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32056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手机充电器包括外壳和充电电路,其中外壳连接有带充电插头的充电线, 充电电路固定在外壳内,充电插头与手机上的充电插孔相配,使用时将固定在外壳中的电 源插脚插入墙壁的电源插座中,再将充电插头插入手机的充电插孔内,最后将充电中的手 机放置在附近的桌面即可;因为电源插座与桌子等可以放置手机的位置一般都有一定的距 离,所以其充电线长度一般都超过一米,而且电源插座远离桌子等可以放置手机的地方时, 要么将桌子移动到电源插座附近,要么直接将充电中的手机放置在地面,否则不便于使用 该电源插座对手机进行充电,而且充电过程中手机与充电器外壳之间的充电线一旦被过往 的行人碰刮,则可能使桌子上的手机摔落地面造成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手机充电器中存在的使用不方便的问题,而提供一 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包括背部带电 源插头的充电器外壳,充电电路固定在充电器外壳内,充电器外壳上还设有充电电流输出 机构,在外壳两侧分别设有枢接轴和支撑翼,且该枢接轴的轴线与电源插头插入电源插座 的插入方向平行,支撑翼内端通过所述枢接轴与外壳枢接且该支撑翼可以沿枢接轴轴向前 后滑动,外壳与支撑翼之间设有当支撑翼沿枢接轴滑动到最前位置处时限定支撑翼向外旋 转至水平使用位置(此时的两只支撑翼处于张开状态)的限位机构,利用两支撑翼处于使 用位置时伸出外壳前部的部位支撑住待充电之手机,从而将手机稳定在充电器外壳中而不 需将手机放置在桌面或地面;充电完毕取走了手机后,如需要收藏或携带时可以将两支撑 翼向后推至最内位置后再向内(向上)翻起至两支撑翼上侧(内侧)分别紧贴外壳两侧 (大致垂直位置)的收起状态,而减小收藏或携带时的体积,便于收藏和携带。所述限位机构由设置在外壳中的支撑限位块和支撑翼构成且有如下两种改进改进一、在支撑翼上设置当支撑翼沿枢接轴轴向向外壳移动到最内处且支撑翼旋 转至垂直位置时位于外壳底部后侧的限位翼,所述电源插头与充电器外壳枢接,支撑翼外 端设有当支撑翼旋转至垂直位置时位于外壳上方的侧挡板,侧挡板上设有当支撑翼沿枢接 轴轴向向外壳移动到最内处且旋转至垂直位置时位于旋转至垂直向上的电源插头的两只 电源插脚之间的卡脚,或者侧挡板上设有当支撑翼旋转至垂直位置时正对旋转至垂直向上 的电源插头上的电源插脚的卡口(此时两支撑翼位于电源插头的两只电源插脚之间的部 分即为所述卡脚),收起状态时支撑翼上的限位翼位于外壳底部后侧而限定其不能向前滑 动,电源插脚向上翻转至垂直状态使侧挡板的卡脚位于两只电源插脚之间而将两支撑翼锁 定在收起状态,从而利用两电源插脚防止两只支撑翼向外翻出,便于收藏及携带,再次使用时,只需先将电源插脚翻出,解除电源插脚对支撑翼的限位,支撑翼即可以自由地翻转至张 开状态,保证支撑翼的卡脚位于两只电源插脚之间而将两支撑翼锁定在收起状态;改进二、在外壳两侧分别设有卡合榫沟,支撑翼的前侧设有当支撑翼旋转至垂直 位置时位于外壳前方的前挡板,支撑翼设有当支撑翼旋转至垂直位置且沿枢接轴移动到最 外处时滑入卡合榫沟的卡合榫头;当两支撑翼处于收起状态时沿枢接轴向外滑动到最外位 置时,卡合榫头卡入对应的卡合榫沟内防止两支撑翼向外旋转,外壳前侧、两支撑翼及其前 挡板围成空腔,待充电的手机投入空腔内,两支撑翼限定手机左右摆幅,而前挡板和外壳前 侧限定手机前后的摆幅,所述空腔下方的充电电流输出机构顶住手机下侧。所述限位机构也可以由设置在外壳上的插柱、设置在支撑翼上的限位板及所述限 位板上的插孔构成;其具体结构是在外壳两侧分别设有轴线与枢接轴平行的插柱,支撑 翼上设有当支撑翼沿枢接轴轴向向外壳移动到最内处且支撑翼旋转至垂直位置时位于外 壳底部后侧的限位板,该限位板上开有当支撑翼向外旋转至限位板与外壳底部分离且沿枢 接轴向外移动到最外处时与对应的插柱滑动相配的插孔,所述插柱、所述限位板及所述限 位板上的插孔构成所述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还可以由设置在外壳上的扣合榫沟、设置在支撑翼上的限位挡板及 限位挡板上的扣合榫头构成;具体结构是在外壳两侧分别设有走向与枢接轴平行的扣合 榫沟,支撑翼上设有当支撑翼沿枢接轴轴向向外壳移动到最内处且支撑翼旋转至垂直位置 时位于外壳底部后侧的限位挡板,该限位挡板上设有当支撑翼向外旋转至限位挡板与外壳 底部分离且沿枢接轴向外移动到最外处时与对应的榫沟滑动相配的扣合榫头,所述扣合榫 沟、所述限位挡板及限位挡板上的扣合榫头构成所述限位机构,可有如下A、B两种改进A、支撑翼的前侧设有当支撑翼旋转至垂直位置时位于外壳前方的前挡板,外壳中 设置伸缩滑块,该伸缩滑块与外壳之间设有使伸缩滑块伸出外壳前侧的弹簧,在前挡板和 限位挡板上分别开设与伸缩滑块相配的卡孔或缺口,收起状态时伸缩滑块外端卡入支撑翼 前挡板的卡孔或缺口中,从而锁定两支撑翼防止其向外翻出,使用时可以通过伸出外壳外 的伸缩滑块的控制手柄使伸缩滑块向内缩,而解除对两支撑翼的锁定,将两支撑翼向外翻 至相应角度后将两支撑翼向前推使所述扣合榫头扣入扣合榫沟内而进入张开状态;另一 种使用状态是在收起状态将两支撑翼完全向外翻而使扣合榫头不能扣入扣合榫沟内,然 后将两支撑翼推至最前再向上翻起,使两伸缩滑块的头部卡入对应的支撑翼的限位挡板的 卡孔可缺口中,从而锁定两支撑翼防止其向外翻出,外壳前侧、两支撑翼及其前挡板围成空 腔,待充电的手机投入空腔内,两支撑翼限定手机左右摆幅,而前挡板和外壳前侧限定手机 前后的摆幅,所述空腔下方的充电电流输出机构顶住手机下侧;该伸缩滑块伸出外壳的部 分为楔形,以便于伸缩滑块的头部滑入支撑翼的卡孔或缺口内。B、所述电源插头与充电器外壳枢接,支撑翼外端设有当支撑翼旋转至垂直位置时 位于外壳上方的侧挡板,该侧挡板上设有当支撑翼沿枢接轴轴向向外壳移动到最内处且旋 转至垂直位置时位于旋转至垂直向上的电源插头的两只电源插脚之间的卡脚,或者侧挡板 上设有当支撑翼旋转至垂直位置时正对旋转至垂直向上的电源插头上的电源插脚的卡口 (此时两支撑翼位于电源插头的两只电源插脚之间的部分即为所述卡脚);收起状态时支 撑翼上的限位挡板位于外壳底部后侧而限定其不能向前滑动,电源插脚向上翻转至垂直状 态使侧挡板的卡脚位于两只电源插脚之间而将两支撑翼锁定在收起状态,从而利用两电源插脚防止两只支撑翼向外翻出,便于收藏及携带,再次使用时,只需先将电源插脚翻出,解 除电源插脚对支撑翼的限位,支撑翼即可以自由地翻转至张开状态。作为一种改进,可以在 支撑翼的前侧设置当支撑翼旋转至垂直位置时位于外壳前方的前挡板。由于采用了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充电时将充电器的电源插头插入墙壁上的电 源插座,使两侧的支撑翼分别向外翻至大致水平位置的张开状态,然后将充电插头插入手 机的充电插孔,再将手机直接搁置在充电器外壳前侧使所述两侧的支撑翼分别支撑住手机 两端,即可以使充电中的手机稳定在充电器外壳附近,而无需使用桌子,使用极之方便;使 用完毕时,可以将两个支撑翼向上旋转至水平位置而减小充电器的体积,特别是两支撑翼 在收起状态时相对于外壳向后滑动一段距离使充电器的体积进一步减小,便于收藏或携 带,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实施例中的面壳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大图。图3是图2被部分剖切后右下角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将图1中安装了输出电极后的条形摆块4装入图3的面壳的容置腔211内 时的状态示意图。图5是图1中枢接轴的立体放大图。图6是图1中转换头5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图7是图1中底座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8是将图1中的电源插头装入图7的底座后的局部图。图9是将图8中的电源插头旋转90度后的状态示意图。图10是图1中的支撑翼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图11是图1中各部件安装在一起后的立体图。图12是图1实施例中充电电流输出机构的原理放大图。图13是图1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14是图11所示的充电器对一只手机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5是图11所示的充电器对另一只手机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6是图11中的两支撑翼向外壳方向移动到最内位置时的立体图。图17是图16中的两只支撑翼向上翻转到中间状态时的示意图。图18是图16中的两只支撑翼向上翻转到垂直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图19是图18中的电源插头向上翻转到垂直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图20是将图1中的转换头收藏在图19中的两只支撑翼与外壳之间时拆除了其中 一只支撑翼时的状态示意图。图21是图19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22是图11所示的充电器处于待机状态时的立体图。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使用状态立体图。图M是图23中拿走了手机、拆除支撑翼并将面壳前部局部剖切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25是图M中摆块的立体放大图。图沈是图23实施例使用的转换头的立体放大图。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立体图。图28是图27实施例使用的转换头的立体示意图。图四是图27中摆动式公插的立体示意图。图30是图27对手机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图。图31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使用状态立体图。图32是图31实施例使用的转换头的立体放大图。图33是图31拿走了手机、拆卸了支撑翼并将面壳局部剖切后的立体示意图。图34是图1实施例中另一种使用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图35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的立体图。图36是图35中支撑翼的立体图。图37是另一种充电电流输出机构的立体图。图38是图37的侧向正投影视图。图39是图35中面壳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40是另一种充电电流输出机构的立体图。图41是图40的侧向正投影视图。图42是图35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43是图35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4是图35实施例中的充电器的两只支撑翼收起时的立体示意图。图45是图44拆除了两只支撑翼后的立体图。图46是图44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47本发明实施例六的立体图。图48是图47的分解示意图。图49是图47对一种手机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图。图50是图47中的一只支撑翼收起过程中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图51是图47中的两只支撑翼完全收起时的立体示意图。图52是图47另一种使用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图53是图52对一种手机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图。图M是图47其中一只支撑翼的立体放大图。图55是图48中底座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56是图51中的其中一只滑动卡块对对应支撑翼的锁定原理示意图。图57是图48中的滑动卡块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图58是图55中B部分的放大图。图59是图52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60是本发明实施例七的立体示意图。图61是图60对一只手机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图。图62是图60中其中一只支撑翼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图63是图6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7
图64是图63中底座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65是图60另一种使用状态的立体图。图66是图65对一种手机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图。图67是图63的其中一只伸缩滑块的立体放大图。图68是图64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69是图64中C部分的放大图。图70是图60中的充电器的两只支撑翼收起时的立体示意图。图71是本发明实施例八的立体图。图72是图71中其中一只支撑翼的立体放大图。图73是图7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74是图71的立体分解图。图75是图71对一种手机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图。图76是图71中的两只支撑翼收起后的立体图。图77是图76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78是本发明实施例九的立体图。图79是图78拆除了两只支撑翼后的立体放大图。图80是图78中其中一只支撑翼的立体放大图。图81是图78实施例中两只支撑翼收起时的立体图。图82是图70中的两只支撑翼刚打开时的立体示意图。图83是图60实施例中使用的另一种支撑翼的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84是另一种充电电流输出机构的立体图。图85是图84的侧向正投影视图。图86是实施例七中支撑翼上的扣合榫头与外壳一侧的扣合榫沟之间相互作用示 意图。图87相对于图86的另一种支撑翼上的扣合榫头与外壳一侧的扣合榫沟之间相互 作用示意图。图中15、F15、安置槽,12、A12、定位筋,13、A13、筋后凹区,14、A14、筋前凹区,11、盲 孔,16、弹臂,1、卩1、61、!11、1、底座,101、卩101、!1101、电源插头,1010、卩1010、!11010、1010、 电源插脚,102、F102、H102、电路板,103、104、F103、F104、G103、G104、H103、H104、枢接轴, 105、F105、电源开关,03、3、A03、A3、F03、F3、G03、G3、H03、H3、J3、支撑翼,300、轴套,31、 A31、轴孔,30、内侧,32、A32、限位翼,33、A33、凸筋,34、F34、G31、H31、K1、前挡板,35、H34、侧 挡板,36、H35、卡口,360、H350、卡脚,5、51、52、53、Cl、Dl、E1、转换头,4、F4、H4、G4、条形摆 块,41、摆轴,401、402、02、03、02、03』2』3、?401、?402、6401、6402、输出电极,221、六221、 缺口,22、盖板,211、F201、H211、容置腔,20、A20、弧面,200、A200、支撑限位块,212、A212、通 孔,2、A2、60、70、8、F2、G2、H2、J2、面壳;214、限位筋,213、连线孔,2140、连线槽,501、502、 511、512、C11、C12、D11、D12、E11、E12、输入电触片,503、513、输出插头;160、通孔;91、92、 93、94、95、96、97、卩9、卩91、69、冊、手机;61、摆块,610、凸轴,611、输出电极,612、定位翼;7、 摆动式公插,521、转换头插孔,71、凸轴;531、532、弹性输入电触片,800、容置腔,801、802、 输出电极,901、A901、充电插头,90、A90、充电线,A30、轴套;F6、凹腔,F11、卡合榫沟,F12、切口,F5、滑动卡块,F31、卡合榫头,F51、控制头,F52、卡头,F19、滑槽,F191、孔;G51、控制 手柄,G52、楔形头,G11、H11、扣合榫沟,G12、H12、导入口,G5、伸缩滑块,G32、H32、K2、限位 挡板,G33、H33、K20、扣合榫头,G34、G35、卡孔;H22、空位;J33、限位板,J330、插孔,J10、插 柱,Ml、外壳,MlO枢接轴,Mil、扣合榫沟,M32、限位挡板,M33、扣合榫头。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见图1,是本发明所述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应用在手机充电器 上时该充电器的立体分解图。该充电器包括电源插头101、电路板102、转换头5、电源开关 105、由底座1和面壳2构成的外壳、充电电流输出机构,该充电器特别适合于充电插孔在侧 边的手机充电。图1中的电源插头101枢接在底座1和面壳2构成的外壳中,其中底座1上的弹 臂16扣住电源插头101使电源插头上的电源插脚1010分别处于水平或垂直两种稳定状态 中。从图7中可见,底座底部设有通孔160,该通孔160上方设有弹臂16,安装时,将电源插 头101上的两只电源插脚经该通孔160伸出底座的底侧,图9中的状态为电源插头101上的 电源插脚垂直于底座底侧的水平状态(相当于图13中电源插脚的状态),将图9中的电源 插脚向上翻转90度后即得到图8所示的折叠式收起状态,此时电源插脚处于垂直状态(相 当于图21中电源插头的状态)。图1中的电路板102固定在底座1的内腔中,且电路板上 设有两只压住电源插头101的两只电源插脚1010内端(图1中电源插脚1010的右端)的 弹性压片(图中未画出),使来自电源插头上的交流市电输送到电路板102内,电路板内设 的充电电路使交流电变为可供手机充电的直流电,本自然段的内容属于是现有技术。从图6中可见,图1中的转换头5下端设置的两片输入电触片501和502通过转 换头内部与输出插头503内的触片电连接,输出插头503与手机上的充电插孔相配。图1 中的转换头5、输出电极401和402、条形摆块4构成一种充电电流输出机构,是现有技术。 其原理见图12,两输出电极401和402固定在条形摆块4上侧,条形摆块4两端的摆轴41 枢接在图1中面壳的容置腔211底部,当转换头5上端的输出插头503插入手机的充电插 孔后,再将转换头5放入图1内的容置腔211时,因为容置腔211的宽度略大于转换头5前 后侧的距离,所以可以在手机重力作用下,使条形摆块跟随摆动而使转换头上的两片输入 电触片始终分别与两条输出电极保持接触,以保证输出电极上的电力经转换头上的输入电 触片和输出插头送入手机的充电插孔内;本段的内容也为现有技术,详情可参见2009年12 月9日公告的公告号为CN101599562A、申请号为200910140683X、名称为“充电器用电输出 机构”的中国专利公告。见图1,固定在条形摆块4上侧的两条输出电极401和402分别焊接有两条软电线 (图中未画出),两软电线另一端穿过图4所示限位筋214上的连线槽2140后经图2所示 的连线孔213与图1中电路板102上的直流电源电连接。图1实施例中,本发明所述的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包括两只结构对称的 支撑翼03和3、两条枢接轴103和104、由底座1和面壳2构成的充电器外壳,其中两只支 撑翼03和3的结构是对称的(各实施例中两只支撑翼的其它特征均采用相同的编号标记, 而且两支撑翼是对称地设置在外壳两侧,所以,以下各实施例中一般只阐述其中一只支撑 翼的具体结构);图5是图1中的枢接轴103和104的立体放大图,从图5中可见,枢接轴前端为一直径较小的跌级与图1中面壳上的通孔212相配;图10是图1中支撑翼03另一 角度的立体放大图,结合图1和图10对其中一只支撑翼03的安装过程进行说明,图1中的 枢接轴103穿过图10中支撑翼03轴套300上的轴孔31后,枢接轴103右端的跌级穿入面 壳左部的通孔212,而枢接轴103左端插入底座的盲孔11内,从而将图1中的支撑翼03内 端通过枢接轴103枢接在由面壳和底座构成的外壳中,而且支撑翼03与外壳之间留有使支 撑翼03相对于外壳沿枢接轴103轴向移动的位移量,使支撑翼可以沿枢接轴前后滑动,另 一只支撑翼3用相同的方法枢接在外壳的另一侧;见图1,底座1的侧壁上设有前后走向的 槽,该槽被定位筋12分隔为筋后凹区13和筋前凹区14,见图13,筋前凹区14的槽口处被 面壳盖板22堵住,盖板22上设有与支撑翼上的凸筋33相配的缺口 221 ;图13中,将支撑翼 03向上翻转90度到垂直状态时,限位翼32位于筋前凹区14内且紧靠盖板22,如果先将支 撑翼03完全推向底座的底侧方向,再将支撑翼03向上翻转90度到垂直状态,则限位翼32 位于筋后凹区13内且扣住定位筋12的后侧(定位筋12的后侧相当于外壳底部的后侧), 而凸筋33的后端紧靠定位筋12的前侧、前部与盖板上的缺口 221相配,也即凸筋33与限 位翼32之间的间隙与底座上的定位筋12的宽度相配,使支撑翼不能相对于外壳前后移动; 限位翼32之所以分为两块是为了使限位翼32与凸筋33错位,从而使限位翼32与盖板上 的缺口 221错位。从图1中可见,支撑翼3还设有前挡板34和侧挡板35,凸筋33和限位翼32设置 在支撑翼3的内侧30,侧挡板35上开有与电源插脚1010的宽度相配的卡口 36,卡口 36上 方即为本发明所述之卡脚360。图1中,面壳容置腔211两边的侧壁即为所述之限定支撑翼向外旋转至水平使用 位置处的支撑限位块200。图11是图1中各充电器部件安装在一起后将充电器插入墙壁上的电源插座时的 立体图(两支撑翼处于水平张开的使用位置),充电时将图6中的转换头5上端的输出插头 503插入手机侧边的充电插孔内,然后再将转换头向下放入图11中的容置腔211内,使图6 中转换头下端的输入电触片501和502分别压住图12中条形摆块4上侧的两条输出电极 401和402,松开手后让手机靠自身重力向左或向右摆向其中一只支撑翼而被支撑住,如图 14所示即可。不同的手机其充电插孔的位置虽然不同,但只需手机可以放入由图11中的 面盖22、前挡板34、侧挡板35围成的空间内,而且其充电插孔位于容置腔211的位置处,即 可使用本实施例的充电器;图14和图15是分别对充电插孔位于手机侧边不同位置处的手 机91和92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从图14和图15中可见,本发明中的外壳两侧 分别设置支撑翼实际上也可以只在一侧设置单独设置一只支撑翼,但是其使用范围受到限 制,具体如图14中左侧的支撑翼被取消后也可以支撑住充电中的手机91但不能支撑住图 15所示的手机92,而图15中右侧的支撑翼被取消后也可以支撑住充电中的手机92但不能 支撑住图14中的手机91。图11中的充电器需要收藏时,可以将两只张开至水平使用位置的支撑翼03和3 向内推向至图16所示的状态,然后将两支撑翼向上翻(如图17所示),直到两支撑翼向上 翻转90度至图18所示的收起(位置)状态,此时图13中的限位翼32位于筋后凹区13内 且扣住定位筋12的后侧(定位筋12的后侧相当于外壳底部的后侧),使支撑翼不能再向前 滑动,然后将图18中的两只电源插脚1010向上翻转90度到垂直状态,使两只电源插脚分
10别卡入两只侧挡板翼35的卡口 36内,如图19所示,此时两只侧挡板上的卡脚360位于两 只电源插脚1010之间,使两只支撑翼不能向外翻,从而便于收藏或携带。事实上在两只支 撑翼处于图16所示的状态时,可以先将图1中的转换头5放在紧靠面盖22的前侧,再将两 支撑翼收起,从而将转换头收藏在如图20所示面盖22与前挡板之间(图20中另一只支撑 翼未画出),使转换头不能跌出,防止携带或收藏过程中遗失转换头。图11中插在墙壁中的充电器在不需要对手机充电时,为了节省室内空间,可以直 接将两只支撑翼向上翻转90度收起到图22所示的待机状态,需要使用时再将两支撑翼向 外翻转90度,使两支撑翼重新张开到图11所示的水平状态。图1中盖板22上的弧面20与支撑翼03的轴套300的外柱面相配。当然,图1实施例中的充电器,也可以不使用图12所示的充电电流输出机构,而在 外壳上增加一个USB接口,使用两端分别带USB接口和充电插头的充电线,充电时直接将手 机两端搁置在两支撑翼上,如图34所示;图34中的充电线90上端的充电插头901直接插 入手机96的充电插孔内,即图34中两端带USB接口和充电插头的充电线是另一种充电电 流输出机构。图1实施例中使用的充电电流输出机构(见图12)也可以采用图37或图40或图 84所示的几种方案;见图37和38,将两条圆柱形输出电极C2和C3固定在图1的面壳211 底部,转换头Cl下部设有两块弧形的输入电触片Cll和C12,当手机前后摆动时,转换头上 的输入电触片Cll和C12外侧的弧形面始终可以保持与两输出电极Cll和C12的接触;见 图40和41,将两条圆柱形输出电极D2和D3固定在图1的面壳211底部,转换头Dl下部 设有两块内侧成斜面的输入电触片Dll和D12,当手机前后摆动时,转换头上的输入电触片 Dll和D12内侧的斜面始终可以保持与两输出电极Dll和D12的接触;见图84和85,将两 条上部外侧成圆弧形的输出电极E2和E3固定在图1的面壳211底部,转换头El下部设有 两只输入电触片Ell和E12,当手机前后摆动时,转换头上的输入电触片Ell和E12内侧的 触点始终可以保持与两输出电极Ell和E12上部外侧圆弧形的触面接触。实施例二,见图23,本实施例与图1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只是充电器的充电电流输 出机构不同,其底座及支撑翼的结构与图1的一模一样;见图对,在面壳60上通过凸轴610 枢接摆块61,该摆块61可以左右摆动;见图25,摆块两侧设有两只定位翼612,在两只定位 翼612之间固定两只与直流充电电源电连接的输出电极611 ;见图沈,转换头下端的两只输 入电触片511和512左右排列且两侧最外宽度略小于图25中两只定位翼612之间的距离。 将图23中的转换头51插入手机93的充电插孔后,连同手机放入面壳前部的容置腔内即 可,此时,转换头与摆块的连接关系如图M所示,因为摆块61可以以凸轴610为轴摆动,所 以,即使转换头51左右摆动也可以保证摆块上的输出电极与转换头上的输入电触片接触。 因为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与图1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其原理。实施例三,见图27,本实施例与图1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也是充电器的充电电流输 出机构不同,其底座及支撑翼的结构与图1的一模一样;从图27中可见,面壳70上设有摆 动式公插7,该摆动式公插7是通过图四中的凸轴71枢接在面壳70中的。图观中的转换 头52下端的转换头插孔521与图四的摆动式公插7相配。见图30,使用时将图观中的转 换头52 (实际上是一个相对于摆动式公插的母插)上端的输出插头插入手机94的充电插 孔,再将转换头插孔521 (图28)对准图27中摆动式公插7插入,松手后如图30所示即可。而其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与图1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其原理。实施例四,见图31,本实施例与图1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也是充电器的充电电流输 出机构不同,其底座及支撑翼的结构与图1的一模一样;其电输出机构是在图33中的容置 腔800的前后侧分别固定输出电极801和802,在图32中的转换头前后侧分别设置弹性输 入电触片531和532 ;如图31所示,先将转换头53插入手机的充电插孔内,再将转换头下 侧插入面壳前部的容置腔内,使转换头上的两只弹性输入电触片分别与容置腔内的两只输 出电极接触即可。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与图1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其原理。实施例五,见图35,本实施例与图1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只在于面壳前部缺少了容 置腔、枢接轴缩短和支撑翼的轴套缩短,并且面壳上的支撑限位块不同;见图36,支撑翼的 轴套A30比图10中的轴套300短(当然其轴套内的轴孔也相应缩短),支撑翼的其它部位 是一样的。见图39,用于限定图35中支撑翼A03和A3向外张开至水平使用位置处的支撑 限位块A200从面壳背部伸出。本实施例的好处是,对于用充电线连接手机的充电器,因为 本实施例中的面壳前部取消了图1中面壳的容置腔,所以其充电线上的充电插头可以放入 两只支撑翼之间的空间,如图43所示。其收起方法与图1实施例的一样,将图35中的两只 支撑翼A03和A3推向底座1,再向上翻90度,然后再将两电源插脚向上翻至垂直位置如图 44所示,也可以参见图46。实施例六,见图47,它是一种的手机充电器的立体图,其立体分解图见图48,两只 结构对称的支撑翼F03和F3分别通过两条枢接轴F103和F104枢接在由底座Fl和面壳F2 构成的外壳两侧;其充电电流输出机构由条形摆块F4、输出电极F401和F402构成,原理与 图12相同;结合图55、57、58,图48中的两只结构对称的滑动卡块F5分别装入底座对应的 滑槽F19内且滑动卡块与滑槽之间设有弹簧使滑动卡块的卡头F52位于卡合榫沟Fll内, 控制头F51经滑槽F19的孔F191外露于底座底部以便手动控制滑动卡块;其限定支撑翼向 外旋转到使用位置的限位机构与图1实施例的相同。图50,是支撑翼F3向内移动一段行程后向上翻转到中途的状态图,支撑翼继续向 上翻使支撑翼上的卡合榫头F31进入外壳侧边的卡合榫沟Fll的切口 F12处,卡合榫头F31 与卡合榫沟Fll的底部接触,然后可以使支撑翼F3向前或向后移动,如果向后移动,则卡合 榫头F31滑入卡合榫沟Fll的后段并克服弹簧的弹力将位于卡合榫沟中的滑动卡块的卡头 F52向外壳内推,直到卡合榫头越过滑动卡块的卡头F52后在弹簧力作用下,卡头F52重新 伸出而锁定卡合榫头F31使之不能向前移动(两者的相对位置如图56所示),将另一只支 撑翼F03进行同样的操作,然后再将电源插头的两只电源插脚F1010向上翻90度使其卡入 底座的安置槽F15内,此时两支撑翼处于图51所示的收起状态,当然在收起支撑翼前可以 将转换头(见图1 放入图48的凹腔F6内,两支撑翼收起后凹腔的口部被两前挡板F34 盖住而将转换头收藏在凹腔F6内;图50中的支撑翼F3的卡合榫头F31卡入切口 F12后, 如果支撑翼向前移动,则卡合榫头F31进入卡合榫沟Fll的前段,两只支撑翼F3和F03进 行同样操作并移动到最前部后,两支撑翼的位置如图52所示,此时该充电器可以对充电插 孔位于底侧或顶侧的手机进行充电,如图53所示,先将转换头插入手机F91底侧的充电插 孔后将手机F91经由支撑翼F3和F03围成的空腔上部放入即可(如图53所示)。从图58 中可见,卡合榫沟Fll是一条燕尾槽,卡合榫沟Fll与两只支撑翼上的卡合榫头相配后,可 以防止图52中的两支撑翼向外翻,面壳和底座的共同作用限定了两支撑翼向前移动的最大位移,同时卡合榫沟设置在底座上部两侧,其前端被面壳上部挡住以防止支撑翼上部向 前翻出而损坏枢接轴或防止图53中的手机向前翻出。见图49,是本实施例对充电插孔位于侧边的手机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图。结合 图49和53可见,实施例六的充电器可以分别对充电插孔位于侧边或底边的手机进行充电。实施例七,图60是本发明实施例七的立体示意图,见其立体分解图63,其充电电 流输出机构由条形摆块G4、输出电极G401和G402构成,原理与图12的相同;底座Gl两侧 分别设有扣合榫沟G11,其扣合榫沟的后段为略大的导入口 G12,两只结构对称的支撑翼G3 和G03分别通过枢接轴G103和G104枢接在外壳两侧,支撑翼的前后部位分别设有前挡板 G31和限位挡板G32,其中限位挡板G32上设有与底座的扣合榫沟Gll相配的扣合榫头G33, 面壳G2的上部挡住底座的扣合榫沟Gll的前端,两只伸缩滑块G5均安装在外壳内;见图 60,伸缩滑块的控制手柄G51伸出外壳上侧,而其楔形头G52伸出外壳前侧,而且本实施例 中两只支撑翼G3和G03张开到使用位置时与水平面有一向上的角度,即两支撑翼并非张开 至水平位置,而是略为向上翘起;图61是该实施例对一种充电插孔位于侧边的手机进行充 电的使用状态示意图;结合图64和69可见,扣合榫沟Gll是燕尾槽。图70是图60中两只支撑翼收起时的状态示意图,使用充电器时,先用手将伸缩滑 块的控制手柄G51向后推,克服弹簧(图中未画出)使伸缩滑块的楔形头G52缩入外壳内而 与两只支撑翼的卡孔G34分离,再将两支撑翼向外拨,使其翻到图82所示的自然下垂状态 (使两支撑翼上的前挡板和限位挡板不致于阻挡握住外壳两侧的手部,便于将充电器插入 墙壁插座或从墙壁插座上拔出),将电源插脚拨出至水平位置,手执图82所示的充电器外 壳两侧将充电器的电源插头脚插入墙壁上的电源插座内,再将两只支撑翼G3和G03向上翻 转,直到限位挡板上的扣合榫头位于底座的导入口 G12处,然后再将两只支撑翼向前推,使 限位挡板上的扣合榫头卡入底座的扣合榫沟内如图60所示,此时将转换头插入充电插孔 位于侧边上的手机,再将手机如图61所示放入充电器使其中一只支撑翼及充电电流输出 机构共同支撑住手机即可;对于充电插孔位于底侧或顶侧的手机,在将图82中的两支撑翼 向上翻之前,先将两支撑翼推到最前处,然后再将两支撑翼G3和G03向上翻至图65所示, 直到两只支撑翼越过伸出面壳前侧的伸缩滑块的楔形头,楔形头在弹簧力作用下伸入两支 撑翼的限位挡板上的卡孔G35内,而锁定两支撑翼使之不能向外翻,充电时将转换头插入 手机底侧的充电插孔内,然后再将手机投入图65所示由支撑翼及其前挡板和限位挡板围 成的空腔内即可(如图66所示)。需要收起两只支撑翼时,按相反程序操作即可。也就是 说,实施例七的充电器也可以分别对充电插孔位于侧边或底边的手机进行充电。本实施例中的扣合榫沟、限位挡板及限位挡板上的扣合榫头构成限定两只支撑翼 向外旋转到使用位置的限位机构。图62中的支撑翼的扣合榫头G33也可以改为图83所示的大小,见图83,前挡板Kl 与图62中的前挡板G31相同,而图83中的限位挡板K2上的扣合榫头K20的上下尺寸大于 图62中扣合榫头G33的尺寸,此时,图63中底座上的扣合榫沟Gll也要修改为与图83中 扣合榫头K20相配;采用图83所示大小的扣合榫头K20时,可以减小图60所示状态时将两 只支撑翼向上翻时对枢接轴的损伤。图86是本实施例中支撑翼上的扣合榫头与外壳一侧的扣合榫沟之间相互作用示 意图,从该图中可见,当支撑翼G32右端受到向下的力时,扣合榫头G33紧扣外壳的扣合榫沟使支撑翼G32不会向右翻,而保持在该使用位置处。图87相对于图86的另一种支撑翼上的扣合榫头与外壳一侧的扣合榫沟之间相互 作用示意图,也就是实施例七中支撑翼的扣合榫头和外壳上的扣合榫沟可以采用图87所 示的结构。图87中支撑翼上的限位挡板M32的扣合榫头M33只是使用了图86中的扣合榫 头G33上部的结构,而外壳Ml中的扣合榫沟Mll也只使用了图86中扣合榫沟的上部,图87 中的限位挡板M32右端受到向下的力时,在枢接轴MlO以及扣合榫头M33与扣合榫沟Mll 的共同作用下通过限位挡板M32使支撑翼保持在该使用位置,而不会向右翻,当然该结构 与图60实施例相比是有缺点的,如当受力过大时,枢接轴MlO可能向下弯曲,从而造成扣合 榫头M33与扣合榫沟Mll脱离,与图86相比是一种变劣的方案。实施例八,见图7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七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两支撑翼的外端设置 了侧挡板,省略了实施例七中的伸缩滑块,而且本实施例只能适用于充电插孔位于侧边上 的手机。见图72,本实施例中的支撑翼上设有前挡板H31、限位挡板H32、侧挡板H34,在侧 挡板H34中开设卡口 H35,卡口 H35上部的是卡脚H350。见图71的立体分解图——图74,它采用与实施例七相同的充电电流输出机构,在 面壳H2上部开设可以放置转换头的空位H22,底座Hl两侧分别开设扣合榫沟H11,在扣合 榫沟的后段为略大的导入口 H12,两只结构对称的支撑翼H03和H3分别通过枢接轴H103和 H104枢接在由底座Hl和面壳H2构成的外壳两侧。见图71,充电时先将转换头插入手机的 充电插孔内,然后将手机放入至图75所示即可。结合图71和73,收藏时先将两只支撑翼向后推到最后位置,使限位挡板H32上的 扣合榫头从底座的扣合榫沟Hll滑到导入口 H12并脱离,然后将两只支撑翼向上翻到图76 所示的状态,使前挡板和限位挡板分别位于外壳的前侧和后侧,再将图77所示的电源插脚 H1010向上翻90度,使两只侧挡板上的卡脚H350均位于两只电源插脚H1010之间即可。使用时,将电源插脚翻至水平位置,解除了电源插脚对两只支撑翼的锁定,将两只 支撑翼向外翻至自然下垂状态(请参考实施例七中两只支撑翼自然下垂时的示意图——图 82),然后将电源插头插入墙壁插座内,将两只支撑翼向上翻至扣合榫头端部顶住底座扣合 榫沟的导入口底部,再将两只支撑翼向前拉,使扣合榫头卡入对应的扣合榫沟内即可(如 图71和7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扣合榫沟、限位挡板及限位挡板上的扣合榫头构成限定两 只支撑翼向外旋转到使用位置的限位机构,其支撑翼的扣合榫头也可以改为图83所示的 大小(对应的扣合榫沟也相应需要修改到相配的大小)。实施例九,见图7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八的不同之处仅在于限定两只支撑翼向外 旋转到使用位置的限位机构不同;结合图78和79,两只支撑翼结构对称,其中支撑翼J3前 侧同样设有前挡板、后侧设有限位板J33、外端同样设有侧挡板,而侧挡板上同样设有本发 明所述的卡脚,两只支撑翼同样通过枢接轴枢接在外壳两侧。见图80,在限位板J33上开有插孔J330与图79中面壳上的插柱JlO相配;见图 78,当两只支撑翼内端分别紧贴外壳两侧滑动到最前位置时,面壳上的插柱JlO插入限位 板J33上的插孔内,使支撑翼不能向外翻转,其对手机的支撑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 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插柱J10、限位板J33及限位板上的插孔J330构成限定两只支撑 翼向外旋转到使用位置的限位机构。实施例七和八中支撑翼上的前挡板和限位挡板之间的间距略大于对应外壳的上部,实施例九中支撑翼上的前挡板与限位板之间的间距略大于其外壳上部,以便各充电器 的支撑翼收起时被前后定位。各实施例除了可以使用图12的充电电流输出机构外,也可以采用可以使用图37 或图40或图84所示的几种方案充电电流输出机构。而且上述各实施例中有些结构是可以相互交换使用,一般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 上均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权利要求
1.一种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包括背部带电源插头的充电器外壳,其特征在 于所述外壳两侧分别设有枢接轴和支撑翼,且该枢接轴的轴线与所述电源插头插入电源插 座的插入方向平行,所述支撑翼内端通过所述枢接轴与所述外壳枢接且该支撑翼可以沿所 述枢接轴轴向前后滑动,所述外壳与所述支撑翼之间设有当所述支撑翼沿所述枢接轴滑动 到最前位置处时限定所述支撑翼向外旋转到使用位置的限位机构,利用两支撑翼处于使用 位置时伸出外壳前部的部位支撑住待充电之手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由设 置在所述外壳中的支撑限位块和所述支撑翼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两侧分别 设有轴线与所述枢接轴平行的插柱,所述支撑翼上设有当支撑翼沿所述枢接轴轴向向所述 外壳移动到最内处且所述支撑翼旋转至垂直位置时位于所述外壳底部后侧的限位板,该限 位板上开有当所述支撑翼向外旋转至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外壳底部分离且沿所述枢接轴向 外移动到最外处时与所述对应的插柱滑动相配的插孔,所述插柱、所述限位板及所述限位 板上的插孔构成所述限位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两侧分别 设有走向与所述枢接轴平行的扣合榫沟,所述支撑翼上设有当支撑翼沿所述枢接轴轴向向 所述外壳移动到最内处且所述支撑翼旋转至垂直位置时位于所述外壳底部后侧的限位挡 板,该限位挡板上设有当所述支撑翼向外旋转至所述限位挡板与所述外壳底部分离且沿所 述枢接轴向外移动到最外处时与所述对应的榫沟滑动相配的扣合榫头,所述扣合榫沟、所 述限位挡板及所述限位挡板上的扣合榫头构成所述限位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翼上设有 当支撑翼沿所述枢接轴轴向向所述外壳移动到最内处且所述支撑翼旋转至垂直位置时位 于所述外壳底部后侧的限位翼;所述电源插头与充电器外壳枢接,所述支撑翼外端设有当 支撑翼旋转至垂直位置时位于所述外壳上方的侧挡板,该侧挡板上设有当支撑翼沿所述枢 接轴轴向向所述外壳移动到最内处且旋转至垂直位置时位于旋转至垂直向上的电源插头 的两只电源插脚之间的卡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两侧分别 设有卡合榫沟,所述支撑翼的前侧设有当支撑翼旋转至垂直位置时位于所述外壳前方的前 挡板,所述支撑翼设有当支撑翼旋转至垂直位置且沿所述枢接轴移动到最外处时滑入所述 卡合榫沟的卡合榫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插头与充 电器外壳枢接,所述支撑翼外端设有当支撑翼旋转至垂直位置时位于所述外壳上方的侧挡 板,该侧挡板上设有当支撑翼沿所述枢接轴轴向向所述外壳移动到最内处且旋转至垂直位 置时位于旋转至垂直向上的电源插头的两只电源插脚之间的卡脚。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翼的前侧 设有当支撑翼旋转至垂直位置时位于所述外壳前方的前挡板,所述外壳中设置伸缩滑块, 该伸缩滑块与外壳之间设有使伸缩滑块伸出外壳前侧的弹簧,在所述的前挡板和限位挡板 上分别开设与所述伸缩滑块相配的卡孔或缺口,所述伸缩滑块的控制手柄伸出所述外壳 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滑块伸出 所述外壳的部分为楔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充电器的活动式手机支撑机构,包括背部带电源插头的充电器外壳,充电电路固定在充电器外壳内,充电器外壳上还设有充电电流输出机构,在外壳两侧分别设有枢接轴和支撑翼,且该枢接轴的轴线与电源插头插入电源插座的插入方向平行,支撑翼内端通过所述枢接轴与外壳枢接且该支撑翼可以沿枢接轴轴向前后滑动,外壳与支撑翼之间设有当支撑翼沿枢接轴滑动到最前位置处时限定支撑翼向外旋转至水平使用位置的限位机构,利用两支撑翼处于使用位置时伸出外壳前部的部位支撑住待充电之手机,从而将手机稳定在充电器外壳中而不需将手机放置在桌面或地面。
文档编号H02J7/00GK102130485SQ20111008991
公开日2011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3日
发明者麦广树 申请人:麦广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