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9415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配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开关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配电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配电开关多为通过电线将多个开关并联在一起,这种线路较为复杂,一旦连接线出现损毁,直接导致后面连接的电路断电。此外,这种采用电线连接多个开关的电路安装较为困难,一旦安装不符合规定,容易出现电火花导致断电甚至火灾,在需要增加负荷电器时,这种结构的电路难以添加新的开关。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配电开关通过电线并联存在结构复杂,安装困难,拓展性较差的缺陷,提供一种配电装置。

一种配电装置,包括:固定体、若干第一连接金属条和至少两个第二连接金属条,若干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体上,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的一端用于与电源线连接,每一所述第二连接金属条与一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抵接,所述第二连接金属条通过螺丝固定于所述固定体上。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电源线连接。

进一步地,每一连接部开设有螺孔,所述螺孔用于与所述电源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的数量为四个。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金属条的两端分别通过螺丝固定于所述固定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金属条与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体包括绝缘体。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体开设有若干容置槽,若干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分别设置于若干所述容置槽内。

进一步地,若干所述容置槽平行开设于所述绝缘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供电电源线通过第一连接金属条供电,而第二连接金属条通过螺丝能够方便快捷地固定在固定体上,实现与第一连接金属条的连接,进而为负荷电器供电,能够使得配电装置的接线、安装更为快捷简单,有效提高了安装效率,且拓展性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配电装置的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配电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金属条的连接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绝缘体与第一连接金属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配电装置10,包括:固定体300、若干第一连接金属条100和至少两个第二连接金属条200,若干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100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体300上,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100的一端用于与电源线800连接,每一所述第二连接金属条200与一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100抵接,所述第二连接金属条200通过螺丝固定于所述固定体300上。

具体地,如图1所示,该固定体300用于固定第一连接金属条100,该固定体300具有绝缘性,这样,可以避免第一连接金属条100漏电,例如,该固定体300为绝缘盒,例如,该固定体300为安装箱,例如,该安装箱为绝缘箱,例如,该固定体300为配电绝缘盒,用于固定第一连接金属条100,并包覆于配电装置10外侧,以保护配电装置10,例如,该固定体300上开设有若干螺丝孔,该螺丝孔用于安装螺丝,这样,第二连接金属条200能够通过螺丝方便快捷地固定在固定体300上,从而实现与第一连接金属条100的连接。例如,该第一连接金属条100连接的电源线800为供电电源线800,该电源线800连接至供电电源,这样,第一连接金属条100则能够为连接在第一连接金属条100上的负荷供电,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金属条100通过螺丝701与供电电源线800连接。例如,该第一连接金属条100为铜条,例如,第二连接金属条200为铜条。铜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且具有很好的散热性,能够避免由于电量过大而引起的发热。

在具体应用中,如图2所示,该第二连接金属条200用于连接负荷电线900,例如,第二连接金属条200通过螺丝702与负荷电线900连接。这样,负荷电器通过负荷电线900即可与电源连接,从而实现了对负荷电器的供电。由于供电电源线800通过第一连接金属条100供电,而第二连接金属条200通过螺丝能够方便快捷地固定在固定体300上,实现与第一连接金属条100的连接,进而为负荷电器供电,能够使得配电装置10的接线、安装更为快捷简单,有效提高了安装效率,且由于第一连接金属条100为长条形,第二连接金属条200能够轻易地与其连接,并连接至第一连接金属条100的任一位置上,从而使得配电装置10的拓展性更高。

例如,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100为长条片状,所述第二连接金属条200为长条片状。为了实现与供电电源线800的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100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110,所述连接部110用于与所述电源线800连接。例如,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100包括金属条本体130和连接部110,例如,所述连接部110的宽度大于所述金属条本体130,这样,由于连接部110的宽度更大,使得供电电源线800更容易、更方便地与连接部110连接,例如,所述供电电源线800与所述连接部110缠绕连接,例如,所述供电电源线800与所述连接部110焊接。

为了使得供电电源线800方便地连接至连接部110,例如,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一连接部110开设有螺孔120,所述螺孔120用于与所述电源线800连接,例如,该电源线800穿设于所述螺孔120内,例如,该电源线800穿设于所述螺孔120内并通过螺丝固定于所述螺孔120内,这样,不仅使得电源线800方便、快捷的与连接部110连接,还使得电源线800与连接部110的连接更为稳固。为了更好地容纳电源线,例如,请再次参见图3,所述连接部110开设有容置腔,例如,该容置腔与所述螺孔120连通,这样,电源线一端能够穿过螺孔,容置于容置腔内,并通过螺丝拧入螺孔120内使得电源线固定在连接部110上,从而使得第一连接金属条100与电源线的连接更为稳固。

为了实现对负荷电器的供电,例如,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100的数量为四个。例如,四个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100中的一个用于连接中性线(零线),其余三个分别用于连接至三相电,例如,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100包括第一子金属条101、第二子金属条102、第三子金属条103和第四子金属条104,第一子金属条101连接至零线,第二子金属条102连接A相电源线800,第三子金属条103连接B相电源线800,第四子金属条104连接C相电源线800。

例如,请参见图2,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金属条200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100连接,例如,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金属条200分别与第一子金属条101和第四子金属条104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金属条200分别通过两条负荷线连接至同一负荷上,实现了对负荷的单相供电;又如,四个所述第二连接金属条200分别与四个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100连接,例如,四个所述第二连接金属条200分别与第一子金属条101、第二子金属条102、第三子金属条103和第四子金属条104连接,四个所述第二连接金属条200分别通过四条负荷线连接至同一负荷上,实现了对负荷的三相供电。

为了避免第二连接金属条200与多个第一连接金属条100连接产生短路,例如,第二连接金属条200设置有绝缘层,例如,第二连接金属条200的中部设置有绝缘层,这样,可以避免第二连接金属条200横跨多个第一连接金属条100时与多个连接金属条100产生连接进而短路。

为了更好地固定所述第二连接金属条20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连接金属条200的两端分别通过螺丝702固定于所述固定体300上,例如,所述第二连接金属条200的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100。这样,由于第二连接金属条200两端都被固定在固定体300上,且部分与第一连接金属条100抵接,不仅使得第二连接金属条200更为稳固,另一方面,实现了第二连接金属条200与第一连接金属条100的连接。例如,所述第二连接金属条200与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100垂直。这样,能够使得第二连接金属条200更为节省连接空间,使得第一连接金属条100的扩展性更佳。

为了避免第二连接金属条200漏电,例如,所述第二连接金属条200的外侧设置有绝缘保护壳500。

为了更好地固定第一连接金属条10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体300包括绝缘体400,例如,绝缘体400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体300上,例如,如图4所示,所述绝缘体400开设有若干容置槽401,若干所述第一连接金属条100分别设置于若干所述容置槽401内,例如,若干所述容置槽401平行开设于所述绝缘体400上。这样,一方面,对第一连接金属条100固定,另一方面,能够对第一连接金属条100外侧进行绝缘保护,避免第一连接金属条100漏电。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