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350796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旋转电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实现旋转电机的小型化。旋转电机(1)具有:转子(2);定子(3),其具备多个定子绕组(4);以及接线部,其对多个定子绕组(4)的端部进行接线,接线部(20)包括多个导体(24)和多个树脂薄膜(21),多个导体(24)包括沿着转子(2)的径向相互邻接地配置的导体(24d、24c),并以沿着转子(2)的轴向层叠的方式配置,多个树脂薄膜(21)包括树脂薄膜(21c),树脂薄膜(21c)至少一体地具备:水平部(S1),其在导体(24d)的轴向一侧沿径向延伸设置;直立部(S2),其插入在沿径向邻接的导体(24d、24c)之间并沿轴向延伸设置;以及平板部(21c3),其在导体(24c)的轴向另一侧沿径向延伸设置,多个树脂薄膜(21)各自沿轴向及径向立体地形成,并且以插入在多个导体(24)之间并沿轴向层叠的方式配置。
【专利说明】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0002]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如下三相交流电机用绝缘壳体:在形成在壳体的上表面的环状的容纳槽中交替地容纳端子(导体)和绝缘板,并且端子铆接固定在壳体上所设置的承受台上。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248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然而,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三相交流电机用绝缘壳体中,进行接线的部分的轴向尺寸变大,导致旋转电机的大型化。
[0008]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小型的旋转电机。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001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适用如下的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具有:转子,其能够旋转地设置;定子,其具备多个定子绕组;以及接线部,其对所述多个定子绕组的端部进行接线,所述接线部具有:多个导体;以及多个树脂薄膜,其立体地形成并且对所述多个导体进行绝缘。
[0011]发明效果
[0012]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旋转电机的小型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轴向剖视图。
[0014]图2是概念性地表示接线部和定子绕组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0015]图3是表示比较例中的接线部和定子绕组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0016]图4是表示定子绕组的接线部的外观的立体图。
[0017]图5是接线部的分解立体图。
[0018]图6是定子绕组的接线图。
[0019]图7是用于接线部的树脂薄膜的剖视图。
[0020]图8是图5中的轴向的面W的、从向视R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0021]图9是比较例中的接线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3]<旋转电机的结构>
[0024]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I具有:作为电枢的大致圆筒状的定子3、旋转自如地被支承的作为励磁部的转子2、圆筒状的框架5、负载侧托架6、负载侧轴承7、负载相反侧托架8、负载相反侧轴承9、以及轴10 (旋转轴)。旋转电机I是在定子3的内侧具备转子2的埋入磁铁型同步电机。
[0025]轴10通过负载侧轴承7及负载相反侧轴承9被支承为旋转自如。负载侧轴承7的外圈与负载侧托架6嵌合。负载相反侧轴承9的外圈与负载相反侧托架8嵌合。
[0026]框架5设在定子3的外周侧。负载侧托架6设在框架5的负载侧(图1中右侧)。负载相反侧托架8设在框架5的负载相反侧(图1中左侧)。负载侧托架7及负载相反侧托架8通过未图示的螺栓与框架5紧固。另外在负载侧托架6上,为了防止杂质侵入到转子3的内部,在负载侧轴承7的外侧设有防尘密封圈11。
[0027]转子2具备环状的转子铁心12、和沿轴向埋设在转子铁心12中的未图示的多个永久磁铁。转子2构成为以相邻的上述永久磁铁彼此的径向外侧部作为磁极的、多极的埋入磁铁型结构。
[0028]定子3以隔着磁隙包围转子2的径向外周侧的方式设置。定子3具有环状的定子铁心14和定子绕组4。
[0029]定子铁心14设置在上述框架5的内周面上,在周向上具有多个未图示的槽。定子绕组4被容纳在多个槽的各个槽中。
[0030]并且,在定子铁心14的负载相反侧端面上,配置有电连接定子绕组4的端部的接线部20。接线部20经由未图示的引线与外部电源连接,从该外部电源经由接线部20向定子绕组4进行供电。
[0031]<定子绕组4的卷绕方式>
[0032]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定子绕组4如下制作:例如将圆铜线卷绕在夹具上,并对外形状进行加压成形,加热热粘接而成。并且,定子绕组4的上述圆铜线全部卷绕在按照已确定的位置上,卷绕开始端4a及卷绕结束端4b也定位在按照已确定的预定位置上。圆铜线的卷绕例如在负载相反侧线圈末端以外的范围内完全排列地卷绕,交叉全部在负载相反侧线圈末端进行。由此,如图2所示,能够没有间隙地配置定子绕组4和接线部20,定子绕组4的卷绕开始端4a及卷绕结束端4b与接线部20 (详细而言为后述的绕组连接部22)连接。
[0033]另一方面,在图3表示假设定子绕组4的外形状没有成形、并且卷绕开始端4a及卷绕结束端4b的位置没有固定的情况。如图3所示,在该情况下,与图2的情况相比,更额外需要用于将卷绕开始端4a及卷绕结束端4b向接线部20引导的空间29。其结果,导致旋转电机I的大型化。
[0034]<接线部>
[0035]下面,使用图4至图8对接线部2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4及图5所示,接线部20具有:例如将铜板冲裁并折弯而制作的弯曲形状的导体24a、24b、24c、24d、24e ;以及立体地成形的树脂薄膜21a、21b、21c、21d。
[0036]导体24a、24b、24c、24d、24e从转子2的轴向一侧(图5中上侧)朝向另一侧(图5中下侧)而大概依次地进行层叠。同样地,树脂薄膜21a、21b、21c、21d从上述转子2的轴向一侧朝向另一侧而大概依次地进行层叠。作为导体24a?d及树脂薄膜21a?d的整体,如图5所示,从上述转子2的轴向一侧朝向另一侧,以树脂薄膜21a、导体24a、树脂薄膜21b、导体24b、导体24c、树脂薄膜21c、导体24d和24e、树脂薄膜21d的顺序进行层叠。
[0037]<各导体的具体结构>
[0038]导体24a形成为圆弧(与圆的中心角360°对应的全周。以下相同)的大约1/3被切除的部分圆弧状。在导体24a的周向一侧(逆时针方向侧)的端部上,朝向轴向一侧(图5中的上侧)竖立设置有电缆连接部23a。
[0039]导体24b形成为直径与导体24a大致相等且圆弧的大约二分之一多的部分被切除的部分圆弧状。另外,在导体24b的周向上的一个部位设有台阶部24bl。并且,导体24b以上述圆弧的开放部(没有部分圆弧的欠缺部分)与上述导体24a的该开放部成大致相反侧的方式进行配置。在该导体24b的周向另一侧(顺时针方向侧)的端部附近,与上述导体24a同样地,朝向轴向一侧(图5中的上侧)竖立设置有电缆连接部23b。此外,导体24b的电缆连接部23b的位置以成为比导体24a的电缆连接部23a的位置向上述周向一侧稍稍偏移的位置的方式进行配置。
[0040]导体24c形成为直径与导体24a及导体24b大致相等、且圆弧的大约二分之一多的部分被切除的部分圆弧状。另外,导体24c以成为上述圆弧的开放部相对于上述导体24b的开放部而向周向另一侧旋转了大约1/3的位置的方式进行配置。在该导体24c的周向一侧(逆时针方向侧)的端部上,与上述导体24a、24b同样地,朝向轴向一侧(图5中的上侦U竖立设置有电缆连接部23c。此外,导体24c的电缆连接部23c的位置以成为比导体24b的电缆连接部23b的位置更向上述周向一侧稍稍偏移的位置的方式进行配置。
[0041]导体24d具有沿着周向的断片状的多个(在该例子中为六个)圆弧片24dl、24d2、24d3、24d4、24d5、24d6。各圆弧片24dl?24d6由比导体24a、导体24b、导体24c更小的直径构成。
[0042]导体24e形成为直径与导体24b大致相同且没有进行上述切除的圆环状。
[0043]<各树脂薄膜的具体结构>
[0044]树脂薄膜21a具备包括凸缘部21al及平板部21a2的立体结构,并一体地形成。平板部21a2构成为直径与上述导体24a大致相同的大致圆环板状。凸缘部21al在平板部21a2的内周侧及外周侧,分别沿着轴向(图5中上下方向)朝向图5中的下方竖立设置。
[0045]树脂薄膜21b具备包括凸缘部21bl及平板部21b3的立体结构,并一体地形成。平板部21b3构成为直径与上述树脂薄膜21a的平板部21a2大致相同的大致圆环板状。平板部21b3的大致圆环形状的周向的一个部位被切除,以隔着该被切除的部位(开口部)沿着周向对置的方式具备开口端部21b2、21b2。凸缘部21bl在平板部21b3的内周侧及外周侦牝分别沿着轴向(图5中上下方向)朝向图5中的上方竖立设置。
[0046]树脂薄膜21c具备包括平板部21cl、帽檐部21c2及帽檐部21c3的立体结构,并一体地形成。平板部21cl是直径比上述树脂薄膜21a的平板部21a2小并且直径比树脂薄膜21b的平板部21b3大的大致圆环板状。帽檐部21c2在平板部21cl的径向外侧沿着周向断续地设置。帽檐部21c3在平板部21cl的径向外侧沿着周向断续地设置。
[0047]树脂薄膜21d具备包括凸缘部21dl及平板部21d2的立体结构,并一体地形成。平板部21d2构成为直径比树脂薄膜21a大的大致圆环板状。凸缘部21dl在平板部21d2的内周侧及外周侧,分别沿着轴向(图5中上下方向)朝向图5中的上方竖立设置。
[0048]<导体和树脂薄膜的层叠方式>
[0049]接线部20通过在轴向上以预定的顺序重叠上述树脂薄膜21(21a、21b、21c、21d)和上述导体24(24a、24b、24c、24d、24e)并一体地粘接而构成。
[0050]S卩,如图5所示,在由树脂薄膜21d的上述凸缘部21dl、21dl及平板部21d2包围的凹部区域的、径向外侧部及径向内侧部分别容纳导体24d及导体24e。然后,在这些导体24d及导体24e上重叠上述树脂薄膜21c。这时,导体24d与树脂薄膜21c的径向外侧的帽檐部21c2的背面接触。
[0051]并且,在由树脂薄膜21c的上述帽檐部21c2、21c3及平板部21cl包围的凹部区域内重叠地容纳导体24c。
[0052]然后,在树脂薄膜21b的开口 21b2中穿过导体24b的台阶部24bI,并且使导体24b的电缆连接部23b侧(图5中左侧)向树脂薄膜21b的图5中上方侧露出,使导体24b的与电缆连接部23b相反的一侧(图5中右侧)向树脂薄膜21b的图5中下方侧钻过。其结果,导体24b的与电缆连接部23b相反的一侧(图5中右侧)的部分与上述导体24c同样地、被容纳在由树脂薄膜21c的上述帽檐部21c2、21c3以及平板部21cl包围的凹部区域内。另一方面,导体24b的电缆连接部23b侧(图5中左侧)的部分被容纳在由树脂薄膜21b的上述凸缘部21bl、21bl及平板部21b3包围的凹部区域内。
[0053]并且,导体24a被容纳在树脂薄膜21b的上述凹部区域的剩下的部分(没有容纳上述导体24b的部分)内。
[0054]然后,当在导体24a上重叠树脂薄膜21a时,则能够得到由树脂薄膜21d的内周侧及外周侧的上述凸缘部21dl、21dl覆盖树脂薄膜21a的内周侧及外周侧的凸缘部21al、21al的状态的、导体24a?24e及树脂薄膜21a?21d的层叠体。
[0055]在进行上述层叠时,使用适当的粘接剂来粘接各导体24和各树脂薄膜21,由此,组装图4表示的、薄的大致环状的接线部20。该接线部20靠近以圆筒状配置的上述多个所述定子绕组4进行配置。通过如此构成,接线部20的大部分表面被树脂薄膜21覆盖,从而能够确保与旋转电机I内的邻接的其它部件之间的可靠的绝缘。
[0056]这时,在上述导体24a、24b、24c等上分别设有用于连接在定子绕组4的端部上的绕组连接部22。并且,在上述层叠结构的接线部20中,在对应的各树脂薄膜21a、21b、21c、21d的内周侧及外周侧的多个部位(在该例子中是总共12个部位),设有不覆盖上述绕组连接部22而用于使其露出的绕组连接用开口部27。
[0057]另外,在接线部20的轴向一侧(图4中上侧)的表面上,突出地配置有用于连接三相供电用的电缆的上述电缆连接部23a、23b、23c。各电缆连接部23a?23c经由开设在上述树脂薄膜21a?21d(在该例子中仅仅是树脂薄膜21a)的相对应的部位上的电缆连接用开口部28,从接线部20的内部向外部出现。
[0058]经由上述绕组连接部22及电缆连接部23a?23c,定子绕组4例如如图6所示进行接线。在该例子中,在旋转电机I上设有12个定子绕组4。通过4个定子绕组4串并联地连结从而构成一相,12个定子绕组4以三相的星形进行接线。在各相的接线上使用了上述的接线部20的导体24a、24b、24c、24d、24e,定子绕组4利用这些导体24a?24d与上述电缆连接部23a、23b、23c连接。
[0059]此外,上述绕组连接部22及电缆连接部23a?23c相当于各权利要求中记载的连接部。另外,绕组连接用开口部27及电缆连接用开口部28相当于各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开口部。
[0060]<树脂薄膜的具体结构>
[0061]上述树脂薄膜21a、21b、21c、21d通过分别将图7表示的三层结构的层叠体薄膜26立体地成形而形成。具体而言,树脂薄膜21a?21d通过在阳模和阴模之间对层叠体薄膜26进行加热成形,立体地成形为所需的形状。
[0062]层叠体薄膜26具备:薄膜主体26a ;织布26b,其层叠在薄膜主体26a的一侧(图7中上侧);以及织布26c,其层叠在薄膜主体26a的另一侧(图7中下侧)。该层叠体薄膜26通过层叠上述织布26b、薄膜主体26a及织布26c之后进行加热热粘接,从而一体地形成为一张片状。在这种层叠体薄膜26中,与通过热塑性树脂的挤压成形而构成的树脂薄膜相t匕,能够廉价地制造,并能够降低材料成本。此外,在树脂薄膜21之中对导体24进行绝缘的部位上,需要注意在层叠体薄膜26的加工过程中要避免在薄膜主体26a上生成孔或缺口。
[0063]这时,薄膜主体26a由热塑性树脂材料、例如由PPS (聚苯硫醚)构成。但是,在薄膜主体26a上,也可以根据树脂薄膜21中要求的耐热性而使用适当的树脂材料。例如在树脂薄膜21中要求的耐热性较低的情况下,薄膜主体26a例如也可以由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
[0064]在这里,假设在树脂薄膜21上使用了没有织布层的薄膜主体26a单体的情况下,由粘接剂产生的粘接性较低,难以进行与上述导体24、旋转电机I的其它结构体之间的粘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薄膜主体26a上增加两层的织布26b,26c,能够提高树脂薄膜21和导体24、旋转电机I的其它结构体之间的粘接性,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对它们进行一体化。这时粘接树脂薄膜21和导体24的粘接剂优选对树脂薄膜21的浸透性较好的粘接剂,例如能够使用清漆。通过在树脂薄膜21上以雾状涂覆清漆,能够容易地完成与导体24之间的粘接。此外,如上所述,织布26b、26c的目的是提高粘接性,因此,也可以根据地方在织布26b、26c上存在没有织布的部分、例如孔、缺口等。并且,在树脂薄膜21的正反两面不需要粘接性的情况下,树脂薄膜21中使用的层叠体薄膜26也可以是薄膜主体26a和一个织布26b (或者织布26c)的两层结构体。
[0065]<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结构>
[0066]在以上说明中,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在于,在导体24a?24e之间的绝缘上使用一体且立体结构的上述树脂薄膜21a?21d。即,如使用图5在前面所述,在接线部20中的多个导体24a?24d的层叠配置构造中确保任意的两个导体24、24的绝缘时,介入与这些导体24、24邻接的配置方式相对应的凹凸形状的树脂薄膜21。由此,与使用不是立体的普通的绝缘部件(例如树脂片)来实现绝缘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层叠结构整体的轴向尺寸(图5中上下方向尺寸)。
[0067]这时,尤其在两个导体24a?24e彼此在径向上邻接地配置的情况下,上述效果更有效。即,通过配置如从一个导体的轴向一侧经过这些两个导体之间的径向中间并且朝向另一个导体轴向的另一侧的、剖面曲柄状的一体的树脂薄膜21,能够实现上述轴向尺寸的减小,并能够防止沿面放电而确保绝缘。这种结构及由此得到的上述效果存在于上述图5的层叠结构中的多个部位(例如在图5中的部位A、B、C、D、E中的导体24d和导体24e之间的绝缘部位),在下面,作为代表例详细说明上述部位A的结构及对应的效果。
[0068]在图8中表示图5中的上述部位A所对应的轴向的面W的、从向视R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如已经记载的一样,在该部位A中,在由图8中的最下层的树脂薄膜21d的两侧的凸缘部21d、21dl和平板部21d2包围的凹部区域之中、在径向外侧(图中左侧)配置有导体24d,在径向内侧(图中右侧)配置有导体24e。以由帽檐部21c2、21c3覆盖这些导体24d、24e的图中上部的方式配置有树脂薄膜21c(相当于第一树脂薄膜)。并且,在由该树脂薄膜21c的帽檐部21c2、21c3和平板部21cl包围的凹部区域内容纳导体24c。其结果,导体24d和导体24c介有上述帽檐部21c2 (详细而言为后述的直立部S2)地在径向上邻接配置,另外导体24c和导体24e经由上述帽檐部21c3 (详细而言为后述的直立部S3)在径向上邻接配置。并且,以由上述平板部21b3覆盖上述导体24c的图中上部的方式配置有树脂薄膜21b,在由树脂薄膜21b的平板部21b3和凸缘部21bl来划分的凹部区域内,容纳配置导体24a。以由平板部21a2覆盖该导体24a的图中更上部的方式,配置有树脂薄膜21a。
[0069]在上述图8所示的结构中,如上所述,导体24d(相当于第一导体)之中图8所示的部分(相当于第一配置部。下面适当地简称为“导体24d”)和导体24c(相当于第二导体)之中图8所示的部分(相当于第二配置部。下面适当地简称为“导体24c”)沿着转子2的径向相互邻接地配置。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如此邻接的导体24d和导体24c的绝缘确保(如后所述具体而言为沿面放电的防止)作用,下面使用比较例进行说明。
[0070]<在比较例中产生的问题>
[0071]在图9中表示如下比较例,其未使用如图8表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的树脂薄膜21,而是使用普通的绝缘部件(在该例子中是片状的树脂片126a?126g)来实现上述导体24d和导体24c的绝缘。
[0072]在图9所示的比较例的接线部2(V中,在如上所述邻接配置的导体24d、24e之间,沿着转子2的轴向(图9中上下方向)延伸设有上述树脂片126。考虑该情况下的从导体24d向导体24e的沿面放电。例如从导体24d的轴向一侧(上侧)中的虚拟起点X产生的沿面放电的路径为如下,从虚拟起点X沿着上述树脂片126a的表面朝向图9中的上方(参照箭头ka),绕过树脂片126的轴向端部(上端部)之后(参照箭头ki),沿着树脂片126a的相反侧的表面朝向图9中的下方,到达导体24c的虚拟终点Z(参照箭头ku)。因而,为了防止这种从虚拟起点X到虚拟终点Z的沿面放电,则要加长该放电的路径(沿面距离),为此必须要增大上述树脂片126a的轴向尺寸(在该例子中和树脂片126b、126c等一起)。在该情况下,如图9所示,例如在图示下层的导体24d、24c和图示上层的导体24a之间介有较大的间隙空间,导致接线部20'整体的轴向尺寸变大。其结果,导致接线部20'及旋转电机I的大型化。
[0073]<实施方式的效果>
[0074]对此,在上述图8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如上所述,在导体24d和导体24c之间插入配置有立体形状的树脂薄膜21c。具体而言,构成上述帽檐部21c2的一部分的水平部SI (相当于第一遮蔽部)在上述导体24的轴向一侧(图8中上侧)沿着径向延伸设置。另外,构成上述帽檐部21c2的一部分的直立部S2(相当于第二遮蔽部)插入沿径向邻接的上述导体24d和上述导体24c之间并沿轴向延伸设置。并且,上述平板部21cl (相当于第三遮蔽部)在导体24c的轴向另一侧(图8中下侧)沿径向延伸设置。
[0075]其结果,如上所述的从导体24d的虚拟起点X到虚拟终点Z为止的可设想的沿面放电的路径成为如下的路径,从位于导体24d的轴向一侧(即图8中的上侧。换句话说水平部SI的轴向另一侧即图8中的下侧)的上述虚拟起点X沿着水平部SI的下侧的表面向径向前进(参照箭头a),绕过水平部SI的径向端部(图中的左端部)到达水平部SI的上侧(参照箭头i),然后沿着水平部SI的该上侧的表面向径向前进,到达导体24c的虚拟终点Z(参照箭头u)。这是因为,树脂薄膜21c的水平部SI及直立部S2 —体地构成,在它们之间不存在间隙。因而,如上所述,由于如上所述向径向绕过,与此相应地能够将从导体24d到达导体24c为止的沿面距离设得非常长。
[0076]此外,虽然省略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和上述的内容同样地,也能够通过构成上述帽檐部21c3的一部分的水平部S3 (相当于第一遮蔽部)及直立部S4(相当于第二遮蔽部)的功能,非常长地设置从导体24e向导体24c可设想的沿面放电的路径。
[0077]此外,如上所述,在接线部20中的上述部位B、C、D、E等的其它的多个部位,与上述内容同样地,在分别不同的两个导体24、24相互沿径向邻接地配置的情况下,在它们之间插入配置将上述水平部SI (或者S3)及直立部S2 (或者S4) —体地连续设置的树脂薄膜21。由此,和上述的内容同样地,由于向径向绕过,与此相应地能够将该两个导体24、24之间能够设想的放电的沿面距离设得非常长。
[0078]以上的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如上述的比较例那样增大树脂薄膜21的轴向尺寸,也能够防止沿面放电。因而,能够防止接线部20沿轴向的大型化。
[007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在树脂薄膜21中,在薄膜主体26a的一侧和另一侧这双方设有织布26b及织布26c。由此,如前所述在制造沿轴向层叠有多个导体24和多个树脂薄膜21的接线部20时,能够提高使用了粘接剂等的树脂薄膜21和导体24的接合性,能够可靠且牢固地进行固定。
[008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接线部20的导体24a?24e分别具备用于连接定子绕组4的绕组连接部22或者用于连接供电用的电缆的电缆连接部23a?23c。并且,在树脂薄膜21a?21d中具备使这些绕组连接部22或者电缆连接部23a?23c向外部露出的开口部27、28。由此,能够对于导体24容易地连接定子绕组4或者供电用的电缆并可靠地实现导通。
[0081]此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例子说明了旋转电机I将励磁部作为转子2、将电枢部作为固定部3而构成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电枢部作为转子、将励磁部作为定子来构成旋转电机。
[0082]另外,除了以上已经记载的内容以外,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上述实施方式的方法来利用。
[0083]此外,不进行一一举例,但是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能够增加各种各样的改变来实施本发明。
[0084]附图标记说明
[0085]1:旋转电机,2:转子,3:定子,4:定子绕组,10:轴,20:接线部,21:树脂薄膜,21c:树脂薄膜(第一树脂薄膜),21cl:平板部(第三遮蔽部),22:绕组连接部(连接部),23a?23c:电缆连接部(连接部),24:导体,24d:导体(第一配置部、第一导体),24c:导体(第二配置部、第二导体),26:层叠体薄膜,27:绕组连接用开口部(开口部),28:电缆连接用开口部(开口部),S1:水平部(第一遮蔽部),S2:直立部(第二遮蔽部),S3:水平部(第一遮蔽部),S4:直立部(第二遮蔽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旋转电机,具有: 转子,其能够旋转地设置; 定子,其具备多个定子绕组;以及 接线部,其对所述多个定子绕组的端部进行接线, 所述旋转电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部具有: 多个导体;以及 多个树脂薄膜,其立体地形成并且对所述多个导体进行绝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部的所述多个导体包括分别具备沿着所述转子的径向相互邻接地配置的第一配置部及第二配置部的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并以沿着所述转子的轴向层叠的方式配置, 所述接线部的所述多个树脂薄膜包括第一树脂薄膜,并且各自沿所述轴向及所述径向立体地形成,并且以插入在所述多个导体之间并沿所述轴向层叠的方式进行配置, 所述第一树脂薄膜至少一体地具备:第一遮蔽部,其在所述第一配置部的轴向一侧沿所述径向延伸设置;第二遮蔽部,其插入在沿所述径向邻接的所述第一配置部和所述第二配置部之间并沿所述轴向延伸设置;以及第三遮蔽部,其在所述第二配置部的轴向另一侧沿所述径向延伸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部的所述树脂薄膜是包括织布、薄膜主体以及织布的三层结构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部的所述树脂薄膜通过将以热塑性树脂为原料的树脂片立体地成形而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部的所述导体和所述树脂薄膜通过粘接而成一体化。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部的所述多个导体分别具备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定子绕组或者供电用的电缆, 所述多个树脂薄膜之中至少一个树脂薄膜具备开口,所述开口不覆盖所述连接部而用于使所述连接部向外部露出。
【文档编号】H02K3/50GK104380578SQ201280074213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5日
【发明者】大贺庄平, 野中刚 申请人: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