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外配电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2537发布日期:2018-11-27 23:11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配电箱,尤其涉及一种室外配电箱。



背景技术:

室外配电箱设置在室外,用于按照要求将各种电气设备如开关设备、测量仪表和辅助设备等组装在金属箱中,正常运行时,通过手动或自动开关接通或分断电路;故障或者不运行时通过保护电器切断电路或报警。但是现有配电箱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内部电气设备的散热影响,配电箱内的温度会升高,从而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进行,降低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室外配电箱。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室外配电箱,包括冷却箱体、配电箱体以及与所述配电箱体连接的配电箱门,所述冷却箱体设有一个开口侧,所述开口侧与所述配电箱体密封连接,所述冷却箱体的内底壁低于所述配电箱体的外底壁,所述冷却箱体的内顶壁固定有控制器和电磁铁,所述冷却箱体内设置有铁块,所述配电箱体的内侧壁固定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电磁铁、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一种室外配电箱进一步包括所述冷却箱体的内侧壁固定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一种室外配电箱进一步包括还设置有储水槽,所述储水槽与所述冷却箱体之间连接有水管,所述水管上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一种室外配电箱进一步包括所述水管内设置有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一种室外配电箱进一步包括所述铁块呈长条状。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一种室外配电箱进一步包括所述配电箱体的内侧壁设置有绝缘层。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一种室外配电箱进一步包括所述配电箱体的外侧壁设置有油漆层。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当不需要散热时配电箱体不会浸润在水内,使得配电箱体加工后便于达到防水等级,易于加工制造,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不会对配电箱体造成腐蚀,延长配电箱体的使用寿命,当温度高时通过铁块掉入水中使得冷却箱体内的水位升高对配电箱体快速散热,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2、冷却箱体,4、配电箱体,6、配电箱门,8、开口侧,10、控制器,12、电磁铁,14、铁块,16、温度传感器,18、液位传感器,20、储水槽,22、水管,24、水泵,26、过滤网,28、油漆层。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一种室外配电箱,包括冷却箱体2、配电箱体4以及与配电箱体4连接的配电箱门6,冷却箱体2设有一个开口侧8,开口侧8与配电箱体4密封连接,冷却箱体2的内底壁低于配电箱体4的外底壁,冷却箱体2内存储的水在不需要冷却时不会浸润配电箱体4,使得配电箱体4加工后便于达到防水等级,易于加工制造,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不会对配电箱体4造成腐蚀,延长配电箱体4的使用寿命,冷却箱体2的内顶壁固定有控制器10和电磁铁12,冷却箱体2内设置有铁块14,配电箱体4的内侧壁固定有温度传感器16,电磁铁12、温度传感器16均与控制器10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冷却箱体2的内侧壁固定有液位传感器18,液位传感器18与控制器10相连接,便于及时得知冷却箱体2内的水位,以便采取措施。

还设置有储水槽20,储水槽20与冷却箱体2之间连接有水管22,水管22上设置有水泵24,水泵24与控制器10相连接。储水槽20敞口设置,便于收集雨水。水管22内设置有过滤网26,便于过滤杂质,避免对水泵24的损坏。

为了便于对配电箱体4散热,本实用新型优选铁块14呈长条状。

为了确保工作人员的操作安全,本实用新型优选配电箱体4的内侧壁设置有绝缘层(图中未示出)。

为了延长配电箱体4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优选配电箱体4的外侧壁设置有油漆层28。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当温度传感器16检测到配电箱体4内的温度超过预设值时,发送信号给控制器10,控制器10控制电磁铁12断电,铁块14掉入冷却箱体2内使得冷却箱体2内的水位升高,对配电箱体4进行水冷散热;当不需要散热时,控制器10控制电磁铁12通电,吸住铁块14,铁块14脱离水,水位下降。当液位传感器18检测到冷却箱体2内的液位低于预设值时,控制器10控制水泵24开启,将储水槽20内的水泵入冷却箱体2内。

以上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