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尤其是涉及一种垂直三级式自充电电池。
背景技术:
我国是电池的产销大国,2015年电池产量和消费量约为140亿只,电池在我们生活中的使用迅速增加,已深入到生活的每个地方,例如:随身听、手机、照相机、遥控器等等几乎每一种日用小电器都要用到电池。特别是遥控器上使用的一次性非充电电池(普通干电池)。当电量快用尽时,必须及时更换,否则,电池内的电解液可能流出,腐蚀电路,导致损坏用电器。一般一个电池使用一年多就必须更换,按中国现有每个家庭平均拥有5个遥控器计算(如:电视机、机顶盒、DVD、音响、空调、风扇和照明等用的遥控器。)。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3.7亿人,按人均4口人计算,就有3.425亿个家庭,每年每个家庭更换10只电池,每年就要扔掉34.25亿只电池,对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
近年来,废电池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国内媒体的热门话题之一,有的报道称电池对环境污染很严重,一节电池可以污染数十万立方米的水,甚至废电池随生活垃圾处理可以引起诸如日本水俣病之类的危害.我国是电池消费大国,废电池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
近几年,已有不少有关改进电池的报道,但大部分只是把充电电路设计在电池内。如公告号为CN220172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自充电电池,它在蓄电池上表面与罩盖之间设有充电器,充电器由限压电阻、阻尼电阻、限流电容和桥式整流块组成,将充电电器与电池体合二为一,但该方法只能用在大的电瓶上,不适宜设计在5#或7#电池上。公告号为CN20141385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自充电电池,它是在电池电芯体的周边设置封闭的USB充电装置,电池电芯本体和USB充电装置为一体,其优点是采用采取USB接头进行电池的自充电,方便充电电池的循环利用。上述这两项设计都存在一个缺陷,都需要外接电源才能对电池进行充电,只是解决电池充电时不须另带充电器而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操作更为简单、使用更为方便灵活、不用更换、不需充电器,用手往复摇动即可充电的垂直三级式自充电电池。
本实用新型设有电池正极、电池负极和外壳,外壳内设有储能元件、充电电路和导管,导管内设有可以往复移动的永久磁铁体,导管外壁绕有多组线圈,各组线圈分别接充电电路的输入端,充电电路输出端接储能元件,储能元件的输出两端分别接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所述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接在外壳上。
所述储能元件可采用电容或可充电电池;外壳可做成5#、7#号的电池规格。通过用手往复摇动电池体或直接摇动装有该电池的遥控器、计算器等耗电小的受电体,向电池充电。
由于采用垂直三级式高效自充电电池,动能转换效率特别高,可以直接替代普通电池,只需通过手的摇动方式进行充电,不仅不需更换电池,而且还不用担心普通电池电量用尽或使用期限满,电池内流出电解液,腐蚀电路,导致损坏用电器。既经济、环保、低碳,又能健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设有电池正极1、电池负极7和外壳6,外壳6内设有储能元件8、充电电路2和导管3,导管3内设有可以往复移动的永久磁铁体11,在导管3内壁两头设有橡胶垫9、12,导管3外壁绕有3组线圈4、5、10,各组线圈L1、L2、L3分别接在充电电路2单独对应的桥式整流电路输入端D1、D3上,桥式整流电路输出端D2、D4全都接在储能元件8上,储能元件8输出两端分别接在外壳6上的电池正极1和电池负极7上,这样永久磁铁体11每往复运动一次就可获得6个脉冲充电电流。
采用本实用新型直接替代普通电池,通过手摇动遥控器的方式使永久磁铁体往复运动,使线圈切割磁场产生电能,电能经多个整流电路转换成单向脉冲电流储存于储能元件中,再由储能元件放电充当电池使用。由于不需更换电池,既经济、环保、低碳,又能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