用以供电,而较薄的焊片端 子33是输出端子。焊片端子33、 34插入副外壳4中。作为替换,端 子部可位于主外壳2的空腔中以用来安装部件。连接块28的主体32是水平安置在电路板20全宽上的壁,通过凸 起35旋到电路板20上、构造成朝向图1的邻近侧正交地在电路板20 的表面上突伸。各个焊片端子33、 34以L形弯曲。各个焊片端子33、 34的一端自连接块28的主体32向下延伸,而另 一端则穿过电路板20 以便焊接并连接到印刷电路和/或其它电子部件(见图3B)上。电路 板20具有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绝缘基板、根据指定图形形成在绝缘基板 的表面或内部上的印刷电路(未示出)以及比如母线(未示出)的其 它电路。多个成对突起36以规则的间距设在连接块28的主体32的前端表 面32a上。突起36被构造成与主外壳2的前壁6的内表面滑动接触。凹槽37形成在成对突起36之间。凹槽37与各肋16和17 (见图2A) 相接合。突起36在其上侧具有斜面36a。凹槽37的深度随突出肋16和17的厚度可大可小。深凹槽37在 与连接块28的主体32的外表面32a相同的平面上具有底面(由37 表示)。浅凹槽37'具有形成在成对突起36之间且与之接续的底部(用 37'表示)。此外,底壁自连接块28的主体32的外表面32a突伸。底 部37'形成与突起36接续的斜面36a。参见图3A和3B,当将电路板组件3插入主外壳2中时,斜面36a 可滑动地与主外壳2的下端(即开口 5的周边)平稳接触,且突起36 进入开口5中。即^f更主外壳2的前后壁6和7内弯,壁6和7也4皮强 行推回。因此,在开口 5加宽的情况下,连接块4得以平稳地插入主 外壳2中,且副外壳4随后也可平稳地插入,而不会干扰开口5的周 边(以相同的参考标号5表示)。如果主外壳2的壁6或7没有变弯, 突起36几乎不会与开口 5的端部或壁6和7的内表面接触。突起36 在仅与壁6和7松动接触的情况下进入开口 5中也是可行的。随着肋16和17的下端进入凹槽37和37,中以致与凹槽37和37' 接触并保持接合,电路板组件3得以平稳准确地安装。即便在电路板 组件3安装之后主外壳2的前壁6干扰外部,或者即便壁6和7例如 通过操作员的手沿其厚度方向受压(也即,即便壁6和7的中间区域 或上部区域代替连接块28的主体32所在的壁6和7的下部区域受压), 肋16和17也邻靠凹槽37和37'的底面,由此防止前壁6的向内变形。尽管肋16和17在前壁6的整个高度上线性延伸,仅肋16和17 整个高度的一部分(例如,肋16和17的下端)抵靠凹槽37和37'的 底面。尽管如此,这种抵靠还是有助于强化整个前壁6,从而防止前 壁6变形和弯曲。参见图3B,图2B的肋18和19在电路板20的背面上彼此邻近。 参见图4,凸起44 (突出部)和边缘部45 (突出部)设置在连接块28 上,于是凸起44和边缘部45自电路板20的背面突伸,通过肋19与 电路板20的背面之间的间隙(凸起44和边缘部45可与肋19直接接触)。即便主外壳2的后壁7在厚度方向上自外部受压,肋19也与凸 起44和边缘部45两者邻靠或至少与边缘部45邻靠,后壁7的压坏变 形得以防止,此外,可避免电路板20与肋18和19接触,于是保护了 电路和其它部件。仍参见图3B,凸起44与肋19相对置,并且,如图4所示,边缘 部45水平且线性地安置在连接块28的下端上。凸起44相对于肋45 设在上部区域上。电路板20的下端部20a保持在凸起44与肋45之间。 凸起44在水平方向上自短的上升壁46突伸。参见图4,水平槽26' 设在主外壳2的上壁9的内表面上。槽26,与图3B中侧壁8的导向槽 26相接。电路板20的上端部20b与槽26'相接合,从而保持已经建立 起来的正确定位。可省掉凸起44和边缘部45,并令肋18和19与没有部件比如电 路板20的绝缘基板的背面相抵靠。通过凸起44、边缘部45以及肋18 和19,后壁7不干扰在电路板20的背面上突伸的端子31、 33和34 的焊接连接部33a和34a,由此引起的对焊接连接部33a和34a产生 的不良影响得以有效地防止。肋18和19的位置被预先确定在电路板20背面不存在端子33和 34的焊接连接部33a或34a的区域上。当电路板20的左右侧与主外 壳2侧壁8的导向槽26接合时,电路板20可平稳地安装而不会摇动。如图1所示,当将电路板组件3插入主外壳2中时,通过在熔断 丝连接块27的主体30水平壁的正面30a上设置相似的突起36 (突起 36与肋16接合不是必要条件),将利于熔断丝连接块27的插入。在突起36进入主外壳2中时,主外壳2内表面上的肋16和17 与形成在突起36之间的凹槽37接合。参见图3A,连接块体32定位 在相对于主外壳2下端的上侧,焊片端子33和34的顶端在连接块28 主体32的下表面与主外壳2的下端(即,开口 5的端部)之间的空间 中向下突伸。副外壳4经由开口 5插入主外壳2的下部空间中。副外 壳4的插入在开口 5由突起36加宽的情况下得以轻巧地进行。再次参见图1,副外壳4由矩形块状的绝缘合成材料形成。多个连接器配合腔(未示出)设在副外壳4的内部且彼此并置。副外壳4 在其上壁38上具有多个端子插孔39。各个端子插孔39与相对应的连 接器配合腔相通。焊片形状的端子33和34插入相对应的端子插孔39 中,这样端子33和34就在连接器配合腔中突伸。
凸缘40设在副外壳4其厚度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前后外壁41直 立地设在凸缘40上。自外壁41朝向凸缘40而设的切孔14被构造成 与主外壳2的锁定突起15相接合。参见图5A,短肋形状的突出部12 自凸缘40朝向副外壳4的前后内壁42 —体地形成在外壁41内。
参见图5B,当副外壳4插入主外壳2的开口 5中时,突出部12 进入主外壳2的切槽13中以与切槽13相接合,且不会摇动地予以定 位。并且,锁定突起15 (见图1)与切孔14平稳地接合。外壁41沿 着主外壳2的前后壁6、 7的外表面定位。为了简洁起见,图5没有示 出外壁41。
内壁42可滑动地与主外壳2的壁6、 7的内表面接触。电路板组 件3的连接块28的主体32受到副外壳4的上壁38的支承。突出部 12与切槽13的接合容许副外壳4相对于主外壳2准确地定位,并且 连接块28的端子33和34准确地插入副外壳4的端子插孔39中,且 不会干扰端子插孔39。
尽管上述实施例包括设于主外壳2上的切槽13和设于副外壳4 上的突出部12,但这并不排除其它在主外壳上设置突出部12而在副 外壳4上设置切槽13的可行方案。
上述实施例包括设于主外壳2上的锁定突起15和设于副外壳4 上的切孔14。当然,这不排除主外壳2设有切孔14而副外壳4设有 锁定突起15的可行方案。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锁定构件14和15的结 构和配置可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而变。
上述实施例采用副外壳4来覆盖主外壳2的开口 5。还可将一上 盖(未示出)用作电接线盒的外壳部件来覆盖主外壳2的上部开口 (未 示出)。
现在已对本发明作了充分阐述,显然,上述实施例是作为本发明可行实施例的示例示出的,在本发明的精髓和范围内可实行多种改型 和变型。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接线盒,包括具有开口的主外壳;具有连接块且经由开口插入所述主外壳中的电路板组件;形成于连接块上以致维持所述开口宽度的突起;在所述电路板组件插入所述主外壳之后插入所述主外壳中的副外壳。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接线盒,其中,所述突起具有与所述开 口的一端滑动地接触的斜面。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接线盒,还包括设在所述主外壳前后壁 的内表面上的多个肋,所述肋沿所述电路板组件和所述副外壳的插入 方向自所述开口的侧面延伸。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接线盒,还包括设在所述主外壳前后壁 的内表面上的多个肋,所述肋沿所述电路板组件和所述副外壳的插入 方向自所述开口的侧面延伸。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接线盒,还包括形成在一对所述突起之 间且构造成与所述主外壳的前壁的所述肋接合的凹槽。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接线盒,还包括形成在一对所述突起之 间且构造成与所述主外壳的前壁的所述肋接合的凹槽。
7.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接线盒,其中,所述主外壳后壁的所述 肋靠近所述电路板组件的电路板定位,并且,连接块具有与所述主外 壳后壁的所述肋相抵靠的突出部。
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接线盒,其中,所述主外壳后壁的所述 肋靠近所述电路板组件的电路板定位,并且,连接块具有与所述主外 壳后壁的所述肋相抵靠的突出部。
9.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接线盒,其中,所述主外壳后壁的所述 肋靠近所述电路板组件的电路板定位,并且,连接块具有与所述主外 壳后壁的所述肋相抵靠的突出部。
10.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接线盒,其中,所述主外壳后壁的所述 肋靠近所述电路板组件的电路板定位,并且,连接块具有与所述主外 壳后壁的所述肋相抵靠的突出部。
11.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线盒,其中,突出部和凹 入部中的一个设于所述主外壳的所述开口的一端,而所述突出部和所 述凹入部中的另一个设于所述副外壳上,且所述突出部和所述凹入部 彼此接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接线盒,它是这样组装的,即,首先经由一主外壳的开口将一电路板组件插入主外壳中,之后将一副外壳插入主外壳中,该电接线盒包括一连接块,该连接块具有加宽已变窄的开口的突起。多个肋沿电路板组件的插入方向自开口的侧面形成在薄主外壳的前后壁上。形成在一对突起之间的凹槽与前壁的肋接合。后壁上的肋靠近电路板组件的电路板。连接块具有与肋相抵靠的突出部。
文档编号H02G3/14GK101316030SQ200810109308
公开日2008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8日
发明者上山浩二, 中山拓哉, 吉田正沖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