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盒安装结构及其组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49968发布日期:2018-06-22 11:45阅读:6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装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盒安装结构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家装线路敷设,施工中过线盒和底盒首先进行放样定位,过线盒安装需精准定位,否则将出现过线盒不能匹配到底盒内。

这种施工顺序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现场需放样定位出每一根竖向过线盒的位置,施工较繁琐,施工进度较慢,成本高;二是工人在安装底盒时存在误差,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底盒安装结构及其组装方法,其克服了现有家装线路敷设施工中过线盒及底盒首先需放样定位的技术问题,实现了现场施工不需要对饰面板人工开孔,具有安装快捷,降低成本,缩短施工周期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底盒安装结构,包括安装在墙体上的过线盒、安装在所述墙体上饰面板和安装在所述饰面板的背侧上的底盒;

所述饰面板上具有饰面板开口,所述底盒具有底盒开口,在所述底盒开口上连接有插座面板,所述底盒位于所述饰面板开口的背侧,所述插座面板位于所述饰面板开口的正侧;

所述饰面板与所述墙体之间具有安装空间,所述过线盒和所述底盒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所述过线盒上具有至少一个线盒过线孔,所述底盒上具有至少一个底盒进线孔;

至少一个所述底盒进线孔与至少一个所述线盒过线孔通过布线软管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过线盒与所述墙体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层墙面找平层。

进一步地,在所述饰面板与所述墙体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层饰面板找平层,所述安装空间形成在所述墙体与所述饰面板找平层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布线软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直插接头,其中一端的所述直插接头插入在所述底盒进线孔中,另一端的所述直插接头插入在所述线盒过线孔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过线盒的至少一个所述线盒过线孔上连接有电工管,所述电工管上设置有连接接头,所述连接接头插入在所述线盒过线孔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墙体上还安装有线槽,所述电工管布置在所述线槽内;

所述线槽包括U型的线槽底壳和与所述线槽底壳一体成型的线槽盖板;

所述线槽底壳包括底壳底板和连接在所述底壳底板上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所述线槽盖板上具有连接侧边和扣合侧边,所述连接侧边和所述扣合侧边相对地布置在所述线槽盖板的两侧;

所述连接侧边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所述扣合侧边朝向所述第二侧板侧延伸;

其中,在所述第二侧板上面向所述线槽盖板的端部上设置有侧板卡钩,在所述线槽盖板上面向所述底壳底板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侧板卡钩配合的盖板卡槽;

所述侧板卡钩卡合在所述盖板卡槽内;

所述电工管布置在所述线槽底壳与所述线槽盖板之间的空间内。

进一步地,所述线槽通过线槽底座固定在所述墙体上;

所述线槽底座包括底座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底座底板的两侧的两块底座侧板;

在每块所述底座侧板的末端上分别向内延伸有侧板卡条;

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表面上分别形成有用于与所述侧板卡条配合的限位槽;

每个所述侧板卡条相应地卡合在一个所述限位槽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底壳底板上面对所述底座底板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底板凹槽;

在所述底座底板上面对所述底壳底板的表面上设置有底座底板凸台;

所述底座底板凸台卡合在所述底板凹槽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线槽内还设置有布线环,所述布线环上具有线环缺口;

所述布线环包括线环第一端和线环第二端,所述线环第一端位于所述线环第二端的上方;

所述线环缺口形成在所述线环第一端与所述线环第二端之间;

所述电工管布置在所述布线环内。

本发明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对前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底盒安装结构进行安装的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001:将过线盒安装在墙体上预定位置处;

S002:将布线软管的一端与线盒过线孔连接,将布线软管的另一端与底盒进线孔连接;

S003:将底盒安装在饰面板开口的背面;

S004:将插座面板扣合在底盒的底盒开口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饰面板预先开设饰面板开口,实现了施工时无需现场开孔,通过将过线盒与底盒之间采用布线软管连接,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过线盒和底盒的位置,从而在施工现场无需将过线盒及底盒首先进行放样定位,其安装快捷,节省人工,缩短了施工周期,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

本发明提供的底盒安装结构,在工厂工业化生产,在装修现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安装,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无需太多的施工时间,实现了快速施工,而且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比较脏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底盒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饰面板开口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过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插座底座的立体图;

图5为线槽与线槽底座配合在一起的立体图;

图6为线槽的断面图;

图7为线槽底座的立体图;

图8为在线槽内布置有布线环的示意图;

图9为布线环的立体图;

图10为布线环的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4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底盒安装结构,包括安装在墙体1上的过线盒3、安装在墙体1上饰面板2和安装在饰面板2的背侧上的底盒4。

饰面板2上具有饰面板开口21,底盒4具有底盒开口41,在底盒开口41上连接有插座面板42,底盒4位于饰面板开口21的背侧,插座面板42位于饰面板开口21的正侧。

饰面板2与墙体1之间具有安装空间12,过线盒3和底盒4位于安装空间12内。

过线盒3上具有至少一个线盒过线孔31,底盒4上具有至少一个底盒进线孔43。

至少一个底盒进线孔43与至少一个线盒过线孔31通过布线软管5连接。

本发明中饰面板2的背面是指安装时面对墙体的一面,饰面板2的正面为使用时面对室内的一面。

过线盒3为用于安装在墙体上过线用的盒体,其可以将各处的线束收集转接。

底盒4为插座底盒或开关底盒,其一般安装在墙体或饰面板的背面用于连接线束,然后在底盒4的底盒开口41上安装插座面板42或开关面板,实现电路控制。

底盒开口41与饰面板开口21对齐,方便接线及安装插座面板42。

如图4所示,在底盒4上设置有多个底盒进线孔43,用于不同方向的线束进入底盒内进行电路连接。

多个底盒进线孔43分布在底盒4的侧壁和底板上。

如图3所示,过线盒3具有多个线盒过线孔31,用于汇集不同方向的线束,然后将汇集后线束转接至其它位置,例如插座底座4。

为了方便过线盒3与底盒4之间进行连接,无需将过线盒及底盒先进行放样定位,在至少一个线盒过线孔31与至少一个底盒进线孔43之间连接有布线软管5,布线软管5用于线束穿过,其可以为螺纹软管或PVC管或阻燃波纹管。

布线软管5使得过线盒3与底盒4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软连接,可以根据需要调节位置,无需提前对底盒4和过线盒3进行放样定位。

饰面板2上的饰面板开口21在工厂提前预制,将过线盒3安装到墙面上,将布线软管5与过线盒3的线盒过线孔31进行组装,电源线从布线软管5内穿过,再从布线软管5内引出并预留20%的线,再将电源线穿过底盒进线孔43,再将布线软管5安装在底盒进线孔43上,最后将插座4的底盒开口41与饰面板开口21对齐,并将底盒2通过角码固定在饰面板2的背面,然后将插座面板42扣在底盒开口41上,完成安装。整个施工过程不需要将过线盒及底盒首先进行放样定位,安装快捷,节省人工,大大缩短施工周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式施工,噪音小,污染小,经济环保;现场不需要人工开孔,避免工人手工开孔施工存在误差,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较佳地,如图1所示,在过线盒3与墙体1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层墙面找平层11,其可以为混凝土层也可以为木板层,用于对墙面找平,方便安装过线盒3和其它零部件,并方便在墙面上平整布线。

较佳地,如图1所示,在饰面板2与墙体1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层饰面板找平层22,安装空间12形成在墙体1与饰面板找平层22之间。面板找平层22为木板层,其用于对墙面找平,利于平整的安装饰面板2。

饰面板2为用于对室内进行装饰的板,其上面可以刻有花纹、图案等装修样式。

较佳地,如图1所示,布线软管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直插接头51,其中一端的直插接头51插入在底盒进线孔43中,另一端的直插接头51插入在线盒过线孔31内,方便布线软管5的连接和布线。直插接头51为直接插入指定为孔中就可固定,还可以从该孔中拔出的插头,

较佳地,如图1所示,在过线盒3的至少一个线盒过线孔31上连接有电工管6,电工管6上设置有连接接头61,连接接头61插入在线盒过线孔31内。电工管6为用于布线的管,其可以对内部的线束起到保护作用。连接接头61可以采用直插接头51的结构,方便组装。

较佳地,如图5-6所示,在墙体1上还安装有线槽7,电工管6布置在线槽7内。

线槽7包括U型的线槽底壳71和与线槽底壳71一体成型的线槽盖板72。

线槽底壳71包括底壳底板710和连接在底壳底板710上的第一侧板711和第二侧板712。

线槽盖板72上具有连接侧边721和扣合侧边722,连接侧边721和扣合侧边722相对地布置在线槽盖板72的两侧。

连接侧边721与第一侧板711连接,扣合侧边722朝向第二侧板712侧延伸。

其中,在第二侧板712上面向线槽盖板72的端部上设置有侧板卡钩713,在线槽盖板72上面向底壳底板710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侧板卡钩712配合的盖板卡槽723。

侧板卡钩713卡合在盖板卡槽723内,电工管6布置在线槽底壳71与线槽盖板72之间的空间内。

连接侧边721与第一侧板711连接一体成型。

通过将线槽底壳71与线槽盖板72一体成型,提高了结构强度。通过在线槽盖板72上面向底壳底板710的一侧设置盖板卡槽723,在第二侧板712上设置侧板卡钩713,扣合时,将侧板卡钩713卡合在盖板卡槽723内即可实现组装,安装过程省时省力,效率高,布线整齐一致,铺设质量好,尤其用于吊顶布线时不会出现线缆脱出现象。

线槽7可通过紧固件安装在墙体1上。

优选地,如图6所示,在盖板卡槽723的槽壁724上还设置有槽壁卡钩725,侧板卡钩713与槽壁卡钩725卡持在一起,提高了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较佳地,如图5-7所示,线槽7通过线槽底座8固定在墙体1上。

线槽底座8包括底座底板81和设置在底座底板81的两侧的两块底座侧板82。

在每块底座侧板82的末端上分别向内延伸有侧板卡条83。

在第一侧板711和第二侧板712的外侧表面上分别形成有用于与侧板卡条83配合的限位槽717。

每个侧板卡条83相应地卡合在一个限位槽717内。

该处所指的向内为朝向U型的线槽底座8的中间的方向。

组装时,线槽底座8的两块底座侧板82上的侧板卡条83分别卡入限位槽717内,使得线槽7紧固在线槽底座8上。

较佳地,如图6-7所示,在底壳底板710上面对底座底板81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底板凹槽714。

在底座底板81上面对底壳底板710的表面上设置有底座底板凸台84,底座底板凸台84卡合在底板凹槽714内。

组装时,线槽底座8中的底座底板凸台84卡合在底板凹槽714中,用于对线槽7进行定位,方便安装,并且提高了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底座底板凸台84既可提高线槽底座8的整体强度,又可以提高线槽底座8底面的平整度,确保线槽底座8平贴固定在墙体表面上,确保弹性线槽整齐牢固地固定在墙体表面上。

较佳地,如图8-10所示,在线槽7内还设置有布线环73,布线环73上具有线环缺口731。

布线环73包括线环第一端732和线环第二端733,线环第一端732位于线环第二端733的上方。

线环缺口731形成在线环第一端732与线环第二端733之间,电工管6布置在布线环73内。

如此设置,使得线环第一端732可以盖住线环缺口731,避免电工管6从线环缺口731脱出。

布线时,将电工管6从线环缺口731压入布线环73中,布线环73一方面可以对电工管6及其内部的线缆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电工管6从线槽7中脱出。

布线环73为弹性布线环,其具有弹性形变能力,便于将电工管6经线环缺口731压入布线环73内或从布线环73内拉出,方便布线。

优选地,线环第二端733与线环第一端732保持接触,可以更好地起到防止电工管6从线环缺口731脱出的效果。

较佳地,在线槽底壳71和线槽盖板72之间设置有多个布线环73。

在沿着线槽底壳71的长度方向上,多个布线环73相互间隔设置,可以避免在电工管6及线缆很长时会发生弯折的情形,提高了布线质量。

较佳地,如图6和图8-10所示,在底壳底板710上面对线槽盖板72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底壳底板凸台715,在布线环73上面对底壳底板710侧的表面上设置线环凹槽734。底壳底板凸台715卡合在线环凹槽734内。

通过设置底壳底板凸台715可以提高底壳底板710的结构强度,其还用于对布线环73进行定位安装。

组装时,将底壳底板凸台715卡合在线环凹槽734内,可以对布线环进行横向定位,提高了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较佳地,如图6和图8-10所示,在第一侧板711和第二侧板712的内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侧板限位部716,在布线环73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线环台阶部735,线环台阶部735与侧板限位部716接触。

在将布线环73装入线槽7中时,线环台阶部735与侧板限位部716接触,通过侧板限位部716实现对布线环73的纵向定位,提高了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对前述的底盒安装结构进行安装的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001:将过线盒3安装在墙体1上预定位置处。

S002:将布线软管5的一端与线盒过线孔31连接,将布线软管5的另一端与底盒进线孔43连接。

S003:将底盒4安装在饰面板开口11的背面。

S004:将插座面板42扣合在底盒4的底盒开口41上。

也即是,饰面板2上的饰面板开口21在工厂提前预制,将过线盒3安装到墙面上,将布线软管5与过线盒3的线盒过线孔31进行组装,电源线从布线软管5内穿过,再从布线软管5内引出并预留20%的线,再将电源线穿过底盒进线孔43,再将布线软管5安装在底盒进线孔43上,最后将插座4的底盒开口41与饰面板开口21对齐,并将底盒2通过角码固定在饰面板2的背面,然后将插座面板42扣在底盒开口41上,完成安装。整个施工过程不需要将过线盒及底盒首先进行放样定位,安装快捷,节省人工,大大缩短施工周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式施工,噪音小,污染小,经济环保;现场不需要人工开孔,避免工人手工开孔施工存在误差,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发明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