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功率变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72821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大功率变流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大功率变流器 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功率变流器。
背景技术
[0002]风力并网发电技术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也获得了长足发 展,部分技术实现了商业化,但还存在一些不足。现有大功率变流器,主要由结构相同或相 似的主机变流器和从机变流器背靠背并联而成,主、从机变流器之间设有维护通道L。而变 流器装置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导致其接线复杂、不便于在空间狭小的风电塔筒内 进行安装、维护。例如,如图1所示,结构完全相同两台变流器背靠背并联成的大功率变流 器,每台变流器的机侧外接引线铜排和网侧外接引线铜排位于该变流器的同侧,一个通过 柜顶开孔接线,一个通过柜底开孔接线。该结构导致主机变流器I的机侧外接引线铜排和 从机变流器2的机侧外接引线铜排位于大功率变流器的两端,机侧外接引线铜排与塔顶发 电机的电缆连接时,必须分别在两端进行操作。网侧外接引线铜排与塔底线缆的连接亦如 此。实用新型内容[000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功率变流器,以解决现有大功率变流 器接线复杂、安装和维护不方便的问题。[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0005]一种大功率变流器,包括背靠背放置的主机变流器和从机变流器;[0006]所述主机变流器包括沿变流器长度方向排列的网侧主柜和机侧主柜,所述从机变 流器包括沿变流器长度方向排列的网侧从柜和机侧从柜;所述网侧主柜和网侧从柜、机侧 主柜和机侧从柜的位置关于所述主机变流器和从机变流器的接触面对称;[0007]所述网侧主柜和网侧从柜内均设有并网开关,所述并网开关通过网侧外接引线铜 排与风电塔筒底部的输出电缆连接;所述机侧主柜和机侧从柜内均设有机侧接触器,所述 机侧接触器通过机侧外接弓I线铜排与风电塔筒顶部的发电机电缆连接。[0008]优选地,所述网侧主柜、机侧主柜、网侧从柜和机侧从柜的下底板均设有线缆进出 孔,所述线缆进出孔处安装有防水端子。[0009]优选地,所述并网开关设置在所述网侧主柜和网侧从柜的下部,所述网侧主柜的 上部和网侧从柜的上部对称设有控制系统;[0010]所述网侧主柜位于所述主机变流器的左侧,所述网侧主柜的左侧板为铰链式左开 门结构;所述网侧从柜位于所述从机变流器的右侧,所述网侧从柜的右侧板为铰链式右开 门结构;[0011]所述控制系统的主控件分别位于所述网侧主柜的左侧板和网侧从柜的右侧板上。[0012]优选地,所述网侧主柜的右侧板和网侧从柜的左侧板上对称设有散热风扇。[0013]优选地,所述主机变流器还包括第三主柜和第四主柜,位于所述网侧主柜右侧;所述第三主柜、第四主柜和机侧主柜的上部均设有两只主机功率模组,下部均设有主机电抗 器;三只主机电抗器通过铜排直接或间接与六只主机功率模组连接;[0014]所述从机变流器还包括第三从柜和第四从柜,位于所述网侧从柜的左侧;所述第 三从柜、第四从柜和机侧从柜的上部均设有两只从机功率模组,下部均设有从机电抗器;三 只从机电抗器通过铜排直接或间接与六只从机功率模组连接。[0015]优选地,三只主机电抗器分别为主机机侧电抗器、主机第一网侧电抗器和主机第 二网侧电抗器;所述主机机侧电抗器的三相分别与六只主机功率模组中的三只通过铜排连 接;所述主机第一网侧电抗器与主机第二网侧电抗器通过铜排连接,所述主机第二网侧电 抗器的三相与六只主机功率模组中的其余三只通过铜排连接;[0016]三只从机电抗器分别为从机机侧电抗器、从机第一网侧电抗器和从机第二网侧电 抗器;所述从机机侧电抗器的三相分别与六只从机功率模组中的三只通过铜排连接;所述 从机第一网侧电抗器与从机第二网侧电抗器通过铜排连接,所述从机第二网侧电抗器的三 相与六只从机功率模组中的其余三只通过铜排连接。[0017]优选地,所述主机功率模组和从机功率模组内部均设有风道,所述风道的出风口 位于所述主机功率模组和从机功率模组的下端,所述风道的进风口位于所述主机功率模组 和从机功率模组的上端。[0018]优选地,所述第三主柜、第四主柜、机侧主柜、第三从柜、第四从柜和机侧从柜的中 部均设有中央风扇。[0019]优选地,所述主机变流器和从机变流器顶部均设有整体起吊梁。[0020]优选地,所述第三主柜、第四主柜和机侧主柜内部均设有主机通水支路;所述主机 变流器还包括主机进水总管和主机出水总管;[0021]所述主机进水总管位于所述第三主柜、第四主柜和机侧主柜的底部,所述主机进 水总管的出水端通过软管与所述主机通水支路的进水端连接;所述主机出水总管位于所述 第三主柜、第四主柜和机侧主柜的顶部,所述主机出水总管的进水端通过软管与所述主机 通水支路的出水端连接;所述主机进水总管的进水端和所述主机出水总管的出水端均位于 所述主机变流器的右侧;[0022]所述第三从柜、第四从柜和机侧从柜内部均设有从机通水支路;所述从机变流器 还包括从机进水总管和从机出水总管;[0023]所述从机进水总管位于所述第三从柜、第四从柜和机侧从柜的底部,所述从机进 水总管的出水端通过软管与所述从机通水支路的进水端连接;所述从机出水总管位于所述 第三从柜、第四从柜和机侧从柜的顶部,所述从机出水总管的进水端通过软管与所述从机 通水支路的出水端连接;所述从机进水总管的进水端和所述从机出水总管的出水端均位于 所述从机变流器的左侧。[0024]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机变流器和从机变流器背靠背贴合 放置,且关于其接触面对称,即主机变流器和从机变流器的网侧接线部件位于大功率变流 器的一端,机侧接线部件位于相对的另一端。安装该大功率变流器时,不需将塔底输出电缆 和塔顶发电机电缆都分别在变流器的两端进行连接,只需在一端将并网开关通过网侧外接 引线铜排与塔底输出电缆进行连接,在大功率变流器的另一端将机侧接触器通过机侧外接 引线铜排与塔顶发电机电缆进行连接即可,相对于现有大功率变流器,本实用新型安装维护更加方便。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网侧接线和机侧接线设置在两端,线路更加简洁明了。因此,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大功率变流器接线复杂、安装维护不方便的问题。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I为现有大功率变流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大功率变流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大功率变流器的另一俯视结构示意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大功率变流器中主机变流器的内部正视图;5为与图4所示主机变流器背靠背放置的从机变流器的内部正视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大功率变流器的又一俯视结构示意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大功率变流器的又一俯视结构示意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大功率变流器中主机变流器的内部正视[0026]图[0027]图[0028]图[0029]图[0030]图[0031]图[0032]图[0033] 阅图图;图[0035] 阅图图;图图11为与图10所示主机变流器背靠背放置的从机变流器的内部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003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功率变流器,以解决现有大功率变流器接线复杂、安装维护不方便的问题。[0039]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大功率变流器,包括背靠背放置的主机变流器和从机变流器。[0040]其中,主机变流器包括变流器长度方向排列的网侧主柜I和机侧主柜2,从机变流器包括变流器长度方向排列的网侧从柜I’和机侧从柜2’。网侧主柜I和网侧从柜I’、机侧主柜2和机侧从柜2’关于主机变流器和从机变流器的接触面S对称,即面向主机变流器正面,网侧主柜I位于左侧,机侧主柜2位于右侧;面向从机变流器正面,网侧从柜I’位于右侧,机侧从柜2’位于左侧,如图2所示。可将上述变流器整体进行水平翻转,得到另一种结构,即面向主机变流器正面,网侧主柜I位于右侧,机侧主柜2位于左侧;面向从机变流器正面,网侧从柜I’位于左侧,机侧从柜2’位于右侧,如图3所示。[0041]以图2所示结构为例,沿A方向看去,得到主机变流器的主视图,即图4;沿A’方向看去,得到从机变流器的主视图,即图5。其中,网侧主柜I内设有并网开关5,网侧从柜 I’内设有并网开关5’,并网开关5和并网开关5’均通过网侧外接引线铜排与风电塔筒底 部的输出电缆连接。机侧主柜2内设有机侧接触器6,机侧从柜2’内设有机侧接触器6’, 机侧接触器6和机侧接触器6’均通过机侧外接引线铜排与风电塔筒顶部的发电机电缆连接。[0042]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机变流器和从机变流器背靠背贴合放 置,且关于其接触面S对称,即主机变流器和从机变流器的网侧接线部件位于大功率变流 器的一端,机侧接线部件位于相对的另一端。安装该大功率变流器时,不需将塔底输出电缆 和塔顶发电机电缆都分别在变流器的两端进行连接,只需在一端将并网开关通过网侧外接 引线铜排与塔底输出电缆进行连接,在大功率变流器的另一端将机侧接触器通过机侧外接 引线铜排与塔顶发电机电缆进行连接即可,相对于现有大功率变流器,本实用新型安装维 护更加方便。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网侧接线和机侧接线设置在两端,线路更加简洁明了 ;且 可完全实现正面维护,不需在主机变流器和从机变流器之间预留维护通道,大大缩减了变 流器的体积,更利于在风电塔筒的狭小空间内进行安装、维护。因此,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 有大功率变流器接线复杂、安装维护不方便的问题。[0043]进一步的,如图4 5,并网E型开关5设置在网侧主柜I的下部,网侧主柜I的上部 设有控制系统8;对称的,并网E型开关5’设置在网侧从柜I’的下部,网侧从柜I’的上部 设有控制系统8’。[0044]在图2所示结构的基础上(即网侧主柜I位于主机变流器的左侧,网侧从柜I’位 于从机变流器的右侧),网侧主柜I的左侧板9设计为铰链式左开门结构,控制系统8的主 控件安装于左侧板9上,网侧主柜I的右侧板的上端和下端均设有散热风扇10,对控制系统 8、网侧接线铜排等部件进行散热;对称的,网侧从柜I’的右侧板9’设计为铰链式右开门结 构,控制系统8’的主控件位于右侧板9’上,网侧从柜I’的左侧板的上端和下端均设有散 热风扇10’,对控制系统8’、网侧接线铜排等部件进行散热。[0045]当需要对控制系统进行设置、调试等操作时,只需向左打开网侧主柜I的左侧板 9,或向右打开网侧从柜I’的右侧板9’,操作简单,便于对大功率变流器进行正面维护。[0046]实际应用中,也可在图3所示结构的基础上安装控制系统和散热风扇。此时,网侧 主柜I内的控制系统的主控件安装于铰链式右开门结构的右侧板上,散热风扇安装于网侧 主柜I左侧板的上端和下端;对称的,网侧从柜I’内的控制系统的主控件安装于铰链式左 开门结构的左侧板上,散热风扇安装于网侧从柜I’的右侧板的上端和下端。[0047]更进一步的,如图4 5,上述实施例中,网侧主柜I和机侧主柜2的下底板均设有线 缆进出孔,该线缆进出孔处安装有防水端子7 ;对称的,网侧从柜I’和机侧从柜2’的下底 板也设有线缆进出孔,该线缆进出孔处安装有防水端子7’。现有变流器的部分线缆从顶部 进出,一旦塔顶发电机漏油,油品很容易通过线缆开孔处进入变流器内部,对内部设备造成 污染。而本实用新型的线缆进出孔均位于各个柜体的底部,线缆从底部进出,既方便了接线 操作,又避免了上述污染现象的发生。另外,防水端子既可防潮,又可阻止鼠蛇等生物进入 变流器内、破坏线缆等部件。[0048]上述所有实施例中,主机变流器的主机电抗器和主机功率模组等机侧部件可设置 于机侧主柜2中;相应的,从机变流器的从机电抗器和从机功率模组等部件可设置于从机主柜2’中。[0049]参照图6,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大功率变流器,包括背靠背放置的主机变流器和从机变流器。主机变流器包括网侧主柜1、第三主柜3、第四主柜4和机侧主柜2,沿变流器长度方向一字排开。从机变流器包括网侧从柜I’、第三从柜3’、第四从柜4’和机侧从柜2’,沿变流器长度方向一字排开。S卩,由B方向看去(即面对主机变流器正面)从左到右依次为网侧主柜1、第三主柜3、第四主柜4和机侧主柜2 ;由B’方向看去(即面对主机变流器正面)从右到左依次为网侧从柜I’、第三从柜3’、第四从柜4’和机侧从柜2’。[0050]组成主机变流器的四个柜体的排列顺序不仅如图6所示,满足下列条件的任意顺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网侧主柜I和网侧从柜I’、机侧主柜2和机侧从柜2’的位置内部结构关于主机变流器和从机变流器的接触面S镜像对称。如图7所示,面向主机变流器正面,从左到右依次为网侧主柜1、第四主柜4、机侧主柜2和第三主柜3 ;面向从机变流器正面,从右到左依次为网侧从柜I’、第三从柜3’、第四从柜4’和机侧从柜2’。为方便叙述,以下所有实施例均采用图6所示排列顺序。[0051]参照图8 9,网侧主柜I的下部设有并网开关5,网侧从柜I’的下部设有并网开关 5’,并网开关5和并网开关5’均通过网侧外接引线铜排与风电塔筒底部的输出电缆连接。[0052]机侧主柜2的下部设有机侧接触器6,机侧从柜2’的下部设有机侧接触器6’,机侧接触器6和机侧接触器6’均通过机侧外接引线铜排与风电塔筒顶部的发电机电缆连接。[0053]网侧主柜I的左侧板9设计为铰链式左开门结构,控制系统8的主控件安装于左侧板9上,网侧主柜I的右侧板的上端和下端均设有散热风扇10,对控制系统8、网侧接线铜排等部件进行散热;对称的,网侧从柜I’的右侧板9’设计为铰链式右开门结构,控制系统8,的主控件位于右侧板9’上,网侧从柜I’的左侧板的上端和下端均设有散热风扇10’, 对控制系统8’、网侧接线铜排等部件进行散热。[0054]第三主柜3、第四主柜4和机侧主柜2的上部各设有两只主机功率模组11,下部均设有主机电抗器12 ;三只主机电抗器12通过铜排直接或间接与六只主机功率模组11连接。[0055]第三从柜3’、第四从柜4’和机侧从柜2’的上部各设有两只从机功率模组11’,下部均设有从机电抗器12’ ;三只从机电抗器12’通过铜排直接或间接与六只从机功率模组 11’连接。[0056]上述实施例中,功率模组位于柜体上部,电抗器均位于柜体下部,结构简单流畅、 铜排走线简洁明了,减小了杂散电感。电抗器重心低,降低了电抗器震动对变流器运行的影响。[0057]具体的,上述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三只主机电抗器12分别为主机机侧电抗器、 主机第一网侧电抗器和主机第二网侧电抗器;主机机侧电抗器的三相分别与六只主机功率模组11中的三只通过铜排连接;主机第一网侧电抗器与主机第二网侧电抗器通过铜排连接,主 机第二网侧电抗器与六只主机功率模组11中的其余三只通过铜排连接。[0058]如图9所示,三只从机电抗器12’分别为从机机侧电抗器、从机第一网侧电抗器和从机第二网侧电抗器;从机机侧电抗器的三相分别与六只从机功率模组11’中的三只通过铜排连接;从机第一网侧电抗器与从机第二网侧电抗器通过铜排连接,从机第二网侧电抗器与六只从机功率模组11’中的其余三只通过铜排连接。[0059]进一步的,主机功率模组11和从机功率模组11’内部均设有风道,各功率模组的 下端设有其内部风道的出风口,各功率模组的上端设有其内部风道的进风口。[0060]如图8,第三主柜3、第四主柜4和机侧主柜2的中部均设有中央风扇13 ;相应的, 如图9,第三从柜3’、第四从柜4’和机侧从柜2’的中部均设有中央风扇13’。[0061]上述在个功率模组内设置风道,提高了功率模组的散热性能;同时在各柜体内设 置中央风扇,使变流器整体风道通畅,在变流器外壁全封闭的情况下亦可保证足够高的热 交换效率,提高变流器的整体散热性能。[0062]参照l(Tl I,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的主机变流器均设有 整体起吊梁14、从机变流器顶部亦设有整体起吊梁14’,实现了对主机变流器、从机变流器 的整体起吊。[0063]第三主柜3、第四主柜4和机侧主柜2内部均设有主机通水支路,为各柜体内部的 元器件散热;主机变流器还设有主机进水总管15和主机出水总管16。[0064]主机进水总管15位于第三主柜3、第四主柜4和机侧主柜2的底部,主机进水总管 15的出水端通过软管与上述主机通水支路的进水端连接;主机出水总管16位于第三主柜 3、第四主柜4和机侧主柜2的顶部,主机出水总管16的进水端通过软管与上述主机通水支 路的出水端连接;主机进水总管15的进水端和主机出水总管16的出水端均位于主机变流 器的右侧。[0065]第三从柜3’、第四从柜4’和机侧从柜2’内部均设有从机通水支路,为各柜体内部 的元器件散热;从机变流器还设有从机进水总管15’和从机出水总管16’。[0066]从机进水总管15’位于第三从柜3’、第四从柜4’和机侧从柜2’的底部,从机进水 总管15’的出水端通过软管与上述从机通水支路的进水端连接;从机出水总管16’位于第 三从柜3’、第四从柜4’和机侧从柜2’的顶部,从机出水总管16’的进水端通过软管与上述 从机通水支路的出水端连接;从机进水总管15’的进水端和从机出水总管16’的出水端均 位于从机变流器的左侧。[0067]上述结构使得冷却水下进上出,热流向上,使得热交换更加充分,冷却效率更高。 进水总管15、出水总管16及各主机通水支路不经过网侧主柜1,进水总管15’、出水总管 16’及各从机通水支路不经过网侧从柜I’,一方面最大限度缩短了通水管道的长度,降低了 成本,为机侧和网侧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另一方面降低了潮湿环境对控制系统的影响。同 时,主机进水总管15的进水端、主机出水总管16的出水端、从机进水总管15’的进水端和 从机出水总管16’的出水端位于大功率变流器的同侧,便于为大功率变流器外接水路循环 系统。[0068]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的主机变流器和从机变流器均关于其背部接触面镜像对称,整 体结构美观,有效避免或排查人工装配过程中的线缆漏接、错接现象。[0069]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 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 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 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 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大功率变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背靠背放置的主机变流器和从机变流器; 所述主机变流器包括沿变流器长度方向排列的网侧主柜和机侧主柜,所述从机变流器包括沿变流器长度方向排列的网侧从柜和机侧从柜;所述网侧主柜和网侧从柜、机侧主柜和机侧从柜的位置关于所述主机变流器和从机变流器的接触面对称; 所述网侧主柜和网侧从柜内均设有并网开关,所述并网开关通过网侧外接引线铜排与风电塔筒底部的输出电缆连接;所述机侧主柜和机侧从柜内均设有机侧接触器,所述机侧接触器通过机侧外接弓I线铜排与风电塔筒顶部的发电机电缆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网侧主柜、机侧主柜、网侧从柜和机侧从柜的下底板均设有线缆进出孔,所述线缆进出孔处安装有防水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并网开关设置在所述网侧主柜和网侧从柜的下部,所述网侧主柜的上部和网侧从柜的上部对称设有控制系统; 所述网侧主柜位于所述主机变流器的左侧,所述网侧主柜的左侧板为铰链式左开门结构;所述网侧从柜位于所述从机变流器的右侧,所述网侧从柜的右侧板为铰链式右开门结构; 所述控制系统的主控件分别位于所述网侧主柜的左侧板和网侧从柜的右侧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网侧主柜的右侧板和网侧从柜的左侧板上对称设有散热风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变流器还包括第三主柜和第四主柜,位于所述网侧主柜右侧;所述第三主柜、第四主柜和机侧主柜的上部均设有两只主机功率模组,下部均设有主机电抗器;三只主机电抗器通过铜排直接或间接与六只主机功率模组连接; 所述从机变流器还包括第三从柜和第四从柜,位于所述网侧从柜的左侧;所述第三从柜、第四从柜和机侧从柜的上部均设有两只从机功率模组,下部均设有从机电抗器;三只从机电抗器通过铜排直接或间接与六只从机功率模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流器,其特征在于,三只主机电抗器分别为主机机侧电抗器、主机第一网侧电抗器和主机第二网侧电抗器;所述主机机侧电抗器的三相分别与六只主机功率模组中的三只通过铜排连接;所述主机第一网侧电抗器与主机第二网侧电抗器通过铜排连接,所述主机第二网侧电抗器的三相与六只主机功率模组中的其余三只通过铜排连接; 三只从机电抗器分别为从机机侧电抗器、从机第一网侧电抗器和从机第二网侧电抗器;所述从机机侧电抗器的三相分别与六只从机功率模组中的三只通过铜排连接;所述从机第一网侧电抗器与从机第二网侧电抗器通过铜排连接,所述从机第二网侧电抗器的三相与六只从机功率模组中的其余三只通过铜排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功率模组和从机功率模组内部均设有风道,所述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主机功率模组和从机功率模组的下端,所述风道的进风口位于所述主机功率模组和从机功率模组的上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主柜、第四主柜、机侧主柜、第三从柜、第四从柜和机侧从柜的中部均设有中央风扇。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变流器和从机变流器顶部均设有整体起吊梁。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主柜、第四主柜和机侧主柜内部均设有主机通水支路;所述主机变流器还包括主机进水总管和主机出水总管; 所述主机进水总管位于所述第三主柜、第四主柜和机侧主柜的底部,所述主机进水总管的出水端通过软管与所述主机通水支路的进水端连接;所述主机出水总管位于所述第三主柜、第四主柜和机侧主柜的顶部,所述主机出水总管的进水端通过软管与所述主机通水支路的出水端连接;所述主机进水总管的进水端和所述主机出水总管的出水端均位于所述主机变流器的右侧; 所述第三从柜、第四从柜和机侧从柜内部均设有从机通水支路;所述从机变流器还包括从机进水总管和从机出水总管; 所述从机进水总管位于所述第三从柜、第四从柜和机侧从柜的底部,所述从机进水总管的出水端通过软管与所述从机通水支路的进水端连接;所述从机出水总管位于所述第三从柜、第四从柜和机侧从柜的顶部,所述从机出水总管的进水端通过软管与所述从机通水支路的出水端连接;所述从机进水总管的进水端和所述从机出水总管的出水端均位于所述从机变流器的左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功率变流器,包括背靠背放置的主机变流器和从机变流器;所述主机变流器包括沿变流器长度方向排列的网侧主柜和机侧主柜,所述从机变流器包括沿变流器长度方向排列的网侧从柜和机侧从柜;所述网侧主柜和网侧从柜、机侧主柜和机侧从柜的位置关于所述主机变流器和从机变流器的接触面对称;所述网侧主柜和网侧从柜内均设有并网开关,所述并网开关通过网侧外接引线铜排与风电塔筒底部的输出电缆连接;所述机侧主柜和机侧从柜内均设有机侧接触器,所述机侧接触器通过机侧外接引线铜排与风电塔筒顶部的发电机电缆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大功率变流器接线复杂、安装维护不方便的问题。
文档编号H02M1/00GK202872615SQ20122049281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1日
发明者陶高周, 罗宣国, 时晓蕾, 魏世民, 夏丽建 申请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