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19644发布日期:2018-07-25 00:24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是利用无线电能传输原理为用电装置进行充电的技术,在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不需采用导线连接,可提高充电过程的便利性,在目前的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中,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电子设备已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了无线充电技术,因此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移动电源也随之出现在市场中,以满足用户随时对用电装置进行无线充电的使用需求。目前常见的无线移动电源一般包括一个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电芯和和感应线圈,电芯的输出端与感应线圈电连接,在充电过程中,将手机或可穿戴设备等用电装置放置于壳体上,即可通过感应线圈为用电装置充电。然而,由于感应线圈和电芯位于同一壳体内,且由于感应线圈在无线充电过程中的发热量较大,在感应线圈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电芯时,会使电芯的温度升高,进而导致无线充电过程的安全风险增加,并且会导致电芯的使用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用以解决现有的移动电源在充电过程中易导致电芯温度升高,进而导致充电过程的安全风险增加,以及导致电芯的使用寿命降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移动电源,包括壳体组件、第一保护电路、第一电芯组和第一无线感应线圈,其中:

所述第一保护电路与所述第一电芯组电连接;

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的第二壳体;

所述第一电芯组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无线感应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无线感应线圈通过所述第一保护电路与所述第一电芯组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壳体组件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电芯组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第一感应线圈设置于第二壳体,由于第一电芯组和第一感应线圈分开设置,则在充电过程中第一感应线圈产生的热量不易传递至第一电芯组,可改善由于第一感应线圈发热导致的第一电芯组热量升高的问题,进而改善了由于电芯温度升高导致充电过程的安全风险增加、以及电芯的使用寿命降低的问题。

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绕第一旋转轴线转动,以使所述壳体组件处于第一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

在所述壳体组件处于所述第一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感应线圈朝向所述第一壳体。

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还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绕第二旋转轴线转动,以使所述壳体组件处于第二折叠状态,其中,所述第二旋转轴线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垂直;

在所述壳体组件处于所述第二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感应线圈背离所述第一壳体。

可选地,所述壳体组件包括旋转轴,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旋转轴连接,所述第一壳体通过所述旋转轴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绕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线转动。

可选地,所述旋转轴包括旋转轴和与所述旋转轴活动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

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可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绕第一旋转轴线转动;

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件可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绕第二旋转轴线转动。

可选地,还包括第二感应线圈,所述第二感应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并与通过所述第一保护电路与所述第一电芯的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芯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之间设有隔热材料。

可选地,还包括第二保护电路、第二电芯组和第二感应线圈,其中:

所述第二保护电路与所述第二电芯组电连接;

所述第二电芯组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二感应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感应线圈通过所述第二保护电路与所述第二电芯组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芯组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之间设有隔热材料,所述第二电芯组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之间设有隔热材料。

可选地,在所述壳体组件处于所述第一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相对设置;

在所述壳体组件处于所述第二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朝向同一侧或相背设置;

在所述壳体组件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朝向同一侧或分别朝向不同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壳体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连接机构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连接机构;

在所述壳体组件处于所述第一折叠状态或所述第二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接机构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为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的磁性连接件、粘扣或卡钩卡口机构。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壳体组件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相对转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壳体组件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旋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旋转轴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用以解决现有的移动电源在充电过程中易导致电芯温度升高,进而导致充电过程的安全风险增加,以及导致电芯的使用寿命降低的问题。

参见图1a所示,图1a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该移动电源包括第一保护电路(图中未示出)、第一电芯组10、第一感应线圈20和壳体组件30,其中,壳体组件30包括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32互相连接;具体实施中,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可采用塑料或金属材料制成,且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均可采用中空结构,以在其内部容纳对应的电子器件;第一电芯组10与第一保护电路连接,第一电芯组10包括至少一个电芯。

继续参见图1所示,第一电芯组10设置于第一壳体31内,第一感应线圈20设置于第二壳体32,具体地,第二壳体32上设有第一充电感应面321,第一感应线圈20设置于第一充电感应面321上,第一感应线圈20通过第一电芯组10的第一保护电路与第一电芯的输出端电连接,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将具有充电功能的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用电装置放置在第一充电感应面321上,即可通过第一感应线圈20将第一电芯组10的电能输出,为用电装置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可通过第一感应线圈20无线输出电能以对用电装置进行充电,而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可通过第一感应线圈20为第一电芯组10进行充电,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在第一感应线圈20与第一电芯组10之间设置切换开关,在第一电芯组10通过第一感应线圈20为用电装置充电时,第一感应线圈20通过切换开关与第一电芯组10的输出端连接,以使第一电芯组10的电能输出,而在第一电芯组10通过第一感应线圈20为其自身充电时,第一感应线圈20通过切换开关与第一电芯组10的输入端连接,以对第一电芯组10充电,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芯组10还可采用有线方式充电。

为使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可同时为两个用电装置进行充电,参见图1b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电源中,在第一壳体32上设有两个第一感应线圈20,两个感应线圈20均位于第一充电感应面321上,可同时为两个用电装置进行充电。具体实施中,根据所需充电的用电装置数量的实际需求,本实施提供的移动电源也可在第一壳体32上设置多个第一感应线圈20,以实现同时对多个用电装置进行充电。在第一壳体32上设有两个或多个第一感应线圈20时,每个第一感应线圈20独立与第一电芯组10中的第一保护电路连接,在任一第一感应线圈20出现故障时,不会影响到其他第一感应线圈20的正常工作。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中,第一电芯组10设置于第一壳体31内,一个或多个第一感应线圈20设置于第二壳体32,由于第一电芯组10和第一感应线圈20分开设置,则在充电过程中第一感应线圈20产生的热量不易传递至第一电芯组10,可改善由于第一感应线圈20发热导致的第一电芯组10热量升高的问题,进而可改善由于电芯温度升高导致充电过程的安全风险增加、以及电芯的使用寿命降低的问题。

为提高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便携性能,该移动电源采用可折叠设计,具体参见图1a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活动连接,且第一壳体31可相对于第二壳体32绕第一旋转轴线01转动,以使壳体组件30处于第一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图1a所示的移动电源处于展开状态,此时第一感应线圈20露出,可实现其充电功能。具体实施中,第一壳体31相对于第二壳体32绕第一旋转轴线01转动的最大角度为180°,以使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转动至平行状态,便于进行用电装置的放置;

参见图2所示,图2为壳体组件30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在壳体组件30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时,第一感应线圈20朝向第一壳体31,此时第一感应线圈20未露出,以便于移动电源进行收纳或携带,且可减小移动电源占用的空间。

为减小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在充电过程中的空间占用量,参见图3所示,图3是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32之间的相对转动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31还可相对于第二壳体32绕第二旋转轴线02转动,其中,第二旋转轴线02与第一旋转轴线01垂直,在将图1a所示的第二壳体32按图3所示方向旋转180°后再进行折叠,即可使壳体组件30处于第二折叠状态,具体参见图4所示,图4为壳体组件30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在壳体组件30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第一感应线圈20背离第二壳体32,此时第一感应线圈20外露,可对用电装置进行充电,且移动电源可进行的空间占用量减小。

为使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分别可绕第一旋转轴线01和第二旋转轴线02转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a-图4所示,壳体组件30包括旋转轴33,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32通过旋转轴33连接,第一壳体31通过旋转轴33可相对于第二壳体32绕第一旋转轴线01和第二旋转轴线02转动,以使壳体组件30可处于第一折叠状态、第二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

具体地,旋转轴33的结构参见图5所示,图5是旋转轴的结构示意图,旋转轴33包括旋转轴331和与旋转轴331活动连接的第一连接件333和第二连接件332;

参见图6所示,图6是旋转轴33与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连接结构示意图,第一连接件333与第一壳体31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件333可相对于旋转轴331绕第一旋转轴线01转动;第二连接件332与第二壳体32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件332可相对于旋转轴331绕第二旋转轴线02转动。具体实施中,第一连接件与第一壳体31可采用螺纹连接件进行连接,第二连接件与第二壳体32可采用螺纹连接件进行连接。

为进一步增加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可同时进行充电的用电装置的数量,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见图7所示,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该移动电源还包括一个第二感应线圈40,第二感应线圈40设置于第一壳体31的第二充电感应面311上、并与第一电芯组10电连接;为改善由于第二感应线圈40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热量而导致第一电芯组10的温度升高,第一电芯组10与第二感应线圈40之间设有隔热材料,隔热材料具体可采用玻璃纤维等隔热性能较好的材料。

与图7所示实施方式同理,还可在第二壳体32内设置一个电芯组,以增加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电芯容量,参见图8所示,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该移动电源包括第二感应线圈40和第二电芯组50,以及与第二电芯组50电连接的第二保护电路(图中未示出),第二感应线圈40设置于第一壳体31的第二充电感应面311上,第二电芯组50设置于第二壳体32、并通过第二保护电路与第二感应线圈40电连接;

为改善由于第二感应线圈40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热量而导致第一电芯组10的温度升高问题,以及第一感应线圈20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热量而导致第二电芯组50的温度升高问题,第一电芯组10与第二感应线圈40之间设有隔热材料,第二电芯组50与第一感应线圈20之间设有隔热材料,隔热材料具体可采用玻璃纤维等隔热性能较好的材料。

另外,参见图9所示,还可在第一壳体31上设置两个第二感应线圈40,在第二壳体32上设置两个第一感应线圈20,以进一步增加移动电源可同时充电的用电装置的数量。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包括两个感应线圈时,则在壳体组件30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时,第一感应线圈20与第二感应线圈40相对设置,以使感应线圈均未外露,以便于移动电源进线收纳或携带;

在壳体组件30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第一感应线圈20与第二感应线圈40朝向同一侧或相背设置,即第一感应线圈20和第二感应线圈40中的外露,以进行充电;

在壳体组件3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感应线圈20与第二感应线圈40朝向同一侧或分别朝向不同的两侧,此时两个感应线圈均外露,可同时对两个用电装置进行充电。

在壳体组件30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或第二折叠状态时,为使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固定,提高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30包括设置于第一壳体31的第一连接机构和设置于第二壳体32的第二连接机构;在壳体组件30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或第二折叠状态时,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连接,以使壳体组件30不易展开,保持使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固定。具体地,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为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上的磁性连接件、粘扣或卡钩卡口机构。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