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39284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路领域,尤其涉及电力保护系统的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因为电力系统发电机出口处的电压、电流以及电压与电流的夹角Ф始终稳定在额定数值时,发电机的效率最高且电力系统能保持稳定的工作,不会遭到破坏甚至瓦解。当电力系统出现意外短路后,线路上电流很大会造成输电线路、变压器等的绝缘老化。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电路,能够在发电机出口端的电压、电流以及Φ一旦变化,本电路中的电力电子器件就能迅速检查到并调节使电压、电流以及夹角Ф达到额定值,包括短路电流也能迅速降低,而且能记录并反映系统不正常运行的状态,和短路时短路电流的大小,进而使继电器动作切除故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电路,包括串联设置在电源和负载之间的四组相同的控制电路;每组所述控制电路均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共四个晶闸管,其中第一晶闸管与一电容串联,第二晶闸管与一电感串联,第三晶闸管与一电阻串联。

所述第四晶闸管导通时,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晶闸管均处于断开状态。

所述第四晶闸管断开时,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晶闸管均处于导通状态。

每组所述的第四晶闸管依次从导通状态到断开状态。

所述电容为100mF,电感为100mH,电阻为100Ω,晶闸管为2N1595。

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在电源与负载之间的四组控制电路,每组中的第四晶闸管均处于导通时,电力系统处于正常状态。当电力系统稳定器装置收到电流增大的信号后,每组的第四晶闸管依次从导通状态到断开状态,随着每组第四晶闸管的依次断开,其他晶闸管的依次导通,使得短路电流依次有所减少,直到导线电流下降到预设的电流,发电机出口处电压、电流、夹角Ф恢复额定值;每组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晶闸管有多少个导通就能说明短路电流有多大,进而将该信号传递给继电器,让继电器动作跳闸,切除电力系统故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路,包括串联设置在电源和负载之间的四组相同的控制电路;每组所述控制电路均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共四个晶闸管,其中第一晶闸管与一电容串联,第二晶闸管与一电感串联,第三晶闸管与一电阻串联。

所述第四晶闸管导通时,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晶闸管均处于断开状态。

所述第四晶闸管断开时,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晶闸管均处于导通状态。

每组所述的第四晶闸管依次从导通状态到断开状态。

所述电容为100mF,电感为100mH,电阻为100Ω,晶闸管为2N1595。

采用本电路的电力系统保护器装置的作用是在发电机出口端的电压、电流以及Φ一旦变化,该装置中的电力电子器件就能迅速检查到并调节使电压、电流以及夹角Ф达到额定值,包括短路电流也能迅速降低,而且能记录并反映系统不正常运行的状态,和短路时短路电流的大小,进而使继电器动作切除故障该装置。

原理电路图如图1所示,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图1中每组的第四晶闸管全部导通,此时电源V1与负载V2间相当于通过导线连接。在电力系统发生短路后,该装置检测到导线电流增大后,给该电力系统稳定器信号,然后该电力系统稳定器装置中如图1所示每组中的第三、第二和第一共三排晶闸管从左向右依次导通,最下端晶闸管依次断开。具体过程为,如图1中的元器件所示,开始时第一晶闸管:D1、D5、………、D9、D13为导通状态,其他晶闸管:D2、D3、D4、D6、D7、D8、………D10、D11、D12、D14、D15、D16为关断状态,电力系统稳定器装置收到电流增大的信号后,晶闸管D2导通且晶闸管D3或D4导通、然后晶闸管D1断开,此时一个100Ω电阻接入系统以及100mH电感或100mF电容接到系统中,短路电流有所减少;紧接着晶闸管D6导通且晶闸管D7或D8导通、然后晶闸管D5断开,此时又一个100Ω电阻接入系统以及100mH电感或100mF电容接到系统中,短路电流又有所减少;紧接着晶闸管D10导通且晶闸管D11或D12导通、然后晶闸管D9断开,此时又有一个100Ω电阻接入系统以及100mH电感或100mF电容接到系统中,短路电流又有所减少,依次类推直到导线电流下降到预设的电流,发电机出口处电压、电流、夹角Ф恢复额定值。此时,有图1电路图中每组第三、第二和第一的三排晶闸管有多少个导通就能说明短路电流有多大,进而将该信号传递给继电器,让继电器动作跳闸,切除电力系统故障。电力系统有波动时,该电力系统稳定器的动作原理与电力系统短路时相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