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盒连接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8033发布日期:2018-08-04 17:38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盒连接构件。



背景技术:

家装线路敷设,施工中线槽(线管)和墙面底盒首先进行放样定位,墙面底盒预制塑料膨胀管通过自攻钉进行固定底盒。底盒明装时,线槽安装需精准定位,否则将出现线槽不能匹配到底盒内。

这种施工顺序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现场需放样定位出每一根竖向线槽的位置,施工较繁琐,施工进度较慢,成本高;二是工人在安装底盒时存在误差,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底盒连接组件,其克服了现有家装线路敷设施工中线槽及底盒首先需放样定位的技术问题,实现了现场施工不需要对基板人工开孔,具有安装快捷,降低成本,缩短施工周期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底盒连接构件,包括安装在墙体上的线槽、安装在所述墙体上的基板和安装在所述基板的背侧上的底盒;

所述基板与所述墙体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线槽和所述底盒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所述基板上具有基板开口,所述底盒具有底盒开口和至少一个底盒进线孔;

所述底盒安装在所述基板开口的背侧,在所述底盒开口上安装有插座面板,所述插座面板位于所述基板开口的正侧;

在所述线槽与至少一个所述底盒进线孔之间连接有布线软管。

进一步地,在所述线槽与所述墙体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层墙面找平层;在所述墙体上开设有墙体凹槽,所述底盒的底部安装在所述墙体凹槽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布线软管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底盒连接的底盒转接头,所述底盒转接头与所述底盒进线孔螺纹连接;

在所述底盒转接头上还设置有限位板。

进一步地,在所述限位板的边缘上均布有多个凸起部。

进一步地,在所述布线软管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线槽连接的线槽转接头;

所述线槽转接头包括转接头主体,在所述转接头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线槽接头,在所述线槽接头上设置有线槽卡槽;

在所述转接头主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线槽卡槽连通的主体通孔;

在所述转接头主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主体通孔连通的至少一个主体开口部,在所述主体开口部内设置有用于卡持所述布线软管的开口部卡扣;

所述线槽的端部卡持在所述线槽卡槽内;

所述布线软管的端部通过所述开口部卡扣紧固在所述主体通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线槽包括U型的线槽底壳和与所述线槽底壳一体成型的线槽盖板;

所述线槽底壳包括底壳底板和连接在所述底壳底板上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所述线槽盖板上具有连接侧边和扣合侧边,所述连接侧边和所述扣合侧边相对地布置在所述线槽盖板的两侧;

所述连接侧边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所述扣合侧边朝向所述第二侧板侧延伸;

其中,在所述第二侧板上面向所述线槽盖板的端部上设置有侧板卡钩,在所述线槽盖板上面向所述底壳底板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侧板卡钩配合的盖板卡槽;

所述侧板卡钩卡合在所述盖板卡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线槽通过线槽底座固定在所述墙体上;

所述线槽底座包括底座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底座底板的两侧的两块底座侧板;

在每块所述底座侧板的末端上分别向内延伸有侧板卡条;

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表面上分别形成有用于与所述侧板卡条配合的限位槽;

每个所述侧板卡条相应地卡合在一个所述限位槽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底壳底板上面对所述底座底板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底板凹槽;

在所述底座底板上面对所述底壳底板的表面上设置有底座底板凸台;

所述底座底板凸台卡合在所述底板凹槽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线槽内还设置有布线环,所述布线环上具有用于线缆进出所述布线环的线环缺口;

所述布线环包括线环第一端和线环第二端,所述线环第一端位于所述线环第二端的上方;

所述线环缺口形成在所述线环第一端与所述线环第二端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基板预先开设基板开口,实现了施工时无需现场开孔,通过将线槽与底盒之间采用布线软管连接,可以根据需要调节线槽和底盒的位置,从而在施工现场无需将线槽及底盒首先进行放样定位,其安装快捷,节省人工,缩短了施工周期,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盒连接构件,在工厂工业化生产,在装修现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安装,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无需太多的施工时间,实现了快速施工,而且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比较脏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底盒连接构件的示意图;

图2为在基板上设置有基板开口的示意图;

图3为底盒的立体图;

图4为底盒转接头与布线软管连接的示意图;

图5为线槽转接头的立体图;

图6为线槽与线槽底座配合在一起的立体图;

图7为线槽的断面图;

图8为线槽底座的立体图;

图9为在线槽内布置有布线环的示意图;

图10为布线环的立体图;

图11为布线环的断面图;

图12为转角连接头的立体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转角连接头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底盒连接构件,包括安装在墙体1上的线槽3、安装在墙体1上的基板2和安装在基板2的背侧上的底盒4。

基板2与墙体1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10,线槽3和底盒4位于安装空间10内。

基板2上具有基板开口21,底盒4具有底盒开口41和至少一个底盒进线孔43。

底盒4安装在基板开口11的背侧,在底盒开口43上安装有插座面板42,插座面板42位于基板开口11的正侧。

在线槽3与至少一个底盒进线孔43之间连接有布线软管5。

本实用新型中基板2的背面是指安装时面对墙体的一面,基板2的正面为使用时面对室内的一面。

底盒4为插座底盒或开关底盒,其一般安装在墙体或基板的背面用于连接线束,然后在底盒4的底盒开口41上安装插座面板42或开关面板,实现电路控制。

底盒开口41与基板开口21对齐,方便接线及安装插座面板42。

线槽3用于布线,对线束起到保护作用,其固定安装在墙体1上。

如图3所示,在底盒4上设置有多个底盒进线孔43,用于不同方向的线束进入底盒内进行电路连接。

为了方便过线槽3与底盒4之间进行连接,无需将线槽及底盒先进行放样定位,在线槽3与至少一个底盒进线孔43之间连接有布线软管5,布线软管5用于线束穿过,其可以为螺纹软管或PVC管或阻燃波纹管。

布线软管5使得过线槽3与底盒4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软连接,可以根据需要调节位置,无需提前对底盒4和过线盒3进行放样定位。

基板2上的基板开口21在工厂提前预制,将线槽3安装到墙面上,将布线软管5与线槽3的下端进行组装,电源线从线槽3内穿过,再从布线软管5内引出并预留20%的线,再将电源线穿过底盒进线孔43,再将布线软管4安装在底盒进线孔43上,再将底盒4的底盒开口41与基板开口21对齐,并将底盒4通过角码固定在基板1的背面,将基板2安装在墙体1上,最后将插座面板42扣合在底盒开口41上,完成安装。整个施工过程不需要将线槽及底盒首先进行放样定位,安装快捷,节省人工,大大缩短施工周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式施工,噪音小,污染小,经济环保;现场不需要人工开孔,避免工人手工开孔施工存在误差,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较佳地,如图1所示,在线槽3与墙体1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层墙面找平层11;在墙体1上开设有墙体凹槽12,底盒4的底部安装在墙体凹槽12内。

墙面找平层11其可以为混凝土层也可以为木板层,用于对墙面找平,方便安装线槽3和其它零部件,并方便在墙面上平整布线。

通过将底盒4的底部安装在墙体凹槽12内,可以提高底盒4的安装稳定性。

较佳地,如图1和图4所示,在布线软管5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底盒4连接的底盒转接头6,底盒转接头6与底盒进线孔43螺纹连接。

在底盒转接头6上还设置有限位板61。

在底盒转接头6上设置有外螺纹63,在底盒进线孔43中设置有内螺纹,底盒转接头6与底盒进线孔43螺纹连接,在底盒转接头6上位于外螺纹63的上方设置有限位板61,当底盒4与限位板61接触时,表明底盒转接头6已经拧紧至最大程度。

较佳地,如图4所示,在限位板61的边缘上均布有多个凸起部62,方便操作者手拧底盒转接头6。

较佳地,如图1和图5所示,在布线软管5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线槽3连接的线槽转接头7。

线槽转接头7包括转接头主体71,在转接头主体71的一端设置有线槽接头72,在线槽接头72上设置有线槽卡槽73。

在转接头主体71上设置有与线槽卡槽73连通的主体通孔74。

在转接头主体71上还设置有与主体通孔74连通的至少一个主体开口部75,在主体开口部75内设置有用于卡持布线软管5的开口部卡扣76,线槽3的端部卡持在线槽卡槽73内,布线软管5的端部通过开口部卡扣76紧固在主体通孔74内。

线槽3的结构为方形,布线软管5的结构为圆形,该线槽转接头7为方圆转换转接头。

也即是,该线槽转接头7主要由转接头主体71和线槽接头72组成,线槽接头72位于转接头主体71的一端,线槽接头72上设置有线槽卡槽73,线槽3插入该线槽卡槽73内。线槽卡槽73具有足够的深度,并且线槽卡槽73宽度比线槽稍大一些,保证线槽3不会从线槽卡槽73内滑落,使线槽卡紧在线槽卡槽73内,使线槽3安装在线槽接头72上,从而实现将线槽3与线槽转接头7的连接。

在转接头主体71上设置主体通孔74,主体通孔74与线槽卡槽73连通,用于线束穿过主体通孔74和线槽卡槽73。主体通孔74与线槽卡槽73可以在同一直线上,或者不在同一直线上。在转接头主体71上设置至少一个主体开口部75,主体开口部75与主体通孔74连通。在主体开口部75内设置有开口部卡扣76,开口部卡扣76与转接头主体71紧固连接或者与转接头主体71一体成型。

开口部卡扣76的端部朝向主体通孔74,用于在主体通孔74中卡持布线软管5,将布线软管5紧固在主体通孔74中,从而将布线软管5紧固在线槽转接头7上。开口部卡扣76与布线软管卡持连接,可以快速进行安装与拆卸,节省人工,缩短了施工周期。

为了使线槽3更好地连接在线槽接头72上,线槽卡槽73采用U形槽,一方面,U形槽方便线槽插入;另一方面,U形槽的两侧与线槽的接触面较大,两者之间的摩擦较大,有利于将线槽固定在线槽卡槽内,使得只有在对线槽施加较大的作用力才能将其沿着线槽卡槽的延伸方向的抽出。

优选地,在转接头主体71上设置有两个主体开口部75,它们相对地布置,分别位于转接头主体71相对的两侧,可以是上、下两侧,或者左、右两侧,每个主体口部75中设置有一个开口部卡扣76,提高了与布线软管连接的稳定性。

较佳地,如图5所示,开口部卡扣76包括卡扣主体761,卡扣主体761沿着主体通孔74的轴线方向延伸。

卡扣主体761的一端与转接头主体71连接,其另一端上向主体通孔74内有延伸用于卡持布线软管5的凸起部762,凸起部762至少部分位于主体通孔74内。

也即是,开口部卡扣76主要由卡扣主体761和凸起部762组成,卡口主体沿着主体通孔轴线方向延伸,卡扣主体761的一端与转接头主体71紧固连接,凸起部762位于卡扣主体761的另一端,并且凸起部762上至少部分伸入在主体通孔74内,使插入主体通孔74内的布线软管与凸起部762卡接在一起,实现布线软管5与线槽转接头7的连接。

优选地,卡扣主体761与转接头主体71一体成型,提高其结构强度。

较佳地,如图6-7所示,线槽3包括U型的线槽底壳31和与线槽底壳31一体成型的线槽盖板32。

线槽底壳31包括底壳底板310和连接在底壳底板310上的第一侧板311和第二侧板312。

线槽盖板32上具有连接侧边321和扣合侧边322,连接侧边311和扣合侧边322相对地布置在线槽盖板32的两侧。

连接侧边321与第一侧板311连接,扣合侧边322朝向第二侧板312侧延伸。

其中,在第二侧板312上面向线槽盖板32的端部上设置有侧板卡钩313,在线槽盖板32上面向底壳底板310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侧板卡钩313配合的盖板卡槽323。

侧板卡钩313卡合在盖板卡槽323内。

连接侧边321与第一侧板311连接一体成型。

通过将线槽底壳31与线槽盖板32一体成型,提高了结构强度。通过在线槽盖板32上面向底壳底板310的一侧设置盖板卡槽323,在第二侧板312上设置侧板卡钩313,扣合时,将侧板卡钩313卡合在盖板卡槽323内即可实现组装,安装过程省时省力,效率高,布线整齐一致,铺设质量好,尤其用于吊顶布线时不会出现线缆脱出现象。

线槽3可通过紧固件安装在墙体1上。

优选地,如图7所示,在盖板卡槽323的槽壁324上还设置有槽壁卡钩325,侧板卡钩313与槽壁卡钩325卡持在一起,提高了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较佳地,如图6-8所示,线槽3通过线槽底座8固定在墙体1上。

线槽底座8包括底座底板81和设置在底座底板81的两侧的两块底座侧板82。

在每块底座侧板82的末端上分别向内延伸有侧板卡条83。

在第一侧板311和第二侧板321的外侧表面上分别形成有用于与侧板卡条配合的限位槽317。

每个侧板卡条83相应地卡合在一个限位槽317内。

该处所指的向内为朝向U型的线槽底座8的中间的方向。

组装时,线槽底座8的两块底座侧板82上的侧板卡条83分别卡入限位槽317内,使得线槽3紧固在线槽底座8上。

较佳地,如图6-8所示,在底壳底板310上面对底座底板81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底板凹槽314。

在底座底板81上面对底壳底板310的表面上设置有底座底板凸台84。

底座底板凸台84卡合在底板凹槽314内。

组装时,线槽底座8中的底座底板凸台84卡合在底板凹槽314中,用于对线槽3进行定位,方便安装,并且提高了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底座底板凸台84既可提高线槽底座8的整体强度,又可以提高线槽底座8底面的平整度,确保线槽底座8平贴固定在墙体表面上,确保弹性线槽整齐牢固地固定在墙体表面上。

较佳地,如图9-11所示,在线槽3内还设置有布线环33,布线环33上具有用于线缆进出布线环33的线环缺口331。

布线环33包括线环第一端332和线环第二端333,线环第一端332位于线环第二端333的上方。

线环缺口331形成在线环第一端332与线环第二端333之间。

布线环33包括线环第一端332和线环第二端333,线环第一端332位于线环第二端333的上方。线环缺口331形成在线环第一端332与线环第二端333之间。如此设置,使得线环第一端332可以盖住线环缺口331,避免线缆从线环缺口331脱出。

布线时,将线缆从线环缺口331压入布线环33中,布线环33一方面可以对线缆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线缆从线槽3中脱出。

布线环33为弹性布线环,其具有弹性形变能力,便于将线缆经线环缺口331压入布线环33内或从布线环33内拉出,方便布线。

优选地,线环第二端333与线环第一端332保持接触,可以更好地起到防止线缆从线环缺口331脱出的效果。

较佳地,在线槽底壳31和线槽盖板32之间设置有多个布线环33。

在沿着线槽底壳31的长度方向上,多个布线环33相互间隔设置,可以避免在线缆很长时会发生弯折的情形,提高了布线质量。

较佳地,如图7和图9-11所示,在底壳底板310上面对线槽盖板32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底壳底板凸台315,在布线环33上面对底壳底板310侧的表面上设置线环凹槽334。底壳底板凸台315卡合在线环凹槽334内。

通过设置底壳底板凸台315可以提高底壳底板310的结构强度,其还用于对布线环33进行定位安装。

组装时,将底壳底板凸台315卡合在线环凹槽334内,可以对布线环进行横向定位,提高了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较佳地,如图7和图9-11所示,在第一侧板311和第二侧板312的内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侧板限位部316,在布线环33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线环台阶部335,线环台阶部335与侧板限位部316接触。

在将布线环33装入线槽3中时,线环台阶部335与侧板限位部316接触,通过侧板限位部316实现对布线环33的纵向定位,提高了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较佳地,如图12-13所示,在线槽3上远离布线软管5的端部上还设置有用于在拐角处的相邻的线槽3之间进行连接的转角连接头9。

转角连接头9包括连接头主体91和连接在连接头主体91的两端上并用于与线槽3连接的第一卡扣端92和第二卡扣端93,在第一卡扣端91和第二卡扣端93内分别设置有用于卡持线槽3的卡持卡扣94。

连接头主体91包括具有折弯部的主体底板911,在主体底板911的两侧相对地设置有两块主体侧板912,在主体底板911和两块主体侧板912之间形成有布线通道913。

也即是,转角转接头9主要由转接主体91、第一卡扣端92和第二卡扣端93组成。其中,第一卡扣端92、第二卡扣端93分别连接在转接主体91的两端,第一卡扣端92和第二卡扣端93均用于与线槽3。第一卡扣端92与第二卡扣端93的结构相同,延伸方向不同,用于实现在转角处对相邻的线槽3连接。

转接主体91包括主体底板911,主体底板911具有折弯部,用于引导线束的传输方向。在主体底板911的两侧相对地设置有两块主体侧板912,在主体底板911和两块主体侧板912之间形成有布线通道913,布线通道913用于容置线束。

第一卡扣端92和第二卡扣端93都包括卡扣基板和两块基板侧板,两块基板侧板相对地固定在卡扣基板的两侧。在两块基板侧板与卡扣基板之间形成U型槽,U型槽用于连接线槽3。

U型槽与布线通道913连通,通过将线槽的端部插接在U型槽内,使线束从外部线槽传出,从而使线束进入U型槽和布线通道913内。

卡扣基板与主体底板911通过螺钉,或角码等连接件固定连接,每块基板侧板和与其相接的主体侧板912通过螺钉,或角码等连接件固定连接,从而使第一卡扣端92和第二卡扣端93分别与转接主体91固定连接。第一卡扣端92和第二卡扣端93分别与转接主体91一体成型,有利于提高转角转接头的结构强度,并且在工艺上易于实现。

在每块基板侧板上分别设置有卡持卡扣94,卡持卡扣94朝向U型槽延伸,插入在U型槽内的线槽3的端部通过该卡持卡扣94紧固在U型槽内。

卡持卡扣94可以为具有尖端部的凸起部。

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