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线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70961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马达线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马达线圏,特别是关于一种可达到提升马达组 装便利性及提高马达制造合格率的功效的马达线圈。
背景技术
一般现有马达通常包含数个线圈及一磁铁单元,利用线圏通以电流所 产生的磁场与一》兹性体(如磁铁)产生的磁场相互感应,进而带动马达 的一转子旋转。在现有马达线圈的制作中,请参照图1所示,将一条连 续的导线顺时针或逆时针巻绕形成一预定的圏数(即匝数),而形成一线
圈9,并将该导线的二端予以保留,以作为与其他线圏或周边电路连接的 电连接端91及92。
一^t殳而言,上述现有线圏具有下列缺点,例如(1)该电连接端91及 92与其他线圏或周边电路之间通常利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作业,然而, 在小型马达中,由于导线的线径极细,因此在焊接过程中会因拉扯而造 成电连接端91及92断线的问题,导致需更换整组线圈,进而增加制造 成本;(2)另外,当数个线圈9欲进行连接时,为使各线圈9产生预定方 向的磁场,则需要针对各线圈9的电连接端91及92加以注记其正及负 极性,以利于结线作业,然而由于各线圈的电连接端91及92在外观上 并无不同,因此容易因为极性的误记而造成马达无法正常运作,此时需 将极性误记的线圈9解焊后再从新焊接,因而导致加工复杂度增加;(3) 再者,在各线圈9制作过程中,或欲将该线圈9组装至马达时,由于各 线圏9是棵露于外部,因此在上述二个过程中有可能因加工作业而造成 绝缘漆的磨损(例如受加工作业所用工具的接触破坏),进而导致线圈9 产生短路现象,从而增加马达制造的不合格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原因,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进一 步改良上述现有马达 线圈,消除上述现有线圈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藉由提供一种 马达线圈,以达到提升马达组装便利性及提高马达制造合格率的功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线圈,其包含一线圏环体、 一承载板、 一封装 体及一对电连接件。该线圏环体由一导线巻绕形成,该线圏环体具有二 导线连接端及一支撑面;该承载板具有一承载面,该承载面用以贴接该
线圈环体的支撑面;该封装体用以包覆该线圈环体及承载板;该对电连 接件分别连接该线圈环体的二导线连接端,且该对电连接件部分棵露于 该封装体的外部。 其巾
该电连接件具有一个内连接部及一个外连接部,该内连接部包埋于该 封装体内部,引接该线圈环体的导线连接端,该外连接部为棵露于该封 装体的外部。
该电连接件的外连接部的组装方向可与该承载板的承载面垂直或平行。
该线圏环体还可具有一个中心孔,该中心孔轴向贯穿该线圈环体,且 该中心孔的轴向与该支撑面相互垂直。
该马达线圈还可具有一个组合孔,该组合孔贯穿该线圈环体、该承载 板及该封装体,且该组合孔的贯穿方向与该承载面垂直。
该组合孔可位于该马达线圈的中心位置。
该线圈环体可为三角环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利用封装体包覆该线圏环 体及承载板,并藉由包覆于该封装体内部的内连接部及棵露于该封装体 外部的外连接部进行该线圈环体的驱动控制,其确实可提高该马达线圈 的组装便利性及提高该马达制造的合格率。

图1:现有马达线圈的示意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线圈的立体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线圈的侧视图4: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线圈应用于一轴向气隙马达的示意图5: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马达线圈的立体示意图6: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马达线圏应用于一径向气隙马达的示意图7: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马达线圈的立体示意图8: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马达线圏应用于一轴向气隙马达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马达线圏11线圈环体111导线连接端112导线连接端
113支撑面114中心孔12承载板121
13封装体14电连接141内连接部142外连接部
驱动电鴻^反21电连接部3马达线圈31线圏环体
311导线连接端312导线连接端313支撑面314中心孔
32承载板32133封装体34电连接
341内连接部342外连接部4马达线圏41线圈环体
411导线连接端412导线连接端413支撑面42承载板
421承载面43封装体44电连接441内连接部
442外连接部45组合孔8轴管9线圏
91电连接端92电连接端绕线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
特举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iJL明如下请参照图2、 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线圈1包含一线 圈环体11、 一承载板12、 一封装体13及一对电连接件14。该线圏环体 11是藉由一导线沿着一绕线轴心L巻绕形成,该线圈环体11具有二导线 连接端111、 112、 一支撑面113及一中心孔114,其中该支撑面113与该 绕线轴心L相互垂直;而该中心孔114是位于该线圏环体11的中央位置, 并轴向贯穿该线圈环体11,且该中心孔114的轴向与该支撑面113相互 垂直。再者,该线圈环体11可选择以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巻绕方式,以控 制该线圈环体11产生;兹场的方向(即N极与S极的流出及流入方向)。
请再参照图2、 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线圈1的承载 板12可选自一非金属承载板或一金属承载板,该承载板12具有一承载 面121,该承载面121可供该线圈环体11的支撑面113进行贴接;该封 装体13是用以包覆该线圈环体11及该承载板12,其中该封装体13为一 非导磁且非导电的材料,例如由一环氧树脂所形成的胶体封装体。藉此, 该承载面121不但平行于该支撑面113,且该承载面121亦垂直于该绕线 轴心L,藉由上述结合方式可增加该线圈环体11及承载板12封装于该封 装体13内部的定位及支撑效果。
如图2、 3所示,由于该线圈环体11及承载板12已包覆于该封装体 3,因此在外观上,不会棵露该线圈环体11及承载板12,如此可防止披 覆于该线圈环体11外的绝缘漆受到磨损,进而防止该线圈环体11短路。 再者,该线圏环体11由于与外部空气隔离,而可避免因氧化而加速导线 老化,进而影响其导电性。
请再参照图2、 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一对电连接件14 为一导电性材料,例如铜或银制的电连接件,该对电连接件14分别连接 该线圈环体11的二导线连接端111及112,且部分电连接件14#果露于该 封装体13外部。更详言之,如图3所示,各电连接件14包含一内连接部141及一外连接部142,各电连接件14的内连接部141是包覆于该封 装体13的内部,用以引"l妄该线圏环体11的导线连接端111或112;各电 连接件14的外连接部142则是棵露于该封装体13的外部。藉此,该线 圈环体11可利用该对电连接件14的二外连接部142与其他周边电路进 行电连接,并可由该二外连接部142通予电流,以4更驱动该线圈环体11 产生^f兹场。再者,在该马达线圈1制作完成后,可利用一测试电流进行 其正负极性的测试,并将该马达线圈1所属的正负极性标示于该外连接 部142的附近,以Y更增加与其他周边电路进行电连接时的辨识度。
请参照图4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线圈1应用于一轴 向气隙马达时,该马达线圏1的电连接件14的外连接部142可对应组合 于一驱动电鴻^板2的二电连接部21,并藉由该驱动电^各2驱动该马达线 圈1内的线圈环体11,以1更该线圏环体11产生一轴向》兹场。在此一应用 情况下,该马达线圈1的电连接件14的外连接部142与该驱动电路板2 的组装方向与该承载板12的承载面121相互垂直。
请参照图5、 6所示,其揭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马达线圈。该 马达线圈3同样包含一线圈环体31、 一承载板32、 一封装体33及一对 电连接件34。该线圈环体31亦具有二导线连接端311、 312、 一支撑面 313及一中心孔314;该岸义载板32同样具有一承载面321;且该电连接件 34亦具有一内连接部341及一外连4妄部342。该第二实施例的马达线圈3 与该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线圈1的构造及设置方式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 在于该马达线圈3的电连接件34的外连接部342的组装方向是与该承 载板32的承载面321相互平行。藉由上述第二实施例的马达线圈3与第 一实施例的马达线圏1的组装差异可知,第二实施例的马达线圈3可进 一步应用于径向气隙马达(如图6所示),如此可增加本实用新型的马达 线圈在应用上不同的选择。请参照图7、 8所示,其揭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马达线圏。该
马达线圈4同样包含一线圈环体41、 一承载板42、 一封装体43及一对 电连接件44。该线圈环体41亦具有二导线连接端411、 412及一支撑面 413;该承载板42同样具有一承载面421;且该电连接件44亦具有一内 连接部441及一外连接部442。该第三实施例的马达线圈4与该第一实施 例的马达线圈1的构造及设置方式大致相同。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其不 同之处在于第三实施例的马达线圈环体41为一三角环状。该马达线圏 4具有一组合孔45,以便组装至马达的一轴管8,如图8所示。其中该组 合孔45优选为贯穿该马达线圈4,且该组合孔45较佳是位于该马达线圏 4的中心位置。更详言之,该组合孔45贯穿该线圈环体41、该承载板42 及该封装体43,且该组合孔45的贯穿方向与承载面421垂直。
请再参照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马达线圈4亦可进一步 应用于轴向气隙马达。如此可增加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线圈在应用上不同 的选"t奪,且藉由该组合孔45的设置可增加组装上的便利性。如上所述, 图2的本实用新型利用该封装体13包覆该线圏环体11及承载板12,并 藉由包覆于该封装体13内部的内连接部141及棵露于该封装体13外部 的外连接部142进行该线圈环体11的驱动控制,其确实可提高该马达线 圏1的组装便利性及提高该马达制造的合格率。
权利要求1、一种马达线圈,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个线圈环体,由一条导线卷绕形成,该线圈环体具有二个导线连接端及一个支撑面;一个承载板,具有一个承载面,该承载面贴接于该线圈环体之支撑面;一个封装体,该封装体包覆该线圈环体及该承载板;及一对电连接件,分别连接该线圈环体的二个导线连接端,且该对电连接件部分裸露于该封装体的外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具 有一个内连接部及一个外连接部,该内连接部包埋于该封装体内部,引 接该线圈环体的导线连接端,该外连接部为棵露于该封装体的外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的 外连接部的组装方向与该承载板的承载面垂直。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的 外连接部的组装方向与该承载板的承载面平行。
5、 根据权利要求l、 2、 3或4所述的马达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 线圈环体还具有一个中心孔,该中心孔轴向贯穿该线圈环体,且该中心 孔的轴向与该支撑面相互垂直。
6、 一种马达线圈,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个线圏环体,由一条导线巻绕形成,该线圏环体具有二个导线连接 端及一个支撑面;一个承载板,具有一个承载面,该承载面贴接于该线圈环体的支撑面; 一个封装体,包覆该线圈环体及该承载板;一对电连接件,分别连接该线圈环体的二个导线连接端,且该对电连 接件部分棵露于该封装体的外部;及一个组合孔,贯穿该线圈环体、该承载板及该封装体,且该组合孔的 贯穿方向与该承载面垂直。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孔位于 该马达线圈的中心位置。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圏环体为 三角环状。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具 有一个内连接部及一个外连接部,该内连接部包埋于该封装体内部,引 接该线圏环体的导线连接端,该外连接部棵露于该封装体的外部。
10、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线圏,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件的外 连接部的组装方向与该承载板的承载面垂直。
专利摘要一种马达线圈,其包含一线圈环体、一承载板、一封装体及一对电连接件。该线圈环体由一导线卷绕形成,该线圈环体具有二导线连接端及一支撑面;该承载板具有一承载面,该承载面用以贴接该线圈环体的支撑面;该封装体用以包覆该线圈环体及承载板;该对电连接件分别连接该线圈环体的二导线连接端,且该对电连接件部分裸露于该封装体的外部。
文档编号H02K3/04GK201150017SQ20082000006
公开日2008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4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4日
发明者尹佐国, 洪银树 申请人: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