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抗静电增强的智能功率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3507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适应抗静电增强的智能功率模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功率模块的设计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智能功率模块的保护电路和静电抑制电路的设计。



背景技术:

智能功率模块,即IPM(Intelligent Power Module),是一种将电力电子和集成电路技术结合的功率驱动类产品。智能功率模块把功率开关器件和高压驱动电路集成在一起,并内藏有过电压、过电流和过热等故障检测电路。智能功率模块一方面接收MCU的控制信号,驱动后续电路工作,另一方面将系统的状态检测信号送回MCU。与传统分立方案相比,智能功率模块以其高集成度、高可靠性等优势赢得越来越大的市场,尤其适合于驱动电机的变频器及各种逆变电源,是变频调速,冶金机械,电力牵引,伺服驱动,变频家电的一种理想电力电子器件。

现行用于变频空调等领域的智能功率模块100的电路结构如图1所示:

HVIC管101的VCC端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低压区供电电源正端VDD,VDD一般为15V;

在所述HVIC管101内部有自举电路,自举电路结构如下:

VCC端与自举二极管102、自举二极管103、自举二极管104的阳极相连;

所述自举二极管102的阴极与所述HVIC管101的VB1相连;

所述自举二极管103的阴极与所述HVIC管101的VB2相连;

所述自举二极管104的阴极与所述HVIC管101的VB3相连;

所述HVIC管101的HIN1端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压机U相上桥臂输入端UHIN;

所述HVIC管101的HIN2端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压机V相上桥臂输入端VHIN;

所述HVIC管101的HIN3端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压机W相上桥臂输入端WHIN;

所述HVIC管101的LIN1端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压机U相下桥臂输入端ULIN;

所述HVIC管101的LIN2端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压机V相下桥臂输入端VLIN;

所述HVIC管101的LIN3端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压机W相下桥臂输入端WLIN;

所述HVIC管101的PFCINP端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PFC控制输入端PFCIN;

在此,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UHIN、VHIN、WHIN、ULIN、VLIN、WLIN六路输入和PFCIN端接收0V或5V的输入信号;

所述HVIC管101的GND端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低压区供电电源负端COM;

所述HVIC管101的ITRIP端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电流检测vb端MTRIP;

所述HVIC管101的VB1端连接电容131的一端,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压机U相高压区供电电源正端UVB;

所述HVIC管101的HO1端与压机U相上桥臂IGBT管121的栅极相连;

所述HVIC管101的VS1端与所述IGBT管121的射极、FRD管111的阳极、压机U相下桥臂IGBT管124的集电极、FRD管114的阴极、所述电容131的另一端相连,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压机U相高压区供电电源负端UVS;

所述HVIC管101的VB2端连接电容132的一端,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压机U相高压区供电电源正端VVB;

所述HVIC管101的HO2端与压机V相上桥臂IGBT管122的栅极相连;

所述HVIC管101的VS2端与所述IGBT管122的射极、FRD管112的阳极、压机V相下桥臂IGBT管125的集电极、FRD管115的阴极、所述电容132的另一端相连,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压机V相高压区供电电源负端VVS;

所述HVIC管101的VB3端连接电容133的一端,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压机W相高压区供电电源正端WVB;

所述HVIC管101的HO3端与压机W相上桥臂IGBT管123的栅极相连;

所述HVIC管101的VS3端与所述IGBT管123的射极、FRD管113的阳极、压机W相下桥臂IGBT管126的集电极、FRD管116的阴极、所述电容133的另一端相连,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压机W相高压区供电电源负端WVS;

所述HVIC管101的LO1端与所述IGBT管124的栅极相连;

所述HVIC管101的LO2端与所述IGBT管125的栅极相连;

所述HVIC管101的LO3端与所述IGBT管126的栅极相连;

所述IGBT管124的射极与所述FRD管114的阳极相连,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压机U相低电压参考端UN;

所述IGBT管125的射极与所述FRD管115的阳极相连,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压机V相低电压参考端VN;

所述IGBT管126的射极与所述FRD管116的阳极相连,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压机W相低电压参考端WN;

所述HVIC管101的PFCO端与IGBT管127的栅极相连;

所述IGBT管127的射极与FRD管117的阳极相连,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PFC低电压参考端-VP;

所述IGBT管127的集电极与所述FRD管117的阴极、FRD管131的阳极相连,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PFC端;

所述FRD管131的阴极、所述IGBT管121的集电极、所述FRD管111的阴极、所述IGBT管122的集电极、所述FRD管112的阴极、所述IGBT管123的集电极、所述FRD管113的阴极相连,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高电压输入端P,P一般接300V。

所述HVIC管101的作用是:

VDD为所述HVIC管101的供电电源正端,GND为所述HVIC管101的供电电源负端;VDD-GND电压一般为15V;

VB1和VS1分别为U相高压区的电源的正极和负极,HO1为U相高压区的输出端;

VB2和VS2分别为V相高压区的电源的正极和负极,HO2为V相高压区的输出端;

VB3和VS3分别为U相高压区的电源的正极和负极,HO3为W相高压区的输出端;

LO1、LO2、LO3分别为U相、V相、W相低压区的输出端;

PFCO为PFC驱动电路的输出端;

将输入端HIN1、HIN2、HIN3的0或5V的逻辑输入信号分别传到输出端HO1、HO2、HO3,LIN1、LIN2、LIN3的信号分别传到输出端LO1、LO2、LO3,PFCINP的信号传到输出端PFCO,其中HO1是VS1或VS1+15V的逻辑输出信号、HO2是VS2或VS2+15V的逻辑输出信号、HO3是VS3或VS3+15V的逻辑输出信号,LO1、LO2、LO3、PFCO是0或15V的逻辑输出信号。

同一相的输入信号不能同时为高电平,即HIN1和LIN1、HIN2和LIN2、HIN3和LIN3不能同时为高电平。

所述UVS、VVS、WVS和PFC都接感性负载。

PFCINP则按一定的频率在高低电平间频繁切换,使所述IGBT管127持续处于开关状态而所述FRD管131持续处于续流状态,该频率一般为LIN1~LIN3、HIN1~HIN3开关频率的2~4倍,并且与LIN1~LIN3、HIN1~HIN3的开关频率没有直接联系。

可见,现行智能功率模块100的所述IGBT管124、所述IGBT管125、所述IGBT管126、所述IGBT管127的射极直接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引脚,在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装配过程中,由于触碰到操作台、触碰到工人身体部位等原因,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很容易受到静电威胁,这些静电如果出现在UN、VN、WN、-VP引脚与COM引脚之间,相当于静电直接对所述IGBT管124、所述IGBT管125、所述IGBT管126、所述IGBT管127的栅极构成冲击,IGBT管的删氧是最容易被静电击穿的部位,所以现行智能功率模块100的设计上存在被安装过程中被静电损坏的缺陷。

事实上,如果这种损坏使IGBT管完全失效,在智能功率模块装配后的检测可以被检出避免流入市场,但如果这种损坏只使IGBT管发生微损伤,则智能功率模块装配后的检测将很难被发现,流入市场会引起制品的早期失效,IGBT管属于功率器件,有高压大电流流过,IGBT管失效瞬间极易发生过热烧毁,导致整个智能功率模块发生炸裂,智能功率模块的热积聚甚至会引起智能功率模块发生爆炸,严重时会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能否提升智能功率模块的抗静电能力,成为了影响智能功率模块普及应用的重要课题。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靠性、高适应性的智能功率模块,可在保证智能功率模块在抗静电能力大幅提高的前提下,提高智能功率模块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适应抗静电增强的智能功率模块,包括:HVIC管1101;分别与HVIC管1101连接的第一IGBT管1121、第二IGBT管1122、第三IGBT管1123、第四IGBT管1124、第五IGBT管1125、第六IGBT管1126和第七IGBT管1127;以及自适应电路1105;其中,HVIC管1101的HO1端与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一输入端相连,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一输出端与压机U相上桥臂第一IGBT管1121的栅极相连;HVIC管1101的HO2端与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二输入端相连,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二输出端与压机V相上桥臂第二IGBT管1122的栅极相连;HVIC管1101的HO3端与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三输入端相连,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三输出端与压机W相上桥臂第三IGBT管1123的栅极相连;HVIC管1101的LO1端与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四输入端相连,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四输出端与第四IGBT管1124的栅极相连;HVIC管1101的LO2端与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五输入端相连,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五输出端与第五IGBT管1125的栅极相连;HVIC管1101的LO3端与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六输入端相连,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六输出端与第六IGBT管1126的栅极相连;HVIC管1101的PFCO端与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七输入端相连,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七输出端与第七IGBT管1127的栅极相连;并且,自适应电路1105内部还设置有第一二极管2011和第二二极管2013,其中,第一二极管2011的阳极接GND,第二二极管2013的阴极接VCC。

应用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智能功率模块中,其尚未上电时,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第四输出端、第五输出端、第六输出端、第七输出端产生电连接并呈现高阻态,并且与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第四输入端、第五输入端、第六输入端、第七输入端的信号无关。

应用于各个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智能功率模块中,当其电后,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一输出端的信号与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一输入端的信号同相,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二输出端的信号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二输入端的信号同相,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三输出端的信号与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三输入端的信号同相,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四输出端的信号与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四输入端的信号同相,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五输出端的信号与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五输入端的信号同相,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六输出端的信号与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六输入端的信号同相,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七输出端的信号与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七输入端的信号同相。

应用于各个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智能功率模块中,自适应电路1105内部设置有第八电阻2016、第九电阻2012、电压比较器2015、第一非门2010、第二非门2017、第一电阻2021、第二电阻2022、第三电阻2023、第四电阻2024、第五电阻2025、第六电阻2026、第七电阻2027、以及第一模拟开关2001、第二模拟开关2002、第三模拟开关2003、第四模拟开关2004、第五模拟开关2005、第六模拟开关2006和第七模拟开关2007;其中;第八电阻2016一端接VCC,第八电阻2016另一端接第九电阻2012和电压比较器2015;电压比较器2015的输出端接第一非门2010,第一非门2010的输出端接第二非门2017的输入端;第二非门2017的输出端分别接第一模拟开关2001的控制端、第二模拟开关2002的控制端、第三模拟开关2003的控制端、第四模拟开关2004的控制端、第五模拟开关2005的控制端、第六模拟开关2006的控制端和第七模拟开关2007的控制端;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一电阻2021的一端相连,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二电阻2022的一端相连,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三输入端与第三电阻2023的一端相连,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四输入端与第四电阻2024的一端相连,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五输入端与第五电阻2025的一端相连,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六输入端与第六电阻2026的一端相连,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七输入端与第七电阻2027的一端相连;并且,第一模拟开关2001的固定端为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一输出端,第二模拟开关2002的固定端为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二输出端,第三模拟开关2003的固定端为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三输出端,第四模拟开关2004的固定端为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四输出端,第五模拟开关2005的固定端为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五输出端,第六模拟开关2006的固定端为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六输出端,第七模拟开关2007的固定端为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七输出端;并且,第一模拟开关2001的0选择端、第二模拟开关2002的0选择端、第三模拟开关2003的0选择端、第四模拟开关2004的0选择端、第五模拟开关2005的0选择端、第六模拟开关2006的0选择端、第一模拟开关2001的0选择端相连并接第一二极管2011的阴极、第二二极管2013的阳极相连。

应用于各个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智能功率模块中,第八电阻2016和第九电阻2012选择阻值为30kΩ的电阻。

应用于各个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智能功率模块中,第一电阻2021、第二电阻2022、第三电阻2023、第四电阻2024、第五电阻2025、第六电阻2026的阻值为100Ω,使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七输出端通过第七电阻2027与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七输入端相连,第七电阻2027的阻值为50Ω。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功率模块与现行智能功率模块相比,在智能功率模块尚未上电时,即最容易受到静电积聚与放电的场合,IGBT管的栅极因为具有电连接,相当于增大了栅氧面积,并且因为对电源端呈正向二极管状态,对GND端呈反向二极管状态,使即便有放电,也会率先通过二极管进行放电,减小对栅极的直接电压冲击,提高智能功率模块内部IGBT管的栅极的抗静电能力,并且,由于HVIC管的的HO1、HO2、HO3、LO1、LO2、LO3、PFCO端也分别与对应IGBT管而在智能功率模块上电后,由于运动电场的作用,静电无法积聚,所以,在上电后智能功率模块的HVIC管的输出端与IGBT管的栅极重新建立电连接后被静电破坏的机会很低。从而能降低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功率模块被静电击穿的几率,保证了智能功率模块出厂的品质,这对于维持应用系统稳定性,提供产品的用户满意度,降低产品投诉,维护品牌形象有极大促进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自适应电路的内部结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适应抗静电增强的智能功率模块,智能功率模块1100结构图如图2所示。其中,HVIC管1101的VCC端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低压区供电电源正端VDD,VDD一般为15V;

所述HVIC管1101内部还有自举电路结构如下:

VCC端与自举二极管1102、自举二极管1103、自举二极管1104的阳极相连;

所述自举二极管1102的阴极与所述HVIC管1101的VB1相连;

所述自举二极管1103的阴极与所述HVIC管1101的VB2相连;

所述自举二极管1104的阴极与所述HVIC管1101的VB3相连。

所述HVIC管1101的HIN1端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U相上桥臂输入端UHIN;

所述HVIC管1101的HIN2端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V相上桥臂输入端VHIN;

所述HVIC管1101的HIN3端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W相上桥臂输入端WHIN;

所述HVIC管1101的LIN1端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U相下桥臂输入端ULIN;

所述HVIC管1101的LIN2端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V相下桥臂输入端VLIN;

所述HVIC管1101的LIN3端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W相下桥臂输入端WLIN;

所述HVIC管1101的PFCINP端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00的PFC控制输入端PFCIN;

在此,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UHIN、VHIN、WHIN、ULIN、VLIN、WLIN六路输入和PFCIN端接收0V或5V的输入信号;

所述HVIC管1101的ITRIP端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MTRIP端;

在此,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UHIN、VHIN、WHIN、ULIN、VLIN、WLIN六路输入接收0V或5V的输入信号;

所述HVIC管1101的GND端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低压区供电电源负端COM;

所述HVIC管1101的VB1端连接电容1131的一端,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压机U相高压区供电电源正端UVB;

所述HVIC管1101的HO1端与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一输出端与压机U相上桥臂第一IGBT管1121的栅极相连;

所述HVIC管1101的VS1端与所述第一IGBT管1121的射极、FRD管1111的阳极、压机U相下桥臂第四IGBT管1124的集电极、FRD管1114的阴极、所述电容1131的另一端相连,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压机U相高压区供电电源负端UVS;

所述HVIC管1101的VB2端连接电容1132的一端,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压机U相高压区供电电源正端VVB;

所述HVIC管1101的HO2端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二输出端与压机V相上桥臂第二IGBT管1122的栅极相连;

所述HVIC管1101的VS2端与所述第二IGBT管1122的射极、FRD管1112的阳极、压机V相下桥臂IGBT管1125的集电极、FRD管1115的阴极、所述电容1132的另一端相连,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压机V相高压区供电电源负端VVS;

所述HVIC管1101的VB3端连接电容1133的一端,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压机W相高压区供电电源正端WVB;

所述HVIC管1101的HO3端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三输入端相连,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三输出端与压机W相上桥臂第三IGBT管1123的栅极相连;

所述HVIC管1101的VS3端与所述第三IGBT管1123的射极、FRD管1113的阳极、压机W相下桥臂IGBT管1126的集电极、FRD管1116的阴极、所述电容1133的另一端相连,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压机W相高压区供电电源负端WVS;

所述HVIC管1101的LO1端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四输入端相连,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四输出端与所述第四IGBT管1124的栅极相连;

所述HVIC管1101的LO2端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五输入端相连,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五输出端与所述第五IGBT管1125的栅极相连;

所述HVIC管1101的LO3端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六输入端相连,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六输出端与所述第六IGBT管1126的栅极相连;

所述第四IGBT管1124的射极与所述FRD管1114的阳极相连,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UN端;

所述第五IGBT管1125的射极与所述FRD管1115的阳极相连,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VN端;

所述第六IGBT管1126的射极与所述FRD管1116的阳极相连,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WN端;

所述HVIC管1101的PFCO端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七输入端相连,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七输出端与第七IGBT管1127的栅极相连;

所述第七IGBT管1127的射极与FRD管1117的阳极相连,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VP端;

所述第七IGBT管1127的集电极与所述FRD管1117的阴极、FRD管1131的阳极相连,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PFC端;

所述FRD管1131的阴极、所述第一IGBT管1121的集电极、所述FRD管1111的阴极、所述第二IGBT管1122的集电极、所述FRD管1112的阴极、所述第三IGBT管1123的集电极、所述FRD管1113的阴极相连,并作为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的高电压输入端P,P一般接300V。

所述HVIC管1101的作用是:

VDD为所述HVIC管1101供电电源正端,GND为所述HVIC管1101的供电电源负端;VDD-GND电压一般为15V;

VB1和VS1分别为U相高压区的电源的正极和负极,HO1为U相高压区的输出端;

VB2和VS2分别为V相高压区的电源的正极和负极,HO2为V相高压区的输出端;

VB3和VS3分别为U相高压区的电源的正极和负极,HO3为W相高压区的输出端;

LO1、LO2、LO3分别为U相、V相、W相低压区的输出端;

PFCO为PFC驱动电路的输出端;

将输入端HIN1、HIN2、HIN3的0或5V的逻辑输入信号分别传到输出端HO1、HO2、HO3,LIN1、LIN2、LIN3的信号分别传到输出端LO1、LO2、LO3,PFCINP的信号传到输出端PFCO,其中HO1是VS1或VS1+15V的逻辑输出信号、HO2是VS2或VS2+15V的逻辑输出信号、HO3是VS3或VS3+15V的逻辑输出信号,LO1、LO2、LO3、PFCO是0或15V的逻辑输出信号。

而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作用是:

当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尚未上电时,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第四输出端、第五输出端、第六输出端、第七输出端产生电连接并对电源端呈正向二极管状态,对GND端呈反向二极管状态,并且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第四输入端、第五输入端、第六输入端、第七输入端的信号无关;

当所述智能功率模块1100上电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一输出端的信号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一输入端的信号同相,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二输出端的信号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二输入端的信号同相,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三输出端的信号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三输入端的信号同相,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四输出端的信号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四输入端的信号同相,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五输出端的信号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五输入端的信号同相,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六输出端的信号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六输入端的信号同相,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七输出端的信号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七输入端的信号同相。

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可以是如图3的结构,如下:

VCC接第八电阻2016的一端;

所述电阻第八2016的另一端接第九电阻2012的一端和电压比较器2015的正输入端;

所述第九电阻2012的另一端接COM;

所述电压比较器2015的负输入端接电压源2014的正端;

所述电压源2014的负端接COM;

所述电压比较器2015的输出端接第一非门2010的输入端;

所述第一非门2010的输出端接第二非门2017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非门2017的输出端接所述第一模拟开关2001的控制端、所述第二模拟开关2002的控制端、所述第三模拟开关2003的控制端、所述第四模拟开关2004的控制端、所述第五模拟开关2005的控制端、所述第六模拟开关2006的控制端、所述第七模拟开关2007的控制端。

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一电阻2021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电阻2021的另一端与第一模拟开关2001的1选择端相连;

所述第一模拟开关2001的固定端即为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一输出端;

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二电阻2022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电阻2022的另一端与第二模拟开关2002的1选择端相连;

所述第二模拟开关2002的固定端即为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二输出端;

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三输入端与第三电阻2023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三电阻2023的另一端与第三模拟开关2003的1选择端相连;

所述第三模拟开关2003的固定端即为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三输出端;

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四输入端与第四电阻2024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四电阻2024的另一端与第四模拟开关2004的1选择端相连;

所述第四模拟开关2004的固定端即为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四输出端;

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五输入端与第五电阻2025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五电阻2025的另一端与第五模拟开关2005的1选择端相连;

所述第五模拟开关2005的固定端即为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五输出端;

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六输入端与第六电阻2026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六电阻2026的另一端与第六模拟开关2006的1选择端相连;

所述第六模拟开关2006的固定端即为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六输出端;

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七输入端与第七电阻2027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七电阻2027的另一端与第七模拟开关2007的1选择端相连;

所述第七模拟开关2007的固定端即为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七输出端;

所述第一模拟开关2001的0选择端、所述第二模拟开关2002的0选择端、所述第三模拟开关2003的0选择端、所述第四模拟开关2004的0选择端、所述第五模拟开关2005的0选择端、所述第六模拟开关2006的0选择端、所述第七模拟开关2007的0选择端相连并接第一二极管2011的阴极、第二二极管2013的阳极相连;

所述第一二极管2011的阳极接GND;

所述第二二极管2013的阴极接VCC。

所述第八电阻2016和所述第九电阻2012可考虑选择阻值为30kΩ的电阻,所述电压源2014可考虑设计为5.5V±1V;则在VCC完全上电达到15V左右前,所述电压比较器2015输出低电平,从而所述第二非门2017输出低电平,所述第二非门2017的低电平使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第四输出端、第五输出端、第六输出端、第七输出端同时与所述第一二极管2011和所述第二二极管2013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2011和所述第二二极管2013可设计为方块面积50µm×50µm的BASE二极管;在VCC完全上电达到15V左右后,所述电压比较器2015输出高电平,从而所述第二非门2017输出高电平,从而使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2021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一输入端相连,使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二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2022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二输入端相连,使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三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三电阻2023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三输入端相连,使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四输出端通过所述第四电阻2024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四输入端相连,使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五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五电阻2025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五输入端相连,使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六输出端通过所述第六电阻2026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六输入端相连,在此,所述第一电阻2021、所述第二电阻2022、所述第三电阻2023、所述第四电阻2024、所述第五电阻2025、所述第六电阻2026可考虑设计为100Ω左右,并使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七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七电阻2027与所述自适应电路1105的第七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七电阻2027的阻值可考虑设计为所述第六电阻2026阻值的一半,即50Ω。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