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林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23577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防林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的断线连接工装,尤其涉及其中用于包覆电缆接头的绝缘护套的改进。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包覆电缆接头的绝缘护套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如国家局于2012年10月3日公布的一份名为“架空电力输电线路跳线接续管”、申请号为“201210151651.1”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然而,经人们实际使用后发现,此类技术方案仍具有安装方式繁琐、密封效果差以及稳定性不佳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精巧、密封效果好且稳定性高的防林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包括本体和一对接线管,所述本体包括可拆卸相连的上半体和下半体,所述接线管包括可拆卸相连的上半管和下半管,一对所述上半管对称的固定连接在上半体的两端,一对所述下半管对称的固定连接在下半体的两端;

所述上半体的底面上设有上密封圈,所述下半体的顶面上设有下密封圈,所述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相对设置;所述上半管朝向本体中心的一端设有呈半圆管状的上密封套,所述上密封套的外壁与上密封圈的端头之间设有上密封垫块;所述下半管朝向本体中心的一端设有呈半圆管状的下密封套,所述下密封套的外壁与下密封圈的端头之间设有下密封垫块。

所述上半体和下半体的外侧均设有裙边,所述裙边上开设有用于容置卡扣的半圆状通孔。

所述绝缘护套还包括一对锁环,所述锁环套接在电缆接头上,所述锁环的外表面呈锥面状,所述上密封套朝向本体中心的一端的内壁呈与锁环外表面适配的锥面状,所述下密封套朝向本体中心的一端的内壁呈与锁环外表面适配的锥面状。

所述锁环的外表面上还均布有若干长条状的凸棱,所述上密封套内壁开设有若干与凸棱适配的长条状的上沟槽,所述下密封套内壁开设有若干与凸棱适配的长条状的下沟槽。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可在电缆对接后先将下半体和两下半管托在电缆下方,再将上半体和两上半管盖在电缆上方,最后完成上、下半体以及上、下半管的可拆卸连接即可,其操作步骤简单清晰,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安装完成后,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上密封套和下密封套、上密封垫块和下密封垫块将相互贴合并压紧,从而起到全方位的密封保护作用。本实用新型从整体上具有安装方式简便、密封效果好且稳定性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是本案的优化实施例示意图;

图中1是本体,11是上半体,12是下半体,120是下密封圈,100是下密封垫块,2是接线管,21是上半管,22是下半管,220是下密封套,3是锁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如图1-3所示,包括本体1和一对接线管2,所述本体1包括可拆卸相连的上半体11和下半体12,所述接线管2包括可拆卸相连的上半管21和下半管22,一对所述上半管21对称的固定连接在上半体11的两端,一对所述下半管22对称的固定连接在下半体12的两端;

所述上半体11的底面上设有上密封圈,所述下半体12的顶面上设有下密封圈120,所述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120相对设置;所述上半管21朝向本体1中心的一端设有呈半圆管状的上密封套,所述上密封套的外壁与上密封圈的端头之间设有上密封垫块;所述下半管22朝向本体1中心的一端设有呈半圆管状的下密封套220,所述下密封套220的外壁与下密封圈120的端头之间设有下密封垫块100。

所述上半体11和下半体12的外侧均设有裙边,所述裙边上开设有用于容置卡扣的半圆状通孔。

所述绝缘护套还包括一对锁环3,所述锁环3套接在电缆接头上,所述锁环3的外表面呈锥面状,所述上密封套朝向本体1中心的一端的内壁呈与锁环3外表面适配的锥面状,所述下密封套220朝向本体中心的一端的内壁呈与锁环3外表面适配的锥面状。锁环可在电缆对接前预先套接在电缆上,这样,当上半管和下半管相压接后,上、下密封圈将压实并锁住锁环,从而避免电缆的轴向窜动,并在电缆受拉应力影响时,有效拉住电缆以确保电缆对接的连接稳定性。

所述锁环3的外表面上还均布有若干长条状的凸棱,所述上密封套内壁开设有若干与凸棱适配的长条状的上沟槽,所述下密封套内壁开设有若干与凸棱适配的长条状的下沟槽。从而在当上半管和下半管相压接后,对内部的电缆起有效的止转作用,进一步提升了电缆对接的连接稳定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