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39233发布日期:2019-01-28 12:51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装置,且特别关于一种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芯片输出入接口可能遭遇的各种电子异常事件中,静电放电(esd,electro-staticdischarge)是源于静电累积的电荷突然被传输至输出入接口的导电结构(接垫/针脚/焊球等)。静电放电的本质类似一个电荷源,会快速地(譬如约十亿分之一秒至数十亿分之一秒的等级)因电荷累积而在导电结构上建立高电压;但只要能将其电流导流至芯片外而迅速地使电荷源逸散,就可防止电荷累积的高电压破坏芯片的内部电路。因此,静电放电保护电路会在侦测到静电放电时提供电流路径来疏导静电放电的电流(电荷)。

除了上述的静电放电,近年来,另一种被称为涌浪(surge)的电子异常事件也逐渐受到重视。相较于静电放电因电荷累积而快速造成高电压的特性,涌浪事件的本质比较类似于一个持续时间较久(譬如,1×10-5秒的等级)的电压源。涌浪相对静电放电的能量比例为1000。请参阅图1,假设芯片中的静电放电保护装置10连接一内部电路12,此内部电路12电性连接一高电压端vdd与一低电压端vss。若芯片中的静电放电保护装置10在遭遇涌浪事件时导通电流路径,此一电流路径就会持续导通大电流,反而容易因电流过大而破坏静电放电保护装置10。当静电放电保护装置10以涌浪保护器取代时,静电放电信号则无法唤醒涌浪保护器。换言之,涌浪保护器无法释放静电放电信号。

因此,本发明针对上述的困扰,提出一种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其利用涌浪保护器与静电放电保护器保护内部电路遭受涌浪(surge)事件与静电放电(esd)事件。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其包含一涌浪保护器与一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涌浪保护器具有第一箝位电压,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具有第二箝位电压,其低于第一箝位电压,涌浪保护器电性并联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涌浪保护器与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电性连接于一接收端与一电压端之间,接收端电性连接一内部电路。在包含一静电放电信号与一涌浪信号的一电超载(eos)信号出现在接收端时,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与涌浪保护器被依序启动,以箝制一被内部电路接收的电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涌浪保护器为导电尖端释放装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形成于一半导体基板中,半导体基板上形成一导电布线层,其电性连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导电尖端释放装置更包含至少一第一导电区块与至少一第二导电区块,至少一第一导电区块与至少一第二导电区块分离,至少一第一导电区块与至少一第二导电区块形成在导电布线层上,并电性连接导电布线层,导电布线层上形成有一介电结构,其位于至少一第一导电区块与至少一第二导电区块之间,至少一第一导电区块与至少一第二导电区块分别电性连接接收端与电压端,至少一第一导电区块电性连接内部电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更包含一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其电性连接于涌浪保护器与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之间,并电性连接于接收端与内部电路之间,以阻挡涌浪信号。在电超载信号出现在接收端时,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与涌浪保护器依序藉由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的电压降被启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为一电阻性区块,其形成于导电布线层与半导体基板之间,导电布线层更包含:一介电层,形成于半导体基板上,以覆盖电阻性区块,介电层上设有至少一第一导电区块、至少一第二导电区块与介电结构;至少一第三导电区块,其嵌于介电层中,并电性连接内部电路;至少一第四导电区块,其嵌于介电层中,并与至少一第三导电区块分离,且至少一第四导电区块电性连接电压端;一第一导电通孔,形成于介电层中,以电性连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与至少一第三导电区块;一第二导电通孔,形成于介电层中,以电性连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与至少一第四导电区块;一第三导电通孔,形成于介电层中,以电性连接至少一第三导电区块与电阻性区块;一第四导电通孔,形成于介电层中,以电性连接电阻性区块与至少一第一导电区块,至少一第一导电区块电性连接接收端;以及一第五导电区块,形成于介电层中,以电性连接至少一第四导电区块与至少一第二导电区块。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为电感性区块,其嵌于导电布线层中,导电布线层更包含:一介电层,其形成于半导体基板上,且介电层上设有至少一第一导电区块、至少一第二导电区块与介电结构,电感性区块嵌于介电层中;至少一第三导电区块,嵌于介电层中,并电性连接电感性区块与内部电路;至少一第四导电区块,嵌于介电层中,并与至少一第三导电区块分离,至少一第四导电区块电性连接电压端;一第一导电通孔,形成于介电层中,以电性连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与至少一第三导电区块;一第二导电通孔,形成于介电层中,以电性连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与至少一第四导电区块;一第三导电通孔,形成于介电层中,以电性连接至少一第一导电区块与电感性区块,至少一第一导电区块电性连接接收端;以及一第四导电通孔,形成于介电层中,以电性连接至少一第四导电区块与至少一第二导电区块。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更包含:多个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其具有不同的第三箝位电压,第三箝位电压低于第二箝位电压,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电性并联,且电性连接于内部电路与电压端之间;以及多个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其电性连接于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与内部电路之间,以阻挡涌浪信号,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的其中的一者电性连接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的其中的二者之间,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的其中的一者电性连接于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与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的其中的一者之间。在电超载信号出现在接收端时,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根据从最低的第三箝位电压至最高的第三箝位电压的顺序,并藉由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的电压降依序被启动,在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被启动后,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被启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更包含一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其电性连接于接收端与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之间。在电超载信号出现在接收端时,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与涌浪保护器藉由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的电压降依序被启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更包含:多个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其具有不同的第三箝位电压,第三箝位电压低于第二箝位电压,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电性并联,且电性连接于内部电路与电压端之间;以及多个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其分别电性连接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每一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电性连接于其对应的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与内部电路之间。在电超载信号出现在接收端时,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根据从最低的第三箝位电压至最高的第三箝位电压的顺序,并藉由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的电压降依序被启动,在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被启动后,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被启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与内部电路连接的静电放电保护装置的电路方块图。

图2为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方块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涌浪保护器与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的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方块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涌浪保护器、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与由电阻性区块实现的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的结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涌浪保护器、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与由电感性区块实现的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的结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电路方块图。

图8为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电路方块图。

图9为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电路方块图。

图10为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的第六实施例的电路方块图。

图11为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的第七实施例的电路方块图。

图12为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的第八实施例的电路方块图。

图13为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的第九实施例的电路方块图。

图14为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的第十实施例的电路方块图。

附图标记说明:10-瞬时电压抑制器;12-内部电路;14-涌浪保护器;16-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8-内部电路;20-半导体基板;22-导电布线层;24-第一导电区块;26-第二导电区块;28-介电结构;30-介电层;32-第三导电区块;34-第四导电区块;36-第一导电通孔;38-第二导电通孔;40-第三导电通孔;42-第四导电通孔;44-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46-电阻性区块;48-电感性区块;50-第三导电通孔;52-第四导电通孔;54-第五导电通孔;56-第三导电通孔;58-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60-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62-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64-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66-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将藉由下文配合相关图式进一步加以解说。尽可能的,于图式与说明书中,相同标号代表相同或相似构件。于图式中,基于简化与方便标示,形状与厚度可能经过夸大表示。可以理解的是,未特别显示于图式中或描述于说明书中的组件,为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技术者所知的形态。本领域的通常技术者可依据本发明的内容而进行多种的改变与修改。

以下请参阅图2。以下介绍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保护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其包含一涌浪保护器14与一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涌浪保护器14具有第一箝位电压,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具有第二箝位电压,其低于第一箝位电压。涌浪保护器14电性并联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涌浪保护器14与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电性连接于一接收端与一电压端之间,接收端电性连接一内部电路18。在第一实施例中,接收端为一输入输出(i/o)端口,电压端为一低电压端vss,内部电路18电性连接低电压端vss与一高电压端vdd。涌浪保护器14与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整合于一芯片中,此芯片与内部电路18彼此独立。

在包含一静电放电(esd)信号与一涌浪(surge)信号的一电超载(eos)信号出现在接收端时,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与涌浪保护器14被依序启动,以箝制一被内部电路18接收的电压,进而防止内部电路18遭受涌浪事件或静电放电事件的伤害。

在第一实施例中,涌浪保护器14可为导电尖端释放装置,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可为硅控整流器、迭接式(cascoded)硅控整流器串行、瞬时电压抑制器、迭接式(cascoded)瞬时电压抑制器、金氧半场效晶体管、迭接式(cascoded)金氧半场效晶体管串行、双载子接面晶体管、迭接式(cascoded)双载子接面晶体管串行、变容器(varistor)、迭接式(cascoded)变容器串行、二极管、二极管串行、齐纳(zener)二极管或齐纳(zener)二极管串行。

请参阅图2与图3。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形成于一半导体基板20中,半导体基板20上形成一导电布线层22,其电性连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导电尖端释放装置作为涌浪保护器14,此导电尖端释放装置更包含至少一第一导电区块24与至少一第二导电区块26。第一导电区块24与第二导电区块26分离,第一导电区块24与第二导电区块26形成在导电布线层22上,并电性连接导电布线层22,导电布线层22上形成有一介电结构28,其位于第一导电区块24与第二导电区块26之间,第一导电区块24与第二导电区块26分别电性连接接收端与电压端,第一导电区块24电性连接内部电路18。举例来说,第一导电区块24与第二导电区块26皆为梯形,此梯形具有一长边与一短边,第一导电区块24的短边面向第二导电区块26的短边。因为导电尖端释放装置形成于半导体基板20上,而不是半导体基板20内,故导电尖端释放装置具有最好的散热性能,以防止遭受伤害,并能释放非常大的涌浪电流。导电布线层22可以各种结构来形成。举例来说,导电布线层22包含一介电层30、至少一第三导电区块32、至少一第四导电区块34、一第一导电通孔36、一第二导电通孔38、一第三导电通孔40与一第四导电通孔42。介电层30形成于半导体基板20上,介电层30上设有第一导电区块24、第二导电区块26与介电结构28。第三导电区块32与第四导电区块34嵌于介电层30中。第一导电通孔36、第二导电通孔38、第三导电通孔40与第四导电通孔42形成于介电层30中,第一导电通孔36电性连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与第三导电区块32。第二导电通孔38电性连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与第四导电区块34。第三导电通孔40电性连接第三导电区块32与第一导电区块24。第四导电通孔42电性连接第四导电区块34与第二导电区块26。

除了导电尖端释放装置外,涌浪保护器14亦可为硅控整流器、迭接式(cascoded)硅控整流器串行、瞬时电压抑制器、迭接式(cascoded)瞬时电压抑制器、金氧半场效晶体管、迭接式(cascoded)金氧半场效晶体管串行、双载子接面晶体管、迭接式(cascoded)双载子接面晶体管串行、变容器(varistor)、迭接式(cascoded)变容器串行、二极管、二极管串行、齐纳(zener)二极管或齐纳(zener)二极管串行。

请参阅图4,以下介绍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eos)保护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差别在于第二实施例更包含一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44,其电性连接于涌浪保护器14与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之间,并电性连接于接收端与内部电路18之间,以阻挡涌浪信号。涌浪保护器14、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与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44整合于一芯片中,此芯片与内部电路18彼此独立。在电超载信号出现在接收端时,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与涌浪保护器14依序藉由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44的电压降被启动。

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44可为顺偏二极管、二极管串行、电阻、电阻串行、电感、电感串行、电容、电容串行、接地的单级电阻电容(rc)网络、接地的单级电感电容(lc)网络、接地的多级电阻电容(rc)网络或接地的多级电感电容(lc)网络。当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44为电阻时,此电阻以电阻性区块46实现,如图5所示。电阻性区块46的材质为高电阻多晶硅(highresistivepolysilicon)。当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44为电感时,此电感以电感性区块48实现,如图6所示。电感性区块48为电感线圈。

请参阅图5。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形成于一半导体基板20中,半导体基板20上形成一导电布线层22,其电性连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导电尖端释放装置作为涌浪保护器14,此导电尖端释放装置更包含至少一第一导电区块24与至少一第二导电区块26。第一导电区块24与第二导电区块26分离,第一导电区块24与第二导电区块26形成在导电布线层22上,并电性连接导电布线层22,导电布线层22上形成有一介电结构28,其位于第一导电区块24与第二导电区块26之间,第一导电区块24与第二导电区块26分别电性连接接收端与电压端。电阻性区块46形成于导电布线层22与半导体基板20之间。导电布线层22更包含一介电层30、至少一第三导电区块32、至少一第四导电区块34、一第一导电通孔36、一第二导电通孔38、一第三导电通孔50、一第四导电通孔52与一第五导电通孔54。介电层30形成于半导体基板20上,以覆盖电阻性区块46,介电层30上设有第一导电区块24、第二导电区块26与介电结构28。第三导电区块32嵌于介电层30中,并电性连接内部电路18。第四导电区块34嵌于介电层30中,并与第三导电区块32分离,第四导电区块34电性连接电压端。第一导电通孔36形成于介电层30中,以电性连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与第三导电区块32。第二导电通孔38形成于介电层30中,以电性连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与第四导电区块34。第三导电通孔50形成于介电层30中,以电性连接第三导电区块32与电阻性区块46。第四导电通孔52形成于介电层30中,以电性连接电阻性区块46与第一导电区块24,第一导电区块24电性连接接收端。第五导电区块54形成于介电层30中,以电性连接第四导电区块34与第二导电区块26。

请参阅图6。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形成于一半导体基板20中,半导体基板20上形成一导电布线层22,其电性连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导电尖端释放装置作为涌浪保护器14,此导电尖端释放装置更包含至少一第一导电区块24与至少一第二导电区块26。第一导电区块24与第二导电区块26分离,第一导电区块24与第二导电区块26形成在导电布线层22上,并电性连接导电布线层22,导电布线层22上形成有一介电结构28,其位于第一导电区块24与第二导电区块26之间,第一导电区块24与第二导电区块26分别电性连接接收端与电压端。电感性区块48嵌于导电布线层22中。导电布线层22更包含一介电层30、至少一第三导电区块32、至少一第四导电区块34、一第一导电通孔36、一第二导电通孔38、一第三导电通孔56与一第四导电通孔42。介电层30形成于半导体基板20上,且介电层30上设有第一导电区块24、第二导电区块26与介电结构28,电感性区块48嵌于介电层30中。第三导电区块32嵌于介电层30中,并电性连接电感性区块48与内部电路18。第四导电区块34嵌于介电层30中,并与第三导电区块32分离,第四导电区块34电性连接电压端。第一导电通孔36形成于介电层30中,以电性连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与第三导电区块32。第二导电通孔38形成于介电层30中,以电性连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与第四导电区块34。第三导电通孔56形成于介电层30中,以电性连接第一导电区块24与电感性区块48,第一导电区块24电性连接接收端。第四导电通孔42形成于介电层30中,以电性连接第四导电区块34与第二导电区块26。

请参阅图7,以下介绍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eos)保护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其与第二实施例差别在于第三实施例更包含多个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58与多个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60。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58具有不同的第三箝位电压,第三箝位电压低于第二箝位电压,所有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58电性并联,且电性连接于内部电路18与电压端之间。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60电性连接于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44与内部电路18之间,以阻挡涌浪信号。所有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60的其中的一者电性连接于所有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58的其中的二者之间,所有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60的其中的一者电性连接于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44与所有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60的其中的一者之间。涌浪保护器14、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58、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44与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60整合于一芯片中,此芯片与内部电路18互相独立。

在电超载信号出现在接收端时,所有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58根据从最低的第三箝位电压至最高的第三箝位电压的顺序,并藉由所有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60的电压降依序被启动,在所有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58被启动后,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与涌浪保护器14依序藉由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44的电压降被启动。

每一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58为二极管、二极管串行、齐纳(zener)二极管、齐纳(zener)二极管串行、金氧半场效晶体管、串接式金氧半场效晶体管串行、双载子接面晶体管或串接式双载子接面晶体管串行。每一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60为顺偏二极管、二极管串行、电阻、电阻串行、电感、电感串行、电容、电容串行、接地的单级电阻电容(rc)网络、接地的单级电感电容(lc)网络、接地的多级电阻电容(rc)网络或接地的多级电感电容(lc)网络。

请参阅图8,以下介绍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eos)保护装置的第四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差别在于第四实施例利用接收端作为一高电压端vdd,以取代输入输出埠。

请参阅图9,以下介绍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eos)保护装置的第五实施例,其与第二实施例差别在于第五实施例利用接收端作为一高电压端vdd,以取代输入输出埠。

请参阅图10,以下介绍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eos)保护装置的第六实施例,其与第三实施例差别在于第五实施例利用接收端作为一高电压端vdd,以取代输入输出埠。

请参阅图11,以下介绍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eos)保护装置的第七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差别在于第七实施例更包含一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62,其电性连接于接收端与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之间。涌浪保护器14、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与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62整合于一芯片中,此芯片与内部电路18互相独立。在电超载信号出现在接收端时,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与涌浪保护器14藉由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62的电压降依序被启动。

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62可为顺偏二极管、二极管串行、电阻、电阻串行、电感、电感串行、电容、电容串行、接地的单级电阻电容(rc)网络、接地的单级电感电容(lc)网络、接地的多级电阻电容(rc)网络或接地的多级电感电容(lc)网络。

请参阅图12,以下介绍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eos)保护装置的第八实施例,其与第七实施例差别在于第八实施例更包含多个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64与多个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66。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64具有不同的第三箝位电压,第三箝位电压低于第二箝位电压,所有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64电性并联,且电性连接于内部电路18与电压端之间。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66分别电性连接所有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64,每一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66电性连接于其对应的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64与内部电路18之间。涌浪保护器14、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64、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62与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66整合于一芯片中,此芯片与内部电路18互相独立。

在电超载信号出现在接收端时,所有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64根据从最低的第三箝位电压至最高的第三箝位电压的顺序,并藉由所有第二静电放电强化器66的电压降依序被启动,在所有第二静电放电保护器64被启动后,第一静电放电保护器16与涌浪保护器14依序藉由第一静电放电强化器62的电压降被启动。

请参阅图13,以下介绍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eos)保护装置的第九实施例,其与第七实施例差别在于第九实施例利用接收端作为一高电压端vdd,以取代输入输出埠。

请参阅图14,以下介绍本发明的芯片上多级电超载(eos)保护装置的第十实施例,其与第八实施例差别在于第十实施例利用接收端作为一高电压端vdd,以取代输入输出埠。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涌浪保护器与静电放电保护器保护内部电路遭受涌浪(surge)事件与静电放电(esd)事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故举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所为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