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豆浆机用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5048阅读:4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豆浆机用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厨房电器的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豆浆机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豆浆机中的电机、可控硅、开关电源等为感性元器件,在工作时都会产生一定的电磁干扰。电磁干扰不仅会影响豆浆机内其它电子元件的正常工作;而且会对电网内其它电器设备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为了降低或消除这些电磁干扰,在豆浆机上设置抗电磁干扰装置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豆浆机的防电磁干扰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为增加单独的配套板方案;第二种为在控制板上增加滤波模块方案;第三种为在电源线上增加滤波模块方案。第一种方案中,配套板一般置于底座和钢杯体之间,通过插接线束与插座和耦合器连接,该方案单独增加一个配件,且需要通过插接端子与插座、配套板相连,成本高且生产时组装效率低;第二种方案中,由于滤波模块在线路板上,远离电源输入端,滤波效果差,同时,增加滤波模块必然会增加线路板尺寸,故该方案仅适用于上盖空间裕量较大的机型,对上盖造型要求严格;第三种方案中,使得电源线不再为通用件,且滤波模块暴露在机器与电源之间,稳固性、安全性较差。

以上三种方案同时存在一个问题,所有的方案都是通过前端增加滤波模块,由于豆浆机在加热管工作时,其电流较大,当滤波模块设置在前端时,对滤波模块元器件的耐电流能力要求增加,不利于元器件的小型化,同时相应的元器件温升也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节约成本、系统可靠的豆浆机用控制电路。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豆浆机用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市电电源输入端、开关电源、主控芯片、电机控制电路及加热管控制电路,所述主控芯片控制所述电机控制电路和所述加热管控制电路的工作与否,优选的,所述市电电源输入端的零火线之间设有X电容C5,所述市电电源输入端与所述开关电源之间设有开关电源EMI电路,所述电机控制电路与电机之间设有电机EMI电路。

优选的,所述开关电源EMI电路包括共模电感L1、π型滤波电路,所述π型滤波电路包括高压电容C1、C2及电感L3。

优选的,所述共模电感L1和所述π型滤波电路之间设有整流桥DB1,所述共模电感L1输入端电连接市电电源的零火线,所述共模电感L1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桥DB1的交流端,所述整流桥DB1的直流输出端正极电连接所述高压电容C1的正极和所述电感L3的一端,所述整流桥DB1的所述直流输出端负极电连接所述高压电容C1的负极和所述高压电容C2的负极,所述电感L3另一端电连接所述高压电容C2正极和所述开关电源的输入端。

优选的,所述开关电源EMI电路还包括Y电容滤波电路,所述Y电容滤波电路包括Y电容C3和C4,所述Y电容C3一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桥DB1的所述直流输出端负极,另一端电连接所述Y电容C4一端,所述Y电容C4另一端电连接所述市电电源的地线GND。

优选的,所述电机EMI电路与所述电机之间设置有整流桥DB2及X电容C5,所述电机EMI电路包括共模电感L2,所述共模电感L2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桥DB2的交流端,所述X电容C5设置于整流桥DB2直流输出端的正负极之间。

优选的,所述电机控制电路还包括控制继电器K2,所述控制继电器K2与所述共模电感L2之间设有保险管FUSE1。

优选的,所述电机EMI电路与所述电机之间还设置有电机正反转控制继电器K3,所述电机正反转控制继电器K3设置于所述整流桥DB2与所述电机之间。

优选的,所述加热管控制电路包括控制继电器K1和加热管,所述控制继电器K1输入端触点与所述控制继电器K2输入端触点电连接,所述控制继电器K1输出端触点电连接所述加热管一端。

优选的,所述豆浆机用控制电路还包括负载控制可控硅TRC1,所述负载控制可控硅TRC1的主电极T1电连接所述市电电源的火线L,所述负载控制可控硅TRC1的主电极T2电连接所述控制继电器K1的所述输入端触点。

优选的,所述负载控制可控硅TRC1通过双向光耦实现控制,所述可控硅TRC1的控制极G电连接所述双向光耦的输出端。

在市电电源输入端的零火线之间并接一个X电容,实现整体滤波,由此,对于开关形成的干扰进行有效的滤除,而豆浆机使用的加热部件为阻性加热负载,因此负载本身产生的干扰可以满足要求,因此可通过在开关电源与市电电源之间,电机控制电路与市电电源之间分别设置EMI电路,不同的干扰采用不同的参数,降低EMI电路元器件的参数和电流要求,是的元器件可以最小型化设计,同时,独立的EMI模块,将干扰消除在自身电路之前,不会对其它电路产生串扰,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通过可控硅作为主负载控制器件,通过双向可控硅驱动,使得可控硅的开关对电路的干扰最小化,同时,加热管和电机的驱动采用独立的控制电路,相互之间不再产生影响,增加了线路的可靠性,又使得整个豆浆机的结构简单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豆浆机用控制电路的实施例1的电路拓扑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豆浆机用控制电路的实施例1的信号采样电路及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豆浆机用控制电路,包括市电电源输入、开关电源电路、主控制芯片、电机控制电路以及加热管控制电路,在市电电源输入端的零火线之间并接一个X电容,实现整体滤波。

而在开关电源和市电电源输入端之间,设置有共模电感L1和π型滤波电路,共模电感L1的作用是将市电的零火线先结果共模电感后输入给开关电源使用,同时配合π型滤波电路将开关电源产生的电磁干扰消除在开关电源电路之内,不对其他电路产生影响。π型滤波电路包括高压电容C1、C2及电感L3,所述共模电感L1和所述π型滤波电路之间设有整流桥DB1,所述共模电感L1输入端电连接市电电源的零火线,所述共模电感L1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桥DB1 的交流端,所述整流桥DB1的直流输出端正极电连接所述高压电容C1的正极和所述电感L3的一端,所述整流桥DB1的所述直流输出端负极电连接所述高压电容C1的负极和所述高压电容C2的负极,所述电感L3另一端电连接所述高压电容C2正极和所述开关电源的输入端。

所述开关电源EMI电路还包括Y电容滤波电路,所述Y电容滤波电路包括Y电容C3和C4,所述Y电容C3一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桥DB1的所述直流输出端负极,另一端电连接所述Y电容C4一端,所述Y电容C4另一端电连接所述市电电源的地线GND。

所述电机EMI电路与所述电机之间设置有整流桥DB2及X电容C5,所述电机EMI电路包括共模电感L2,所述共模电感L2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桥DB2的交流端,所述X电容C5设置于整流桥DB2直流输出端的正负极之间。所述电机控制电路还包括控制继电器K2,所述控制继电器K2与所述共模电感L2之间设有保险管FUSE1。所述电机控制电路还包括电机正反转控制继电器K3和电机,所述电机正反转控制继电器K3设置于所述整流桥DB2与所述电机之间。L2将前端控制继电器K2输出的火线信号及市电零线信号滤波后输入给直流电机整流桥DB2使用,使得因为电机工作引起的电磁干扰消除在内部电路上,不对外界电路产生干扰。

所述加热管控制电路包括控制继电器K1和加热管,所述控制继电器K1输入端触点与所述控制继电器K2输入端触点电连接,所述控制继电器K1输出端触点电连接所述加热管一端。所述豆浆机用控制电路还包括负载控制可控硅TRC1,所述负载控制可控硅TRC1的主电极T1电连接所述市电电源的火线L,所述负载控制可控硅TRC1的主电极T2电连接所述控制继电器K1的所述输入端触点。所述负载控制可控硅TRC1通过双向光耦实现控制,所述双向光耦优选自带过零检测功能的光耦,比如:MOC系列光耦。所述可控硅TRC1的控制极G电连接所述双向光耦的输出端。主控制芯片通过双向光耦来控制负载控制可控硅TRC1来实现加热管和电机工作与否,而电机和加热管又由不同的控制继电器K1、K2来分别独立实现控制,防止相互之间干扰。

而负载控制可控硅TRC1、控制继电器K1、控制继电器K2以及电机正反转控制继电器K3都通过主控制芯片来实现控制。

如图2所示,为实现相应的闭环控制,控制电路上增加了电压检测电路、电流采样电路以及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

电压检测电路位于零线端,其电路包括信号电阻R4、R5和光耦U1,信号电阻R4一端电连接到零线上,另一端电连接到R5一端,而R5另一端电连接到光耦的阳极,光耦的阴极接浮地,而光耦U1的集电极接开光电源输出的VCC,发射极接主控制芯片的电压检测引脚,通过电压检测引脚获取的脉冲信号识别市电的过零检测。

电流采样电路位于电机正反转控制继电器K3和整流桥DB2之间,其包括采样电阻R13、钳位二极管D1,限流电阻R6以及光耦U2,采样电阻R13串联于整流桥DB2的输出端负极回路上,同时采样电阻R13两端并联有一个钳位二极管D1,D1阳极电连接于电机正反转控制继电器常闭端,D1阴极电连接于整流桥DB2的直流输出端的负极。而光耦U2的阳极电连接R13一端和D1的阳极,阴极电连接R6一端,R6另一端电连接D1阴极和R13另一端。而光耦U2的集电极接开光电源输出的VCC,发射极接主控制芯片的电流检测引脚,通过电流检测引脚获取的脉冲信号识别电机工作时的电流。

电机正反转的实现通过电机正反转控制继电器K3来实现,该继电器K3具有一对常开触点3和6、一对常闭触点2和5以及一对公共触点1和4,直流电机的两端分别电连接于一对公共触点1和4上,触点2和6短接后接于D1阳极和采样电阻R13一端,触点3和5短接后接于整流桥DB2直流输出端正极。

当继电器K3位于常闭触点端时,继电器K3公共触点4接直流电的正极,继电器K3公共触点1接直流电的负极;当继电器K3常开触点端导通时,继电器K3公共触点4接直流电的负极,继电器K3公共触点1接直流电的正极,通过上述方案,实现直流电机的正反转。

通过在开关电源与市电电源之间,电机控制电路与市电电源之间分别设置EMI电路,不同的干扰采用不同的参数,降低EMI电路元器件的参数和电流要求,是的元器件可以最小型化设计,同时,独立的EMI模块,将干扰消除在自身电路之前,不会对其它电路产生串扰,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通过可控硅作为主负载控制器件,通过双向可控硅驱动,使得可控硅的开关对电路的干扰最小化,同时,加热管和电机的驱动采用独立的控制电路,相互之间不再产生影响,增加了线路的可靠性,又使得整个豆浆机的结构简单成本降低。

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含但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