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安装的光伏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7809发布日期:2019-05-21 20:59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安装的光伏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光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安装的光伏支架。



背景技术:

传统能源正逐日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从全世界光伏发电形式来看,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基本已进入规模化应用时代。

目前,公开号为CN20261624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太阳能组件安装支架包括支撑架,支撑架由横梁与斜梁组成,用于安装太阳能光伏组件,安装支架还包括斜支撑和前后立柱,前后立柱的上端与支撑架的斜梁前后部分别连接,前后立柱的下端分别与前后基桩活动连接。前后基桩中设置有供前后立柱插入的孔槽,在前后立柱与前后基桩之间设置了橡胶套,并通过紧固定位螺栓和紧固自攻螺钉进行固定。该支架前后立柱高度可以上下调节,进而实现太阳能组件的倾角可调节,便于安装实施,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

上述支架的连接与固定方式都是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固定,每个连接点都需要用旋动螺栓进行固定,安装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的光伏支架,其具有便于安装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便于安装的光伏支架,包括斜梁、横梁和前后支撑,所述斜梁与横梁之间通过第一构件进行连接,所述前后支撑的上端设有与斜梁相连的第二构件;

第一构件,设为“7”字形,包括水平的承重板和倾斜的支撑板,所述承重板的端部设有竖直向上的与承重板相垂直的连接板,所述支撑板的端部设有支撑块,所述斜梁上开设有若干连接孔,所述连接板和支撑块都可嵌合于连接孔内;

第二构件,设为“T”字形,一端与前后支撑固接另一端与斜梁相连,所述斜梁上设有两片与第二构件相互配合的压片,两压片竖直设置,两压片之间形成用于与第二构件相配合的横向的连接槽,所述第二构件嵌于连接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本光伏支架时,先将前后支撑与斜梁进行连接,前后支撑的端部固接有第二构件,将第二构件横向的端部插设于横向设置的连接槽内。连接槽横向设置,前后支撑对斜梁进行支撑,前后支撑所提供的支撑力为竖直方向,水平方向上受力较小,第二构件卡嵌于横向的连接槽内,第二构件与连接槽的连接较为稳固,前后支撑不易滑动,结构稳定。

前后支撑安装完毕后,将第一构件安装于斜梁上,根据使用需求选择第一构件的安装位置。将连接板穿过连接孔,第一构件向下转动,连接板处于竖直状态,承重板处于水平状态可对横梁进行支撑,支撑板下端的支撑块嵌于连接板下方的连接孔内。第一构件与斜梁安装后,连接板与承重板形成“L”形,第一构件的上端通过连接板与连接孔相连,第一构件的下端通过支撑块与连接孔相连,连接较为牢固。通过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设置,横梁、斜梁与前后支撑可直接进行拼接,不需要螺栓等紧固方式进行连接,安装较为方便。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横梁的下表面设有定位槽,所述承重板的上表面设有嵌于定位槽内的定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横梁时,将定位块卡嵌于定位槽内,防止横梁滑动,从而增强连接的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块设为倒“L”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块的一端从定位槽内伸进横梁的内腔中与横梁抵触,增大定位块与横梁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进一步增强横梁的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孔设为长方形;所述支撑板上设有朝向斜梁的拉簧,所述拉簧远离支撑板的端部设有夹紧块,所述夹紧块与连接孔相配合,所述夹紧块穿出连接孔时,所述拉簧处于拉伸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构件与斜梁安装后,拉动夹紧块,将夹紧块从连接孔内拉出,并转动一定角度,使夹紧块与斜梁卡接,此时拉簧处于拉伸状态,对第一构件施加拉力,保证第一构件与斜梁连接的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斜梁包括与横梁相接触的正面和与正面相对的背面,所述背面在连接孔处设有与夹紧块相配合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连接孔交错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紧块从斜梁的背面穿出后,转动一定角度使夹紧块嵌于固定槽内,固定槽对夹紧块进行定位,防止夹紧块自转打滑从连接孔内缩回,影响第一构件与斜梁连接的稳固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板的端部设有竖直的向下延伸的加强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构件与斜梁连接后,加强面与斜梁贴合,增大支撑板与斜梁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摩擦力,增强第一构件与斜梁连接的稳固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块的端部设有弹性支脚,所述弹性支脚设为“L”形,位于支撑块的两侧,支撑块卡嵌于连接孔内时,弹性支脚卡扣于连接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块插进连接孔内,弹性支脚张开卡扣于连接孔内,弹性支脚位于连接孔内的部分与连接孔抵接。弹性支脚的设置,增大支撑块与连接孔之间的摩擦力,增强支撑块与连接孔连接的稳固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弹性支脚包括与支撑块相连的弹边和与连接孔卡接的压边,所述压边的端部与支撑块的端部之间连有弹性设置的按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拆卸第一构件时,按动按片,按片带动压边变形,压片缩于连接孔内,此时支撑块可从连接孔内穿出。按片的设置便于第一构件的拆卸。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构件上开设有与压片相配合的压槽,所述第二构件嵌于连接槽内,所述压片嵌于压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构件与斜梁相连时,第二构件嵌于连接槽内,压片嵌于压槽内,压槽对压片的位置进行定位,防止第二构件晃动,影响连接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设置,横梁、斜梁与前后支撑可直接进行拼接,不需要螺栓等紧固方式进行连接,安装较为方便;

2、通过拉簧和夹紧块的设置,夹紧块与斜梁抵接,拉簧对第一构件施加拉力,提高第一构件连接的稳定性;

3、通过压槽的设置,压片与压槽相互配合,第二构件不易滑动,连接较为稳固。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前后支撑与斜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第一构件与斜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第一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构件与横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斜梁;1a、正面;1b、背面;11、连接孔;12、压片;13、连接槽;14、固定槽;2、横梁;21、定位槽;3、前后支撑;4、第一构件;41、承重板;42、支撑板;43、连接板;44、支撑块;45、定位块;46、拉簧;47、夹紧块;48、加强面;49、弹性支脚;49a、弹边;49b、压边;49c、按片;5、第二构件;51、压槽;52、连接柱;53、连接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便于安装的光伏支架,如图1,包括斜梁1、横梁2和前后支撑3,斜梁1与横梁2之间通过第一构件4进行连接,斜梁1与前后支撑3之间通过第二构件5(见图2)进行连接。第一构件4和第二构件5(见图2)上都没有螺栓,安装时省去旋动螺栓的不便,使用方便,便于安装。

如图2,第二构件5设为“T”字形,包括与前后支撑3相连的连接柱52和与斜梁1相连的连接片53,连接柱52与前后支撑3焊接而成。斜梁1包括背面1b和正面1a,横梁2设于斜梁1的正面1a,前后支撑3与斜梁1的背面1b相连。

如图2,斜梁1的背面1b设有用于与前后支撑3的压片12。两片压片12为一组,两片压片12竖直设置,压片12与斜梁1的背面1b之间留有用于插设连接片53的间隙。两片压片12之间形成横向的连接槽13,连接前后支撑3时,将连接片53插进水平向的连接槽13内,压片12压在连接片53上。两片压片12分别位于连接片53的上方和下方,压片12对连接片53进行支撑。斜梁1位于前后支撑3的上方,前后支撑3对斜梁1提供竖直方向的支撑力,前后支撑3与斜梁1之间横向的力较小。压片12竖直设置可很好的对连接片53提供竖直方向的支撑力,从而防止第二构件5沿斜梁1滑动,保证第二构件5与斜梁1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2,连接片53上开设有与压片12相配合的压槽51,连接片53在连接槽13内滑动,压片12嵌于压槽51内时,连接片53被固定。压槽51和压片12相互配合对连接片53的位置进行定位和固定,防止连接片53滑动,从而提高第二构件5与斜梁1连接的稳固性。

如图1,前后支撑3与斜梁1安装完毕后,开始安装第一构件4。

如图3,斜梁1上开设有若干沿斜梁1长度方向设置的长方形的连接孔11,第一构件4与斜梁1上的连接孔11进行连接,横梁2(见图5)再与第一构件4进行连接。设有多个连接孔11,横梁2(见图5)的位置可以进行调节,从而可对不同尺寸的光伏组件进行安装与夹持,使用范围较广。

如图4,第一构件4设为“7”字形,包括水平的承重板41和倾斜设置的支撑板42。承重板41的端部和支撑板42的端部与斜梁1上的连接孔11相连,第一构件4安装之后,横梁2设于承重板41上,安装方便。

如图3和图4,承重板41的端部设有卡嵌于连接孔11内的连接板43,连接板43与承重板41相互垂直,且连接板43竖直向上延伸。安装第一构件4时,先将第一构件4上翻,将连接板43插进连接孔11内,再将第一构件4下转,直至支撑板42的端部与斜梁1相连。

如图3和图4,支撑板42的下端设有伸进连接孔11内的支撑块44。第一构件4下转之后,支撑块44插进连接孔11内,支撑块44对第一构件4起到支撑承重的作用。连接板43与承重板41形成L形,对第一构件4进行限定,防止第一构件4滑动。两者相互配合,对第一构件4进行定位与固定,保证第一构件4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3和图4,支撑板42朝向斜梁1的端面上设有拉簧46,拉簧46的端部设有夹紧块47,夹紧块47与连接孔11的形状相同,大小相适配。第一构件4与斜梁1连接后,拉动夹紧块47将夹紧块47从连接板43和支撑块44之间的连接孔11内拉出,转动夹紧块47,夹紧块47卡嵌于支撑板42的背面1b,拉簧46处于拉伸状态。拉簧46对第一构件4施加拉紧力,将第一构件4拉向斜梁1,从而提高第一构件4与斜梁1连接的稳固性。

如图3和图4,斜梁1的背面1b在连接孔11处都开设有与夹紧块47相配合的固定槽14,固定槽14与连接孔11呈“十”字形设置。夹紧块47从连接孔11内穿出后,转动90°,嵌于固定槽14内,固定槽14对夹紧块47进行定位和固定,防止夹紧块47打滑,从连接孔11内缩回,影响第一构件4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3和图4,支撑块44的两侧设有向外张开的“L”形的弹性支脚49。弹性支脚49包括弹边49a和压边49b。弹边49a的一端与支撑块44的底部相连,另一端与压边49b相连。支撑块44插进连接孔11内时,弹性支脚49被挤压,弹性支脚49压向支撑块44,支撑块44从连接孔11内穿出时,压边49b从斜梁1的背面1b伸出,压片12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向外张开卡嵌于连接孔11的端口处,此时支撑块44被固定,无法从连接孔11内拔出,从而增强第一构件4连接的稳固性,防止脱落。

如图4,压边49b的一端与弹边49a相连,另一端与支撑块44的远离支撑板42的端部之间连有按片49c,按片49c具有一定的弹性。拆卸第一构件4时,按动按片49c,按片49c带动压边49b向连接孔11(见图3)内锁紧,直至压边49b完全锁紧连接孔11(见图3)内,此时支撑块44可从连接孔11(见图3)内穿出,便于使用。

如图3和图4,支撑板42的端部设有竖直向下延伸的加强面48。支撑块44插进连接孔11内,加强面48与斜梁1的正面1a相贴合,增大支撑板42与斜梁1的接触面积,增大支撑力,从而提高第一构件4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5,第一构件4安装完毕,最后将横梁2于第一构件4进行连接。

如图5,横梁2的下表面开合有与横梁2长度方向一直的定位槽21,承重板41的上表面设有嵌于定位槽21内的定位块45。定位块45和定位槽21对横梁2的位置进行定位和限定,防止横梁2脱落。

如图5,定位块45设为倒“L”形。定位块45的端部伸进定位槽21内,对横梁2进行遮挡,定位块45伸进定位槽21内的部分与横梁2抵触夹紧,增大定位块45与横梁2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夹紧力,防止横梁2脱落。

具体实施过程,将连接片53插进连接槽13内,通过第二构件5将前后支撑3与斜梁1相连,在将第一构件4与斜梁1进行连接,最后将横梁2设于第一构件4上即可,安装方便。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