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式水上光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25022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漂浮式水上光伏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漂浮式水上光伏。



背景技术:

太阳能资源以其资源量大、分布广泛等特点成为最具有发展价值的可再生资源。目前国内光伏电站形式主要有大型的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发电,其中,大型地面电站一般建在人烟稀少的山地和荒漠中,而分布式发电主要利用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组件,但由于土地资源的匮乏,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将目光瞄向了水上光伏系统,现有的水上光伏对于光伏组件之间的连接和角度的调节均较为麻烦,急需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漂浮式水上光伏,结构简单,方便对光伏组件进行安置、连接和角度的调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漂浮式水上光伏,包括浮体和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固定在两排轨道上,其中一排轨道通过两个伸缩架固定,另一排轨道通过两个支撑架固定,两排轨道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可调,两个伸缩架和两个支撑架的底部均通过一个连接板连接,每个浮体在连接板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固定板,每个固定板均与连接板相连接。

所述伸缩架包括长脚底座,所述长脚底座的底面设有与其相配的第一胶垫,长脚底座的底面开设三个贯穿第一胶垫的第一通孔,长脚底座上固定有方形的伸缩外杆,所述伸缩外杆内设有高度可调的方形的伸缩内杆,所述伸缩内杆的顶部连接有第一U形撑架,所述第一U形撑架的顶部连接L形脚,所述L形脚包括与第一U形撑架相固定的横向板和与横向板相垂直的纵向板,所述纵向板的两面均为齿形壁,纵向板的中心设有腰圆形孔,所述伸缩外杆的下部设有两个贯穿其相对的两壁的第二通孔,伸缩外杆的上部设有第三通孔,所述伸缩内杆上沿其长度方向等间隔设有第四通孔,伸缩内杆可沿着伸缩外杆的内部空间进行升降且使第四通孔对准第三通孔后通过螺钉固定。

所述支撑架包括矮脚底座,所述矮脚底座的底面设有与其相配的第二胶垫,矮脚底座的底面设有三个贯穿第二胶垫的第五通孔,矮脚底座上设有可旋转的第二U形撑架,所述第二U形撑架上固定有L形脚。

所述轨道一侧下部设有第一槽,轨道的另一侧设有第三槽,轨道的顶部设有第二槽,轨道的顶端面和第一槽所在侧的侧壁均为齿形壁。

所述光伏组件的其中一侧通过两个第一边卡固定在轨道上,所述第一边卡包括L形压块、第二锁紧块和第一调节块,所述L形压块的前端下壁设有用于压接光伏组件的第一齿形压面,L形压块的后端外壁设有等间隔分布的T形凸块,L形压块的下方贴合设有第二锁紧块,所述第二锁紧块上设有上下贯穿的螺纹孔,螺钉从L形压块上方穿入并拧入螺纹孔将L形压块和第二锁紧块固定在一起,第二锁紧块的底部两侧对称设有用于伸入第二槽的抵尖,所述第一调节块的前端外壁设有与T形凸块相配的第一T形槽,第一调节块的后端下部设有引线槽,第一调节块的后端位于引线槽的上方设有可以伸入引线槽的接地耳。

相邻两个光伏组件之间通过两个中卡固定在轨道上,所述中卡包括T形压块和贴合位于T形压块下方的第二锁紧块,所述T形压块的两侧下表面设有第二齿形压面,T形压块的中心设有上下贯穿的第六通孔,螺钉从T形压块上方穿过第六通孔并拧入螺纹孔将T形压块和第二锁紧块连接在一起。

所述光伏组件上与设有第一边卡的一侧相对应的另一侧通过两个第二边卡固定在轨道上,所述第二边卡包括L形压块、第二锁紧块和第二调节块,所述第二调节块的前端外壁设有与T形凸块相配的第二T形槽。

每排轨道由多个单个的轨道组成,相邻两个轨道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插入两个相邻轨道的第三槽中,连接件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上下两个对称分布的减重孔,连接件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两个间隔分布的第七通孔,螺钉拧入两个第七通孔并分别抵在两个轨道的第三槽的底面。

所述第一槽内设有第一锁紧块,所述第一锁紧块的中心设有第八通孔,所述L形脚的纵向板贴合轨道的第一槽所在侧的齿形壁并通过螺钉穿过腰圆形孔且拧入第八通孔将L形脚和轨道固定在一起。

所述固定板为角铝,固定板的竖段贴合固定在浮体上,固定板的横段与连接板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一长一短的伸缩架和支撑架可以非常方便对光伏组件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同时将伸缩架和支撑架均固定设在浮体上,实现了光伏的漂浮式设计,光伏组件与轨道通过第一边卡、中卡和第二边卡分别进行固定连接,结构简单合理,实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伸缩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伸缩外杆的左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伸缩外杆的右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伸缩外杆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伸缩内杆的左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伸缩内杆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左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轨道的主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的布置图;

图14为图13的主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边卡的安装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边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边卡的爆炸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边卡的左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边卡的后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卡的安装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卡的爆炸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卡的主视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卡的左视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边卡的安装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边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边卡的爆炸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边卡的右视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边卡的主视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的主视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的侧视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锁紧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锁紧块的俯视图。

图中:浮体1、连接板11、固定板12、伸缩架2、长脚底座21、第一胶垫22、第一通孔23、腰圆形孔24、伸缩外杆25、伸缩内杆26、第一U形撑架27、L形脚28、第二通孔29、第三通孔210、第四通孔211、支撑架3、矮脚底座31、第二胶垫32、第五通孔33、第二U形撑架34、轨道4、第一槽41、第二槽42、第三槽43、第一锁紧块44、第八通孔45、连接件46、减重孔47、第七通孔48、光伏组件5、第一边卡6、L形压块61、第二锁紧块62、第一调节块63、第一齿形压面64、T形凸块65、螺纹孔66、抵尖67、第一T形槽68、引线槽69、接地耳610、中卡7、T形压块71、第二齿形压面72、第六通孔73、第二边卡8、第二调节块81、第二T形槽8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如图1~图33所示,漂浮式水上光伏,包括浮体1和光伏组件5,浮体1采用高密度的聚乙烯材料制成。

所述光伏组件5固定在两排轨道4上,两排轨道4分别位于光伏组件5的倾斜方向的靠近两端处的下表面,其中一排轨道4通过两个伸缩架2固定,另一排轨道4通过两个支撑架3固定,本实用新型的单个光伏单元使用两个伸缩架2和两个支撑架3并按长方形的四个角分布,整个光伏单元为长方形布置,每个单元上可排列多个光伏组件5(见图13)。

两排轨道4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可调,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5有多个不同的倾斜角度可选,可依据现场实际环境选择合适的倾斜角度。

两个伸缩架2和两个支撑架3的底部均通过一个连接板11连接,即两个伸缩架2通过一个连接板11连接成一个整体,实际是在第一通孔23内穿入紧固件将长脚底座21、第一胶垫22与连接板11固定;两个支撑架3也通过一个连接板11连接成一个整体,实际是在第五通孔33内穿入紧固件将矮脚底座31、第二胶垫32与连接板11固定。

每个浮体1在连接板1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固定板12,每个固定板12均与连接板11相连接。所述固定板12为角铝,固定板12的竖段贴合固定在浮体1上,固定板12的横段与连接板11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该设置使得整个光伏组件5通过“支架”固定在浮体1上。

所述伸缩架2包括长脚底座21,所述长脚底座21的底面设有与其相配的第一胶垫22,长脚底座21的底面开设三个贯穿第一胶垫22的第一通孔23,长脚底座21上固定有方形的伸缩外杆25,伸缩外杆25的外轮廓为方形,内部形成可容纳伸缩内杆26的方形空间,所述伸缩外杆25内设有高度可调的方形的伸缩内杆26,所述伸缩外杆25的下部设有两个贯穿其相对的两壁的第二通孔29,通过在第二通孔29内穿入紧固件将伸缩外杆25和长脚底座21固定。参照图3,长脚底座21可分为底部的横向水平设置的板和两块竖直间隔设置的板,其中两块竖直的板上开孔与第二通孔29相匹配。

伸缩外杆25的上部设有第三通孔210,所述伸缩内杆26上沿其长度方向等间隔设有第四通孔211,伸缩内杆26可沿着伸缩外杆25的内部空间进行升降且使第四通孔211对准第三通孔210后通过螺钉固定,参照图8,伸缩内杆26的第四通孔211为从头到尾均有设置,因此整个伸缩架2的高度调节范围非常大,使得光伏组件5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均选择到合适的倾斜角度。

所述伸缩内杆26的顶部连接有第一U形撑架27,所述第一U形撑架27的顶部连接L形脚28,所述L形脚28包括与第一U形撑架27相固定的横向板和与横向板相垂直的纵向板,所述纵向板的两面均为齿形壁,纵向板的中心设有腰圆形孔24,参照图4,第一U形撑架27为插接在伸缩内杆26的两个相对的外壁上并通过紧固件穿过将两者固定,在对光伏组件5进行倾斜角度调节时可拧松紧固件使第一U形撑架27绕着伸缩内杆26旋转后拧紧紧固件进行固定。

所述支撑架3包括矮脚底座31,所述矮脚底座31的底面设有与其相配的第二胶垫32,矮脚底座31的底面设有三个贯穿第二胶垫32的第五通孔33,矮脚底座31的结构和长脚底座2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长脚底座21的两块竖直的板上开两个孔,参照图10,矮脚底座31的两块竖直的板上只开一个孔,原因在于长脚底座21的孔是用于固定连接伸缩外杆25,越多越好,而矮脚底座31的孔用于对第二U形撑架34进行固定且随时需要拧松进行角度的调节,因此只需设置一个孔。

矮脚底座31上设有可旋转的第二U形撑架34,所述第二U形撑架34上固定有L形脚28,第二U形撑架34插接在矮脚底座31的两块竖直的板的内壁,起到的作用与第一U形撑架27相同。

所述轨道4一侧下部设有第一槽41,轨道4的另一侧设有第三槽43,轨道4的顶部设有第二槽42,参照图12,第一槽41、第二槽42和第三槽43的出口处的两端均有内凸的锁止部位,该锁止部位使得插入第一槽41的第一锁紧块44、插入第二槽42的第二锁紧块62和插入第三槽43的连接件46均不会轻易脱出,轨道4的顶端面和第一槽41所在侧的侧壁均为齿形壁。光伏组件5放置在轨道4上且与轨道4的顶端面的齿形壁接触,配合第一边卡6、中卡7或第二边卡8的压接时防滑效果更好。

所述光伏组件5的其中一侧通过两个第一边卡6固定在轨道4上(关于该处的第一边卡6,本公司已经获得两项专利权,一项实用新型和一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号为201420315519.4,名称为可调式集成光伏支架边卡;发明专利号为201410263228.X,名称为可调式集成光伏支架固定卡件;因此在下面不做大篇幅介绍),所述第一边卡6包括L形压块61、第二锁紧块62和第一调节块63,所述L形压块61的前端下壁设有用于压接光伏组件5的第一齿形压面64,通过第一齿形压面64进行压接防滑效果更好,L形压块61的后端外壁设有等间隔分布的T形凸块65,L形压块61的下方贴合设有第二锁紧块62,所述第二锁紧块62上设有上下贯穿的螺纹孔66,螺钉从L形压块61上方穿入并拧入螺纹孔66将L形压块61和第二锁紧块62固定在一起,第二锁紧块62的底部两侧对称设有用于伸入第二槽42的抵尖67,抵尖67与第二槽42的“内凸的锁止部位”配合使其不会脱出,所述第一调节块63的前端外壁设有与T形凸块65相配的第一T形槽68,安装时第一调节块63为直接放置在轨道4上,L形压块61选择不同的高度的第一T形槽68进行插接,能实现快速针对不同厚度的光伏组件5进行安装固定。第一调节块63的后端下部设有引线槽69,第一调节块63的后端位于引线槽69的上方设有可以伸入引线槽69的接地耳610。

相邻两个光伏组件5之间通过两个中卡7固定在轨道4上(关于该处的中卡7,本公司已经获得两项专利权,一项实用新型和一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号为201420315518.X,名称为可调式光伏支架中间卡;发明专利号为201410263228.X,名称为可调式集成光伏支架固定卡件;因此在下面不做大篇幅介绍),所述中卡7包括T形压块71和贴合位于T形压块71下方的第二锁紧块62,所述T形压块71的两侧下表面设有第二齿形压面72,通过第二齿形压面72对两个相邻的光伏组件5进行压接,防滑效果更好,T形压块71的中心设有上下贯穿的第六通孔73,螺钉从T形压块71上方穿过第六通孔73并拧入螺纹孔66将T形压块71和第二锁紧块62连接在一起。

所述光伏组件5上与设有第一边卡6的一侧相对应的另一侧通过两个第二边卡8固定在轨道4上(关于该处的第二边卡8,本公司已经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权,发明专利号为201410263228.X,名称为可调式集成光伏支架固定卡件;因此在下面不做大篇幅介绍),所述第二边卡8包括L形压块61、第二锁紧块62和第二调节块81,所述第二调节块81的前端外壁设有与T形凸块65相配的第二T形槽82。其原理与第一边卡6基本相同,只是缺少了引线槽69和接地耳610这些特征,穿线和接地只需在一侧进行即可。

每排轨道4由多个单个的轨道4组成,相邻两个轨道4之间通过连接件46连接,所述连接件46插入两个相邻轨道4的第三槽43中,连接件46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上下两个对称分布的减重孔47,连接件46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两个间隔分布的第七通孔48,螺钉拧入两个第七通孔48并分别抵在两个轨道4的第三槽43的底面,参照图30,连接件46的上下端形成凸起的端部,该凸起的端部与第三槽43的“内凸的锁止部位”配合使其不会脱出,通过连接件46可将两个轨道4连接在一起,即每排轨道4的两个相邻的轨道4的交界处均设有一个连接件46。

所述第一槽41内设有第一锁紧块44,所述第一锁紧块44的中心设有第八通孔45,所述L形脚28的纵向板贴合轨道4的第一槽41所在侧的齿形壁并通过螺钉穿过腰圆形孔24且拧入第八通孔45将L形脚28和轨道4固定在一起,通过齿形壁配合在使用时不易滑动错位。第一锁紧块44的两端也形成凸起的端部,该凸起的端部与第一槽41的“内凸的锁止部位”配合使其不会脱出,即可将轨道4可靠固定在L形脚28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