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377368阅读:93来源:国知局
旋转电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对内部进行冷却的旋转电机。旋转电机(12)的制冷剂供给机构(30)从比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靠旋转轴(50)的一端侧的位置向底面(70)供给冷却流体(42),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具备沿着旋转轴(50)的轴向贯通的贯通孔(86),通过贯通孔(86)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供给冷却流体(42)。
【专利说明】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能够适当地对内部进行冷却的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0002]在日本特开2003-324901号公报(以下称作“JP 2003-324901 A”。)中公开了多个对电动机进行冷却的结构(图1?图11)。在这些结构中,作为从电动机的内侧朝向径向外侧供给冷却油的结构,存在经由轴28的内部而使冷却油循环的结构(图7及图8)。
[0003]发明的概要
[0004]如JP 2003-324901 A的图7及图8所示,在经由旋转轴的内部而向旋转电机的内部供给冷却油的结构中,孔的个数、位置及大小等制冷剂供给路的规格因与旋转轴的强度的关系而受到制约。因此,从对旋转电机的内部进行冷却的观点出发,还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考虑这样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适当地对内部进行冷却的旋转电机。
[0006]本发明的旋转电机具备:马达转子,其具有旋转轴、筒状构件及转子铁心,该筒状构件在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侧形成有底面且在另一端侧形成有开口部并且通过所述底面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连结,该转子铁心固定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外周;以及制冷剂供给机构,其供给对所述马达转子进行冷却的冷却流体,所述旋转电机的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供给机构从比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靠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侧的位置向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供给所述冷却流体,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具备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向贯通的贯通孔,通过所述贯通孔向所述筒状构件的内部供给所述冷却流体。
[0007]根据本发明,冷却流体向筒状构件的底面(外侧)供给,经由贯通孔而向筒状构件的内部进入。因此,能够对配置在筒状构件的内部的构件或固定在筒状构件的外周的转子铁心进行冷却。
[0008]另外,筒状构件在与底面相反的一侧(旋转轴的另一端侧)形成有开口部。因此,从底面侧向筒状构件的内部供给的冷却流体能够经由开口部而从筒状构件排出。因此,能够防止冷却流体向马达转子和与其对置的马达定子之间的气隙的浸入,能够抑制旋转电机的旋转阻力的增加。
[0009]而且,将冷却流体向筒状构件的内部引导的贯通孔形成在筒状构件的底面上。因此,相比较于以将这样的贯通孔仅形成在旋转轴上为前提的情况,能够使将冷却流体向筒状构件的内部供给的路径多样化。并且,例如,能够提高仅在旋转轴上形成贯通孔的情况下因旋转轴的尺寸、强度等的规格的制约而难以选择的各种规格(例如,冷却流体的流量或供给压力的设定)的自由度。
[0010]还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上形成有在比所述贯通孔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向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侧突出的环状的突出壁部。
[0011]根据上述结构,在马达转子的旋转时,在冷却流体上作用有离心力,从而在外侧突出壁部的径向内侧形成冷却流体的积存部,从积存部通过贯通孔而能够向筒状构件的内部供给冷却流体。因此,即使在制冷剂供给机构的供给压力比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贯通孔向筒状构件的内部供给冷却流体。其结果是,在使用电动泵作为制冷剂供给机构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电动泵的作功量。
[0012]另外,在使用与旋转电机机械地连结而通过旋转电机的驱动力进行工作的泵作为制冷剂供给机构的情况下,在旋转电机的低旋转时,该泵的输出变小,冷却流体的供给量减少或供给压力减小。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使冷却流体积存于环状的外侧突出壁部,因此容易将冷却流体向贯通孔引导,能够抑制冷却流体对筒状构件内部的供给不足。换言之,该泵产生的冷却流体的供给量难以受到旋转电机的转速等的驱动条件带来的影响。
[0013]还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供给机构具备在比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靠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侧的位置朝向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供给所述冷却流体的供给口,所述供给口在比所述突出壁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沿着所述轴向与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对置配置。由此,朝向筒状构件的底面供给的冷却流体在重力的作用下被向在突出壁部的径向内侧设置的积存部引导,因此能够将冷却流体有效地向积存部引导。另外,由于从供给口到达比突出壁部靠径向内侧的筒状构件的底面后的冷却流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向积存部引导,因此能够将冷却流体有效地向积存部引导。
[0014]还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供给机构具备:轴流路,其形成在所述旋转轴上;以及轴开口部,其从所述轴流路向所述旋转轴的外部连通,其中,在沿着所述马达转子的径向观察时,所述轴开口部与所述突出壁部的一部分重叠。由此,从轴流路流出的冷却流体在离心力或重力的作用下被向在突出壁部的径向内侧设置的积存部引导,因此能够将冷却流体有效地向积存部引导。
[0015]还可以构成为,所述突出壁部的内周面具备随着从所述旋转轴的所述一端侧朝向所述另一端侧而扩径的扩径部。由此,当马达转子旋转时而在冷却流体上作用有离心力时,能够通过扩径部将冷却流体从旋转轴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引导。因此,能够促进筒状构件内的冷却流体的移动,能够更有效地对转子铁心等构件进行冷却。
[0016]还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突出壁部上固定有旋转传感器的旋转件。由此,突出壁部兼具形成冷却流体的积存部的功能以及保持旋转传感器的旋转件的功能。因此,与将保持旋转件的构件和突出壁部分别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旋转电机成为简单的结构。
[0017]还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内部配置有与所述旋转轴连结的齿轮机构。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筒状构件的内部配置齿轮机构,能够减小旋转电机的轴向上的尺寸。另夕卜,除了转子铁心的冷却之外,还能够进行齿轮机构的冷却或润滑(冷却流体兼作润滑油的情况)。因此,与分别设置转子铁心的冷却结构和齿轮机构的冷却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形成为简单的结构。
[0018]还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上形成有在比所述贯通孔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向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侧突出的第二突出壁部,在沿着所述马达转子的径向观察时,所述第二突出壁部的前端与构成所述齿轮机构的齿轮的一部分重叠。根据上述结构,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径向飞散的冷却流体被向齿轮机构的齿轮引导,能够用于该齿轮的冷却或润滑(冷却流体兼作润滑油的情况)。之后,用于齿轮的冷却或润滑后的冷却流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一步向径向移动,在到达筒状构件的内周面的情况下,冷却流体还能够对转子铁心进行冷却。
[0019]还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内部配置有与所述旋转轴连结的摩擦卡合机构。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筒状构件的内部配置有摩擦卡合机构(例如离合器机构),由此能够减小旋转电机的轴向上的尺寸。另外,除了转子铁心的冷却之外,还能够进行摩擦卡合机构的冷却或润滑(冷却流体兼作润滑油的情况)。因此,与分别设置转子铁心的冷却结构和摩擦卡合机构的冷却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形成为简单的结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将搭载有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马达的车辆着眼于冷却系统而示出的局部剖视图。
[0021]图2是表示所述马达中的冷却油的流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22]图3是作为所述冷却系统的一部分而发挥功能的侧罩的外观立体图。
[0023]图4是将马达转子简化而示出贯通孔的位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A.一实施方式
[0025]1.整体的结构的说明
[0026][1-1.整体结构]
[0027]图1是将搭载有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马达12的车辆10着眼于冷却系统(制冷剂供给机构)而示出的局部剖视图。图2是表示马达12中的冷却油42的流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在图2中,粗箭头表示冷却油42的流动。为了便于理解,希望注意的是,图1及图2是后述的图4的沿着1-1线的剖视图,且是关于图1及图2中的侧罩30 (后述)的将后述的导入孔32、第一?第三喷出孔36、38、40全部通过的剖视图(图3的沿着1-1线的剖视图)(参照图3)。
[0028]如图1所示,车辆10除了马达12之外,还具有作为齿轮机构的减速器14。减速器14的一部分以向马达12的内部进入的方式配置。
[0029]另外,马达12是用于生成车辆10的驱动力F的驱动源。马达12为3相交流无刷式,基于从未图示的蓄电池经由未图示的逆变器供给的电力而生成车辆10的驱动力F。另夕卜,马达12将通过进行再生而生成的电力(再生电力Preg) (W)向所述蓄电池输出,由此对所述蓄电池进行充电。再生电力Preg也可以对未图示的12伏系统或辅机输出。
[0030]如图1及图2所示,马达12具有马达转子20 (以下也称作“转子20”。)、马达定子22 (以下也称作“定子22”。)、解析器转子24、解析器定子26、马达壳体28及侧罩30。由解析器转子24和解析器定子26构成解析器31。
[0031][1-2.冷却系统]
[0032](1-2-1.侧罩 30)
[0033]图3是作为冷却系统的一部分而发挥功能的侧罩30的外观立体图。如图1?图3所示,在侧罩30上形成有单一的导入孔32、流路34、单一的第一喷出孔36、单一的第二喷出孔38及多个第三喷出孔40。从未图示的泵向第一?第三喷出孔36、38、40供给冷却油42。所述泵可以为电动式或机械式中的任一种。
[0034]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侧罩30分别对转子20及定子22喷射或放出冷却油42。
[0035]具体而言,第一喷出孔36主要对转子20的旋转轴50喷射或放出冷却油42。第二喷出孔38主要对转子20的筒状构件52喷射或放出冷却油42。第三喷出孔40主要对定子22喷射或放出冷却油42。各喷出孔36、38、40为喷嘴状,能够喷射或放出冷却油42。
[0036](1-2-2.马达转子 20)
[0037](1-2-2-1.旋转轴 50)
[0038]如图1及图2所示,在转子20的旋转轴50上形成有:轴开口部53,其用于向旋转轴50的内部供给冷却油42 ;单一的第一轴流路54,其沿着轴向X1、X2(图1)延伸;以及多个第二轴流路56,它们朝向马达12的径向R1、R2 (图4)而使第一轴流路54与旋转轴50的外部连通。
[0039]从侧罩30的第一喷出孔36供给的冷却油42经由第一轴流路54而被引导至各第二轴流路56,并经由各第二轴流路56而从旋转轴50放出。放出后的冷却油42向转子20的内部或减速器14的一部分供给。
[0040](1~2-2~2.筒状构件 52)
[0041](1-2-2-2-1.概要)
[0042]如图2等所示,转子20除了旋转轴50之外,还具有有底筒状的筒状构件52、转子铁心60及转子轭部62。
[0043]筒状构件52具备:底面70,其在侧罩30侧固定于旋转轴50的外周;以及侧面72,其从底面70的外缘向轴向X2延伸。侧面72中的与底面70相反的一侧开口。换言之,在侧面72中的与底面70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开口部74。在筒状构件52的内部配置有构成减速器14的行星齿轮76。
[0044](1-2-2-2-2.底面 70)
[0045]如图2所示,底面70具有基部80、第一突出壁部82及第二突出壁部84。基部80是从旋转轴50沿着径向Rl延伸的部位。在基部80的一部分上形成有沿着轴向X1、X2将底面70 (基部80)贯通的多个贯通孔86。
[0046]图4是将马达转子20简化而示出贯通孔86的位置的主视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贯通孔86等间隔地设有四个。从侧罩30向底面70喷射的冷却油42通过贯通孔86而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供给。
[0047]第一突出壁部82在比贯通孔86靠径向外侧(Rl方向)的位置向侧罩30侧(XI方向)突出。第一突出壁部82形成为环状。因此,在转子20旋转时,在从侧罩30向底面70喷射或放出的冷却油42未直接进入贯通孔86的情况下,通过在冷却油42上作用有离心力,从而冷却油42积存在第一突出壁部82的内周侧(由基部80和第一突出壁部82包围的区域)。换言之,通过基部80和第一突出壁部82形成冷却油的积存部88。因此,即使在冷却油42未直接进入贯通孔86的情况下,冷却油42也是暂且积存在积存部88,之后从贯通孔86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供给。
[0048]另外,在沿着转子20的径向R1、R2观察时,第一突出壁部82的一部分与旋转轴50的轴开口部53重叠。因此,对于经由轴开口部53而从第一轴流路54溢出的冷却油42而言,也通过作用有离心力或重力而积存在第一突出壁部82的内周侧,之后从贯通孔86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供给(参照图2)。因此,对于经由轴开口部53而从第一轴流路54溢出的冷却油42而言,也能够有效地用于转子铁心60的冷却。
[0049]此外,如图2所示,第一突出壁部82形成有随着从侧罩30朝向底面70的基部80(8卩,沿X2方向)而扩径的扩径部90。由此,在第一突出壁部82的径向内侧(R2方向)容易形成积存部88,并且尽管暂且向第一突出壁部82的径向内侧(R2方向)供给,但也能够减少未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进入的冷却油4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第一突出壁部82的径向内侧及径向外侧这两方扩径,但只要向径向内侧扩径,就能够起到上述作用及效果O
[0050]而且,在第一突出壁部82的径向外侧(Rl方向)固定有解析器转子24(旋转传感器的旋转件)。由此,第一突出壁部82兼具形成冷却油42的积存部88的功能及保持解析器转子24的功能。因此,与将保持解析器转子24的构件和第一突出壁部82分别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马达12成为简单的结构。
[0051]如图2所示,第二突出壁部84在比贯通孔86靠径向外侧(Rl方向)的位置朝向开口部74(在图2中,沿着轴向X2)突出。第二突出壁部84形成为环状。在向转子20的径向外侧(Rl方向)观察时,第二突出壁部84的前端与行星齿轮76的一部分重叠。由此,当由第二突出壁部84引导的冷却油42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而朝向径向外侧(Rl方向)放出时,冷却油42向行星齿轮76的一部分供给。
[0052](1-2-2-2-3.侧面 72)
[0053]如图1及图2所示,在筒状构件52的侧面72的径向外侧(Rl方向)固定有转子铁心60及转子轭部62。如上所述,来自侧罩30的冷却油42经由旋转轴50或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供给。之后,当冷却油42在转子20的旋转作用下沿着侧面72移动时,对转子铁心60进行冷却。
[0054]到达侧面72后的冷却油42沿着侧面72向开口部74侧移动,并从开口部74放出。从开口部74放出的冷却油42之后积存在马达壳体28的底部(未图示),然后通过所述泵再次从侧罩30对转子20或定子22喷射或放出。需要说明的是,冷却油42也可以在再次喷射或放出之前通过未图示的冷却器或加温器进行热交换。
[0055](1-2-3.马达定子 22)
[0056]从侧罩30的第三喷出孔40供给的冷却油42 —边对定子22的各部分进行冷却,一边通过定子22的内部而落下到马达壳体28的底部。
[0057]另外,如图2等所示,在马达定子22上,且在解析器转子24的径向外侧(Rl方向)配置有解析器定子26。由此,解析器定子26进行与解析器转子24的旋转角度对应的输出。因此,能够检测马达转子20的旋转角度。
[0058]2.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0059]如以上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油42向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 (外侧)供给,并经由贯通孔86而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进入。因此,能够对配置在筒状构件52的内部的构件(行星齿轮76)或固定在筒状构件52的外周的转子铁心60进行冷却。
[0060]另外,筒状构件52在与底面70相反的一侧(旋转轴50的另一端侧)形成有开口部74。因此,从底面70侧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供给的冷却油42能够经由开口部74从筒状构件52排出。因此,能够防止冷却油42向马达转子20和与其对置的马达定子22之间的气隙的浸入,能够抑制马达12的旋转阻力的增加。
[0061]而且,将冷却油42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引导的贯通孔86形成在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上。因此,相比较于以将这样的贯通孔86仅形成在旋转轴50上为前提的情况,能够使将冷却油42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供给的路径多样化。并且,例如,能够提高仅在旋转轴50上形成贯通孔(第一轴流路54及第二轴流路56)的情况下因旋转轴50的尺寸、强度等的规格的制约而难以选择的各种规格(例如,冷却油42的流量或供给压力的设定)的自由度。
[006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上形成有在比贯通孔86靠径向外侧(Rl方向)的位置向旋转轴50的一端侧(XI方向)突出的环状的第一突出壁部82。
[0063]根据上述结构,在马达转子20的旋转时,在冷却油42上作用有离心力,从而在第一突出壁部82的径向内侧(R2方向)形成冷却油42的积存部88,从积存部88通过贯通孔86能够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供给冷却油42。因此,即使在作为制冷剂供给机构的电动泵的供给压力比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贯通孔86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供给冷却油42。其结果是,能够减少电动泵的作功量。
[0064]另外,在使用与马达12机械地连结而通过马达12的驱动力进行工作的泵作为制冷剂供给机构的情况下,在马达12的低旋转时,该泵的输出变小,从而冷却油42的供给量减少或供给压力减小。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使冷却油42积存于环状的第一突出壁部82,因此容易将冷却油42向贯通孔86引导,能够抑制冷却油42对筒状构件52内部的供给不足。换言之,该泵产生的冷却油42的供给量难以受到马达12的转速等的驱动条件带来的影响。
[0065]在本实施方式中,侧罩30具备在比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靠旋转轴50的一端侧(图2中是左侧)的位置朝向底面70供给冷却油42的第二喷出孔38,第二喷出孔38在比第一突出壁部82靠径向内侧(R2方向)的位置沿轴向X2与底面70对置配置。由此,朝向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喷射或放出后的冷却油42在重力的作用下被向在第一突出壁部82的径向内侧(R2方向)设置的积存部88引导,因此能够将冷却油42有效地向积存部88引导。另外,从第二喷出孔38到达比第一突出壁部82靠径向内侧(R2方向)的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后的冷却油42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向积存部88引导,因此能够将冷却油42有效地向积存部88引导。
[0066]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轴50具备第一轴流路54、从第一轴流路54向旋转轴50的外部连通的轴开口部53,在沿着转子20的径向Rl、R2观察时,轴开口部53与第一突出壁部82的一部分重叠(参照图2)。由此,从第一轴流路54流出的冷却油42在离心力或重力的作用下被向在第一突出壁部82的径向内侧(R2方向)设置的积存部88引导,因此能够将冷却油42有效地向积存部88引导。
[006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壁部82的内周面(R2方向)具备随着从旋转轴50的一端侧(图2中是左侧)朝向另一端侧(图2中是右侧)而扩径的扩径部90。由此,当马达转子20旋转时而在冷却油42上作用有离心力时,能够通过扩径部90将冷却油42从旋转轴50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引导。因此,能够促进筒状构件52内的冷却油42的移动,能够更有效地对转子铁心60等构件进行冷却。
[0068]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突出壁部82上固定有解析器转子24。由此,第一突出壁部82兼具形成冷却油42的积存部88的功能和保持解析器转子24的功能。因此,与将保持解析器转子24的构件和第一突出壁部82分别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将马达12形成为简单的结构。
[0069]在本实施方式的筒状构件52的内部配置有与旋转轴50连结的行星齿轮76 (齿轮机构)(参照图1及图2)。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筒状构件52的内部配置有行星齿轮76,从而能够减小马达12的轴向(X1、X2方向)上的尺寸。另外,除了转子铁心60的冷却之外,还能够进行行星齿轮76的冷却或润滑。因此,与将转子铁心60的冷却结构和行星齿轮76的冷却结构分别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形成为简单的结构。
[007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上形成有在比贯通孔86靠径向外侧(Rl方向)的位置向旋转轴50的另一端侧(X2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壁部84,在沿着径向R1、R2观察时,第二突出壁部84的前端与行星齿轮76的一部分重叠(参照图2)。
[0071]根据上述结构,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径向外侧(Rl方向)飞散的冷却油42被向行星齿轮76引导,能够用于行星齿轮76的冷却或润滑。之后,用于行星齿轮76的冷却或润滑后的冷却油42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一步向径向外侧(Rl方向)移动,在到达筒状构件52的内周面的情况下,冷却油42还能够对转子铁心60进行冷却。
[0072]B.变形例
[0073]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根据本说明书的记载内容而采用各种结构。例如,能够采用以下结构。
[0074]1.适用对象
[007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马达12搭载于车辆10,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使用马达12的其它用途。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马达12用于车辆10的驱动用,但也可以用于车辆10的其他用途(例如电动动力转向、空气调节装置、空气压缩机等)。或者,还可以将马达12使用于工业机械、家电产品等设备。
[0076]2.马达 12
[007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马达12为3相交流方式,但从基于冷却流体的冷却或马达12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也可以为其他的交流方式或直流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马达12为无刷式,但也可以为有刷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马达定子22配置在马达转子20的径向外侧(Rl方向)(参照图1等),但并不局限于此,马达定子22也可以配置在马达转子20的径向内侧(R2方向)。
[0078]3.解析器 31
[007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解析器转子24形成在第一突出壁部82上,但从自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供给冷却油42的观点或电力系统的结构的观点出发,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解析器转子24固定在第一突出壁部82以外的部位。
[0080]4.冷却系统
[0081][4-1.冷却流体]
[008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冷却油42作为冷却流体,但从冷却功能的观点出发,也可以是冷却油42以外的冷却流体(例如水等)。但是,可能无法进行行星齿轮76等齿轮机构的润滑目的下的使用。
[0083][4-2.筒状构件 52]
[008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筒状构件52的内部配置有与旋转轴50连结的行星齿轮76,但也可以配置其他齿轮机构。或者,从基于冷却流体的冷却的观点出发,也可以将其他构件配置在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例如,可以取代减速器14(行星齿轮76)而配置与旋转轴50连结的摩擦卡合机构(离合器机构)。
[0085]在将摩擦卡合机构配置在筒状构件52的内部的情况下,能够减小马达12的轴向X1、X2上的尺寸。并且,除了转子铁心60的冷却之外,还能够进行摩擦卡合机构的冷却或润滑(冷却流体兼作润滑油的情况)。因此,与将转子铁心60的冷却结构和摩擦卡合机构的冷却结构分别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形成为简单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旋转电机(12),其具备: 马达转子(20),其具有旋转轴(50)、筒状构件(52)及转子铁心(60),该筒状构件(52)在所述旋转轴(50)的一端侧形成有底面(70)且在另一端侧形成有开口部(74)并且通过所述底面(70)与所述旋转轴(50)的外周连结,该转子铁心¢0)固定在所述筒状构件(52)的外周;以及 制冷剂供给机构(30、50),其供给对所述马达转子(20)进行冷却的冷却流体(42), 所述旋转电机(12)的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供给机构(30、50)从比所述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靠所述旋转轴(50)的一端侧的位置向所述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供给所述冷却流体(42), 所述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具备沿着所述旋转轴(50)的轴向贯通的贯通孔(86), 通过所述贯通孔(86)向所述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供给所述冷却流体(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12),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上形成有在比所述贯通孔(86)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向所述旋转轴(50)的一端侧突出的环状的突出壁部(8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12),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供给机构(30、50)具备在比所述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靠所述旋转轴(50)的一端侧的位置朝向所述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供给所述冷却流体(42)的供给口(38), 所述供给口(38)在比所述突出壁部(8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沿着所述轴向与所述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对置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旋转电机(12),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供给机构(30、50)具备: 轴流路(54),其形成在所述旋转轴(50)上;以及 轴开口部(53),其从所述轴流路(54)向所述旋转轴(50)的外部连通, 在沿着所述马达转子(20)的径向观察时,所述轴开口部(53)与所述突出壁部(82)的一部分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12),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壁部(82)的内周面具备随着从所述旋转轴(50)的所述一端侧朝向所述另一端侧而扩径的扩径部(90)。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12),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突出壁部(82)上固定有旋转传感器(31)的旋转件(24)。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12),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构件(52)的内部配置有与所述旋转轴(50)连结的齿轮机构(1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电机(12),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上形成有在比所述贯通孔(86)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向所述旋转轴(50)的另一端侧突出的第二突出壁部(84), 在沿着所述马达转子(20)的径向观察时,所述第二突出壁部(84)的前端与构成所述齿轮机构(14)的齿轮(76)的一部分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12),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构件(52)的内部配置有与所述旋转轴(50)连结的摩擦卡合机构。
【文档编号】H02K1/32GK104185944SQ201380015281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30日
【发明者】茂木诚一, 藤本真二, 桑原孝明, 加藤伸悟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