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输出电压可调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70913发布日期:2018-06-23 01:29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输出电压可调电路。



背景技术:

各种电子设备中均需设计电源,其中较常规的方式是采用DC/DC或LDO,产生各种电压以保证设备各功能模块正常工作。为保证设计灵活性,一般采用输出电压可调方案进行工程实现,通过调整分压桥臂的电阻阻值进而调整输出电压。

该方式实现较为简单、通用,但对于输出电压需根据不同模块而进行调整的场合则显得适配性较差,因对于选定的分压桥臂的电阻来说,输出电压已固化,要想改变输出电压,必须调整分压桥臂的电阻阻值,这需要重新生产、加工,为设备厂商生产及库存管理带来诸多阻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源输出电压可调电路,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能够有效调整输出电压以适配不同模块对供电电压需求。

为实现该目的,提供了一种电源输出电压可调电路,包括电源模块,还包括用于对输出电压进行控制的控制模块、用于进行分压控制的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和第四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与电源模块输出端连接并且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电阻与地线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与电源模块输出端连接并且第三电阻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二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与地线连接,从而形成输出电压可调电路。

优选地,本电路还包括用于进行分压控制的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和第四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与电源模块输出端连接并且第三电阻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二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与地线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和第四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控制模块的不同输出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源模块的反馈端口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源模块的电源模块接地端和控制模块的控制模块接地端通过第五电阻与地线连接。

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为微控制器。

优选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均为高静态增益的NPN三极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控制模块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的工作进行控制,从而能够有效调整输出电压以适配不同模块对供电电压需求。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的阻值进行设定从而能够实现对输出电压的设定,能够有效的节省成本并且结构巧妙,各输出电压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任何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有限次的修改,仍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输出电压可调电路,包括电源模块IC,还包括用于对输出电压进行控制的控制模块UP、用于进行分压控制的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第一三极管Q1 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和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分别与控制模块UP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R1与电源模块 IC输出端连接并且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电阻R2与地线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电源模块IC输出端连接并且第三电阻R3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二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R4与地线连接,从而形成输出电压可调电路。控制模块UP为微控制器。

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和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分别与控制模块UP的不同输出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使用需要,可以通过控制模块UP分别控制第一三极管 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的导通,从而实行输出不同的电压,以适配不同模块对供电电压需求。此外,控制模块UP还可以为外部处理器。

在本实施例中,在各三极管饱和导通时其发射极和集电极间电压记为Vce,电源模块IC输出电压为Vref时,通过控制模块UP控制对应三极管导通实现通路组合如下:当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导通,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截止,此时选择分压电阻为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输出电压Vout 计算如下:Vout=(Vref-Vce)x(1+R1/R2)+2Vce;

当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导通,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截止,此时选择分压电阻为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输出电压Vout计算如下: Vout=(Vref-Vce)x(1+R3/R4)+2Vce;

当第一三极管Q1和第四三极管Q4导通Q1,第二三极管Q2和第三三极管Q3 截止,此时选择分压电阻为第一电阻R1和第四电阻R4,输出电压Vout计算如下:Vout=(Vref-Vce)x(1+R1/R4)+2Vce;

当第二三极管Q2和第三三极管Q3导通,第一三极管Q1和第四三极管Q4截止,此时选择分压电阻为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输出电压Vout计算如下: Vout=(Vref-Vce)x(1+R3/R2)+2Vce;

此外,除上述组合外的其余组合均应禁止出现,以免输出电压异常。

所以,根据使用需要对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的阻值进行选定,就能够对输出电压进行设定,从而能够适配不同模块对供电电压需求。

电源模块IC的反馈端口Adj/FB分别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电源模块IC的电源模块接地端EN和控制模块UP的控制模块接地端QPIO_en通过第五电阻R5与地线连接。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 Q2、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均为高静态增益的NPN三极管。

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模块IC的反馈端口Adj/FB分别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从而能够有效对输出电压进行实时监测,提高输出电压的稳定性。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