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调节充电电流的后备电源的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64419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自动调节充电电流的后备电源的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自动调节充电电流的后备电源的控制系统,包括充电电路和充电管理电路,所述充电电路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电流输入端连接。本实用新型在充电阶段能优先为外设充电的后备电源系统,该后备电源系统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对前级充电器的输出电流能力没有特殊要求,能满足人们优先为外设充电的习惯性需求,且具有高度集成性,极低的待机功耗,外部电路结构简单、容易实现,而且大幅降低了成本。
【专利说明】—种可自动调节充电电流的后备电源的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控制系统,尤其是指一种可自动调节充电电流的后备电源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如手机、数码相机、MP3等得到了普及。越来越多的功能被集成到手机等电子设备中,因此这些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耗电量也急剧增力口,对电池容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为了美观与方便携带,其体积却越来越小,留给电池的空间并没有增大。为了解决以上矛盾,满足人们对电池容量的需求,特别是差旅时对电源的需求,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后备电源应运而生。
[0003]后备电源自身的电池拥有普通手机电池电量的3飞倍以上,可多次单独对手机等电子设备充电,能够满足人们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电量需求。但是由于目前后备电源出现的时间还很短,目前市场上的后备电源系统主要通过分立器件和单片机控制来实现,其充电系统、放电系统和按钮控制系统都是单独的,因此体积很大,不方便携带;待机功耗较大,影响了后备电池的利用效率;且成本很高,抑制了需求的增长;此外大多数后备电源在充电阶段无法优先为外部电子设备充电,难以满足人们的习惯性需求,且其充电电流为固定值,当前级充电器最大输出电流能力小于该充电电流时,系统会把前级充电器的输出电压拉低,导致前级充电器认为输出发生过载或短路,从而触发其内部的过载保护,因此无法为后备电源充电。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自动调节充电电流的后备电源的控制系统,其能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为后备电源充电的缺陷。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自动调节充电电流的后备电源的控制系统,包括充电电路和充电管理电路,所述充电电路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电流输入端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充电电路包括BUS接入口、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容器,所述BUS接入口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USB接入口的第四端和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二端均接地,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为充电电路的输出端。
[0007]进一步地,所述充电管理电路包括控制芯片、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第四发光二极管、第五发光二极管、控制按钮、电感、后备电池、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一 MOS管、第二 MOS管、第一电阻器、第二电阻器、第二电容器和BUS接出口,所述控制芯片的正极电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LED端与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按钮的第一端、所述控制芯片的负极电流输入端、所述第
一MOS管的发射极和第二 MOS管的发射极连接并接地,所述控制按钮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芯片的KEY端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EN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char端分别与所述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后备电池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控制芯片的SW端、所述第一 MOS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 MOS管的基极与所述控制芯片的EXT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USB接出口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一端和所述控制芯片的VFB端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MT端分别与所述第二 MOS管的集电极、所述USB接出口的第二端和所述USB接出口的第三端连接,所述后备电池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第二端均接地。
[0008]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芯片包括电量检测电路、手电控制电路、按钮信号检测电路、充电控制电路、外设检测电路、升压环路控制电路、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压控电阻、第一电流侦测电阻、第二电流侦测电阻、第三电流侦测电阻、第一驱动缓冲器、第二驱动缓冲器、第三驱动缓冲器和第四驱动缓冲器,所述第二电流侦测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流侦测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缓冲器的第一端和控制按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缓冲器的第二端与所述按钮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按钮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电量检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量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量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量检测电路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量检测电路的第四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量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按钮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手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手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压控电阻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压控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压控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按钮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缓冲器的第一端和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缓冲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流侦测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流侦测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基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充电控制器的第三输入端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外设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的第四输入端连接,所述外设检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 MOS管的集电极连接,按钮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升压环路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升压环路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串联所述第三驱动缓冲器后与所述第二 MOS管的基极连接,所述升压环路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四驱动缓冲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四驱动缓冲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 MOS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流侦测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升压环路控制电路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流侦测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升压环路控制电路的第四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
[000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可自动调节充电电流,且在充电阶段能优先为外设充电的后备电源系统,该后备电源系统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对前级充电器的输出电流能力没有特殊要求,能满足人们优先为外设充电的习惯性需求,且具有高度集成性,极低的待机功耗,外部电路结构简单、容易实现,而且大幅降低了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可自动调节充电电流的后备电源的控制系统的电路图。
[0011]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控制芯片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自动调节充电电流的后备电源的控制系统,包括充电电路和充电管理电路,充电电路的电流输出端与充电管理电路的电流输入端连接,充电电路包括BUS接入口 101、第一二极管102和第一电容器103,BUS接入口 101的第一端与第一二极管102的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102的负极与第一电容器103的第一端连接,USB接入口 101的第四端和第一电容器103的第二端均接地,充电管理电路包括控制芯片200、第一发光二极管104、第二发光二极管105、第三发光二极管106、第四发光二极管107、第五发光二极管108、控制按钮109、电感120、后备电池111、第二二极管119、第三二极管112、第一 MOS管116、第二 MOS管117、第一电阻器113、第二电阻器114、第二电容器115和BUS接出口 118,控制芯片200的正极电流输入端分别与第一电容器103的第一端、第一发光二极管104的正极、第二发光二极管105的正极、第三发光二极管106的正极和第四发光二极管107的正极连接,控制芯片200的LED端与第五发光二极管108的正极连接,第五发光二极管108的负极分别与控制按钮109的第一端、控制芯片200的负极电流输入端、第
一MOS管116的发射极和第二 MOS管117的发射极连接并接地,控制按钮109的第二端与控制芯片200的KEY端连接,控制芯片200的EN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102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119的正极连接,控制芯片200的char端分别与电感120的第一端和后备电池111的第一端连接,电感120的第二端分别与控制芯片200的SW端、第一MOS管116的集电极和第三二极管112的正极连接,第一 MOS管116的基极与控制芯片200的EXT端连接,第三二极管112的负极分别与第一电阻器113的第一端、第二电容器115的第一端、第二二极管119的负极和USB接出口 118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器11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阻器114的第一端和控制芯片200的VFB端连接,控制芯片200的MT端分别与第二 MOS管117的集电极、USB接出口 118的第二端和USB接出口 118的第三端连接,后备电池111的第二端、第二电阻器114的第二端和第二电容器115的第二端均接地。[0014]如图2所示,控制芯片200包括电量检测电路205、手电控制电路206、按钮信号检测电路211、充电控制电路214、外设检测电路228、升压环路控制电路216、第一开关管201、第二开关管202、第三开关管203、第四开关管204、第五开关管208、第六开关管227、第七开关管215、第八开关管219、压控电阻、第一电流侦测电阻、第二电流侦测电阻、第三电流侦测电阻、第一驱动缓冲器210、第二驱动缓冲器213、第三驱动缓冲器217和第四驱动缓冲器218,第二电流侦测电阻213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容器10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流侦测电阻21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驱动缓冲器212的第一端和控制按钮109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驱动缓冲器212的第二端与按钮信号检测电路21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按钮信号检测电路211的第一输出端与电量检测电路205的输入端连接,电量检测电路205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开关管201的基极连接,电量检测电路205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开关管202的基极连接,电量检测电路205的第三输出端与第三开关管203的基极连接,电量检测电路205的第四输出端与第四开关管204的基极连接,电量检测电路205的第二输入端与电感12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管201的发射极、第二开关管202的发射极、第三开关管203的发射极和第四开关管204的发射极均接地,第一开关管201的集电极与第一发光二极管104的负极连接,第二开关管202的集电极与第二发光二极管105的负极连接,第三开关管203的集电极与第三发光二极管106的负极连接,第四开关管204的集电极与第四发光二极管107的负极连接,按钮信号检测电路211的第二输出端与手电控制电路206的输入端连接,手电控制电路206的输出端与压控电阻207的控制端连接,压控电阻207的第一端与电感120的第一端连接,压控电阻207的第二端与第五开关管208的发射极连接,第五开关管208的集电极与第五发光二极管108的正极连接,按钮信号检测电路211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第一驱动缓冲器210的第一端和充电控制电路214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驱动缓冲器210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电流侦测电阻209的第一端和第一二极管102的正极连接,第一电流侦测电阻209的第二端接地,充电控制电路214的输出端分别与第六开关管227的基极、所述第六开关管227的集电极和第七开关管215的基极连接,第六开关管的发射极分别与充电控制电路214的第二输入端、第七开关管215的发射极和第一电容器103的第一端连接,第七开关管的集电极分别与充电控制器214的第三输入端和电感120的第一端连接,外设检测电路228的输出端与充电控制电路214的第四输入端连接,外设检测电路228的输入端与第
二MOS管117的集电极连接,按钮信号检测电路211的第三输出端与升压环路控制电路216的输入端连接,升压环路控制电路216的第一输出端串联第三驱动缓冲器217后与第二MOS管117的基极连接,升压环路控制电路216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四驱动缓冲器218的第一端和第八开关管219的基极连接,第四驱动缓冲器218的第二端与第一 MOS管116的基极连接,第八开关管219的集电极与电感120的第二端连接,第八开关管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三电流侦测电阻220的第一端和升压环路控制电路216的第三输出端连接,第三电流侦测电阻220的第二端接地,升压环路控制电路216的第四输出端与第一电阻器113的第二端连接。
[001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所示:
[0016]如图1所示,其中控制芯片200有15个管脚,VCC为芯片的电源脚及给后备电池充电的输入脚;Lf L4为电池电量显示引脚,外接LED显示灯;LED为手电照明引脚,外接高亮度LED ;KEY为按钮控制引脚;GND为地;STB为升压系统待机引脚,当输出短路或者外部电子设备充电完成后STB输出低电平,切断外设与后备电源系统的连接,已获得极低的待机功耗;VFB为升压系统的反馈引脚,用于调节升压系统的输出电压;EXT为升压系统的驱动扩展引脚,用户可通过外置NMOS管来提高升压系统的电流输出能力,以更快的给外部设备充电;sw接内置开关管NMOS的漏极;char接后备电池正极,内置开关管通过该引脚给后备电池充电;MT为外设检测引脚,在充电时配合STB引脚,周期性地检测是否有外设接入,一旦检测到有手机等外部设备接入,则优先为外设充电,等外设充电完成后自动切换对内置电池充电,并再次进入周期性地检测外设的工作状态;EN为芯片充电的使能端,当EN为高时,芯片正常工作,当后备电源没在充电,即USB_IN输入引脚没接电时,EN为低电平,芯片进入待机,以降低功耗。
[0017]USB输入端口 101的正极与二极管102、119的正极及200的EN脚相连接,101的负极接地;102的负极接电容103的正极板和LED显示灯104、105、106、107的正极及200的VCC引脚,同时接扩展驱动PMOS管110的源极,103的负极板接地;104、105、106、107的负极分别接200的L1、L2、L3、L4引脚;电池111的正极接电感120的一端,并与200的char引脚相连接;电池111的负极接地;电感120的另一端接二极管112的正极和扩展驱动NMOS管116的漏极;112的负极接119的负极以及电容115的正极板和分压电阻113的一端,同时与输出口 USB的正极相连接,115的负极板接地;113的另一端接电阻114的一端和200的VFB引脚,114的另一端接地;扩展NMOS驱动管116的栅极接200的EXT引脚,116的源极接地;118的负极接NMOS开关管117的漏极,117的栅极接200的STB引脚,117的源极接地;LED照明灯108的正极接200的LED引脚,108的负极接地;控制按钮109的一端接200的KEY引脚,109的另一端接地。
[0018]当USB输入口 101与外部前级充电器或直流源连接时,系统通过200的内置电流源功率管开始给后备电池充电,同时周期性地检测是否有外设接入,如果检测到有外设接入,则优先为外设充电,外设充电完成后再自动切换给内置电池充电,并再次周期性地检测外设。由于系统可通过外部充电器或直流源直接给外设充电,因此在充电过程中升压系统将被禁用。当前级充电器开始给内置电池充电时,系统首先会以最大充电电流Imax对内置电池充电,然后持续侦测VCC电压,如果该电流Imax大于前级充电器的最大输出电流能力,则前级充电器的输出直流电压会被拉低,若前级充电器自身有过载保护,则该充电器会进入自动重启阶段,其输出电压VCC会掉到4.5V以下,系统一旦侦测到前级充电器重启,则会自动将充电电流降低10%,即以0.9*Imax的电流给内置电池充电,如果0.9*Imax仍然大于前级充电器的最大输出电流能力,那么充电器会再次重启,同时系统会再次降低充电电流至0.8*Imax,如此反复,直到该充电电流小于前级充电器的最大输出电流,然后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充电过程中电量显示灯Lf L4起电量指示作用,当电池电量〈25%时四颗指示灯都闪烁,当25%〈电量〈50%是LI常亮,其余三颗闪烁,当50%〈电量〈75%时,L1、L2常亮,L3、L4闪烁,当75%〈电量〈100%时L1、L2、L3常量,L4闪烁,当电池完全充满时,四颗灯常亮。按钮109用于控制照明LED 108的开关,以及在非充电阶段显示电量的开关,同时可用于控制升压系统的开关。
[0019]当USB输入端口 101与外部电源断开,系统需要单独给电子设备充电时,按一下按钮109,系统会自动显示后备电池111的电量,持续显示5秒钟,同时如果111的电量大于10%,则升压系统开始工作,通过USB输出端口 118为外部电子设备充电。当外设充电完成后升压系统会停止工作,自动进入待机状态,STB输出低电平,关闭开关管117,从而获得极低的待机功耗。当外设发生过载甚至短路时STB也会自动输出低电平以关闭117,并且每隔5秒打开一次,持续约Ims用于侦测过载或者短路状态是否消除,如果已消除,则恢复正常工作,如果未消除,则自动进入下个循环,以保护整个后备电源系统。扩展驱动管116与200内置的驱动管并联,用于提高给外设充电的电流。
[0020]如图2所示,芯片内部分为六个功能模块,分别是电量检测、手电控制、按钮信号检测、充电控制、外设检测和升压环路控制。电量检测电路205根据检测到的后备电池电量,分别控制开关管20f204的状态,从而使得外部四个LED显示灯处于常亮或者闪烁状态,以对应相应的电池电量。手电控制电路206在接收到按钮要打开手电照明的信号224后,打开照明开关管208,并通过调节压控电阻207的阻值,使得照明LED的电流为固定值(50mA),当按钮信号224要求关闭手电时,206会关闭照明LED开关管208。
[0021]充电控制电路214通过控制开关管227的电流II,进而控制其镜像开关管215的电流12,即充电电流。当内置电池电压小于2.8V时,215会以较小电流(30mA)对内置电池进行充电,当电池电压大于2.8V时,充电控制电路214先是控制227,使得215输出最大电流Imax,即以最大电流Imax对内置电池进行充电,如果该电流Imax大于前级充电器的最大输出电流能力,贝1J前级充电器的输出直流电压会被拉低,若前级充电器自身有过载保护,则该充电器会进入自动重启阶段,其输出电压VCC会掉到4.5V以下,系统一旦侦测到前级充电器重启,则会自动将充电电流降低10%,即以0.9*Imax的电流给内置电池充电,如果
0.9*Imax仍然大于前级充电器的最大输出电流能力,那么充电器会再次重启,同时系统会再次降低充电电流至0.8*Imax,如此反复,直到该充电电流小于前级充电器的最大输出电流,然后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外设检测电路用于周期性检测充电阶段是否有外设接入,如果任何时刻检测到有外设接入,则立即停止对内置电池的充电,转而优先对外设进行充电,等外设充电完成后自动切换给内置电池充电,并再次进入周期性检测状态,实时检测是否有新的外设再次接入。升压环路控制模块216通过反馈电压VFB经过内部误差放大器和比较器及控制逻辑来控制输出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即开关管219的导通占空比,从而使输出电压稳定在设定的值,同时它还经过驱动缓冲器218来驱动外部的开关管,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来增加给外设充电的电流。电流侦测电阻220用于侦测开关管219的峰值电流,以便进行逐周期的过流保护和电流环路的采样,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当外设充电完成时,升压系统自动关闭,进入待机状态。此外升压控制模块还会通过驱动缓冲器217输出控制信号STB,以便在外设充电结束或者发生过载、短路等情况时,切断外设与后备电源的连接,从而保护后备电源系统。
[0022]按钮信号检测电路211用于根据用户输入的按钮信号来决手电照明、电量检测、升压系统等的开关。在充电阶段即EN为高电平时,电量检测模块连续工作、升压系统被禁用,二者均不受按钮控制;此时按钮只控制手电照明,连按两下开启,再连按两下则关闭。在非充电阶段,即EN为低电平时,按一下按钮,则电量显示5秒,且升压系统开始工作;连按两下开启照明,再连按两下则关闭;长按3秒则关闭升压系统。
[0023]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可自动调节充电电流的后备电源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电路和充电管理电路,所述充电电路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电流输入端连接;所述充电管理电路包括控制芯片、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第四发光二极管、第五发光二极管、控制按钮、电感、后备电池、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一 MOS管、第二 MOS管、第一电阻器、第二电阻器、第二电容器和USB接出口,所述控制芯片的正极电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LED端与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按钮的第一端、所述控制芯片的负极电流输入端、所述第一 MOS管的发射极和第二 MOS管的发射极连接并接地,所述控制按钮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芯片的KEY端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EN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char端分别与所述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后备电池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控制芯片的SW端、所述第一 MOS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 MOS管的基极与所述控制芯片的EXT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USB接出口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一端和所述控制芯片的VFB端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MT端分别与所述第二 MOS管的集电极、所述USB接出口的第二端和所述USB接出口的第三端连接,所述后备电池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第二端均接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调节充电电流的后备电源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包括USB接入口、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容器,所述USB接入口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USB接入口的第四端和 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二端均接地,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为充电电路的输出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调节充电电流的后备电源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芯片包括电量检测电路、手电控制电路、按钮信号检测电路、充电控制电路、外设检测电路、升压环路控制电路、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第八开关管、压控电阻、第一电流侦测电阻、第二电流侦测电阻、第三电流侦测电阻、第一驱动缓冲器、第二驱动缓冲器、第三驱动缓冲器和第四驱动缓冲器,所述第二电流侦测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流侦测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缓冲器的第一端和控制按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缓冲器的第二端与所述按钮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按钮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电量检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量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量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量检测电路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量检测电路的第四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量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按钮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手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手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压控电阻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压控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压控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按钮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缓冲器的第一端和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缓冲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流侦测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流侦测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基极、所述第六开关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七开关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七开关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开关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充电控制器的第三输入端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外设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的第四输入端连接,所述外设检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 MOS管的集电极连接,按钮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升压环路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升压环路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串联所述第三驱动缓冲器后与所述第二 MOS管的基极连接,所述升压环路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四驱动缓冲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八开关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四驱动缓冲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八开关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八开关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流侦测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升压环路控制电路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流侦测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升压环路控制电路的第四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阻 器的第二端连接。
【文档编号】H02J7/00GK203553969SQ201320464188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31日
【发明者】宋利军 申请人:宋利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