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6583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光伏组件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光伏组件系统。



背景技术:

太阳能光伏组件通常有一个接线盒,用于将层压为光伏板的串联电池片的输出连接到电缆。该接线盒通常安装在光伏组件的背面,有两根直流输出电缆。现在也出现了在接线盒中加入电子设备的情况,用于组件性能监测、通信、安全保护功能、防盗等功能。将逆变器设置在光伏组件中,能够使每个组件的性能最大化,实现每个组件的监控,大大提高系统的发电性能,简化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运维。

然而,在目前的光伏组件中,逆变器通常为独立的设备,通过直流电缆和接线盒底座连接。与现有的集成在接线盒底座内的电子设备相比,独立存在的逆变器尺寸较大,发热较为严重,与接线盒底座连接后,造成接线盒底座尺寸过大,并使得盒体内部温度过高,从而影响逆变器的可靠性和组件的使用性能。此外,过大的接线盒安装在光伏组件的背板上,会影响该区域电池片的散热,造成光伏组件的使用性能下降,严重时会产生热斑,造成使用风险。

综上所述,如何对现有光伏组件系统进行改进,以提高光伏组件的散热效果及使用安全性,并提高其使用性能,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伏组件系统,以提高光伏组件的散热效果及使用安全性,并提高其使用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伏组件系统,包括设置在光伏组件的光伏板上的接线盒及设置在所述接线盒底座上的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包括第一腔体部和第二腔体部,且所述第一腔体部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二腔体部位于所述底座外部,且与所述光伏板之间具有间距。

优选的,所述逆变器包括两个所述第二腔体部,且所述第一腔体部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腔体部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腔体部与所述第二腔体部之间设置有安装间隙,以将所述第一腔体部与所述底座安装。

优选的,所述第二腔体部内设置有散热装置。

优选的,所述底座外周设置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腔体部外周设置有第二卡扣,且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扣配合卡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腔体部与所述底座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开口,以便于接线。

优选的,所述底座内设置有焊带固定端子和底座输出端子。

优选的,还包括旁路二极管,且所述旁路二极管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或所述第一腔体部中。

优选的,所述底座粘接在所述光伏板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组件系统,光伏组件的光伏板上设置了接线盒,接线盒的底座上设置了逆变器,且逆变器的第一腔体部与底座连接,第二腔体部位于底座外部。此时逆变器只有第一腔体部的散热是在底座中的,第二腔体部的散热是在底座外部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逆变器散热对接线盒的影响,进而降低了散热对光伏板的影响,提高了光伏组件的使用性能。此外,第二腔体部与光伏板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能够进一步增大逆变器的对外散热面积,从而避免了接线盒内部温度过高,也降低了散热对光伏板的影响,同时避免了热斑的产生,提高了光伏组件系统的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系统中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系统中接线盒底座与逆变器集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系统中接线盒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系统中逆变器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系统中接线盒底座与逆变器卡接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系统中接线盒底座与逆变器集成的结构示意图。

上图1-图7中:

1为光伏组件、2为光伏板、3为接线盒、31为底座、311为开口、32为上盖、33为旁路二极管、34为焊带固定端子、35为底座输出端子、36为密封圈、37为第一卡扣、38为第二卡扣、4为逆变器、41为第一腔体部、42为第二腔体部、5为直流输出电缆、6为交流输出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系统,包括设置在光伏组件1的光伏板2上的接线盒3及设置在接线盒3底座31上的逆变器4,逆变器4包括第一腔体部41和第二腔体部42,且第一腔体部41与底座31连接,第二腔体部42位于底座31外部,且与光伏板2之间具有间距。使用时,逆变器4只有第一腔体部41在底座31上产生热量,第二腔体部42产生的热量则在底座31外,因此使得逆变器4对外散热的面积增大了,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逆变器4发热对接线盒3的影响。此外,第二腔体部42与光伏板2之间还设置有间距,进一步提高了对外散热的效率,进而对接线盒3和光伏板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其产生热斑而带来使用风险。

上述逆变器4包括两个第二腔体部42,且第一腔体部41位于两个第二腔体部42之间,如图5所示。此外,第一腔体部41与第二腔体部42之间设置有安装间隙,以使第一腔体部41能够通过安装间隙与底座31更好的安装。

在本申请中,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逆变器4发热对接线盒3的影响,从而避免光伏板2的散热及使用性能受影响,优选的将散热装置设置在第二腔体部42内,以减少在接线盒3的底座31内的第一腔体部41的发热,降低第一腔体部41的温度,从而提高逆变器4使用的可靠性,并减少对光伏组件1性能的影响。具体的,当设置两个第二腔体部42时,可在两个第二腔体部42内均设置散热装置,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提高光伏组件1的使用性能。

上述底座31与第一腔体部41连接时,优选为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底座31外周设置有第一卡扣37,第一腔体部41外周设置有第二卡扣38,且第一卡扣37与第二卡扣38配合卡接,如图3所示,图6提供了一种卡扣连接中卡扣的具体形式,当然,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选择其余可拆卸连接的形式来进行安装,并不局限于图6所给出的卡扣连接形式。

将底座31与第一腔体部41可拆卸连接,主要是为了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方便的拆装逆变器4,在无需逆变器4的情况下,底座31与上盖32配合安装,且安装形式与底座31和第一腔体部41安装的形式相同,具体如图2所示。这是为了使上盖32和第一腔体部41能够快速的进行更换,使用上盖32时,上盖32上通常连接两个直流输出电缆5,如图2所示;使用逆变器4时,逆变器4上通常连接一个交流输出电缆6,如图3所示。

为了使底座31和第一腔体部41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还可在第一腔体部41与底座31之间设置密封圈36。

本申请中,为了方便走线,底座31上设置有开口311。此外,底座31内还设置有焊带固定端子34和底座输出端子35。导电焊带能够穿过开口311进入底座31,固定在焊带固定端子34上,焊带固定端子34和底座输出端子35是连接且导通的。

此外,还包括旁路二极管33,旁路二极管33可以设置在底座31上,或第一腔体部41中,或者在上盖32上,具体安装位置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本申请图4中所示的结构是将旁路二极管33设置在底座31上。

作为优选方案,底座31粘接在光伏板2上。具体的,在底座31的地面涂胶,使其与光伏板2粘紧。

当底座31设置为图7中的结构时,也可以与本申请中的逆变器4连接设置,从而实现降低散热、保护接线盒3和光伏板2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系统,光伏组件1的光伏板2上设置了接线盒3,接线盒3的底座31上设置了逆变器4,且逆变器4的第一腔体部41与底座31连接,第二腔体部42位于底座31外部。此时逆变器4只有第一腔体部41的散热是在底座31中的,第二腔体部42的散热是在底座31外部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逆变器4散热对接线盒3的影响,进而降低了散热对光伏板2的影响,提高了光伏组件1的使用性能。此外,第二腔体部42与光伏板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能够进一步增大逆变器4的对外散热面积,从而避免了接线盒3内部温度过高,也降低了散热对光伏板2的影响,同时避免了热斑的产生,提高了光伏组件系统的使用安全性。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之间采用递进的形式进行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均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的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