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温差发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62005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新能源温差发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第一温差发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温差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地下矿物质和空气接触时氧化,氧化时散发热量,若此时空气流通,热量就会很快散失,这部分热量就会白白流失;一旦空气不流通,热量聚集到一定程度,煤层就会自燃,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地热发电系统》,申请号201110407265.X,公开了一种地热发电系统,其虽然能将热能通过温差发电机转化为电能,但实际生产中,转化率不高,利用后的热水、冷水温度都很高,还需要专门配置风扇散热,存在较大的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充分利用地矿散热,消除安全隐患,转化效率高的新能源温差发电装置。

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新能源温差发电装置,其包括塔体、地下管路、蒸汽发电装置和第一温差发电装置;塔体中部设有进水气口,塔体底部设有出水口,在进水气口与出水口间的塔体内设有第一温差发电装置;装有循环泵的地下管路的两端分别与进水气口及出水口相连;塔体顶部内端设有蒸汽发电装置。

进一步的,在塔体外壁上设有安装架,安装架上设有多层沿圆周均布的放大镜。

进一步的,塔体上部设有至少一个穿过塔体壁且两端分别位于塔体内外部的氨棒,氨棒包括密封管和密封管内的液氨,氨棒连接有液氨气化后能推动工作的第二温差发电装置。

进一步的,塔体上部设有多层氨棒,每层氨棒包括至少三个沿塔体圆周均布的穿过塔体壁且两端分别位于塔体内外部的氨棒。

进一步的,塔体上部呈折弯状。

进一步的,地下管路包括与进水气口相连的进水干管、与出水口相连的出水干管、安装在进水干管上的进水泵、安装在出水干管上的出水泵和多根支管;多根支管沿纵向平行分布,支管的两端分别汇聚在进水干管和出水干管上。

进一步的,塔体包括由外至内依次固定在一起的金属层、底漆层、玻璃纤维层、胶泥层和面漆层。

由于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将地下管路埋入会自燃的地下矿物质中,利于余热进行加热,通过循环泵把热水、水蒸气打入塔体,热水下降通过第一温差发电装置发电后形成冷水循环回地下管路;水蒸气上升推动蒸汽发电装置工作发电,工作后的水蒸气冷凝下落;不仅充分利用了地下矿物质散发出的热量,发电效率高,还可省去冷却机构,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附图和实施例给出:

图1是新能源温差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3是塔体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例:1.塔体,101.金属层,102.底漆层,103.玻璃纤维层,104.胶泥层,105.面漆层,2.蒸汽发电装置,3.进水气口,4.出水口,5.第一温差发电装置,6.支管,7.安装架,8.放大镜,9.氨棒,10.第二温差发电装置,11.进水干管,12.出水干管,13.进水泵,14.出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新能源温差发电装置包括塔体1、地下管路、蒸汽发电装置2和第一温差发电装置5;塔体1中部设有进水气口3,塔体1底部设有出水口4,在进水气口3与出水口4间的塔体1内设有第一温差发电装置5;装有循环泵的地下管路的两端分别与进水气口3及出水口4相连;塔体1顶部内端设有蒸汽发电装置2。

安装时,地下管路铺设在地下十厘米至矿物质底部,充分利用矿物质散发的热量;使用时,矿物质散发的热量将地下管路中的水加热为热水和水蒸气混合物,在循环泵的作用下,热水和水蒸气混合物通过进水气口3进入塔体1内,热水受重力下降,并推动第一温差发电装置5工作发电,能量转换后,热水降温变为冷水并通过出水口4循环回地下管路中,再次吸收矿物质散发的热量;水蒸气上升推动蒸汽发电装置2工作发电,工作后的水蒸气冷凝下落再经第一温差发电装置5利用后,绝大部分能量被转换发电,从出水口4循环到地下管路的水温度很低,充分利用了地下矿物质散发出的热量,发电效率高,还可省去冷却机构,节省成本。地下管路还可埋设在煤矸石中,煤矸石是采煤过程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是一种在成煤过程中与煤层伴生的一种含碳量较低、比煤坚硬的黑灰色岩石,其堆放时会散发大量热能;第一温差发电装置5为现有公知公用技术,其利用塔体1内水的温差进行发电;塔体1内水的流速可控制在三米/秒以内。

如图1、2所示,在塔体1外壁上设有安装架7,安装架7上设有多层沿圆周均布的放大镜8。在阳光照射下,通过放大镜8对塔体1内的热水加热,产生水蒸气推动蒸汽发电装置2内的汽轮转动进行发电,提高电产能。

如图1、2所示,塔体1上部设有至少一个穿过塔体壁且两端分别位于塔体1内外部的氨棒9,氨棒9包括密封管和密封管内的液氨,氨棒9连接有液氨气化后能推动工作的第二温差发电装置10。水蒸气在推动蒸汽发电装置2工作后,残存比较多的热量,这部分热量被密封管内的液氨吸收,液氨迅速气化体积膨胀,推动第二温差发电装置10工作发电,剩余能量通过塔体1外的密封管散发出去,形成温差。这里液氨起到温差发电中循环工质的作用,是一种用高温热源加热并蒸发循环工质产生的蒸汽推动发电的技术,其通过高温热源加热蒸发器内的工作流体并使其蒸发,蒸发后的工作流体在涡轮机内绝热膨胀,推动涡轮机的叶片而达到发电的目的,发电后的循环工质将其热量传给低温热源,因而冷却并再恢复成液体,然后经循环泵送入蒸发器,形成一个循环。另外氨棒9将残存热量释放到外界空气,起到冷却作用,省去传统冷却机构,节约成本。

如图1、2所示,塔体1上部设有多层氨棒9,每层氨棒9包括至少三个沿塔体1圆周均布的穿过塔体壁且两端分别位于塔体1内外部的氨棒9。这样热量转换更彻底,发电量更多,冷却效果也更好。

如图1、2所示,塔体1上部呈折弯状。当需大规模发电,本申请结构庞大,冷凝后的水蒸气会先落在塔体1折弯的内壁上,顺着内壁流下,避免过大的重力势能冲击循环泵的叶片,影响设备寿命。

如图1、2所示,地下管路包括与进水气口3相连的进水干管11、与出水口4相连的出水干管12、安装在进水干管11上的进水泵13、安装在出水干管12上的出水泵14和多根支管6;多根支管6沿纵向平行分布,支管6的两端分别汇聚在进水干管11和出水干管12上。纵向平行分布的支管6埋入煤矸石堆表面以下十公分至煤矸石堆底部,充分吸收利用煤矸石散发热量;工作时,进水泵13与出水泵14同时启动,进水泵13将加热后的水汽混合体打入塔体1内,出水泵14将塔体1底部冷水打入出水干管12进行循环。

如图3所示,塔体1包括由外至内依次固定在一起的金属层101、底漆层102、玻璃纤维层103、胶泥层104和面漆层105。运行中塔体1内气流以及其热水流动影响,会产生较明显的平移和震动,玻璃纤维层103能增大塔体1延展性能,以防止开裂;另外喷淋浆液(即从进水气口3喷出的热水和水蒸气)的冲刷磨损较大,胶泥层104能缓冲冲击增加塔体1耐磨度。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申请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