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的泄电电路、泄电方法及电动汽车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50202阅读:7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汽车的泄电电路、泄电方法及电动汽车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泄电电路、泄电方法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中,电池的直流电要经过电容滤波后传送整车加热器或经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转化为交流电供给电机,驱动整车行驶。当车辆停机后,出于安全考虑,需要对这些电容中存储的电量进行卸载。通常是在停机后,将这些电量输送给加热器或电机,使其再运行一段时间,直至耗电完成。然而,在整车长时间运行后停机,或突然停机后,电池温度较高,此时再通过给加热器加热、电机供电的方式进行泄电,对加热器、电池、电机存在一定过热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的泄电电路、泄电方法及电动汽车,能够有效避免泄电电容进行泄电时加热器、电池以及电机发生过热的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的泄电电路,包括:

与电动汽车的目标泄电电容并联的第一泄电电路和第二泄电电路,所述第一泄电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开关和所述电动汽车的加热器的加热电阻,所述第二泄电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开关和耗电器件;

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闭合与断开的控制器,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泄电电路中串联连接有一电感器。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耗电器件包括冷却风扇。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泄电电路中还串联连接有所述电动汽车的仪表盘上的屏幕指示灯。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冷却风扇为所述电动汽车的散热风扇。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控制器为所述电动汽车的整车控制器。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的泄电方法,应用于上述所述的电动汽车的泄电电路,所述泄电方法包括:

所述控制器获取所述电动汽车的电池的电池温度以及所述电动汽车的电机的电机温度;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电池温度和所述电机温度,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的闭合与断开。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电池温度和所述电机温度,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的闭合与断开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电池温度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电机温度小于第二预设阈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第二开关断开;

当所述电池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或所述电机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断开,并控制所述第二开关闭合。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上述所述的电动汽车的泄电电路。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的泄电电路,设置有两条与目标泄电电容并联的泄电电路。其中,第一泄电电路通过加热电阻来消耗目标泄电电容的电量,第二泄电电路通过其上的耗电器件来消耗目标泄电电容的电量。因此,相对与现有技术中只能将目标泄电电容上的电量传递给加热器加热以及电机供电的方式,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第一泄电电路和第二泄电电路的配合使用,来将目标泄电电容上携带的电量消耗掉,能够有效避免泄电电容进行泄电时加热器、电池以及电机发生过热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的泄电电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2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的泄电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图中:1、目标泄电电容;2、第一开关;3、加热电阻;4、第二开关;501、屏幕指示灯;502、冷却风扇;6、电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第一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的泄电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

与电动汽车的目标泄电电容1并联的第一泄电电路和第二泄电电路,所述第一泄电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开关2和所述电动汽车的加热器的加热电阻3,所述第二泄电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开关4和耗电器件;

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2和所述第二开关4闭合与断开的控制器,所述第一开关2和所述第二开关4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其中,所述目标泄电电容1为电机控制器中的电容。当电动汽车停机后,出于安全考虑,需要对目标泄电电容1中存储的电量进行卸载。而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第一泄电电路和第二泄电电路消耗掉目标泄电电容1中承载的电量。

其中,第一泄电电路中串联连接有第一开关2,第二泄电电路中串联连接有第二开关4,且第一开关2和第二开关4均与控制器电连接。因此,可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2和第二开关4的闭合与断开,来实现利用哪一路泄电电路实现对目标泄电电容的泄电。

具体地,当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2闭合,控制第二开关4断开时,目标泄电电容1与第一泄电电路构成通路,则目标泄电电容1为加热电阻3供电,使得目标泄电电容1上承载的电量通过加热电阻3消耗掉。当控制器控制第二开关4闭合,控制第一开关2断开时,目标泄电电容1与第二泄电电路构成通路,则目标泄电电容1为耗电器件供电,使得目标泄电电容1上承载的电量通过耗电器件消耗掉。

由此可知,相对与现有技术中只能将目标泄电电容1上的电量传递给加热器加热以及电机供电的方式,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第一泄电电路和第二泄电电路的配合使用,来将目标泄电电容1上携带的电量消耗掉,能够有效避免泄电电容进行泄电时加热器、电池以及电机发生过热的风险。

此外,为了更好地避免电动汽车的加热器、电池和电机发生过热的风险,可根据电动汽车的电池的温度和电机的温度来选择何时通过第一泄电电路对目标泄电电容泄电,何时通过第二泄电电路对目标泄电电容进行泄电。即,控制器可以获取电动汽车的电池温度以及电机温度,并在电池温度或电机温度过高时,控制第二开关4闭合,控制第一开关2断开,即通过第二泄电电路对目标泄电电容1泄电,而当电池温度和电机温度均正常时,控制第一开关2闭合,控制第二开关4断开,即通过第一泄电电路对目标泄电电容进行泄电。

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泄电电路中串联连接有一电感器6,能够有效防止第二开关4刚刚闭合时,由于目标泄电电容1上承载的电压过大,导致第二泄电电路上的耗电器件被烧坏。

其中,所述耗电器件包括冷却风扇。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对于耗电器件具体包括的器件并不局限于此。此外,为了减少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的泄电电路的实现成本,可将电动汽车的散热风扇作为第二泄电电路中的耗电器件。即将所述电动汽车的散热风扇作为所述冷却风扇502。

优选地,所述第二泄电电路中还串联连接有所述电动汽车的仪表盘上的屏幕指示灯501,即利用仪表盘上的屏幕指示灯501来指示对目标泄电电容1的泄电过程。

另外,当将所述电动汽车的散热风扇作为所述第二泄电电路中的其中一个耗电器件时,能够在电动汽车停机后,使得目标泄电电容1驱动散热风扇继续运行一段时间,以降低主机仓温度。

此外,为了进一步减少泄电电路的构成器件,减少整车成本,优选地,可将电动汽车的整车控制器作为控制第一开关2和第二开关4闭合与断开的控制器。

综上所述,相对与现有技术中只能将目标泄电电容上的电量传递给加热器加热以及电机供电的方式,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的泄电电路,通过第一泄电电路和第二泄电电路的配合使用,来将目标泄电电容上携带的电量消耗掉,能够有效避免泄电电容进行泄电时加热器、电池或电机发生过热的风险。

第二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的泄电方法,应用于上述所述的电动汽车的泄电电路,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201:所述控制器获取所述电动汽车的电池的电池温度以及所述电动汽车的电机的电机温度。

现有技术中,当电动汽车停机后,直接将目标泄电电容的电量输送给加热器或电机,使其再运行一段时间。然而,当电池温度或电机温度很高时,仍然将目标泄电电容的电量输送给加热器或电机,会导致电池或电机发生过热的风险。然而,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控制器获取电池的电池温度和电机的电机温度,使得控制器根据电池温度和电机温度来控制第一泄电电路和第二泄电电路的通断,从而有效避免加热器、电池或电机发生过热的风险。

步骤202: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电池温度和所述电机温度,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的闭合与断开。

优选地,步骤202包括:当所述电池温度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电机温度小于第二预设阈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第二开关断开;当所述电池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或所述电机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断开,并控制所述第二开关闭合。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是预先通过相关试验数据确定的。

即当电池温度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电机温度小于第二预设阈值时,通过第一泄电电路实现对目标泄电电容的泄电;当电池温度不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或电机温度不小于第二预设阈值时,通过第二泄电电路实现对目标泄电电容的泄电。

由此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的泄电方法,通过电池温度和电机温度控制第一泄电电路和第二泄电电路的通断,能够更好地避免电动汽车的加热器、电池或电机发生过热的风险,从而延长电动汽车的使用寿命。

第三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上述所述的电动汽车的泄电电路。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汽车,能够在对目标泄电电容进行泄电时,通过第一泄电电路和第二泄电电路的配合使用,有效避免加热器、电池或电机发生过热的风险,从而延长电动汽车的使用寿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上所述的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