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8194发布日期:2019-02-01 19:30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充电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在电子产品例如智能电话、平板电脑等中使用的电池容量不断增加,伴随而来使得越来越关注电池的充电时间问题。

为了缩短充电时间,快充技术解决方案应运而生。目前,市场上的智能电子产品大多支持快充功能。然而,为了实现快充功能通常需要支持快充的专用充电器。

现有的带快充功能的充电器通常仅提供单个输出端口,从而不能满足同时对多个电子设备充电的特殊需要。

现有的一种解决方案是,充电器的两个输出端口仅一个支持快速充电,另一个仅支持普通充电。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当用户希望使用快充时必须首先找出支持快充的相应端口,使得整体操作不够智能化而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器。该充电器包括:多个充电端口;交流至直流转换器,被配置为当该多个充电端口中之一连接到待充电设备时提供第一额定充电功率,以及该多个充电端口中的至少两个连接到待充电设备时提供第二额定充电功率,该第一额定充电功率高于该第二额定充电功率;控制器,被耦合在该多个充电端口和该交流至直流转换器之间,并且被设置为根据待充电设备与该多个充电端口的连接情况而控制该交流至直流转换器选择该第一额定充电功率或者第二额定充电功率,并且将该交流至直流转换器提供的总额定充电功率控制在阈值功率以下。

通过根据本公开的充电器能够实现多个充电端口都分别支持快速充电。通过动态功率分配,使得多个充电端口在支持快速充电的同时,保证总输出功率被限制在安全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控制器进一步被设置为当该多个充电端口中的第一充电端口连接第一待充电设备时,识别该第一待充电设备支持的充电协议并根据所识别的充电协议选择该交流至直流转换器的第一额定充电功率,以提供给该第一充电端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控制器进一步被设置为根据所识别的充电协议选择该交流至直流转换器的额定充电电压和/或额定充电电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控制器进一步被设置为在该第一充电端口连接该第一待充电设备的情况下,响应于该多个充电端口中的第二充电端口连接第二待充电设备,使得该交流至直流转换器暂停工作,该交流至直流转换器被配置为在暂停工作后提供第二额定充电功率以分别提供给该第一充电端口和该第二充电端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控制器进一步被设置为在该第一充电端口连接该第一待充电设备并且该第二充电端口连接该第二待充电设备的情况下,响应于该多个充电端口中的第三充电端口连接第三待充电设备,使得该交流至直流转换器暂停工作,该交流至直流转换器被配置为在暂停工作后提供第三额定充电功率以分别提供给该第一充电端口、该第二充电端口和该第三充电端口,其中该第三额定充电功率低于该第一额定充电功率和该第二额定充电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控制器包括多个控制模块,该多个控制模块分别与该多个充电端口关联并且彼此通信地耦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充电器被构造为嵌壁式充电器。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通常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电器100的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充电器100的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充电器100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一些实施例更详细地阐释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和理解本公开,而不是对本公开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以下给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对实施例的特征进行任意的组合和调整,这些都应当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在本公开中,术语“包括”及其各种变体应理解为开放式术语,其表示“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基于”应理解为“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应理解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应理解为“至少一个其它实施例”。术语“第一”、“第二”等可以指代不同的或相同的对象。下文中还可能包括对其他术语的明确或隐含的定义。除非另有说明,术语的含义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是一致的。

目前,由于智能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的兴起使得耗电量急速上升,使得智能电子产品的电池充电频率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单位体积的电池的总容量不断提升,使得智能电子产品的内置电池具有相比过去大得多的电池容量,进而使得从电池空电量到电池满电量的充电时间不断延长。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对于缩短充电时间的需求,当前广泛采用快充技术来解决。从物理方面来说,在电池电量一定的情况下,充电功率即标志着充电速度。换言之,广义的快充技术即提高电池的充电功率以缩短充电时间。

以手机充电为例,电池的充电过程主要可以划分为充电器端和手机端。充电器端将常规的市电电压例如交流220V转换为直流低电压,并输送给手机端的集成电路(IC)。根据不同的快充方案,该电压可以例如是5V、9V、12V等。手机端IC将所接收到的直流电压进一步转换为适合手机电池充电的充电电压。例如对于目前普遍使用的锂离子电池,手机端IC例如将从手机充电器端接收到的5V、9V、12V的电压进一步降低到4.4V以下的电压以供使用。

目前,手机生产商主要致力于对于手机端的改进,以迎合快充的需要。相对而言,充电器端仍然基本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案,即,在传统的具有单个充电端口的充电器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以支持快充。

发明人注意到,在充电器上不提供多个支持快充的充电端口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在快充技术下充电功率的提高,如果充电器具有多个充电端口并同时给多个电子产品充电时,将会导致充电功率成倍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充电器通常被封装在较小的壳体内而不利于散热,当充电功率大幅度提高时,大量产生的废热导致充电器壳体升温,甚至出现火灾事故。

基于该认知,发明人巧妙地对于具有多个充电端口的充电器扩展动态功率分配功能,从而使得充电器的各个端口在支持快充的同时,仍然能够将总功率限定在安全范围内。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电器100的框图。在图1的示例中,充电器100包括两个充电端口,即,第一充电端口101和第二充电端口102,其分别能够与待充电的电子设备如智能电话、平板电脑等连接。

充电器100还包括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用于将市电的例如220V交流电压转换成适合给电子产品的电池充电的低电压。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可提供至少两个额定充电功率,其中一个例如是针对快速充电的可提供的最大功率,即第一额定充电功率,另一个例如是相对于该最大功率降低的第二额定充电功率。

控制器104连接在第一充电端口101、第二充电端口102与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之间,以用于动态调整充电器100的功率分配。

当例如第一充电端口101连接有第一待充电设备而第二充电端口102未被使用时,控制器104将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调节为向第一充电端口101提供第一额定充电功率。

在此,第一额定充电功率例如表示充电器100经由第一充电端口101可提供给第一待充电设备的最大充电功率。例如在支持快速充电下,该额定功率例如可以是18W。

同理,当例如第二充电端口102连接有第二待充电设备而第一充电端口101未被使用时,控制器104将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调节为向第二充电端口102提供第一额定充电功率,例如是18W。

也就是说,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电器100的每个充电端口101和102在单独被用于向待充电设备充电时,能够被设定为以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可提供的最大额定功率进行充电。

现在,当第一充电端口101连接有第一待充电设备并且第二充电端口102连接有第二待充电设备时,如果继续以第一额定充电功率(例如18W)进行充电,则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为两个充电端口101和102提供的总额定充电功率为18W+18W=36W。

这对于某些小型化封装的充电器来说会导致散热问题,尤其是针对被封装在壳体110中并嵌入墙壁或地板的嵌壁式充电器。因此,充电器通常具有预先设定的阈值功率,以防止充电器过热而引发安全事故。

当第一充电端口101连接有第一待充电设备并且第二充电端口102连接有第二待充电设备时,控制器104将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调节为向第一充电端口101和第二充电端口102分别提供比第一额定充电功率低的第二额定充电功率。

在假定充电器100的阈值功率为20W的情况下,第二额定充电功率例如可以为10W。由此确保当多个充电端口同时被使用时仍能保证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提供的总充电功率不超过阈值功率,提高了充电器100的安全性。

以这种方式,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电器100能够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向待充电设备提供最大的充电功率,从而在提高充电速度与保证安全两者之间得到最优的平衡。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充电器100的框图。图2中所示的充电器100与图1中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图2中的充电器100还包括第三充电端口107。

控制器104连接在第一充电端口101、第二充电端口102、第三充电端口107与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之间,以用于在三个端口之间动态调整充电器100的功率分配。

当例如第一充电端口101连接有第一待充电设备而第二充电端口102和第三充电端口107未被使用时,控制器104将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调节为向第一充电端口101提供第一额定充电功率,例如18W。

在第一充电端口101已经连接有第一待充电设备的情况下,此时如果第二充电端口102又连接第二待充电设备,则控制器104将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调节为向第一充电端口101和第二充电端口102分别提供比第一额定充电功率低的第二额定充电功率。

此时,控制器104可选地能够将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直接调节为提供较低的额定充电功率,例如5W,以确保之后当第三充电端口107也连接至第三待充电设备时,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提供的总功率(5W+5W+5W=15W)也不会超过阈值功率(例如20W)。

可选地,控制器104也能够逐级地调节由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提供的额定充电功率。具体而言,当第一充电端口101连接有第一待充电设备并且第二充电端口102连接有第二待充电设备而第三充电端口107未被使用时,控制器104首先将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调节至中间的额定充电功率,例如10W;而当第一充电端口101连接有第一待充电设备、第二充电端口102连接有第二待充电设备并且第三充电端口107也连接有第三待充电设备时,控制器104将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调节为向第一充电端口101、第二充电端口102和第三充电端口107分别提供比第一额定充电功率(例如18W)和第二额定充电功率(例如10W)都低的第三额定充电功率(例如5W)。由此实现根据所使用的充电端口的数量来逐级地调节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的额定充电功率,并且保证总充电功率不超过阈值功率。

应当理解,虽然图1和图2中分别以两个充电端口和三个充电端口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排除可以具有更多的充电端口。相应地,当多个充电端口中被实际用于充电的充电端口数量增加时,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向这些充电端口提供的额定充电功率将类似于上述方式被降低。

在某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04进一步被设置为,当第一充电端口101被连接到第一待充电设备时,识别第一待充电设备支持的充电协议,并且根据所识别的充电协议,选择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的额定充电功率,以提供给第一充电端口101。

由于电池的快充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所以市场上还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和协议。目前,较为成熟的快充解决方案例如包括QuickCharge(QC)、USB Power Delivery Specification(PD)、VOOC闪充、Super Charge Protocol(SCP)和Fast Charging Protocol(FCP)等。

为此,控制器104首先识别连接在充电端口上的待充电设备所支持的协议,然后针对该协议选择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的额定充电功率。例如当待充电设备仅支持最大15W的充电功率时,控制器104则相应地将直流转换器103调整为提供15W的额定充电功率,从而使充电器端与手机端的充电功率互相匹配。其中,选择直流转换器103的额定充电功率可以通过选择直流转换器103的额定充电电压和/或额定充电电流来实现。

在某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04进一步被设置为,在第一充电端口101已经连接第一待充电设备的情况下,当第二充电端口102连接第二待充电设备时,使得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首先暂停工作,即,停止向第一充电端口101提供充电功率。在一短暂的时间段之后,控制器104将交流至直流转换器103调节至提供第二额定充电功率,以分别提供给第一充电端口101和第二充电端口102。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防止充电端口(这里例如是第一充电端口)上发生电压跃变或电流跃变而损坏待充电设备的电池。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充电器100的框图。图3中所示的充电器100与图1中基本相同,以下仅针对两者的区别进行描述。

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控制器104被构造为包括多个控制模块,并分别分配给充电端口。图3中,第一控制模块105被分配给第一端口101,第二控制模块106被分配给第二端口102。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以将控制器104进行模块化划分,从而仅使所分配的端口被占用的控制模块被激活。

例如当第一充电端口101连接有第一待充电设备而第二充电端口102未被使用时,则仅激活第一控制模块105而使第二控制模块106处理待机状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降低控制器104的总消耗功率。

当第一充电端口101和第二充电端口102都连接有待充电设备时,则第一控制模块105和第二控制模块106都被激活且彼此通信。

在某些实施例中,充电器100被构造为嵌壁式充电器。嵌壁式充电器例如可以被固定在室内的墙壁或地板中。这样的嵌壁式充电器由于缺少空气流通,所以对于散热问题尤其关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电器100能够在支持快充的前提下同时优化了充电功率分配,使得充电器100的总充电功率被限定在安全范围内,从而降低了废热产生量。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嵌壁式充电器的散热问题。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技术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