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型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5666发布日期:2018-08-08 00:30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太阳能发电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型太阳能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太阳能发电系统是利用电池组件将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系统。在光照条件下,太阳电池组件产生一定的电动势,通过组件的串并联形成太阳能电池方阵,使得方阵电压达到系统输入电压的要求。

现有的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占地面积比较大,而且一般不能移动,使用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叠型太阳能发电装置,该装置能够方便移动,而且能够折叠起来,不用的时候可以收起来,占用空间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折叠型太阳能发电装置,包括底座、滚轮、储能装置、支撑杆、电机、轴承、齿圈、安装杆、安装架、太阳能电池板板、控制装置、太阳跟踪传感器,所述滚轮设置在底座下方,储能装置、控制装置设置在底座内,太阳跟踪传感器设置在底座表面,支撑杆一端通过第一轴承与底座连接,第一轴承外设有第一齿圈,第一齿圈通过第一电机驱动,支撑杆上端设有倾斜设置的安装杆,安装杆上套接有第二轴承,第二轴承连接外设有第二齿圈,第二齿圈通过设置在安装杆上的第二电机驱动,安装架与安装杆转动的连接,太阳能电池板板连接在安装架上,靠近安装架与安装杆连接处设有弧形滑槽,弧形滑槽边缘处的安装架上设有与相邻的安装架的弧形滑槽配合的凸起,第一齿圈侧面设有与安装架铰接的驱动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形状为扇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数量为3-10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边缘设有LED。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座上设有控制第二电机的开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座上设有为外部电子设备供电的供电口,供电口与储能装置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二驱动电机,可以将太阳能电池板张开使用,不用时可以将太阳能电池板折叠起来,不占地方,通过太阳跟踪传感器与第一驱动电机的结合,控制装置驱动第一驱动电机,使太阳能电池板始终朝向太阳,发电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省略太阳能电池板后的安装架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底座,2.滚轮,3.储能装置,4.支撑杆,5.驱动杆,6.安装杆,7.安装架,8.太阳能电池板,9.控制装置,10.太阳跟踪传感器,11.第一轴承,12.第一齿圈,13.第一电机,14.第二轴承,15.第二齿圈,16.第二电机,17.弧形滑槽,18.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折叠型太阳能发电装置,包括底座1、滚轮2、储能装置3、支撑杆4、电机、轴承、齿圈、安装杆6、安装架7、太阳能电池板板8、控制装置9、太阳跟踪传感器10,所述滚轮2设置在底座1下方,储能装置3、控制装置9设置在底座1内,太阳跟踪传感器10设置在底座1表面,支撑杆4一端通过第一轴承11与底座1连接,第一轴承11外设有第一齿圈12,第一齿圈12通过第一电机13驱动,支撑杆4上端设有倾斜设置的安装杆6,安装杆6上套接有第二轴承14,第二轴承14连接外设有第二齿圈15,第二齿圈15通过设置在安装杆6上的第二电机16驱动,安装架7与安装杆6转动的连接,太阳能电池板板8连接在安装架7上,靠近安装架7与安装杆6连接处设有弧形滑槽17,弧形滑槽17边缘处的安装架7上设有与相邻的安装架7的弧形滑槽17配合的凸起18,第一齿圈12侧面设有与安装架7铰接的驱动杆5。驱动杆5带动第一个安装架7转动,第一个安装架上的凸起运动到弧形滑槽17的极限位置时,带动第二个安装架7转动,以此类推,从而使整个太阳能电池板8张开,互不遮挡。当需要折叠太阳能电池板时,第二电机16反转,从而使各太阳能电池板折叠到一起,原理与张开始相同。弧形滑槽17的中心与第二齿圈的圆心同轴,且弧形滑槽17的中间处到圆心的距离与齿圈的半径相同。控制装置9可以采用MCS-51型单片机,通过单片机对其它组件进行控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板8的形状为扇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板8的数量为3-10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板8的边缘设有LED(发光二极管,图中未画出)。设置LED使该装置更美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座1上设有控制第二电机16的开关。通过开关可以控制太阳能电池板8的收起与张开。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座1上设有为外部电子设备供电的供电口,供电口与储能装置3电连接。

在内蒙古大草原或者露营使用该装置时,方便将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带出去或者移动,而且方便收纳与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