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无线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0706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确切地说是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无线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传感器技术,尤其是无线传感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当前通过无线传感器通讯网络进行远程现场监控、设备操作等场合越来越多,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当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运行时,在进行无线传感器设备和数据通讯设备的布局组网过程中,首先需要为无线传感器及数据通讯设备直接提供电力供应,这种作法虽然可以满足使用需要,且可操作性也相对较高,但却由于供电系统的原因,导致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布局定位灵活性受到限制,同时也造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供电易因供电系统故障而中断,从而严重影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因此针对这一现状,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用无线供电系统,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无线充电系统,该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有效的提高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构成的灵活性和组网作业的便捷性,提高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对使用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有效的改善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电能供应模式,提高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各无线传感器布局的灵活性和供电的稳定可靠性,有助于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承载盒、导向滑轨、无线传感器、无线传感器数据交换装置、充放电控制电路、应急辅助电池组、无线充电装置及电源供电电路,承载盒为密闭腔体结构,包括盒体及盒盖,其中盒盖与盒体间通过滑轨滑动连接,盒体内设至少一层隔板,隔板与盒体内表面滑动连接,充放电控制电路、无线充电装置及应急辅助电池组均通过隔板安装在承载盒内,其中无线充电装置通过充放电控制电路分别与无线传感器、无线传感器数据交换装置、应急辅助电池组及电源供电电路电气连接,导向滑轨至少一个,安装在承载盒上端面并与承载盒上端面平行分布,无线传感器、无线传感器数据交换装置均通过导向滑轨滑动安装在承载盒上,且每个承载盒上均设至少一个无线传感器和一个无线传感器数据交换装置,同一承载盒上的无线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数据交换装置电气连接,不同承载盒间分别通过无线充电装置、无线传感器数据交换装置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盒内表面设硬质绝缘阻燃防护层。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盒内另设调温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导向滑轨通过棘轮机构与承载盒上端面铰接。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有效的提高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构成的灵活性和组网作业的便捷性,提高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对使用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有效的改善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电能供应模式,提高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各无线传感器布局的灵活性和供电的稳定可靠性,有助于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述的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承载盒1、导向滑轨2、无线传感器3、无线传感器数据交换装置4、充放电控制电路5、应急辅助电池组6、无线充电装置7及电源供电电路8,承载盒1为密闭腔体结构,包括盒体101及盒盖102,其中盒盖102与盒体101间通过滑轨103滑动连接,盒体101内设至少一层隔板104,隔板104与盒体101内表面滑动连接,充放电控制电路5、无线充电装置7及应急辅助电池组6均通过隔板104安装在承载盒1内,其中无线充电装置7通过充放电控制电路5分别与无线传感器3、无线传感器数据交换装置4、应急辅助电池组6及电源供电电路8电气连接,导向滑轨2至少一个,安装在承载盒1上端面并与承载盒1上端面平行分布,无线传感器3、无线传感器数据交换装置4均通过导向滑轨2滑动安装在承载盒1上,且每个承载盒1上均设至少一个无线传感器3和一个无线传感器数据交换装置4,同一承载盒1上的无线传感器3与无线传感器数据交换装置4电气连接,不同承载盒1间分别通过无线充电装置7、无线传感器数据交换装置4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盒1内表面设硬质绝缘阻燃防护层105。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盒1内另设调温装置106。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导向滑轨2通过棘轮机构与承载盒1上端面铰接。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有效的提高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构成的灵活性和组网作业的便捷性,提高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对使用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有效的改善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电能供应模式,提高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各无线传感器布局的灵活性和供电的稳定可靠性,有助于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