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接线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41892发布日期:2018-11-07 08:32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电气接线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气接线箱。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存在具有与构造物卡合的卡合部的电气接线箱。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气接线箱的技术,将从电气接线箱的盒的一侧壁突出设置的锁定用夹插入并卡止在车身板件的卡止孔,以悬臂支承的方式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8-10432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抑制卡合部中的松动方面尚存在改进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抑制卡合部中的松动的电气接线箱。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电气接线箱的特征在于,所述电气接线箱具有收纳电子元件的箱体,所述箱体具有:被固定部,相对于构造物的第一支承部被固定;卡合部,被插入到所述构造物的第二支承部所具有的孔部,与所述第二支承部卡合;以及抵接部,在所述被固定部与所述卡合部之间的位置与所述构造物抵接,所述卡合部具有:插入部,被插入到所述孔部;以及被卡止部,从所述插入部朝向与向所述孔部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并且在所述插入部被插入到所述孔部的状态下,被所述第二支承部卡止,所述被固定部被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承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构造物抵接,并且通过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第二支承部卡合从而对所述箱体施加转矩,所述转矩使与所述插入方向相反方向的力作用于所述插入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具备收纳电子元件的箱体。箱体具有:被固定部,相对于构造物的第一支承部而被固定;卡合部,被插入到构造物的第二支承部所具有的孔部,与第二支承部卡合;以及抵接部,在被固定部与卡合部之间的位置与构造物抵接。卡合部具有:插入部,被插入到孔部;以及被卡止部,朝向与向孔部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从插入部突出,在插入部被插入到孔部的状态下被第二支承部卡止。

被固定部被固定在第一支承部,抵接部与构造物抵接,并且,卡合部与第二支承部卡合,从而对箱体施加转矩,转矩对插入部施加与插入方向相反方向的力。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实现了如下的效果:能够利用转矩将被卡止部朝向第二支承部推压,能够抑制松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侧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其他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箱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被固定部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左侧卡合部的侧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左侧卡合部的截面图。

图8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右侧卡合部的侧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右侧卡合部的截面图。

图10是示出被固定部相对于第一支承部的固定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左侧卡合部相对于第二支承部的卡合开始前的侧视图。

图12是抵接部与第二支承部抵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卡合部与第二支承部卡合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施加到箱体的力矩的说明图。

图15是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箱体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电气接线箱

2箱体

10框

11主体部

11e收纳室

11f插通部

12、13电线插通部

14被固定部

15、16引导部

15a、16a突出壁部

15b、16b对置壁部

17突起部

17a卡合突起

18、19肋

30下盖

31主体

31a第一侧壁部

31b第二侧壁部

31c第三侧壁部

31d第四侧壁部

31e底壁部

31f突起部

31g卡合凹部

32左侧腿部

33右侧腿部

34电线插通部

35卡合部

36左侧卡合部(卡合部)

37右侧卡合部(卡合部)

38插入部

39背面侧被卡止部

40正面侧被卡止部

39a、40a锥形面

39b、40b抵接面

39c、40c被卡止面

41抵接部

44插入部

45背面侧被卡止部

46正面侧被卡止部

45a、46a锥形面

45b、46b抵接面

45c、46c被卡止面

47抵接部

101第一支承部

101a贯通孔

102第二支承部

102a下侧面

103左侧孔部

104右侧孔部

c1、c2中心轴线

f1朝向下侧的力

f2、f3朝向上侧的力

f4朝向正面侧的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另外,下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4,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电气接线箱。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侧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其他立体图,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箱体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被固定部的立体图,图6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左侧卡合部的侧视图,图7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左侧卡合部的截面图,图8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右侧卡合部的侧视图,图9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右侧卡合部的截面图。图7示出图4的vii-vii截面,图9示出图4的ix-ix截面。

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安装于构造物,并且通过该构造物来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气接线箱1的安装对象是汽车等车辆。如图1至图3所示,电气接线箱1具有收纳电子元件的箱体2。本实施方式的箱体2的整体形状是长方体。

如图4所示,箱体2具有框10和下盖30。本实施方式的箱体2以框10在车辆上下方向z位于下盖30的上侧的姿态固定于车体。框10具有:主体部11、电线插通部12、13以及被固定部14。主体部11、电线插通部12、13以及被固定部14由合成树脂等一体地形成。主体部11是方筒状的构成部。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1的截面形状是长方形。在以下的说明中,“宽度方向w”表示主体部11的截面形状即长方形的长边方向。另外,“进深方向d”表示上述长方形的短边方向。宽度方向w与进深方向d相互正交。另外,车辆上下方向z与宽度方向w和进深方向d正交。

主体部11具有第一壁部11a、第二壁部11b、第三壁部11c以及第四壁部11d。第一壁部11a和第二壁部11b在框11的宽度方向w互相对置。第三壁部11c与第四壁部11d在框11的进深方向d互相对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宽度方向w,将从第一壁部11a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的第二壁部11b侧称为“右侧”,将从第二壁部11b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的第一壁部11a侧称为“左侧”。另外,对于进深方向d,将从第三壁部11c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的第四壁部11d侧称为“背面侧”,将从第四壁部11d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的第三壁部11c侧称为“正面侧”。

主体部11具有收纳电子元件的收纳室11e。在收纳室11e设置有与电子元件卡合并保持电子元件的卡合机构。在收纳室11e,例如保持继电器、保险丝等电子元件。

在主体部11的外侧面设置有多个插通部11f。在插通部11f,插通后述的下盖30的突起部31f。在插通部11f的内侧面形成有与突起部31f卡合的爪部。电线插通部12、13是从主体部11突出的筒状、半筒状的构成部。在电线插通部12、13,例如插通与车辆的电源侧连接的电线、与电气设备连接的电线等。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中,电线插通部12、13被配置在主体11中的对角上。

被固定部14相对于车辆的第一支承部101被固定。本实施方式的被固定部14一边滑动一边与第一支承部101卡合。被固定部14被配置在主体部11的第四壁部11d、即背面侧的壁部。被固定部14被配置在第四壁部11d中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部。被固定部14如图3和图5所示,具有一对引导部15、16、突起部17以及一对肋18、19。一对引导部15、16沿着车辆上下方向z延伸,并且在电气接线箱1的宽度方向w互相对置。引导部15、16分别是截面形状为l字形状的构成部,并且从第四壁部11d的外侧面突出。

引导部15具有突出壁部15a和对置壁部15b。突出壁部15a从第四壁部11d朝向与第四壁部11d正交的方向突出。对置壁部15b从突出壁部15a的前端朝向引导部16突出。对置壁部15b在进深方向d上与第四壁部11d对置。引导部16具有突出壁部16a和对置壁部16b。突出壁部16a从第四壁部11d朝向与第四壁部11d正交的方向突出。对置壁部16b从突出壁部16a的前端朝向引导部15突出。对置壁部16b在进深方向d上与第四壁部11d对置。引导部15、16中的对置壁部15b、16b的前端彼此在宽度方向w上互相对置。也就是说,引导部15、16的l字形状的前端朝向对方侧突出。

一对肋18、19被配置在宽度方向w上的一对引导部15、16之间。一对肋18、19沿着车辆上下方向z延伸,并且,在宽度方向w上互相对置。肋18、19分别为平板状,从第四壁部11d的外侧面突出。肋18、19朝向引导部15、16的对置壁部15b、16b的前端突出。

突起部17被配置在宽度方向w上的肋18、19之间。突起部17从第四壁部11d的外侧面突出。在突起部17中的突出方向的前端设置有卡合突起17a。卡合突起17a从突起部17的前端面17b突出。卡合突起17a比肋18、19的前端更朝向进深方向d突出。

参照图4,下盖30是闭塞框10下方的开口部的盖部件。下盖30具有主体31、腿部32、33、电线插通部34以及卡合部35。主体31、腿部32、33以及电线插通部34由合成树脂等一体地形成。主体31是在俯视时的形状为长方形的板状的构成部。

主体31具有:第一侧壁部31a、第二侧壁部31b、第三侧壁部31c、第四侧壁部31d以及底壁部31e。各侧壁部31a、31b、31c、31d从底壁部31e的边缘部朝向与底壁部31e交叉的方向突出。第一侧壁部31a与第二侧壁部31b在宽度方向w上互相对置。第三侧壁部31c与第四侧壁部31d在进深方向d上互相对置。侧壁部31a、31b、31c、31d是与框11的壁部11a、11b、11c、11d对应的壁部。

侧壁部31a、31b、31c、31d与框10下方的开口部嵌合。在侧壁部31a、31b、31c、31d的外侧面分别设置有带状的突起部31f。突起部31f与侧壁部31a、31b、31c、31d的上端相比朝向上方突出。突起部31f具有卡合凹部31g。突起部31f被从下方插入到框10的插通部11f。在插通部11f设置有的爪部与突起部31f的卡合凹部31g卡合,从而卡止突起部31f。通过使各突起部31f与对应的插通部11f卡合,从而将下盖30组装于框10,并固定在框10。

电线插通部34与框10的电线插通部13对应。电线插通部34是从主体31突出的半筒状的构成部。电线插通部34与框10的插通部13组合,构成筒状部。

左侧腿部32和右侧腿部33被配置在主体31中的正面侧的侧壁部31c。也就是说,腿部32、33相对于收纳室11e被配置在正面侧。左侧腿部32被设置在第三侧壁部31c中的左侧的端部。左侧腿部32从第三侧壁部31c朝向进深方向d的正面侧突出。右侧腿部33被设置在第三侧壁部31c中的右侧的端部。右侧腿部33从第三侧壁部31c朝向正面侧,向斜右方向突出。换言之,右侧腿部33以随着从基端朝向前端而远离左侧腿部32的方式突出。

卡合部35具有左侧卡合部36和右侧卡合部37。左侧卡合部36从左侧腿部32朝向下方突出。右侧卡合部37从右侧腿部33朝向下方突出。如图3所示,卡合部35与设置在车辆的第二支承部102的孔部103、104卡合。左侧卡合部36与左侧孔部103卡合。右侧卡合部37与右侧孔部104卡合。第二支承部102例如是构成车辆的车体的板件。两个孔部103、104例如被形成在相同的板件。

如图6所示,左侧卡合部36具有插入部38和被卡止部39、40。插入部38是圆筒形状的构成部,从左侧腿部32的底面32a朝向车辆上下方向z的下侧突出。被卡止部39、40从插入部38的外周面突出。一对被卡止部39、40被配置在相对于插入部38的中心轴线对称的位置。背面侧被卡止部39从插入部38中的背面侧的位置朝向背面侧突出。正面侧被卡止部40从插入部38中的正面侧的位置朝向正面侧突出。

如图7的截面图所示,被卡止部39、40从插入部38的前端部朝向斜上侧突出。被卡止部39、40分别是板状或柱状的构成部,一端与插入部38的前端连接。在插入部38设置有沿着插入部38的中心轴线c1延伸的槽38a。被卡止部39、40的一端与槽38a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从槽38a突出。背面侧被卡止部39以随着从与插入部38连接的基端朝向前端而从插入部38离开并朝向背面侧的方式倾斜。正面侧被卡止部40以随着从与插入部38连接的基端朝向前端而从插入部38离开并朝向正面侧的方式倾斜。

被卡止部39、40具有锥形面39a、40a和抵接面39b、40b。锥形面39a、40a相对于插入部38的中心轴线c1倾斜。更具体而言,背面侧被卡止部39的锥形面39a以随着从背面侧被卡止部39的基端朝向前端而相对于中心轴线c1朝向背面侧离开的方式倾斜。正面侧被卡止部40的锥形面40a以随着从正面侧被卡止部40的基端朝向前端而相对于中心轴线c1朝向正面侧远离的方式倾斜。

抵接面39b、40b设置在被卡止部39、40的比锥形面39a、40a更前端侧。抵接面39b、40b以随着朝向被卡止部39、40的前端侧而从中心轴线c1离开的方式倾斜。抵接面39b、40b在左侧卡合部36开合在左侧孔部103时,与左侧孔部103的内周面抵接。

在锥形面39a、40a与抵接面39b、40b之间设置有被卡止面39c、40c。被卡止面39c、40c是随着从锥形面39a、40a朝向抵接面30b、40b而朝向中心轴线c1的台阶面。换言之,被卡止面39c、40c是面向车辆上下方向z的上侧的面,是面向插入部38的基端侧的面。被卡止面39c、40c是在左侧卡合部36卡合在左侧孔部103时被第二支承部102卡止的面。被卡止面39c、40c被第二支承部102卡止,从而限制左侧卡合部36朝向拔出方向移动。在被卡止部39、40中,与被卡止面39c、40c相比靠前端侧的壁厚比与被卡止面39c、40c相比靠基端侧的壁厚薄。

左侧腿部32的底面32a相对于进深方向d倾斜。底面32a以随着朝向正面侧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z的上侧的方式倾斜。换言之,底面32a以随着从框10的被固定部14朝向正面侧离开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z的上侧的方式倾斜。与底面32a的倾斜对应地,插入部38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z倾斜。插入部38以随着朝向车辆下侧而朝向正面侧的方式倾斜。换言之,插入部38以随着朝向从底面32a突出的突出方向的前端而朝向正面侧的方式倾斜。

在左侧腿部32设置有抵接部41。抵接部41是从底面32a突出的突起部。抵接部41设置在比左侧卡合部36更靠背面侧。也就是说,抵接部41被配置在左侧卡合部36与框10的被固定部14之间。抵接部41例如是沿着宽度方向w线状延伸的肋。抵接部41在进深方向d上的位置是比背面侧被卡止部39更靠背面侧的位置,并且,是背面侧被卡止部39附近的位置。

如图8所示,右侧卡合部37具有插入部44和被卡止部45、46。插入部44是圆筒形状的构成部,从右侧腿部33的底面33a朝向车辆上下方向z的下侧突出。被卡止部45、46从插入部44的外周面突出。一对被卡止部45、46被配置在相对于插入部44的中心轴线c2对称的位置。背面侧被卡止部45从插入部44中的背面侧的位置朝向背面侧突出。正面侧被卡止部46从插入部44中的正面侧的位置朝向正面侧突出。

如图9的截面图所示,被卡止部45、46从插入部44的前端部朝向斜上侧突出。被卡止部45、46分别是板状或柱状的构成部,一端与插入部44的前端连接。在插入部44设置有沿着插入部44的中心轴线c2延伸的槽44a。被卡止部45、46的一端与槽44a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从槽44a突出。背面侧被卡止部45以随着从与插入部44连接的基端朝向前端而从插入部44离开并朝向背面侧的方式倾斜。正面侧被卡止部46以随着从与插入部44连接的基端朝向前端而从插入部44离开并朝向正面侧的方式倾斜。

被卡止部45、46具有锥形面45a、46a和抵接面45b、46b。锥形面45a、46a相对于插入部44的中心轴线c2倾斜。更详细而言,背面侧被卡止部45的锥形面45a以随着从背面侧被卡止部45的基端朝向前端而相对于中心轴线c2朝向背面侧远离的方式倾斜。正面侧被卡止部46的锥形面46a以随着从正面侧被卡止部46的基端朝向前端而相对于中心轴线c2朝向正面侧远离的方式倾斜。

抵接面45b、46b被设置在被卡止部45、46的比锥形面45a、46a更前端侧。抵接面45b、46b以随着朝向被卡止部45、46的前端侧而从中心轴线c2离开的方式倾斜。抵接面45b、46b在右侧卡合部37卡合在右侧孔部104时,与右侧孔部104的内周面抵接。

在锥形面45a、46a与抵接面45b、46b之间设置有被卡止面45c、46c。被卡止面45c、46c是随着从锥形面45a、46a朝向抵接面45b、46b而朝向中心轴线c2的台阶面。换言之,被卡止面45c、46c是面向车辆上下方向z的上侧的面,是面向插入部44的基端侧的面。被卡止面45c、46c是在右侧卡合部37卡合在右侧孔部104时被第二支承部102卡止的面。在被卡止部45、46中,与被卡止面45c、46c相比靠前端侧的壁厚比与被卡止面45c、46c相比靠基端侧的壁厚薄。

右侧腿部33的底面33a相对于进深方向d倾斜。底面33a以随着朝向正面侧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z的上侧的方式倾斜。换言之,底面33a以随着从框10的被固定部14朝向正面侧离开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z的上侧的方式倾斜。与底面33a的倾斜对应地,插入部44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z倾斜。插入部44以随着朝向车辆下侧而朝向正面侧的方式倾斜。换言之,插入部44以随着朝向从底面33a突出的突出方向的前端而朝向正面侧的方式倾斜。

在右侧腿部33设置有抵接部47。抵接部47是从底面33a突出的突起部。抵接部47被配置在比右侧卡合部37更背面侧。也就是说,抵接部47被配置在右侧卡合部37与框10的被固定部14之间。抵接部47例如是沿着宽度方向w线状延伸的肋。抵接部47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是相对于连结被固定部14与右侧卡合部37的线正交的方向。抵接部47在进深方向d上的位置是比背面侧被卡止部45更背面侧的位置,并且是背面侧被卡止部45附近的位置。

图3等中示出的第一支承部101和第二支承部102是固定电气接线箱1的目标构造物。第一支承部101和第二支承部102利用由钢板等金属形成。第一支承部101是矩形的板状的构成部。第一支承部101沿着车辆上下方向z朝向上侧延伸。第一支承部101例如可以是构成车辆的车体的板件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相对于板件已被固定的支架。第一支承部101的上端侧是自由端,下端侧相对于车体被固定。在第一支承部101的上端附近形成有贯通孔101a。

第二支承部102是板状的构成部。左侧卡合部36和右侧卡合部37可以相对于相同的部件被固定,也可以相对于各自分开的部件被固定。第二支承部102在车辆前后方向、车宽度方向延伸,典型地,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z正交。在第二支承部102形成有左侧孔部103和右侧孔部104。孔部103、104分别是将第二支承部102在板厚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孔部103、104分别以能够插通卡合部36、37的方式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孔部103、104的形状是与插入部38、44的截面形状对应的圆形状。

电气接线箱1以框10上组装有下盖30的状态组装于车体。箱体2通过将被固定部14卡合于第一支承部101,然后,将卡合部35卡合于第二支承部102,从而被固定于车体。

如图10所示,箱体2的被固定部14一边从车辆上下方向z的上侧朝向下侧滑动一边卡合在第一支承部101。第一支承部101被插入到引导部15、16之间。如图3所示,第一支承部101被引导部15、16的对置壁部15b、16b和肋18、19引导。被固定部14被朝向车辆上下方向z的下侧推压,从而突起部17的卡合突起17a与贯通孔101a卡合。一旦卡合突起17a与贯通孔101a卡合,则被固定部14相对于第一支承部101的卡合完成。对置壁部15b、16b将第一支承部101夹入肋18、19之间,限制箱体2相对于第一支承部101向进深方向d的相对移动。卡合突起17a限制车辆上下方向z的箱体2相对于第一支承部101的相对移动。

一旦被固定部14与第一支承部101卡合,则卡合部35相对于第二支承部102卡合。图11是示出被固定部14卡合在第一支承部101时的左侧卡合部36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被构成为在被固定部14与第一支承部101卡合时,卡合部35不与第二支承部102卡合。例如,箱体2被设计成在被固定部14已卡合在第一支承部101时,左侧卡合部36的一部分被插入到左侧孔部103,并且,左侧卡合部36与第二支承部102未到达卡合状态的方式。

由图11所示的状态,对左侧腿部32施加朝向车辆上下方向z下侧的力f1,从而箱体2弯曲变形,左侧卡合部36进一步插入到左侧孔部103。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被构成为在卡合部36、37与第二支承部102卡合之前,抵接部41、47与第二支承部102抵接。参照图12,在左侧卡合部36插入左侧孔部103时,在正面侧被卡止部40成为锁定状态之前,抵接部41与第二支承部102抵接。此处,正面侧被卡止部40的锁定状态是指,被卡止面40c穿过左侧孔部103后的状态、即被卡止面40c位于比第二支承部102的下侧面102a靠车辆上下方向z下侧的状态。

如图12所示,在抵接部41与第二支承部102抵接的时刻,被卡止面40c并未完成穿过左侧孔部103。换言之,正面侧被卡止部40是锥形面40a与左侧孔部103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由该状态,如果进一步施加朝向车辆上下方向z下侧推压的力f1,则箱体2进一步弯曲变形,正面侧被卡止部40成为锁定状态。正面侧被卡止部40成为锁定状态,从而左侧卡合部36相对于第二支承部102的卡合完成。右侧卡合部37相对于第二支承部102的卡合也同样地进行。

图13是示出左侧卡合部36和右侧卡合部37卡合在第二支承部102的状态的侧视图。在箱体2施加有转矩m1、m2。转矩m1是作用于左侧腿部32的转矩。抵接部41与第二支承部102抵接,因此,转矩m1对于左侧腿部32中的比抵接部41靠正面侧的部分朝向车辆上下方向z的上侧施力。因此,对于左侧卡合部36,通过转矩m1施加车辆上下方向z的朝向上侧的力f2。换言之,转矩m1使与相对于左侧孔部103的插入方向相反方向的力f2作用于左侧卡合部36的插入部38。通过该力f2,正面侧被卡止部40的被卡止面40c被朝向第二支承部102的下侧面102a按住。

因此,利用转矩m1,抵接部41和被卡止面40c从车辆上下方向z的两侧夹着第二支承部102。实现抵接部41和被卡止面40c与第二支承部102的间隙实质上不存在的所谓零距离接触的状态。利用转矩m1,抵接部41和被卡止面40c被朝向第二支承部102推压,从而左侧卡合部36与第二支承部102之间的松动实质上不发生。

转矩m2是作用于右侧腿部33的转矩。抵接部47与第二支承部102抵接,因此,转矩m2将右侧腿部33中的比抵接部47靠正面侧的部分朝向车辆上下方向z的上侧施力。因此,对于右侧卡合部37,利用转矩m2施加车辆上下方向z的朝向上侧的力f3。换言之,转矩m2使与相对于右侧孔部104的插入方向相反方向的力f3作用于右侧卡合部37的插入部44。利用该力f3,正面侧被卡止部46的被卡止面46c被朝向第二支承部102的下侧面102a按住。

因此,利用转矩m2,抵接部47和被卡止面46c从车辆上下方向z的两侧夹着第二支承部102。实现抵接部47和被卡止面46c与第二支承部102的间隙实质上不存在的所谓零距离接触的状态。利用转矩m2,抵接部47和被卡止面46c被朝向第二支承部102推压,从而右侧卡合部37与第二支承部102之间的松动实质上不发生。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能够降低卡合部35与第二支承部102之间的松动,减少箱体2的震动。通过减少震动,来保护已收纳在收纳室11e的电子元件、卡合部35等不受震动影响。通过箱体2的弯曲变形,成为对正面侧被卡止部40、46的锁定(被卡止面40c、46c)施加有张力的状态,松动不容易发生。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具有收纳电子元件的箱体2。箱体2具有:被固定部14、卡合部35和抵接部41、47。被固定部14相对于构造物的第一支承部101被固定。卡合部35被插入到构造物的第二支承部102所具有的孔部103、104,并与第二支承部102卡合。抵接部41、47在被固定部14与卡合部35之间的位置与构造物抵接。

卡合部35具有被插入到孔部103、104的插入部38、44和被卡止部40、46。被卡止部40、46从插入部38、44朝向与对孔部103、104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被卡止部40、46在插入部38、44被插入到孔部103、104的状态下,被第二支承部102卡止。

被固定部14被固定在第一支承部101,抵接部41、47与构造物抵接,并且通过卡合部35与第二支承部102卡合从而对箱体2施加转矩m1、m2。该转矩m1、m2使与插入方向相反方向的力f2、f3作用于插入部38、4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基于转矩m1、m2的力f2、f3能够维持在被卡止部40、46被第二支承部102卡止的状态。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能够抑制卡合部35与第二支承部102之间的松动,抑制震动。

本实施方式的箱体2具有收纳电子元件的收纳室11e。被固定部14和卡合部35被配置在夹着收纳室11e的互相不同侧。相对于收纳室11e而被配置在一侧的被固定部14被固定在第一支承部101,并被第一支承部101保持。相对于收纳室11e被配置在另一侧的卡合部35与第二支承部102卡合。通过抑制卡合部35与第二支承部102之间的松动,从而如下说明的那样,也抑制电气接线箱1整体的松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中,如图14所示,转矩m3作用在被固定部14。利用转矩m3,朝向正面侧的力f4作用于被固定部14。利用该力f4,对置壁部15b、16b被朝向第一支承部101推压。其结果,被固定部14与第一支承部101之间的松动被抑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中,对于与车体的3个卡合处,分别抑制与车体之间的松动。本实施方式的被固定部14的对置壁部15b、16b从进深方向d上的与卡合部35侧相反侧与第一支承部101对置。对置壁部15b、16b由于力f4而与第一支承部101面接触,能够恰当地抑制与第一支承部101之间的松动。

本实施方式的箱体2具有朝向与被固定部14侧相反侧突出的腿部32、33。抵接部41、47和卡合部35被设置在腿部32、33的底面32a、33a。底面32a、33a是与第二支承部102对置的对置面。在左侧腿部32设置有左侧卡合部36和与左侧卡合部36对应的抵接部41。在右侧腿部33设置有右侧卡合部37和与右侧卡合部37对应的抵接部47。卡合部36、37和对应的抵接部41、47被设置在相同的腿部32、33,从而容易设计箱体2中的弯曲变形。例如,通过使腿部32、33弯曲变形,容易发生期望的转矩m1、m2、m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中,抵接部41、47是从腿部32、33的底面32a、33a突出的突起部。这样的突起形状的抵接部41、47能够抑制转矩m1、m2的支点位置的偏差。

[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

对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箱体的重要部分的侧视图。在第1变形例的箱体2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点在于,腿部32、33的底面32a、33a与进深方向d平行。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能够施加转矩m1、m2使被卡止面40c、46c与第二支承部102抵接。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支承部102是与进深方向d平行的板的情况下,优选抵接部41、47是从底面32a、33a突出的突起。

[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

对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被固定部14与第一支承部101卡合的方式不限于示例的方式。被固定部14例如也可以通过螺丝等紧固部件而相对于第一支承部101卡合。被固定部14也可以利用与示例不同的方式的锁定机构等与第一支承部101卡合。

卡合部35的数量不限于2个。例如,卡合部35除了左侧卡合部36和右侧卡合部37之外,还可以具有其他卡合部。卡合部35的数量也可以是1个。

抵接部41、47的形状、配置不限于示例的情况。抵接部41、47也可以是腿部32、33的弯曲部、台阶部等,来代替肋等突起。

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公开的内容能够适当组合地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