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柜进出线电缆抱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2279发布日期:2018-07-11 04:38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高压柜进出线电缆抱箍。



背景技术:

高压柜是指用于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电能转换和消耗中起通断、控制或保护等作用,电压等级在3.6kV~550kV的电器产品。

高压柜的柜体通常采用钢板制成,如冷轧钢板、敷铝锌钢板、镀锌钢板或铝板,为了方便电缆线路进出,通常在柜体上开设进出孔。进出线电缆通过进出孔安装到高压柜柜体内后,处于自由、非固定状态,这就导致在搬运、安装高压柜的过程中,进出线电缆存在来回晃动的问题。

进出线电缆由于不固定,在进出孔中来回晃动存在以下问题:

1、进出线电缆安装在高压柜中时,通常使用紧固件将电缆头固定在目标部位,当进出线电缆反复摆动时,电缆头很容易发生碎裂损坏,导致进出线电缆脱落,发生严重的电气故障,甚至引发火灾等重大事故;

2、在柜体上开设进出孔后,进出孔边沿一圈往往存在较为锋利的棱边,当电缆在进出孔的棱边上来回晃动时,电缆外部的绝缘层很容易被锋利的棱边割开,导致失去绝缘功能,也会引发严重的电气故障,发生漏电、火灾等重大安全事故。

因此,需要进出线电缆进行固定,保证进出线电缆与高压柜相对固定。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圆形抱箍对电缆进行固定,但是这种圆形抱箍在固定时,抱箍的直径和带固定的电缆很难适配,同时圆形抱箍自身很难与电气柜进行固定,另外,由于开设的进出孔与电缆的直径误差太大,圆形抱箍对电缆约束后,需要通过较长的连接杆连接到柜体上,对进出线电缆的固定效果很差。因此,采用圆形抱箍对进出线电缆进行固定很不合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采用圆形抱箍固定进出线电缆时,存在抱箍很难与电气柜进行相对固定进而容易引发重大的电气故障问题,提供一种高压柜进出线电缆抱箍,该高压柜进出线电缆抱箍能将进出线电缆牢固固定在高压柜柜体上,保证进出线电缆与柜体之间固定,从而保证电气设备正常、安全地工作,避免出现漏电、火灾等重大安全事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压柜进出线电缆抱箍,包括用于安装在高压柜柜体上的固定部,以及与所述固定部连接并围合形成电缆通道的安装部,所述固定部、安装部与进出线电缆接触部位均为面或弧面。

通过设置固定部,将电缆抱箍安装在高压柜柜体上,从而实现抱箍的固定,所述安装部与固定部连接,并围合形成电缆通道,用于固定进出线电缆,使进出线电缆通过安装部和固定部连接在电缆抱箍上,从而实现进出线电缆的固定,保证进出线电缆与高压柜柜体之间的相对固定,确保进出线电缆不被损坏,使得电气设备正常、安全地工作。

将固定部、安装部与进出线电缆接触部位设置为面或弧面,增大进出线电缆与抱箍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抱箍对进出线电缆的夹持力,同时避免进出线电缆在与抱箍连接过程中,产生对进出线电缆划伤、割破等问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固定部包括条板状的限位片,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所述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均为条板状,两者端部连接并呈V形状,所述安装部与所述限位片连接后,形成三角形结构的电缆通道。

将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设置为V形结构,从而使得固定部与安装部之间形成三角形的稳定固定结构,通过三面支撑形成固定,由于进出线电缆并不存在沿电缆轴线方向的滑动,主要是为了避免来回摆动和与进出孔之间摩擦,采用三面支撑,能对进出线电缆形成较好的保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为一体式连接结构,所述第一夹持片一端与第二夹持片连接,另一端设有与限位片连接的安装结构,所述第二夹持片一端与第一夹持片连接,另一端设有与限位片连接的安装结构。

将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设置为一体式连接结构,可以大大简化安装部的加工过程,从而节约制造成本,而且采取一体式结构的安装部,也便于作业人员进行安装,直接将V形结构安装部与固定部连接即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夹持片、第二夹持片与限位片连接端均设置有延伸段,所述安装结构开设在该延伸段上,所述延伸段与限位片贴合。

在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的端部布置延伸段,并且将延伸段与限位片贴合设置,便于固定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使抱箍形成稳定、牢固的电缆通道,对进出线电缆形成固定和限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两端均设有安装结构,所述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可拆分式连接,所述第一夹持片、第二夹持片分别与限位片可拆分式连接。

将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布置为可拆分式连接的结构形式,同时将第一夹持片、第二夹持片与限位片的连接方式也设置为可拆分式连接的结构形式,便于对抱箍进行拆卸,而且当抱箍与电缆固定位置不合适时,方便对抱箍进行调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两端均设置有延伸段,所述安装结构开设在该延伸段上,所述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连接处的延伸段贴合,所述第一夹持片、第二夹持片与所述限位片贴合处的延伸段分别与所述限位片贴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相同,二者之间的夹角为90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限位片上连接有用于安装在高压柜柜体上的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为条板状结构,所述限位片和固定片为一体式连接结构,且所述限位片的板面与所述固定片的板面垂直。

采取上述结构形式,一方面可以加强进出线电缆抱箍的固定强度,另一方面,也便于将抱箍固定在高压柜上,增大抱箍与高压柜的接触面积,避免抱箍发生移动而影响电缆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限位片上设置有用于调节安装部和固定部相对位置的滑动槽口,该滑动槽口沿限位片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通过所述滑动槽口与限位片连接。

由于进出孔的孔径较大,进出线电缆在进出孔部位的位置不确定,同时高压柜的进出线电缆含有直径较大的金属芯,移动进出线电缆更费劲,通过在限位片上设置滑动槽口,使安装部可以沿着该滑动槽口移动,从而使安装部与进出线电缆的位置对应,在进出线电缆位置对其进行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固定片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抱箍与高压柜柜体相对位置的调节结构,该调节结构为条形孔,所述条形孔的长度方向向所述电缆通道中心方向延伸。

设置条形孔的调节结构,可以对固定部整体位置进行调节,使固定部的位置与进出孔的位置对应,同时,通过该条形孔的调节结构,也能使固定部与进出线电缆的位置对应,与限位片上的滑动槽口一起,分别对抱箍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调节,使抱箍对电缆进行固定和限位。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将电缆抱箍安装在高压柜柜体上,从而实现抱箍的固定,所述安装部与固定部连接,并围合形成电缆通道,用于固定进出线电缆,使进出线电缆通过安装部和固定部连接在电缆抱箍上,从而实现进出线电缆的固定,保证进出线电缆与高压柜柜体之间的相对固定,确保进出线电缆不被损坏,使得电气设备正常、安全地工作;

2、将固定部、安装部与进出线电缆接触部位设置为面或弧面,增大进出线电缆与抱箍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抱箍对进出线电缆的夹持力,同时避免进出线电缆在与抱箍连接过程中,产生对进出线电缆划伤、割破等问题;

3、将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设置为V形结构,从而使得固定部与安装部之间形成三角形的稳定固定结构,通过三面支撑形成固定,由于进出线电缆并不存在沿电缆轴线方向的滑动,主要是为了避免来回摆动和与进出孔之间摩擦,采用三面支撑,能对进出线电缆形成较好的保护;

4、将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设置为一体式连接结构,可以大大简化安装部的加工过程,从而节约制造成本,而且采取一体式结构的安装部,也便于作业人员进行安装,直接将V形结构安装部与固定部连接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的高压柜进出线电缆抱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为图1中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右视图。

图5为图1中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右视图。

图7为实施例2中的高压柜进出线电缆抱箍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的右视图。

图9为图7中第一夹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右视图。

图中标记:1-固定部,11-限位片,11a-滑动槽口,12-固定片,12a-调节结构,2-安装部,21-第一夹持片,22-第二夹持片,21a-安装结构,21b-延伸段,3-电缆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高压柜进出线电缆抱箍,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包括用于安装在高压柜柜体上的固定部1,以及与所述固定部1连接并围合形成电缆通道3的安装部2,所述固定部1、安装部2与进出线电缆接触部位均为面或弧面。

通过设置固定部1,将电缆抱箍安装在高压柜柜体上,从而实现抱箍的固定,所述安装部2与固定部1连接,并围合形成电缆通道3,用于固定进出线电缆,使进出线电缆通过安装部2和固定部1连接在电缆抱箍上,从而实现进出线电缆的固定,保证进出线电缆与高压柜柜体之间的相对固定,确保进出线电缆不被损坏,使得电气设备正常、安全地工作。

将固定部1、安装部2与进出线电缆接触部位设置为面或弧面,增大进出线电缆与抱箍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抱箍对进出线电缆的夹持力,同时避免进出线电缆在与抱箍连接过程中,产生对进出线电缆划伤、割破等问题。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固定部1包括条板状的限位片11,所述安装部2包括第一夹持片21和第二夹持片22,所述第一夹持片21和第二夹持片22均为条板状,两者端部连接并呈V形状,所述安装部2与所述限位片11连接后,形成三角形结构的电缆通道3,将第一夹持片21和第二夹持片22设置为V形结构,从而使得固定部1与安装部2之间形成三角形的稳定固定结构,通过三面支撑形成固定,由于进出线电缆并不存在沿电缆轴线方向的滑动,主要是为了避免来回摆动和与进出孔之间摩擦,采用三面支撑,能对进出线电缆形成较好的保护。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夹持片21和第二夹持片22为一体式连接结构,所述第一夹持片21一端与第二夹持片22连接,另一端设有与限位片11连接的安装结构21a,所述第二夹持片22一端与第一夹持片21连接,另一端设有与限位片11连接的安装结构21a,将第一夹持片21和第二夹持片22设置为一体式连接结构,可以大大简化安装部的加工过程,从而节约制造成本,而且采取一体式结构的安装部2,也便于作业人员进行安装,直接将V形结构安装部2与固定部1连接即可。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夹持片21、第二夹持片22与限位片11连接端均设置有延伸段21b,所述安装结构21a开设在该延伸段21b上,所述延伸段21b与限位片11贴合,在第一夹持片21和第二夹持片22的端部布置延伸段21b,并且将延伸段21b与限位片11贴合设置,便于固定第一夹持片21和第二夹持片22,使抱箍形成稳定、牢固的电缆通道3,对进出线电缆形成固定和限位。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夹持片21和第二夹持片22相同,二者之间的夹角为90度。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限位片11上连接有用于安装在高压柜柜体上的固定片12,所述固定片12为条板状结构,所述限位片11和固定片12为一体式连接结构,且所述限位片11的板面与所述固定片12的板面垂直,采取上述结构形式,一方面可以加强进出线电缆抱箍的固定强度,另一方面,也便于将抱箍固定在高压柜上,增大抱箍与高压柜的接触面积,避免抱箍发生移动而影响电缆固定。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限位片11上设置有用于调节安装部2和固定部1相对位置的滑动槽口11a,该滑动槽口11a沿限位片11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夹持片21和第二夹持片22通过所述滑动槽口11a与限位片11连接,由于进出孔的孔径较大,进出线电缆在进出孔部位的位置不确定,同时高压柜的进出线电缆含有直径较大的金属芯,移动进出线电缆更费劲,通过在限位片上设置滑动槽口,使安装部可以沿着该滑动槽口移动,从而使安装部与进出线电缆的位置对应,在进出线电缆位置对其进行固定。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固定片12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抱箍与高压柜柜体相对位置的调节结构12a,该调节结构12a为条形孔,所述条形孔的长度方向向所述电缆通道中心方向延伸,设置条形孔的调节结构12a,可以对固定部整体位置进行调节,使固定部的位置与进出孔的位置对应,同时,通过该条形孔的调节结构12a,也能使固定部1与进出线电缆的位置对应,与限位片11上的滑动槽口11a一起,分别对抱箍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调节,使抱箍对电缆进行固定和限位。

实施例2

高压柜进出线电缆抱箍,如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高压柜进出线电缆抱箍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的第一夹持片21和第二夹持片22两端均设有安装结构21a,所述第一夹持片21和第二夹持片22可拆分式连接,所述第一夹持片21、第二夹持片22分别与限位片11可拆分式连接,将第一夹持片21和第二夹持片22布置为可拆分式连接的结构形式,同时将第一夹持片21、第二夹持片22与限位片11的连接方式也设置为可拆分式连接的结构形式,便于对抱箍进行拆卸,而且当抱箍与电缆固定位置不合适时,方便对抱箍进行调节。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夹持片21和第二夹持片22两端均设置有延伸段21b,所述安装结构21a开设在该延伸段21b上,所述第一夹持片21和第二夹持片22连接处的延伸段贴合,所述第一夹持片21、第二夹持片22与所述限位片11贴合处的延伸段21b分别与所述限位片11贴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