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热交换式变电工程变电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21787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热交换式变电工程变电室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电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冷热交换式变电工程变电室。



背景技术:

带有低压负荷的室内配电场所称为配电室,主要为低压用户配送电能,设有中压进线(可有少量出线)、配电变压器和低压配电装置。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设备的设施,分为高压配电室和低压配电室。高压配电室一般指6kV-10kV高压开关室;低压配电室一般指10kV或35kV站用变出线的400V配电室。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更多的使用小型配电室,减小了占地面积和建造成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日常的电器使用过程中,外部温度会影响电器的使用效果,对于配电箱来说也不例外,外部温度的变化不仅会影响配电箱的使用效果,还会影响配电箱的使用寿命。变电室在常温状况下使用是最好的状况,但是温度的变化不由人的控制。比如在夏季,变电室作为电力设备在使用时本身是会产生温度的,而且外部的环境温度也相对较高,这两者共同作用下,变电室内部温度就会迅速提升,这样内部的电子元件就会受到损害。如果是在户外有阳光的照射,温度上升会更快。温度的迅速上升除了影响使用效果,还极有可能会导致配电箱出现使用故障。高温会导致变电室运行受影响,低温也不例外。目前大多数小型配电室都针对高温进行了处理,使温度不会过高,减小了电子元器件的损伤的不利影响,但没有解决低温对配电室的影响,在北方等天气较严寒的地区,配电室长期在低温下工作,也同样会损伤电子元器件,而只有配电室在常温下工作时,其效果和性能才能达到最佳,而传统的配电室仅仅能对配电室进行降温,无法使内部温度达到常温的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热交换式变电工程变电室,具备可通过冷热交换调节内部温度到常温的优点,使配电室能够适用于多种地区和多种天气情况,解决了只有配电室在常温下工作时,其效果和性能才能达到最佳,而传统的配电室仅仅能对配电室进行降温,无法使内部温度达到常温的范围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冷热交换式变电工程变电室,包括变电室本体、测温装置和冷却装置,所述测温装置固定安装在变电室本体内壁的中部,所述冷却装置固定安装在变电室本体的顶部,所述变电室本体腔内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加热装置。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装置外箱,加热装置外箱的底部与变电室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加热装置外箱的底部开设有进气口,且进气口的入口连通变电室本体的底部,所述加热装置外箱腔内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风机,所述加热装置外箱腔内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加热网,所述风机腔内靠近其顶部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控温窗,所述加热装置外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尘网罩。

所述控温窗包括主动隔热栅片和转轴,主动隔热栅片正面和背面均通过转轴与加热装置外箱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主动隔热栅片正面转动连接有两个传动杆,两个传动杆同时转动连接被动隔热栅片,主动隔热栅片正面的转轴表面传动连接有皮带,所述皮带的一端传动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21腔内的内壁。

优选的,所述加热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加热装置分别固定安装在变电室本体底部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主动隔热栅片和被动隔热栅片的两侧均设有密封片。

优选的,所述被动隔热栅片的数量为六个,且六个被动隔热栅片之间均通过密封片配合密封。

优选的,所述传动杆的数量为十四个,且每两个传动杆对应连接两个主动隔热栅片或被动隔热栅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加热装置,达到了可通过冷热交换调节内部温度到常温的优点,使配电室能够适用于多种地区和多种天气情况,解决了只有配电室在常温下工作时,其效果和性能才能达到最佳,而传统的配电室仅仅能对配电室进行降温,无法使内部温度达到常温的范围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加热装置外箱,使内部结构被封装起来,防止内部加热后的余温对配电室产生不利影响,通过设置风机,向上吹出气流,使内部加热的空气能被吹到配电箱内部,与冷却装置进行冷热互换与补偿,从而使内部温度达到最适合配电室工作的程度,通过设置固定框和加热网,加热附近的空气,使风机吹出温度较高的气流,从而弥补温度过低的状况,通过设置控温窗,能够方便的开闭,防止内部余温对外界产生影响,同时使冷热互换与补偿更加快速准确,通过设置防尘网罩,防止灰尘落入,通过设置主动隔热栅片,使温度向上的余温能够被很好的拦截,通过设置传动杆、转轴、皮带和电机,使多个主动隔热栅片和被动隔热栅片能够同时被传动开闭,通过上述等结构之间的配合,达到了可通过冷热交换调节内部温度到常温的优点,使配电室能够适用于多种地区和多种天气情况,使用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局部视图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控温窗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变电室本体、2加热装置、21加热装置外箱、22风机、23固定框、24加热网、25控温窗、251主动隔热栅片、252传动杆、253转轴、254皮带、255电机、256被动隔热栅片、26防尘网罩、3测温装置、4冷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冷热交换式变电工程变电室,包括变电室本体1、测温装置3和冷却装置4,变电室本体1的内部安装电子元器件等电气装置,使这些装置得到保护,使用寿命更长,测温装置3固定安装在变电室本体1内壁的中部,对变电室本体1内部的温度进行测量,通过仪表或数显表等方式反馈,冷却装置4固定安装在变电室本体1的顶部,冷却装置4可使变电室本体1内部的温度降低,从而防止温度过高而导致的对变电室本体1内部的电气装置带来的不利,变电室本体1腔内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加热装置2,加热装置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加热装置2分别固定安装在变电室本体1底部的两侧,加热装置2可使1内部的温度上升,通过设置加热装置2,配合冷却装置4,达到了可通过冷热交换调节内部温度到常温的优点,使配电室能够适用于多种地区和多种天气情况,解决了北方等天气较严寒的地区,配电室长期在低温下工作,也同样会损伤电子元器件,使得配电室不能适应于多种地区的问题。

加热装置2包括加热装置外箱21,加热装置外箱21的底部与变电室本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加热装置外箱21的底部开设有进气口,且进气口的入口连通变电室本体1的底部,使空气流通,同时防止加热装置2内部余温对变电室本体1造成影响,通过设置加热装置外箱21,使内部结构被封装起来,防止内部加热后的余温对配电室产生不利影响,加热装置外箱21腔内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风机22,通过设置风机22,向上吹出气流,使内部加热的空气能被吹到配电箱内部,与冷却装置4进行冷热互换与补偿,从而使内部温度达到最适合配电室工作的程度,加热装置外箱21腔内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框23,固定框23对加热网24进行固定,同时为固定框23提供接线端,使加热网24工作更加稳定,固定框2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加热网24,加热网24为S形的电热丝首位绕成,加热周围空气,使加热量更大,加热效果更好,通过设置固定框23和加热网24,加热附近的空气,使风机22吹出温度较高的气流,从而弥补温度过低的状况,风机22腔内靠近其顶部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控温窗25,控温窗25可旋转,对应的是开闭的状态,通过设置控温窗25,能够方便的开闭,防止内部余温对外界产生影响,同时使冷热互换与补偿更加快速准确,加热装置外箱2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尘网罩26,通过设置防尘网罩26,防止灰尘落入。

控温窗25包括主动隔热栅片251和转轴253,主动隔热栅片251正面和背面均通过转轴253与加热装置外箱21的内壁转动连接,主动隔热栅片251正面转动连接有两个传动杆252,两个传动杆252同时转动连接被动隔热栅片256,主动隔热栅片251和被动隔热栅片256的两侧均设有密封片,相邻的两个主动隔热栅片251或被动隔热栅片256之间可通过密封片连接而达到密封的效果,被动隔热栅片256的数量为六个,且六个被动隔热栅片256之间均通过密封片配合密封,使主动隔热栅片251和被动隔热栅片256组合形成一个平面,从而防止加热装置2内部的余温大量的导入变电室本体1造成影响,传动杆252的数量为十四个,且每两个传动杆252对应连接两个主动隔热栅片251或被动隔热栅片256,传动杆252使各个被动隔热栅片256之间能够传动,从而方便的控制主动隔热栅片251和被动隔热栅片256形成的面的开闭,主动隔热栅片251正面的转轴253表面传动连接有皮带254,皮带254为主动隔热栅片251的开闭传导动力,皮带254的一端传动连接有电机255,电机255固定安装在21腔内的内壁,电机255为皮带254提供动力,通过设置主动隔热栅片251和被动隔热栅片256,使温度向上的余温能够被很好的拦截,通过设置传动杆252、转轴253、皮带254和电机255,电机255由外部电源供电,使主动隔热栅片251和多个被动隔热栅片256能够同时被传动开闭,通过上述等结构之间的配合,达到了可通过冷热交换调节内部温度到常温的优点,使配电室能够适用于多种地区和多种天气情况,使用效果更好。

工作原理:该冷热交换式变电工程变电室,可通过加热装置2和冷却装置4进行冷热交换和互补来控制配电室内部温度,使之达到适合配电室1内部电子元器件工作的常温,提高了配电室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