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保护自恢复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39283阅读:1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电池保护自恢复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电池保护自恢复电路。



背景技术:

常规动力锂电池保护板在使用的方案一般有单节联级方案、集成IC方案和软硬件结合方案。关于动力电池保护板短路或过流保护后恢复导通的问题,这些方案除了其使用的IC本身有自动恢复的功能外,都是需要手动将P-和 B-短接或者对电池组充电后保护板才能恢复,这对于出现异常操作或误操作而导致电池保护板短路或过流保护的使用电池组的产品或设备来说是很麻烦的,保护板保护后需要拆开电池组外壳用一根导线将P-和B-短接一下来使用保护板恢复导通,但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用充电器来充电恢复是唯一的办法了,但需要随身携带一个很重的充电器以备不时之需。

如图1所示,B1到B+(B10即为B+)为十节锂电池组,B+为整个电池组正极,P+和C+分别为放电正极、充电正极,这里保护板为负极保护,所以三个正级都是直接接在一起的。B-为电池组负极,P-为放电负极,C-为充电负极。当锂电池组电压正常时(未发生过充过放过流等任何保护),B+与P-短接在一起时就发生短路,保护板上的功率MOS管就会断开连接以保护锂电池组。当B+与P-断开后,单节级联的保护板不会自动恢复功率MOS管的连接,部分集成IC也没有这个功能。

动力锂电池保护板电路原始设计阻止了保护板短路或过流保护后自动恢复,这样设计是为了保护板的稳定性,所以不能去除此功能,需要将B-与P- 短接一下解除保护板保护并断开才能恢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动力电池组由于保护电路起作用,后需要恢复原来供电时,不能自动恢复的不足,提供一种动力电池保护自恢复电路。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其实用新型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力电池保护自恢复电路,包括动力电池保护板,所述的动力电池保护板包括中,包括电池组正极B+,放电正极P+和充电正极C+,电池组负极B-,放电负极P-,充电负极C-;还包括自恢复电路,所述的自恢复电路包括三极管Q1、三极管 Q2、电阻R4、电阻R2、电阻R3;放电负极P-通过电阻R4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电池组负极B-,三极管Q1的基极接工作电源的输出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工作电源的输出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电池组负极B-,放电负极P-经过电阻R2接到三极管Q2的基极上,在三极管 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电阻R3。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自恢复电路,可以自动恢复功率MOS管的连接。

进一步的,上述的动力电池保护自恢复电路中:还包括二极管D1和电阻 R1;动力电池保护板上的高电平有效的过放信号接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 D1的阴极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2的基极。在工作电源的输出端接入到三极管Q1的基极和三极管Q2的集电极时,还设置有限流电阻R5。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目前一种典型的动力电池自保护板示意图。

图2是可以增加到如图1中的自恢复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是在如图1所示的现有的动力锂电池保护板上加入如图2所示的自恢复电路形成的动力锂电池保护的自恢复电路。

在如图1所示的动力锂电池保护电路中,具有池组正极B+,放电正极P+ 和充电正极C+,电池组负极B-,放电负极P-,充电负极C-,将如图2所示的自恢复电路加入到动力锂电池保护电路中的放电负极P-和电池组负极B-之间。如图2所示,该电路由两个三极管加上电阻组成。

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接放电负极P-,发射极接电池组负极B-,在三极管Q1的基极上接一个高电平,保证三极管Q1导通,这个高电平由电路板本身的工作电压提供,电路板的工作电压一般就是电路板上的工作电源提供,3至5VDC。在这时还设置一个限流电阻R5,电阻R5的一端接工作电源的输出端,另一端分别接三极管Q1的基极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2 的发射极接电池组负极B-,基极通过电阻R2接放电负极P-,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设置电阻R3。在三极管Q2的基极还通过电阻R1接二极管D1 的阴极,二极管D1的阳极接动力电池保护板上的高电平有效的过放信号。

如图1所示,B1到B+(B10即为B+)为十节锂电池组,B+为整个电池组正极,P+和C+分别为放电正极、充电正极,此保护板为负极保护,所以三个正级都是直接接在一起的。B-为电池组负极,P-为放电负极,C-为充电负极。当锂电池组电压正常时,B+与P-短接在一起时就发生短路,保护板上的功率 MOS管就会断开连接以保护锂电池组。当B+与P-断开后,单节级联的保护板不会自动恢复功率MOS管的连接,部分集成IC也没有这个功能。加上图 2所示的电路后,这个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电池组负极B-与放电负极P-加入如图2所示的自恢复电路,将电池组负极B-与放电负极P-通过电阻R4、三极管Q1连接在一起,正常情况下,工作电源输出正极VCC通过电阻R5加在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一直处于导通状态,即电池组负极B-与放电负极P-通过R4产生弱连接。电池组负极 B-与放电负极P-之间在保护板上是通过采样功率电阻和MOS管连接的,当电池组发生短路或过流时,由于瞬间电流很大的原因放电负极P-会对电池组负极B-产生一定的电压差,此电压通过电阻R2、电阻R3分压后作用在三极管 Q2的基极,也就是说在发生短路或过流时,三极管Q2会瞬间导通,将三极管Q1的基极电压拉到地,三极管Q1截止,电池组负极B-与放电负极P-断开连接,以确保保护板的短路和过流功能正常工作。当短路或过流结束后,大电流消失,电池组负极B-与放电负极P-的电压差不再存在,三极管Q2截止, VCC通过电阻R5又作用在二极管Q1的基极,电池组负极B-与放电负极P- 通过R4恢复弱连接,保护板也恢复保护,打开上面的功率MOS管接通电池组负极B-与放电负极P-。

由于电池组负极B-与放电负极P-通过R4长期连接,在动力锂电池组过放保护后(即电池组负极B-与放电负极P-在保护板上已经断开功率MOS管连接),如果放电负极P-后面仍然接了负载,那么电池组仍会通过R4产生微小的电流持续放电,即使电流微小,但几个月的时间就可将锂电池电量全部放完甚至放至0V电压。为防止这种情况,在实现了上述功能的基础上,加上了二极管D1和电阻R1两个元器件连接过放信号。当过放保护后,保护板的过放信号通过二极管D1、电阻R1将三极管Q2导通,三极管Q1截止,也就完全断开了电池组负极B-与放电负极P-的连接,锂电池组也不会再通过此电路放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