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22592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体积小、适用范围广的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中设置用于放置手机的容置腔,容置腔的底部前部低后部高,在容置腔底部的前部和后部分别设置第一输出电极组和第二输出电极组,第一输出电极组和第二输出电极组分别由与充电电源输出电路电连接的正、负输出电极构成,而且输出电极的上侧面为前低后高的斜面;可以同时对两部手机进行充电也可以单独对一部手机进行充电,而且也可以对较厚的移动电源进行充电。
【专利说明】
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2015年11月25日的中国专利公告中公开了专利号为“201520416922.0”发明名称为“接触式无线充电器用的手机套”的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占用面积小、可以防止输入电压接反的接触式无线充电器用的手机套,包括输入正负电极以及可以套合在手机上的套合体,在套合体上设有与手机的充电插孔相配的充电插头,输入正负电极与充电插头电连接,而且输入正负电极外露于套合体的背面与下侧面之间的交汇处,该专利公告中的手机套实际上也可以是一种手机壳。该专利中同时公开了一种与“接触式无线充电器用的手机套”配合使用的座式充电器,而没有公开与之配套的车载充电装置,一般的技术人员会在车载充电装置中设置一个容置腔用于放置套上该手机套后的手机,而在该容置腔底部设置输出电极,如果同时对两部手机进行充电则可以在车载充电装置中设置两个独立的容置腔分别用于放置两部手机,这种可以同时对两部手机进行充电的车载充电装置的缺点是体积大、不美观,而且仅可以对厚度较小的手机进行充电,不能对厚度较大的移动电源等产品进行充电,适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同时对两手机进行充电的车载充电装置中存在的体积大、不美观、适用范围小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体积小、适用范围广的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其中所述壳体中设置用于放置手机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限定手机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位移量;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前部低后部高,在所述容置腔底部的前部和后部分别设置第一输出电极组和第二输出电极组,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和第二输出电极组分别由与充电电源输出电路电连接的正、负输出电极构成,而且所述输出电极(包括所述正、负输出电极)的上侧面为前低后高的斜面;所述正负输出电极分别与手机或手机套背面与下侧面交汇处的正负输入电极相配(也就是手机套中的正负输入电极也可以直接设置在手机中)。使用时向容置腔内放入手机(第一部手机)时,因为容置腔底部前部低后部高,在手机重力或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的振动力的作用下,手机下端滑向容置腔前部,手机下端的正负输入电极分别压在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的正负输出电极,第一输出电极组向手机提供充电电力,此时充电装置对第一部手机单独充电;如果再向容置腔内第一部手机的背部与容置腔后壁之间的位置处放入第二部手机时,第二部的手机下部的正负输入电极分别压住所述第二输出电极组中的正负输出电极,此时充电电源的电力分别经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和第二输出电极组分别对两部手机进行充电,在同时对两部手机进行充电的时候两部手机紧靠在一起,可以节省容置腔的空间,所以该充电装置的体积可以较小;对于体积较大(一般是厚度较大)的移动电源,例如相当于两部手机厚度的移动电源,只要可以放入所述容置腔内而且移动电源上也设置相配的正负输入电极,则可以直接将移动电源投入容置腔内,使移动电源下端的正负输入电极分别压住所述第二输出电极组的正负输出电极即可;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既可以同时对两部手机进行充电也可以单独对一部手机进行充电,而且也可以对较厚的移动电源进行充电。
[0005]所述容置腔的底部为前部低后部高的斜面。
[0006]所述容置腔的底部分为前级和后级,所述前级低于所述后级,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设置在所述前级,所述第二输出电极组设置在所述后级。所述后级与所述前级之间设有过渡斜面或过渡圆弧面以便于第一部手机放入时可以顺利滑入前级。
[0007]所述输出电极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0008]所述输出电极与所述壳体之间为上下方向可活动的受限式活动连接,所述输出电极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使所述输出电极受到向上方向弹力的弹簧。所述上下方向可活动的受限式活动连接是指所述输出电极可以相对于所述壳体沿上下方向运动,但是在所述输出电极与壳体之间设有限位机构用于限定所述输出电极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的最上位置及最下位置。设置所述弹簧的好处是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造成手机振动时,所述输出电极在所述弹簧作用下起到位移补偿作用,使所述输出电极始终保持与手机的输入电极的电接触。
[0009]所述输出电极与所述壳体之间为上下方向可活动的受限式活动连接,所述输出电极固定有磁铁,该磁铁与手机下端导磁的输入电极相互作用而使所述输出电极始终吸住所述输入电极,当手机受振动跳起时在磁铁吸力作用下,所述输出电极与手机同步跳起,只要手机的跳起高度不超过所述输出电极向上移动的最高位置即可,也即该结构具有防振效果;只有在人为取出手机的过程中用力将手机向上提才能使所述输入电极克服所述输出电极上的磁铁的吸力而分离。所述上下方向可活动的受限式活动连接是指所述输出电极可以沿上下方向运动,但是在所述输出电极与壳体之间设有限位机构用于限定所述输出电极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的最上位置及最下位置。
[0010]所述输出电极为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扭簧的其中一只弹臂;利用扭簧的弹力,在手机受到振动时可以保持弹臂始终与手机套下端的输入电极接触良好。
[0011]所述输出电极枢接在所述壳体中,而且所述输出电极固定有磁铁,该磁铁与手机套下端导磁的所述输入电极相互作用而使所述输出电极始终吸住所述输入电极,同理,当手机受到振动时,所述输出电极也会在磁铁作用下跟随手机的跳动而以枢接轴为轴摆动,从而起到防振效果。
[0012]所述输出电极枢接在所述壳体中,而且所述输出电极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使所述输出电极向上摆动到最大位置的弹簧。此处弹簧的作用也是起到位移补偿作用以防止振动造成所述输出电极与输入电极的分离。
[0013]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相当于将两个独立的容置腔二合为一个较大的容置腔,从而省略了两个容置腔之间的分隔壁节省了材料,也可以使充电装置的体积减小,对于厚度较大的移动电源也可以放入容置腔内进行充电,扩大了充电装置的使用范围,方便了用户,在进一步细化的技术方案中加入了弹簧或磁铁可以使之具有防振功能。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16]图2是图1中其中一个输出电极的立体放大图。
[0017]图3是图1实施例中各输出电极安装在壳体中并将壳体局部切除后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4是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19]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使用的一种手机套的立体示意图。
[0020]图6是将两只手机分别放入两个图5所示手机套后再放入图1装配好的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后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7是图6中将电源主机去除并切除壳体一部分后的侧向正投影视图。
[0022]图8是图7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9是相对于实施例一的图8位置时另一实施例的对应示意图。
[0024]图10是相对于实施例一的图8位置时再一个实施例的对应示意图。
[0025]图11是图10中输出电极向上运动到与手机套上的输入电极接触后的示意图。
[0026]图12是相对于实施例一的图8位置时又一实施例的对应示意图。
[0027 ]图13是图12中的输出电极吸合住手机套上的输入电极时的示意图。
[0028]图14将图10中壳体的底部改为前低后高的斜面时取走了两个手机和输出电极后的示意图。
[0029]图15是图14中增加了输出电极后的示意图。
[0030]图16是向图15内放入两个带手机套的手机后的示意图。
[0031]图中1、3、正输出电极,2、4、负输出电极,5、壳体,50、容置腔,51、前级,52、后级,53、导向槽,62、T形旋臂,6、电源主机,61、插头,11、斜面,12、孔,520、圆弧面,7、手机套,71、正输入电极,72、负输入电极,Α7、手机套,11、31、斜面,Α71、正输入电极,81、82、扭簧,811、821、弹臂,10、30、磁铁,91、93、摆臂,910、930、枢接轴,911、931、磁铁451、前部452、后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实施例一,见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示意图。从图1中可见,所述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包括壳体5和电源主机6,其中电源主机6中的插头61插入汽车点烟器的插座内,T形旋臂62与壳体5背部的T形槽相配以相互连接,电源主机内设有充电电源,壳体5中设置用于放置手机的容置腔50,容置腔50的四周用于限定手机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位移量;容置腔50的底部分为前级51和后级52,其中前级51低于后级52而且在前级51和后级52之间设有过渡的圆弧面520(参见图4);正输出电极I和3均与充电电源的输出电路的正极电连接,而负输出电极2和4均与充电电源的输出电路的负极电连接,正、负输出电极3和4构成第一输出电极组,正、负输出电极I和2构成第二输出电极组,在容置腔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安装四个输出电极(即第一输出电极组的正、负输出电极和第二输出电极组的正、负输出电极)的导向槽5 3;
[0033]本实施例中的输出电极的外形如图2所示,其上侧面为前低后高的斜面11,下部设有通孔12插入限位销后与壳体配合用于限定输出电极向上的最大位置;
[0034]结合图3和图4,在容置腔底部的前级51设置由正负输出电极3和4构成的第一输出电极组,在容置腔底部的后级52设置由正负输出电极I和2构成的第二输出电极组,在各输出电极与壳体之间分别设有弹簧(图中未画出)使常态时各输出电极的上侧面尚出容置腔底部;
[0035]见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使用的一种手机套的立体示意图。图5中显示的是手机套的背部,在手机套7背部与下侧面的交汇处设有正负输入电极71和72,其中正负输入电极71和72使用导磁的铁片制造;将手机装入图5中的手机套后,手机套上的正负输入电极71和72分别与手机内的充电电路的电连接;图5中手机套上的正负输入电极71和72也可以由手机生产商直接设置在手机外壳上,而无需使用图5所示的手机套;
[0036]将两个手机分别装入图5所示的手机套后再放入图1实施例的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的容置腔内是如图6所示;
[0037]结合图7和图8,两图所示的状态为两个手机套下端刚与输出电极接触时的示意图,此时手机套A7中的正输入电极A71刚好与第一输出电极组的正输出电极3的上侧面(SP斜面31)接触,而手机套7中的正输入电极71也刚好与第二输出电极组的正输出电极I的上侧面(即斜面11)接触,用户松手后两个手机在重力作用下克服作用在输出电极中的弹簧力的作用继续下行,直到手机套7和A7分别被容置腔底部的后级和前级限位为止,第一输出电极组和第二输出电极组分别向两个手机提供充电电力;此时如果汽车行驶过程中振动较大,两个手机套在手机带动下向上跳动,则正输出电极I和3分别在各自弹簧的弹簧力作用下紧随手机套向上移动,以保持与两个手机套上的正输入电极71和A71的电接触;当然为了减小振动,容置腔的底部最好使用软性的具有一定避震功能的材料,以减小因为振动对手机套下端造成的损伤。同样图1中的负输出电极2和4与壳体之间的连接关系及工作原理与图7和图8中的两个正输出电极的相同,在此不再多述。
[0038]结合图4和图8,当只有一部手机使用时,手机套的下端可能直接落入容置腔的前部,此时手机套中的正负输入电极可以直接压在第一输出电极组上;而当手机套下端首先接触到容置腔的后部时,手机套下端的正负输入电极先压下第二输出电极组,然后在第二输出电极组的正负输出电极前低后高的斜面的作用下将手机套导向容置腔前部使手机套上的正负输入电极压住第一输出电极组,此时因为容置腔的底部前低后高,即使汽车行驶过程中发生振动手机套也难以向上跳至容置腔后部;另外当放入手机套时即使手机套下端不能自动滑入容置腔前部,但是当汽车行驶过程中的振动也会将手机套连同手机一齐振落到容置腔前部,使手机套上的正负输入电极压住第一输出电极组。如果将移动电源放入图8所示的容置腔内充电时(前提条件是该移动电源的背面与下端面之间的交汇处也设有正负输入电极),如果移动电源的厚度较小,则相当于上边仅有一只手机套(装有手机的手机套)放入容置腔,而当移动电源较厚时,例如当移动电源的厚度相当于图8中手机套7和A7两者厚度之和时,则移动电源上的正负输入电极可以直接压住图8中的第二输出电极组,它相当于图8中的手机套7的厚度延伸到手机套A7的侧面。
[0039]当汽车中设有与手机的充电电压相配的充电电源时,图1中的电源主机6也可以不要,而直接将汽车上的充电电源连接到各个输出电极即可。
[0040]实例二,见图9,本实施例直接将设置在壳体中的扭簧的其中一只弹臂作为输出电极,因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仅在于输出电极的结构,所以本实施例仅给出与实施例一中的图8相对应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各实施例也一样);从图9中可见,设置在壳体中的扭簧81和82上的弹臂811和821分别作为第二输出电极组的正输出电极和第一输出电极组的正输出电极;图9中的两个弹臂811和821为常态时的状态,当图9中两个手机套在手机重力作用下继续下行而克服两扭簧的弹力直到手机套7和A7分别被后级52和前级51限位为止,此时手机套7和A7中的正输入电极71和A71分别将弹臂811和821压下而实现电连接,从而将充电电力经输出电极送到输入电极再送到手机内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充电过程中如果受到振动手机带动手机套向上跳动,则弹臂在扭簧弹力作用下作出位移补偿而紧随对应的输入电极向上移动,从而保证输出电极与输入电极之间的电连接,所以具有防振效果;同理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电极组的负输出电极和第二输出电极组的负输出电极的结构和原理与图9所示的两只正输出电极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41]实施例三,见图10,本实施例是将实施例一中输出电极与壳体之间的弹簧去除后在输出电极上固定磁铁,利用磁铁与手机套中用铁片制成的输入电极产生磁吸合而使输出电极与手机套的输入电极保持电接触;从图10中可见,常态时,第二输出电极组的正输出电极I和第一输出电极组的正输出电极3的上侧面分别低于容置腔的后级52和前级51,向容置腔内放置两个手机套7和A7后,磁铁10和30分别与两个手机套中的正输入电极71和A71相吸,而使正输出电极I和3向上移动直到分别与手机套的正输入电极71和A71接触为止(如图11所示),此时如果发生振动,则两个正输出电极I和3会分别跟随两个正输入电极71和A71向上跳动,以保持正输出电极I和3分别与正输入电极71和A71的电接触;从图11中抽出手机套的过程中,两个正输出电极会跟随向上移动一小段距离直到被限位在最上位置时与手机套上的正输入电极分离,两个正输出电极复位到图10所示状态;同样本实施例中的两个负输出电极的结构与图1O中的两个正输出电极的结构相同,在此也不再赘述。
[0042]图10中,常态时输出电极的上侧面低于容置腔底部的作用是为了充电过程中,手机套直接压在容置腔底部,而容置腔底部可以使用避振材料以减小手机套的振动;事实上常态时,输出电极的上侧面也可以高出容置腔底部,只是因为输出电极为较硬的金属材料,其避振性能不好,所以这种结构一般不建议使用。
[0043]实施例四,见图12,本实施例相当于将图10所示实施例中可以上下活动的输出电极改为可以摆动的输出电极,从图12中可见,通过枢接轴930枢接在壳体上的摆臂93为第一输出电极组的正输出电极,通过枢接轴910枢接在壳体中的摆臂91为第二输出电极组的正输出电极,在摆臂91和93上分别固定有磁铁911和931;图12中的摆臂为常态时的状态,在磁铁911和931与手机套7的正输入电极71 (导磁材料)和手机套A7的正输入电极A71 (导磁材料)的相互作用下,两个摆臂91和93分别被吸合到图13所示状态,此时摆臂91和93分别与正输入电极71和A71电接触,将两个手机套向上抽出时两个摆臂摆动到最上位置时被限位,夕卜力克服磁力的吸合作用使两个摆臂分别与对应的正输入电极分离,两摆臂复位到图12所示的状态。同样图12中仅给出了两个正输出电极的结构示意图,而两个负输出电极的结构也是相同的在此不再赘述。
[0044]实施例五,见图14,是将图10中壳体的底部改为前低后高的斜面时取走了两个手机套和输出电极后的不意图,从图14可见,容置腔底部的前部A51与后部A52为一个具有相同倾斜角度的连接在一起的斜面;见图15,在前部A51与后部A52处分别设置第一输出电极组的正输出电极3和第二输出电极组的正输出电极I,在正输出电极I和3上分别固定有磁铁10和30,在放入手机套前正输出电极I和3的上侧面均低于容置腔底部的斜面,向容置腔内放入两个带手机套的手机后如图16所示,此时正输出电极I在磁铁10与手机套7的导磁的正输入电极71的作用下被向上吸,使正输出电极I的上侧面与手机套7的正输入电极71电接触,同样原理,正输出电极3的上侧面也与正输入电极A71电接触,抽出手机时输出电极与输入电极之间的分离过程与图10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因为负输出电极与正输出电极的结构和原理相同,所以在图15和16中未画出第一输出电极组的负输出电极和第二输出电极组的负输出电极。
【主权项】
1.一种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其中所述壳体中设置用于放置手机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限定手机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位移量;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前部低后部高,在所述容置腔底部的前部和后部分别设置第一输出电极组和第二输出电极组,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和第二输出电极组分别由与充电电源输出电路电连接的正、负输出电极构成,而且所述输出电极的上侧面为前低后高的斜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为前部低后部尚的斜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分为前级和后级,所述前级低于所述后级,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设置在所述前级,所述第二输出电极组设置在所述后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级与所述前级之间设有过渡斜面或过渡圆弧面。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电极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电极与所述壳体之间为上下方向可活动的受限式活动连接,所述输出电极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使所述输出电极受到向上方向弹力的弹簧。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电极与所述壳体之间为上下方向可活动的受限式活动连接,所述输出电极固定有磁铁。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电极为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扭簧的其中一只弹臂。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电极枢接在所述壳体中,而且所述输出电极固定有磁铁。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手机用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电极枢接在所述壳体中,而且所述输出电极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使所述输出电极向上摆动到最大位置的弹簧。
【文档编号】H01R4/48GK205610255SQ201620226824
【公开日】2016年9月28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4日
【发明人】麦广树
【申请人】麦广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