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的连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50279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电动机的连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第一电动机(102A)的旋转轴线和第二电动机(102B)的旋转轴线配置在同一直线上。第一电动机(102A)的连接器(72A)和第二电动机(102B)的连接器(72B)相对于中间面(M)而配置在成为大致镜像对称的位置,且第一电动机(102A)的U相、V相或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和第二电动机(102B)的U相、V相或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相对于中间面(M)而配置在成为非镜像对称的位置,该中间面(M)与直线(O)正交且位于第一电动机主体(2A)与第二电动机主体(2B)之间,第一电动机(102A)的U相、V相或W相中继导体(93u、93v、93w)与第二电动机(102B)的U相、V相或W相中继导体(93u、93v、93w)的尺寸不同。
【专利说明】电动机的连接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两个电动机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
【背景技术】
[0002]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将分别独立地控制车辆的左右轮的2个电动机以它们的旋转轴线成为同一直线状的方式通过背面对接进行搭载的情况。这2个电动机202A、202B如图14所示,相对于位于电动机202A、202B之间的中间面M,各自的U相连接点273u、V相连接点273v、W相连接点273w以成为镜像对称的位置及形态配置。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6-98495号公报
[000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然而,在专利文献I中,未公开壳体外部的U相连接点273u、V相连接点273v、W相连接点273w与壳体内部的接线部的连接,在左右的电动机202A与电动机202B中的部件的共用化等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尽可能使构成2个电动机的构件共用化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
[0009]解决方案
[0010]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电动机的连接机构,该电动机具备第一电动机(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电动机102A)和第二电动机(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二电动机102B),所述第一电动机和所述第二电动机分别具有:
[0011]电动机主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主体2A、2B),其具备固定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定子14A、14B)和旋转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转子15A、15B),所述固定件至少具有第一相绕组(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绕组80u、80v、80w)和以向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外侧延伸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相绕组的一端侧的第一相引出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所述旋转件配置成与所述固定件能够相对旋转;
[0012]框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侧方壳体11AU1B),其收容所述电动机主体;
[0013]内外连接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72A、72B),其将所述框体的内部的导体与外部的导体电连接;以及
[0014]第一相中继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中继导体93u、93v、93w),其收容在所述框体的内部,一端侧与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连接,且另一端侧与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
[0015]所述电动机的连接机构的特征在于,[0016]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旋转轴线配置在同一直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直线O)上,
[0017]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相对于中间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中间面M)而配置在成为大致镜像对称的位置,且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相对于所述中间面而配置在成为非镜像对称的位置,其中,所述中间面与所述直线正交且位于所述第一电动机主体与所述第二电动机主体之间,
[0018]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中继导体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中继导体的尺寸不同。
[0019]另外,本发明第二方面以第一方面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20]所述第一电动机及所述第二电动机至少各自的所述固定件的尺寸相同,
[0021]所述第一电动机中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件的相对配置形态与所述第二电动机中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件的相对配置形态相同。
[0022]另外,本发明第三方面以第二方面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23]所述第二电动机的电动机主体配置成相对于所述中间面而使所述第一电动机的电动机主体翻转后的状态,或者配置成相对于所述中间面使所述第一电动机的电动机主体翻转且使所述第二电动机的电动机主体相对于所述第一电动机的电动机主体相对旋转了规定量后的状态。
[0024]另外,本发明第四方面以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25]所述第一相中继导体具备一端侧与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连接的端子(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连接端子94u、94v、94w)和一端侧与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的母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母线95u、95v、95w),所述端子的另一端侧与所述母线的另一端侧连接,
[0026]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母线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母线的尺寸不同,并且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端子的尺寸相同。
[0027]另外,本发明第五方面以第四方面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28]所述第一电动机及所述第二电动机分别具备对所述端子和所述母线进行保持的端子台(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端子台88A、88B)。
[0029]另外,本发明第六方面以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30]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向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径向外侧延伸出。
[0031]另外,本发明第七方面以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32]所述第一电动机及所述第二电动机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一相绕组不同的第二相绕组(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绕组80U、80v、80w)及第三相绕组(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绕组80u、80v、80w),在所述第二相绕组的一端侧以向外侧延伸出的方式设有第二相引出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在所述第三相绕组的一端侧以向外侧延伸出的方式设有第三相引出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
[0033]所述第一电动机及所述第二电动机分别具有:收容在所述框体的内部,一端侧与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连接且另一端侧与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的第二相中继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中继导体93u、93v、93w);收容在所述框体的内部,一端侧与所述第三相引出导体连接且另一端侧与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的第三相中继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中继导体93u、93v、93w),
[0034]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相对于所述中间面而配置在成为非镜像对称的位置,
[0035]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二相中继导体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二相中继导体的尺寸不同,
[0036]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三相引出导体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三相引出导体相对于所述中间面而配置在成为非镜像对称的位置,
[0037]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三相中继导体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三相中继导体的尺寸不同。
[0038]另外,本发明第八方面以第一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39]所述第一电动机与车辆(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车辆3)的左车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左后轮LWr)连接,
[0040]所述第二电动机与所述车辆的右车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右后轮RWr)连接,
[0041 ] 所述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配置在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左右,
[0042]所述中间面位于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大致左右中分面上。
[0043]另外,本发明第九方面以第一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44]所述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具备:
[0045]与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的第一电动机控制装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电动机控制装置8A);
[0046]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的第二电动机控制装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二电动机控制装置8B);
[0047]收容所述第一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第一另一框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控制装置壳体114A);
[0048]收容所述第二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第二另一框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二控制装置壳体114B);
[0049]将所述第一另一框体的内部的导体与外部的导体电连接的第一另一内外连接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76A);以及
[0050]将所述第二另一框体的内部的导体与外部的导体电连接的第二另一内外连接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76B),
[0051]所述第一另一内外连接导体和所述第二另一内外连接导体相对于所述中间面而配置在成为大致镜像对称的位置。[0052]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第十方面涉及一种电动机的连接机构,该电动机具备第一电动机(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电动机102A)和第二电动机(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二电动机102B),所述第一电动机和所述第二电动机分别具有:
[0053]电动机主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主体2A、2B),其具备固定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定子14A、14B)和旋转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转子15A、15B),所述固定件至少具有第一相绕组(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绕组80u、80v、80w)和第二相绕组(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绕组80u、80v、80w)这多相的绕组、以向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外侧延伸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相绕组的一端侧的第一相引出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以向所述第二相绕组的外侧延伸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相绕组的一端侧的第二相引出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所述旋转件配置成与所述固定件能够相对旋转;
[0054]框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侧方壳体11AU1B),其收容所述电动机主体;
[0055]内外连接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72A、72B),其按各相将所述框体的内部的导体与外部的导体电连接;
[0056]第一相中继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中继导体93u、93v、93w),其收容在所述框体内部,一端侧与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连接,且另一端侧与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以及
[0057]第二相中继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中继导体93u、93v、93w),其收容在所述框体内部,一端侧与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连接,且另一端侧与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
[0058]所述电动机的连接机构的特征在于,
[0059]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旋转轴线配置在同一直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直线O)上,
[0060]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第二相引出导体以相对于中间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中间面M)而使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翻转移动后的状态配置,或者以使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相对于中间面翻转移动且使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进行相对旋转后的状态配置,其中,所述中间面与所述直线正交且位于所述第一电动机主体与所述第二电动机主体之间,
[0061]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中的与所述第一相中继导体连接的第一相内外连接点(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连接点73u、73v、73w)及与所述第二相中继导体连接的第二相内外连接点(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连接点73u.73v.73w)成为使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中的与所述第一相中继导体连接的第一相内外连接点(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连接点73u、73v、73w)及与所述第二相中继导体连接的第二相内外连接点(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U相、V相或W相连接点73u、73v、73w)平移后的状态。
[0062]另外,本发明第十一方面以第十方面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63]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相对于所述中间面而配置在大致镜像对称位置。
[0064]另外,本发明第十二方面以第十或第十一方面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65]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以使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相对于所述中间面翻转移动且使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进行相对旋转后的状态配置,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的引出位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引出位置99A)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的引出位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引出位置99B)以相对于所述中间面成为大致镜像对称位置的方式配置。
[0066]另外,本发明第十三方面以第十至第十二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67]所述第一电动机及所述第二电动机各自的所述固定件的尺寸相同,
[0068]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件的相对配置形态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件的相对配置形态相同。
[0069]另外,本发明第十四方面以第十至第十三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70]所述第一相及第二相引出导体分别向所述第一相及第二绕组的径向外侧延伸出。
[0071]另外,本发明第十五方面以第十至第十四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72]所述第一电动机与车辆(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车辆3)的左车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左后轮LWr)连接,
[0073]所述第二电动机与所述车辆的右车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右后轮RWr)连接,
[0074]所述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配置在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左右,
[0075]所述中间面位于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大致左右中分面上。
[0076]另外,本发明第十六方面以第十五方面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77]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长度比左右方向长度形成得大,
[0078]在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框体的侧面中,在所述车辆的前方或后方中的任一方的侧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侧壁IlAf)上配置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在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框体的侧面中,在所述车辆的前方或后方中的任一方的侧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侧壁IlBf)上配置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
[0079]另外,本发明第十七方面以第十六方面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80]在所述车辆的前方或后方中的任一方的侧面中,在接近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中央的一侧的侧面上配置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及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
[0081]另外,本发明第十八方面以第十至第十七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82]所述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具备:[0083]与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的第一电动机控制装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电动机控制装置8A);
[0084]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的第二电动机控制装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二电动机控制装置8B);
[0085]收容所述第一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第一另一框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控制装置壳体114A);
[0086]收容所述第二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第二另一框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二控制装置壳体114B);
[0087]将所述第一另一框体的内部的导体与外部的导体电连接的第一另一内外连接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76A);以及
[0088]将所述第二另一框体的内部的导体与外部的导体电连接的第二另一内外连接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76B),
[0089]所述第一另一内外连接导体和所述第二另一内外连接导体相对于所述中间面而配置在成为大致镜像对称的位置。
[0090]发明效果
[0091]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被装拆AC线缆等电力线的内外连接导体在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中配置在镜像对称位置,由此能够提高AC线缆等电力线向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的装拆作业性。而且,通过仅使第一相中继导体的尺寸不同就能够吸收相对于内外连接导体的第一相引出导体位置的差异,因此能够尽可能地使其他的构件共用化。
[0092]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使固定件为同一尺寸,并使第一相引出导体的配置形态相同,由此,在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中至少能够使固定件和第一相引出导体共用化。
[0093]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在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中至少维持固定件和第一相引出导体的共用化的状态下,使第一电动机与第二电动机的对称性提高,从而能够使周边构件进一步共用化。
[0094]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第一相中继导体由多个构件构成,其中的I个构件即端子相同,因此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构件的共用化。
[0095]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母线的暂时保持、及端子与母线的连接变得容易。
[0096]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能够抑制轴向的长大化,且由于接近内外连接导体侧,因此能够减小第一相中继导体的尺寸。
[0097]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即使在三相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AC线缆等电力线向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的装拆作业性,且能够尽可能地使构件共用化。
[0098]根据本发明第八方面,被装拆AC线缆等电力线的第一及第二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在车辆中成为左右镜像对称位置,因此从前方或后方对第一及第二电动机进行作业的作业者的作业性提高。而且,由于使第一及第二电动机的配置具有左右对称性,因此车辆的直行稳定性及转弯稳定性提高。
[0099]根据本发明第九方面,除了内外连接导体之外,与电动机控制装置连接的另一内外连接导体也相对于同一中间面成为镜像对称,因此能够实现将电动机与电动机控制装置连接的AC线缆等电力线等的进一步的共用化。
[0100]根据本发明第十方面,第二电动机的第一相引出导体及第二相引出导体以相对于中间面而使第一电动机的第一相引出导体及第二相引出导体翻转移动后的状态配置,或者以使第一电动机的第一相引出导体及第二相引出导体相对于中间面翻转移动且使第一电动机的第一相引出导体及第二相引出导体进行相对旋转后的状态配置,因此第一相引出导体及第二相引出导体的相对于电动机的配置形态在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中能够共用化。而且,第二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中的与第一相中继导体连接的第一相内外连接点及与第二相中继导体连接的第二相内外连接点配置成使第一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中的与第一相中继导体连接的第一相内外连接点及与第二相中继导体连接的第二相内外连接点平移后的状态,因此能够以同一形态将AC线缆等电力线连接。由此,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带来的成本的削减,并能够提高电力线的装拆作业性。
[0101]根据本发明第十一方面,除了使内外连接导体的连接点的排列顺序相同之外,内外连接导体的位置自身也在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中成为大致镜像对称位置,因此AC线缆等电力线的装拆作业性进一步提高,且能够使电力线的长度共用化。
[0102]根据本发明第十二方面,以使各相的引出导体的配置位置成为非对称且使引出导体整体的配置位置成为大致镜像对称位置的方式进行配置,由此,第一电动机与第二电动机的对称性提高,能够实现引出导体的周边构件的共用化。
[0103]根据本发明第十三方面,使固定件为同一尺寸,并使第一及第二相引出导体的配置形态相同,由此,在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中至少能够使固定件和第一及第二相引出导体共用化。
[0104]根据本发明第十四方面,能够抑制轴向的长大化,且由于接近内外连接导体侧,因此能够减小第一相及第二相中继导体的尺寸。
[0105]根据本发明第十五方面,由于第一及第二电动机的配置具有左右对称性,因此车辆的直行稳定性及转弯稳定性提高。
[0106]根据本发明第十六方面,车辆的前后方向长度比左右方向长度形成得大,因此前后方向与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相比容易确保空间,因此在搭载第一及第二电动机时,能够不勉强地配置内外连接导体,即使外力向车辆输入也能够减轻损伤。同样,在将第一及第二电动机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电力线的装拆变得容易。
[0107]根据本发明第十七方面,在从前后方向向车辆输入外力时,能够进一步减轻内外连接导体的损伤。
[0108]根据本发明第十八方面,除了内外连接导体之外,与电动机控制装置连接的另一内外连接导体也相对于同一中间面成为镜像对称,因此能够实现将电动机与电动机控制装置连接的电力线的进一步的共用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109]图1是表示搭载有具备本发明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车辆的一实施方式即混合动力车辆的简要结构的框图。
[0110]图2是后轮驱动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0111]图3是图2所示的后轮驱动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112]图4是说明第一电动机与第二电动机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0113]图5是说明第一电动机与第二电动机的相对位置关系的从中间面观察到的主视图。
[0114]图6是从图4中将壳体拆卸后的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的立体图。
[0115]图7是从图6中将端子台拆卸而从中间面侧观察到的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的局部立体图。
[0116]图8是用于说明AC线缆与电动机的连接器的连接的立体图。
[0117]图9是为了说明AC线缆与控制装置的连接而使AC线缆从车辆的下方侧露出所观察到的图。
[0118]图10(a)是表示使第一电动机主体相对于第二电动机主体进行了翻转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0(b)是表示再使第一电动机主体相对于第二电动机主体旋转了规定量的状态的示意图。
[0119]图11是用于说明第一电动机的中继导体与第二电动机的中继导体的尺寸之差的示意图。
[0120]图12是用于说明第一电动机的中继导体与第二电动机的中继导体的尺寸之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0121]图13是表示变更了连接器的各连接点的排列顺序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的图。
[0122]图14是表示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123]本发明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能够适合使用于车辆用驱动装置。以下所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例如使用于图1所示那样的驱动系统的车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使用车辆用驱动装置作为后轮驱动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于前轮驱动用。
[0124]图1所示的车辆3为在车辆前部具有通过将内燃机4和电动机5串联连接而成的驱动装置6(以下,称为前轮驱动装置)的混合动力车辆,该前轮驱动装置6的动力经由传动装置7向前轮Wf传递,另一方面,与该前轮驱动装置6分开而设置在车辆后部的驱动装置1(以下,称为后轮驱动装置)的动力向后轮Wr(RWr、LWr)传递。前轮驱动装置6的电动机5和后轮Wr侧的后轮驱动装置I的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经由控制装置8而与蓄电池9连接,从而能够进行来自蓄电池9的电力供给和向蓄电池9的能量再生。
[0125]图2是表示后轮驱动装置I的整体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图2的上部局部的放大剖视图。图中的箭头表示后轮驱动装置I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位置关系。在该图中,符号11是后轮驱动装置I的壳体,壳体11整体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包括配置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的中央壳体11M、以夹着中央壳体IIM的方式配置在中央壳体IIM的左右且构成第一电动机102A(也称为L侧电动机)的一部分的侧方壳体IlA和构成第二电动机102B (也称为R侧电动机)的一部分的侧方壳体11B。在壳体11的内部,后轮Wr用的车轴10A、10B、构成车轴驱动用的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的主要部分的第一及第二电动机主体2A、2B、对该第一及第二电动机主体2A、2B的驱动旋转进行减速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式减速器12A、12B以它们的旋转轴位于同一直线O上的方式配置。该车轴10A、第一电动机主体2A及第一行星齿轮式减速器12A对左后轮LWr进行驱动控制,车轴10B、第二电动机主体2B及第二行星齿轮式减速器12B对右后轮RWr进行驱动控制。车轴10A、第一电动机主体2A及第一行星齿轮式减速器12A与车轴10B、第二电动机主体2B及第二行星齿轮式减速器12B在壳体11内,相对于与直线O正交且位于中央的中间面M而在车宽方向上左右对称地配置。需要说明的是,该中间面M与车辆3的车宽方向(左右方向)的左右中分面N(参照图9) 一致。
[0126]在侧方壳体11A、IIB的中央壳体IIM侧设有分别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隔壁18A、18B,在由侧方壳体IlAUlB和隔壁18A、18B包围的空间内分别配置有第一及第二电动机主体2A、2B。而且,在由中央壳体IlM和隔壁18A、18B包围的空间内配置有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式减速器12A、12B。
[0127]第一及第二电动机主体2A、2B中,定子14A、14B分别固定于侧方壳体11A、11B,在该定子14A、14B的内周侧配置有能够旋转的环状的转子15A、15B。在转子15A、15B的内周部结合有围绕车轴10AU0B的外周的作为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U02B的输出轴的圆筒轴16A、16B,该圆筒轴16A、16B以能够与车轴10AU0B同轴地相对旋转的方式经由轴承19A、19B而支承于侧方壳体IlAUlB的端部壁17A、17B和隔壁18A、18B。
[0128]另外,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式减速器12A、12B具备太阳齿轮21A、21B、位于太阳齿轮21A、21B的外周侧的内齿轮24A、24B、与上述太阳齿轮21A、21B和内齿轮24A、24B啮合的多个行星齿轮22A、22B、对上述行星齿轮22A、22B进行支承的行星齿轮架23A、23B,从太阳齿轮21A、21B输入第一及第二电动机主体2A、2B的驱动力,减速后的驱动力通过行星齿轮架23A、23B向车轴10A、IOB输出。
[0129]太阳齿轮21A、21B—体地形成于圆筒轴16A、16B。而且,行星齿轮22A、22B是双联小齿轮,具有与太阳齿轮21A、21B直接啮合的大径的第一小齿轮26A、26B和比该第一小齿轮26A、26B小径的第二小齿轮27A、27B,上述的第一小齿轮26A、26B与第二小齿轮27A、27B以同轴且沿轴向偏置的状态一体形成。该行星齿轮22A、22B支承于行星齿轮架23A、23B,行星齿轮架23A、23B通过轴向内侧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且与车轴10A、IOB花键嵌合而被支承为能够与车轴10AU0B—体旋转。
[0130]内齿轮24A、24B具备:内周面与小径的第二小齿轮27A、27B啮合的齿轮部28A、28B ;比齿轮部28A、28B小径且在壳体11的中间位置相互对置配置的小径部29A、29B ;将齿轮部28A、28B的轴向内侧端部和小径部29A、29B的轴向外侧端部沿径向连结的连结部30A、30B。
[0131]齿轮部28A、28B夹着在中央壳体IlM的左右分割壁45的内径侧端部上形成的圆筒壁46而沿轴向对置。小径部29A、29B的外周面分别与后述的单向离合器50的内圈51进行花键嵌合,内齿轮24A、24B以与单向离合器50的内圈51 —体旋转的方式相互连结。
[0132]在构成壳体11的中央壳体IlM上设有液压制动器60和单向离合器50,液压制动器60构成对内齿轮24B进行制动的制动机构。液压制动器60中,与中央壳体IlM的圆筒壁44的内周面进行了花键嵌合的多个固定板35和与内齿轮24B的齿轮部28B的外周面进行了花键嵌合的多个旋转板36沿轴向交替配置,上述的板35、36通过环状的活塞37进行接合及分离操作。因此,当两板35、36由活塞37压紧时,通过两板35、36间的摩擦接合对内齿轮24B作用制动力而使其固定。从该状态开始,当使基于活塞37的接合分离时,允许内齿轮24B的自由的旋转。此外,如上述那样,内齿轮24A、24B相互在旋转方向上连结,因此通过液压制动器60接合,也对内齿轮24A作用制动力而使其固定,通过液压制动器60分离,也允许内齿轮24A自由的旋转。
[0133]单向离合器50在内圈51与外圈52之间夹设有多个楔块53,其内圈51通过花键嵌合与内齿轮24A、24B的小径部29A、29B—体旋转。另外,外圈52被中央壳体IlM的圆筒壁46定位且止旋。
[0134]单向离合器50在车辆3通过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的动力前进时卡合,来将内齿轮24A、24B的旋转锁定。更具体而言,单向离合器50在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侧的顺向(使车辆3前进时的旋转方向)的旋转动力向后轮Wr侧输入时成为卡合状态,并且在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侧的逆向的旋转动力向后轮Wr侧输入时成为非卡合状态,在后轮Wr侧的顺向的旋转动力向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侧输入时成为非卡合状态,并且在后轮Wr侧的逆向的旋转动力向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侧输入时成为卡合状态。[0135]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I中,在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与后轮Wr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并列设置有单向离合器50和液压制动器60。需要说明的是,液压制动器60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或单向离合器50的卡合.非卡合状态,通过从电动液压泵70(参照图1)供给的油的压力而被控制成分离状态、弱接合状态、接合状态。例如,车辆3在通过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U02B的动力运转驱动而前进时(低车速时、中车速时),单向离合器50接合,因此成为能够进行动力传递的状态,但通过将液压制动器60控制成弱接合状态,由此,即使在来自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侧的顺向的旋转动力的输入暂时下降而单向离合器50成为非卡合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侧与后轮Wr侧不能进行动力传递的情况。而且,在车辆3通过内燃机4及/或电动机5的动力运转驱动而前进时(高车速时),单向离合器50成为非卡合,而且将液压制动器控制成分离状态,从而能够防止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的过旋转。另一方面,在车辆3的后退时或再生时,单向离合器50成为非卡合,因此将液压制动器60控制成接合状态,由此,来自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侧的逆向的旋转动力向后轮Wr侧输出,或者后轮Wr侧的顺向的旋转动力向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侧输入。
[0136]在此,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
[0137]如图4~图7所示,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U02B是三相交流电动机,分别具有:第一及第二电动机主体2A、2B,其具备定子14A、14B和配置成与定子14A、14B能够相对旋转的转子15A、15B,该定子14A、14B具有U相、V相、W相这三相的绕组(U相、V相及W相绕组80u、80v、80w)和以向各绕组(U相、V相及W相绕组80u、80v、80w)的外侧延伸出的方式设置在各绕组(U相、V相及W相绕组80u、80v、80w)的一端侧的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侧方壳体11A、11B,其收容第一及第二电动机主体2A、2B ;连接器72A、72B,其按各相将侧方壳体IlAUlB的内部的导体与外部的导体电连接;中继导体(U相、¥相及胃相中继导体9311、93193?),其收容于侧方壳体11A、11B,一端侧与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连接,且另一端侧与连接器72A、72B连接。
[0138]更具体而言,在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的定子14A、14B中,U相、V相、W相这三相的绕组(U相、V相及W相绕组80U、80v、80w)分别经由绝缘线圈骨架而卷绕于分割铁心,来构成各相各4个的U相、V相及W相的分割定子片(U相、V相及W相分割定子片90u、90v、90w)。U相、V相及W相的分割定子片(U相、V相及W相分割定子片90u、90v、90w)在从壳体11的内侧(中间面M侧)观察下,绕顺时针依次配置。构成各相的分割定子片(U相、V相及W相分割定子片90U、90v、90w)可以通过一根或多根绕组将相互的分割定子片连续卷绕,也可以将相邻的分割定子片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相各4个的分割定子片(U相、V相及W相分割定子片90u、90V、90w)构成I个分割定子片组(U相、V相及W相分割定子片组 91u、91v、91w)ο
[0139]U相分割定子片组91u的U相绕组80u的一方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出而构成U相引出导体92u,V相分割定子片组91v的V相绕组SOv的一方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出而构成V相引出导体92v,W相分割定子片组91w的W相绕组80w的一方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出而构成W相引出导体92w。而且,各分割定子片组(U相、V相及W相分割定子片组91u、91v、91w)的绕组(U相、V相及W相绕组80u、80u、80v)的另一方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出而构成引出导体92η。
[0140]在如此构成的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Α、102Β中,除了定子14Α、14Β的尺寸相同之夕卜,构成分割定子片组(U相、V相及W相分割定子片组91u、91v、91w)的各绕组(U相、V相及W相绕组80u、80v、80w)和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具有同一结构及配置。即,第一电动机102A中的引出导体92u、92v、92w相对于定子14A的相对配置形态与第二电动机102B中的引出导体92u、92v、92w相对于定子14B的相对配置形态相同,能够通过同一制造方法无区别地制造。需要说明的是,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相对于各绕组(U相、V相及W相绕组80u、80v、80w)向径向外侧延伸出,也可以向轴向外侧延伸出。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15A、15B也为同一尺寸及结构,能够通过同一制造方法无区别地制造。
[0141]并且,第一电动机主体2A配置成如图10(a)所示那样使第二电动机主体2B相对于中间面M进行翻转,再如图10(b)所示那样向箭头R方向相对旋转了规定量的状态。由此,第一电动机102A的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的引出位置99A与第二电动机102B的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的引出位置99B相对于中间面M而配置在大致镜像对称位置,且配置在壳体11的前方侧的侧壁IlAfUlBf的下部(参照图4)。
[0142]另一方面,第一电动机102A中的各相的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的配置形态与第二电动机102B中的各相的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的配置形态相对于中间面M成为非镜像对称。即,如图5及图7所示,在第一电动机102A中,U相引出导体92u、V相引出导体92v、W相引出导体92w绕顺时针从上方向下方配置,相对于此,在第二电动机102B中,U相引出导体92u、V相引出导体92v、W相引出导体92w绕顺时针从下方向上方配置。
[0143]另外,如图4、图6及图11所示,第一电动机102A的连接器72A与第二电动机102B的连接器72B相对于中间面M而配置在成为大致镜像对称的位置,且配置在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U02B的靠近中间面M的下部。需要说明的是,包含该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的后轮驱动装置I位于底板(未图示)的下方,能够从车辆的下方侧对连接器72A、72B进行操作。
[0144]此外,连接器72A的与外部的导体的连接点(U相、V相及W相连接点73u、73v、73w)为使连接器72B的与外部的导体的连接点(U相、V相及W相连接点73u、73v、73w)平移的状态,且成为同一排列顺序。该排列顺序配置成,可以如图4及图6所示那样,使U相连接点73u、V相连接点73v、W相连接点73w沿左右方向排列,也可以如图13所示那样,使U相连接点73u、V相连接点73v、W相连接点73w沿上下方向排列。如此,连接器72A、72B内的与外部的导体的连接点(U相、V相及W相连接点73u、73v、73w)成为同一排列顺序,由此能够提高AC线缆85A(85B)的装拆作业性,而且在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中能够使连接器72A、72B共用化。
[0145]如图7所示,U相分割定子片组91u的引出导体92u与U相连接端子94u连接,V相分割定子片组91v的引出导体92v与V相连接端子94v连接,W相分割定子片组91w的引出导体92u与W相连接端子94w连接。而且,引出导体92η与中性端子91η连接,构成中性点。并且,各相的连接端子(U相、V相及W相连接端子94u、94v、94w)分别与各相的母线(U相、V相及W相母线95u、95v、95w)连接。
[0146]各相的母线(U相、V相及W相母线95u、95v、95w)向下方延伸出,如图8所示,通过螺栓96u、96v、96w而紧固连结于连接器72A(72B),从而与各相的连接点(U相、V相及W相连接点73u、73v、73w)电连接。S卩,各相的连接端子(U相、V相及W相连接端子94u、94v、94w)和各相的母线(U相、V相及W相母线95u、95v、95w)构成一端侧与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连接且另一端侧与连接器72A、72B连接的中继导体(U相、V相及W相中继导体93u、93v、93w)。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符号75A(75B)是与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的连接器72A(72B)连接的AC线缆85A(85B)的连接器。
[0147]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各相的母线(U相、V相及W相母线95u、95v、95w)的尺寸在第一电动机102A与第二电动机102B中不同,来吸收相对于中间面M配置在成为大致镜像对称的位置上的连接器72A、72B与相对于中间面M配置在成为非镜像对称的位置上的各相的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的距离之差,由此,实现构成分割定子片组(U相、V相及W相分割定子片组91u.91v.91w)的各绕组(U相、V相及W相绕组80u、80v、80w)和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的共用化。即,如图11所示,通过使中继导体(U相、V相及W相中继导体93u、93v、93w)的尺寸在第一电动机102A与第二电动机102B中不同,由此来吸收各相的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与各相的连接点(U相、V相及W相连接点73u、73v、73w)的距离在第一电动机102A与第二电动机102B中的差异。
[014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导体(U相、V相及W相中继导体93u、93v、93w)由连接端子(U相、V相及W相连接端子94u、94v、94w)和母线(U相、V相及W相母线95u、95v、95w)构成,使连接端子(U相、V相及W相连接端子94u、94v、94w)在第一电动机102A与第二电动机102B中相同,仅使母线(U相、V相及W相母线95u、95v、95w)在第一电动机102A与第二电动机102B中不同,由此来使中继导体(U相、V相及W相中继导体93u、93v、93w)的距离不同。如此,中继导体(U相、V相及W相中继导体93u、93v、93w)由多个构件构成,由于其中的I个构件即连接端子(U相、V相及W相连接端子94u、94v、94w)相同,因此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构件的共用化。
[0149]另外,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U02B中,分别对连接端子(U相、V相及W相连接端子94u、94v、94w)和母线(U相、V相及W相母线95u、95v、95w)进行保持的端子台88A、88B安装于侧方壳体IlAUlB (参照图6),从而母线(U相、V相及W相母线95u、95v、95w)的暂时保持、及连接端子(U相、V相及W相连接端子94u、94v、94w)与母线(U相、V相及W相母线95u、95v、95w)的连接变得容易。
[0150]图9是说明图1所示的控制装置8与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的连接器72A、72B的连接的附图,是使AC线缆85A(85B)从车辆3的下方侧露出所观察到的图。
[0151]控制装置8具备与第一电动机102A的连接器72A连接的第一电动机控制装置8A和与第二电动机102B的连接器72B连接的第二电动机控制装置8B。第一电动机控制装置8A收容于第一控制装置壳体114A,第二电动机控制装置8B收容于第二控制装置壳体114B。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第一控制装置壳体114A与第二控制装置壳体114B —体形成,但也可以分体形成。在第一控制装置壳体114A上形成有将内部的导体与外部的导体电连接的连接器76A,在第二控制装置壳体114B上形成有将内部的导体与外部的导体电连接的连接器76B。这两连接器76A、76B相对于左右中分面N,配置在成为大致镜像对称的位置,分别地通过AC线缆85A而与第一电动机102A的连接器72A电连接,通过AC线缆85B而与第二电动机102B的连接器72B电连接。在此,如上述那样,中间面M与车辆3的车宽方向的左右中分面N —致,因此除了连接器72A、72B之外,与第一及第二电动机控制装置8A、8B连接的连接器76A、76B也相对于同一平面(中间面M、左右中分面N)成为镜像对称。由此,能够实现将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与第一及第二电动机控制装置8A、8B连接的AC线缆85A、85B的进一步的共用化。
[0152]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102B中的构成分割定子片组(U相、V相及W相分割定子片组91u、91v、91w)的各绕组(U相、V相及W相绕组80u、80v、80w)和在各绕组(U相、V相及W相绕组80u、80v、80w)的一端侧设置的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具有同一结构及配置,因此能够共用化,而且,也能够使连接端子(U相、V相及W相连接端子94u、94v、94w)、AC线缆85A、85B及连接器76A、76B共用化。另外,通过将连接器72A、72B在第一电动机102A与第二电动机102B中配置在镜像对称位置,能够提高AC线缆85A、85B向第一电动机102A及第二电动机102B的装拆作业性。此外,通过使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相对于各绕组(U相、V相及W相绕组80u、80v、80w)向径向外侧延伸出,除了抑制轴向的长大化之外,而且由于接近连接器72A、72B,因此还能够减小各相的母线(U相、V相及W相母线95u、95v、95w)的尺寸。
[0153]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0示意性所示,第二电动机102B的第二电动机主体2B配置成如下状态,即为相对于与包含旋转轴线的直线O正交且位于第一电动机主体2A与第二电动机主体2B之间的中间面M,使第一电动机102A的第一电动机主体2A翻转,且以使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的引出位置99A与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的引出位置99B成为镜像对称位置的方式使第一电动机102A的第一电动机主体2A相对旋转了规定量的状态(图11),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配置成:相对于中间面M,使第一电动机102A的第一电动机主体2A翻转,保持该翻转后的状态,使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的引出位置99A与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的引出位置99B成为非镜像对称。
[0154]这种情况下,如图12所示,第一电动机102A的连接器72A与第二电动机102B的连接器72B相对于中间面M配置在成为大致镜像对称的位置,通过使各相的母线(U相、V相及W相母线95u、95v、95w)的尺寸在第一电动机102A与第二电动机102B中不同,从而吸收相对于中间面M配置在成为大致镜像对称的位置上的连接器72A、72B与相对于中间面M配置在成为非镜像对称的位置上的各相的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的距离在第一电动机102A与第二电动机102B中的差异,由此,也能实现构成分割定子片组(U相、V相及W相分割定子片组91u、91v、91w)的各绕组(U相、V相及W相绕组80u、80v、80w)和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的共用化,而且还能够实现连接器72A、72B的共用化。
[0155]连接器72A、72B的配置位置并不局限于前方侧的侧壁IlAf、IlBf,可以任意设定,但是由于前后方向与车宽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相比,容易确保空间,因此在搭载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U02B时,能够不勉强地配置连接器72A、72B,即使外力向车辆输入也能够减轻损伤。
[0156]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动机102A的连接器72A和第二电动机102B的连接器72B相对于中间面M,配置在成为大致镜像对称的位置,但并不局限于此,即使第一电动机102A的连接器72A和第二电动机102B的连接器72B相对于中间面M配置在成为非镜像对称位置的情况下,只要使连接器72A的与外部的导体的连接点(U相、V相及W相连接点73u.73v.73w)和连接器72B的与外部的导体的连接点(U相、V相及W相连接点73u、73v、73w)以平移后的状态成为同一排列顺序,就能够提高AC线缆85A(85B)的装拆作业性,而且在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02AU02B中能够使连接器72A、72B共用化。
[0157]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除了定子14A、14B的尺寸相同之外,构成分割定子片组(U相、V相及W相分割定子片组91u、91v、91w)的各绕组(U相、V相及W相绕组80u、80v、80w)和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也为同一结构,但可以不必连各绕组(U相、V相及W相绕组80u、80v、80w)也共用化,仅将引出导体(U相、V相及W相引出导体92u、92v、92w)共用化即可。
[0158]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未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进行变形、改良等。
[015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作为后轮驱动装置而搭载于车辆后部的情况,但也可以作为前轮驱动装置而搭载于车辆前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连接器72A、72B配置在后侧的侧面,由此在从前后方向向车辆输入外力时,能够进一步减轻连接器72A、72B的损伤。
[0160]另外,驱动装置只要具备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即可,可以采用任意的结构,未必非要具备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式减速器,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减速器,还可以省略减速器。
[0161]另外,第一及第二电动机还可以具备将同相的绕组连结成环状的集中配电构件,这种情况下,弓I出导体设置在集中配电构件的一端侧。
[0162]另外,作为第一及第二电动机,并不局限于三相交流电动机,可以采用单相电动机等任意的电动机。
[0163]另外,并不局限于混合动力机动车,可以采用电动机动车,而且可以采用能够进行电动机行驶的各种车辆。
[0164]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基于2011年11月22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1-255235),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而援弓I于此。
[0165]符号说明:
[0166]2A第一电动机主体
[0167]2B第二电动机主体[0168]3 车辆
[0169]8A第一电动机控制装置
[0170]SB第二电动机控制装置
[0171]IlAUlB 侧方壳体(框体)
[0172]IlAfUlBf 侧壁
[0173]14AU4B 定子(固定件)
[0174]15AU5B 转子(旋转件)
[0175]72A、72B 连接器(内外连接导体)
[0176]73u.73v.73w U相、V相、W相连接点(第一相内外连接点、第二相内外连接点)
[0177]76A连接器(第一另一内外连接导体)
[0178]76B连接器(第二另一内外连接导体)
[0179]80u.80v.80w U相、V相、W相绕组(第一相绕组、第二相绕组、第三相绕组)
[0180]88A、88B 端子台
[0181]92u.92v.92w U相、V相、W相引出导体(第一相引出导体、第二相引出导体、第三相引出导体)
[0182]93u、93v、93w U相、V相、W相中继导体(第一相中继导体、第二相中继导体、第三相中继导体)
[0183]94u、94v、94w U 相、V 相、W 相连接端子
[0184]95u.95v.95w U 相、V 相、W 相母线
[0185]99A、99B 引出位置
[0186]102A第一电动机
[0187]102B第二电动机
[0188]114A第一控制装置壳体
[0189]114B第二控制装置壳体
[0190]O 直线
[0191]M 中间面
[0192]Lffr左后轮(左车轮)
[0193]Rffr右后轮(右车轮)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机的连接机构,所述电动机具备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所述第一电动机和所述第二电动机分别具有: 电动机主体,其具备固定件和旋转件,所述固定件至少具有第一相绕组和以向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外侧延伸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相绕组的一端侧的第一相引出导体,所述旋转件配置成与所述固定件能够相对旋转; 框体,其收容所述电动机主体; 内外连接导体,其将所述框体的内部的导体与外部的导体电连接;以及第一相中继导体,其收容在所述框体的内部,一端侧与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连接,且另一端侧与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 所述电动机的连接机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旋转轴线配置在同一直线上, 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相对于中间面而配置在成为大致镜像对称的位置,且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相对于所述中间面而配置在成为非镜像对称的位置,其中,所述中间面与所述直线正交且位于所述第一电动机主体与所述第二电动机主体之间, 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中继导体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中继导体的尺寸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动机及所述第二电动机至少各自的所述固定件的尺寸相同, 所述第一电动机中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件的相对配置形态与所述第二电动机中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件的相对配置形态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动机的电动机主体配置成相对于所述中间面而使所述第一电动机的电动机主体翻转后的状态,或者配置成相对于所述中间面使所述第一电动机的电动机主体翻转且使所述第二电动机的电动机主体相对于所述第一电动机的电动机主体相对旋转了规定量后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相中继导体具备一端侧与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连接的端子和一端侧与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的母线,所述端子的另一端侧与所述母线的另一端侧连接, 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母线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母线的尺寸不同,并且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端子的尺寸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动机及所述第二电动机分别具备对所述端子和所述母线进行保持的端子台。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向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径向外侧延伸出。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动机及所述第二电动机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一相绕组不同的第二相绕组及第三相绕组,在所述第二相绕组的一端侧以向外侧延伸出的方式设有第二相引出导体,在所述第三相绕组的一端侧以向外侧延伸出的方式设有第三相引出导体, 所述第一电动机及所述第二电动机分别具有:收容在所述框体的内部,一端侧与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连接且另一端侧与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的第二相中继导体;以及收容在所述框体的内部,一端侧与所述第三相引出导体连接且另一端侧与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的第三相中继导体, 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相对于所述中间面而配置在成为非镜像对称的位置, 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二相中继导体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二相中继导体的尺寸不同, 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三相引出导体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三相引出导体相对于所述中间面而配置在成为非镜像对称的位置, 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三相中继导体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三相中继导体的尺寸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动 机与车辆的左车轮连接, 所述第二电动机与所述车辆的右车轮连接, 所述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配置在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左右, 所述中间面位于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大致左右中分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具备: 与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的第一电动机控制装置; 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的第二电动机控制装置; 收容所述第一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第一另一框体; 收容所述第二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第二另一框体; 将所述第一另一框体的内部的导体与外部的导体电连接的第一另一内外连接导体;以及 将所述第二另一框体的内部的导体与外部的导体电连接的第二另一内外连接导体,所述第一另一内外连接导体和所述第二另一内外连接导体相对于所述中间面而配置在成为大致镜像对称的位置。
10.一种电动机的连接机构,该电动机具备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所述第一电动机和所述第二电动机分别具有: 电动机主体,其具备固定件和旋转件,所述固定件至少具有第一相绕组和第二相绕组这多相的绕组、以向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外侧延伸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相绕组的一端侧的第一相引出导体、以向所述第二相绕组的外侧延伸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二相绕组的一端侧的第二相引出导体,所述旋转件配置成与所述固定件能够相对旋转; 框体,其收容所述电动机主体; 内外连接导体,其按各相将所述框体的内部的导体与外部的导体电连接; 第一相中继导体,其收容在所述框体内部,一端侧与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连接,且另一端侧与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以及 第二相中继导体,其收容在所述框体内部,一端侧与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连接,且另一端侧与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 所述电动机的连接机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旋转轴线配置在同一直线上, 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第二相引出导体以相对于中间面而使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翻转移动后的状态配置,或者以使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相对于中间面翻转移动且使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进行相对旋转后的状态配置,其中,所述中间面与所述直线正交且位于所述第一电动机主体与所述第二电动机主体之间, 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中的与所述第一相中继导体连接的第一相内外连接点及与所述第二相中继导体连接的第二相内外连接点配置成使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中的与所述第一相中继导体连接的第一相内外连接点及与所述第二相中继导体连接的第二相内外连接点平移后的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相对于所述中间面而配置在大致镜像对称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以使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相对于所述中间面翻转移动且使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进行相对旋转后的状态配置,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的引出位置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的引出位置以相对于所述中间面成为大致镜像对称位置的方式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动机及所述第二电动机各自的所述固定件的尺寸相同, 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件的相对配置形态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所述第二相引出导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件的相对配置形态相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相引出导体及第二相引出导体分别向所述第一相及第二绕组的径向外侧延伸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0~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动机与车辆的左车轮连接, 所述第二电动机与所述车辆的右车轮连接, 所述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配置在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左右, 所述中间面位于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大致左右中分面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长度比左右方向长度形成得大, 在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框体的侧面中,在所述车辆的前方或后方中的任一方的侧面上配置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在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框体的侧面中,在所述车辆的前方或后方中的任一方的侧面上配置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辆的前方或后方中的任一方的侧面中,在接近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中央的一侧的侧面上配置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及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0~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的连接机构具备: 与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的第一电动机控制装置; 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连接的第二电动机控制装置; 收容所述第一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第一另一框体; 收容所述第二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第二另一框体; 将所述第一另一框体的内部的导体与外部的导体电连接的第一另一内外连接导体;以及 将所述第二另一框体的内部的导体与外部的导体电连接的第二另一内外连接导体,所述第一另一内外连接导体和所述第二另一内外连接导体相对于所述中间面而配置在成为大致镜像对称的位置。
【文档编号】H02K16/00GK103959611SQ201280056797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2日
【发明者】源田太朗, 小野浩一, 山田贤, 矢崎学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