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78692发布日期:2020-06-20 17:39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太阳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由光伏组件制备的产品已经逐步的走进了人们的家庭,例如:太阳能汽车、太阳能发电站等,其中,光伏组件中除了具有太阳能电池外,还具有很多控制元件、控制线路等,而光伏组件在工作时,其工作环境的温度较高,这样就容易对光伏组件中的控制元件、控制线路等电子元件造成损坏,而现有技术中,通过采用散热翅片等散热设备对光伏组件进行散热,但是这些散热设备的散热效果较差,无法满足光伏组件的散热需求,严重影响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主要目的是用于提高光伏组件的散热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

发热部;

散热部,所述散热部接触于所述发热部,所述散热部具有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

吹风部,所述吹风部设置于所述散热部上,所述吹风部上设有吹风孔,所述吹风孔用于沿所述散热通道吹风,使所述散热通道内的空气流动。

可选地,所述吹风孔为环形孔结构,所述吹风孔环绕于所述散热通道。

可选地,所述吹风孔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处,所述吹风孔用于向远离于所述第一通风口的方向吹风。

可选地,所述吹风孔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风口内,所述吹风孔用于向靠近于所述第一通风口方向吹风。

可选地,从所述第一通风口向所述第二通风口的方向上,所述散热通道的截面积逐渐变小。

可选地,所述散热部包括散热管,所述散热管的管腔作为所述散热通道,所述散热管两端的管口分别作为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

所述吹风部包括吹风管,所述吹风管套设于所述散热管第一通风口的端部,使所述吹风管的一端与所述散热管的第一通风口端围成所述吹风孔,所述吹风管的另一端封堵,其中,所述吹风管的侧壁上设有连接口。

可选地,所述吹风管与所述散热管围成环形的吹风腔,从所述连接口向所述吹风孔的方向上,所述吹风腔的截面积逐渐变小。

可选地,所述的光伏组件,还包括:

壳体;

所述散热管为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管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散热管的所述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以及所述吹风孔均形成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散热管接触于所述壳体内壁。

可选地,所述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散热口。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用于提高光伏组件的散热效果,而现有技术中,通过采用散热翅片等散热设备对光伏组件进行散热,但是这些散热设备的散热效果较差,无法满足光伏组件的散热需求,严重影响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提供的光伏组件包括:发热部、散热部和吹风部,其中,所述散热部接触于所述发热部,散热部具有散热通道,散热通道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吹风部设置于散热部上,吹风部上设有吹风孔,其中,发热部的热量能够通过散热部传递至散热通道内的空气中,当吹风孔沿着散热通道吹出压力气体时,吹风孔的周围将会产生负压力,使散热通道内的热空气在负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一通风口排出散热通道,使外部的冷空气可以通过第二通风口进入至散热通道内,进而实现了空气的循环,提高了光伏组件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的立体图;

图3为图2中提供的光伏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提供的光伏组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光伏组件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

发热部3;

散热部1,所述散热部1接触于所述发热部3,所述散热部1具有散热通道11,所述散热通道11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通风口12和第二通风口13;

吹风部2,所述吹风部2设置于所述散热部1上,所述吹风部2上设有吹风孔21,所述吹风孔21用于沿所述散热通道11吹风,使所述散热通道11内的空气流动。

其中,散热部1为光伏组件的主体散热结构,散热部1可以固定并接触于发热部件上,当发热部3发热时,可以将热量传递至散热部1上,然后再通过散热部1进行散热;为了提高热传递的速度,散热部1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例如:铝合金材质、铜合金材质等,这样可以使发热部件上的热量更快的传递至散热部1上并通过散热部1进行散热;散热部1上还具有散热通道11,散热通道11的两端具有第一通风口12和第二通风口13,第一通风口12和第二通风口13均显露在外部,由于发热部件能够将热量传递给散热部1,而散热部1又可以将热量传递给散热通道11内的空气中,当散热通道11内的空气流动时,可以将加热后的热空气带走,使冷空气补充至散热通道11内,进而实现了热量的转移;其中,散热通道11可以沿直线方向延展,这样可以使散热通道11内空气流动的更加顺畅,空气阻力更小;散热通道1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圆形、椭圆形、矩形、六边形、三角形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由于吹风部2与散热部1可以为相互固定连接,使吹风部2与散热部1成为一个整体结构,当需要装配光伏组件时,只需要将散热部1固定并接触于发热部件即可,这样可以方便光伏组件的拆装;吹风部2上可以设有吹风孔21,吹风孔21用于吹出高压气体,并且使高压气体沿着散热通道11吹出,即高压气体可以在散热通道11内吹出,也可以在散热通道11外沿着散热通道11的方向向外吹出;当高压气体吹出时,高压气体的周围会产生较大的负压,使散热通道11内的空气可以随着高压气体流动,其原理与“无叶风扇”的工作原理相同,这样就可以使散热通道11内形成空气流动,将散热通道11内的热空气排出,将外部的冷空气输送至散热通道11内,以实现散热部1的散热功能;另外,吹风部2上还可以设有气泵,而气泵的输出端可以与吹风孔21连通,使气泵产生的高压气体可以通过吹风孔21吹出,进一步的,上述气泵与吹风部2之间可以为可拆卸连接,这样可以方便气泵的拆装,其中吹风孔21的面积可以小于第一通风口12的面积,由于吹风孔21的面积较小,所以可以提高吹风孔21的风速,进而可以提高散热通道11内的空气流动速度,进一步提高了光伏组件的散热效果。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用于提高光伏组件的散热效果,而现有技术中,通过采用散热翅片等散热设备对光伏组件进行散热,但是这些散热设备的散热效果较差,无法满足光伏组件的散热需求,严重影响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提供的光伏组件包括:发热部、散热部1和吹风部2,其中,散热部接触于发热部,散热部1具有散热通道11,散热通道11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通风口12和第二通风口13;吹风部2设置于散热部1上,吹风部2上设有吹风孔21,其中,发热部件的热量能够通过散热部1传递至散热通道11内的空气中,当吹风孔21沿着散热通道11吹出压力气体时,吹风孔21的周围将会产生负压力,使散热通道11内的热空气在负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一通风口12排出散热通道11,使外部的冷空气可以通过第二通风口13进入至散热通道11内,进而实现了空气的循环,提高了光伏组件的散热效果。

本公开的一实施方案中,如图1、图3所示,所述吹风孔21为环形孔结构,所述吹风孔21环绕于所述散热通道11。本实施例中,当环形孔结构的吹风孔21在向外吹出高压气体时,由于环形孔的一周都在吹出高压气体,可以使吹风部2受力更加均匀,提高了吹风部2的稳定性;另外,由于环形孔在吹出高压气体时,可以使环形孔的一周均产生负压力,进而可以加快环形孔中部的空气流动速度和流量,进而提高散热效果;其中,环形孔的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圆形环状结构、椭圆形环状结构、三角形环状结构、矩形环状结构、六边形环状结构等;环形孔的形状可以与散热通道11的截面形状相匹配,以便可以使散热通道11内的空气更好的流动,提高光伏组件的散热效果;上述吹风孔21除了可以为环形孔结构外,还可以为其特形状,可选地,吹风孔21可以包括多个子吹风孔21,多个子吹风孔21可以沿环形排列设置;或者,吹风孔21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弧形孔,其中,两个弧形孔之间具有间隙;或者,吹风孔21可以包括四个条形孔,四个条形孔可以呈矩形分布,其中,相邻两个条形孔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吹风孔21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风口12处,所述吹风孔21用于向远离于所述第一通风口12的方向吹风。本实施例中,由于吹风孔21为环形孔结构,所以吹风孔21可以环绕于第一通风口12之外,当吹风孔21吹出高压气体时,可以使散热通道11的第一通风口12的外部产生负压力,使散热通道11内的热空气通过第一通风口12流出,并随着吹风孔21吹出的高压气体向外吹出,进而实现了散热通道11内的空气流动,提高了散热通道11的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将吹风孔21孔设置于第一通风口12的外侧,可以便于吹风孔21以及吹风部2的设置,这样可以便于光伏组件的加工制备,降低制备成本;上述吹风孔21除了可以设置于第一通风口12外,还可以设置于第一通风口12内,具体的,吹风孔21可以设置在散热通道11第一通风口12的内壁上,当吹风孔21吹出压力气体时,可以使压力气体可以在散热通道11内就形成了负压力,使散热通道11内的空气可以更容易的随着压力气体流动,提高了吹风孔21的吹风效率。

上述吹风孔21除了可以设置于第一通风口12处外,还可以设置于其他位置,可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吹风孔21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风口13内,所述吹风孔21用于朝向所述第一通风口12方向吹风。本实施例中,上述吹风孔21可以设置在散热通道11第二通风口13的内壁上,且使吹风孔21的吹风方向朝向于第一通风口12,当吹风孔21吹出高压气体时,高压气体可以沿着散热通道11的内壁形成环形的气流,随着高压气体的吹出,可以使散热通道11的热空气随着高压气体吹出,并在散热通道11的内腔形成负压力,使外部的冷空气通过第二通风口13进入至散热通道11内,进而实现散热通道11内的散热功能,本实施例中,将吹风孔21设置在散热通道11的第二通风口13的内壁处,可以使散热通道11的内腔直接形成负压力,以便可以更好的将外部冷空气吸入至散热通道11内,提高了散热部1的散热效果;另外,上述环形的吹风孔21除了可以设置在散热通道11的第二通风口13端外,还可以设置于散热通道11中部,或者散热通道11的其它位置,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公开的一实施方案中,如图1所示,从所述第一通风口12向所述第二通风口13的方向上,所述散热通道11的截面积逐渐变小。本实施例中,当吹风孔21吹出压力气体时,可以在散热通道11内产生负压力,进而使散热通道11内的压力与第二通风口13外的压力形成压力差,使第二通风口13外的空气进入至散热通道11内,又由于第一通风口12的面积大于第二通风口13的面积,可以进一步提高上述压力差,使第二通风口13外的空气更快速的进入至散热通道11内,这样可以提高散热通道11内的空气流动速度,进而提高光伏组件的散热效果;可选地,上述散热通道11可以为圆台状腔体,该圆台状腔体的锥度可以为10度至16度,这样可以更好的减小空气的阻力,使更多的外部空气进入至散热腔体内。

本公开的一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部1包括散热管14,所述散热管14的管腔作为所述散热通道11,所述散热管14两端的管口分别作为所述第一通风口12和所述第二通风口13;所述吹风部2包括吹风管22,所述吹风管套设于所述散热管14第一通风口12的端部,使所述吹风管22的一端与所述散热管14的第一通风口12端围成所述吹风孔21,所述吹风管22的另一端封堵,其中,所述吹风管22的侧壁上设有所述连接口24。本实施例中,由于散热部1为管状结构,所以其占用空间较小,可以方便散热部1的设置,使散热部1可以更容易固定在发热部件上;散热管14可以由金属材质制成,例如:铝合金材质、铜合金材质等,以便加快热量的传递;散热管14的截面形状可以有多种,例如:圆形、矩形、三角形、六边形、椭圆形等,使其可以根据设置环境的需求进行设置;散热管14的两端分别为第一通风口12和第二通风口13,且从第一通风口12向第二通风口13的方向上,散热管14的截面面积逐渐减小,这样可以在吹风孔21吹风时,增大散热通道11内外的压力差,提高气体流动速度;吹风管22可以套设在散热管14的外部,方便吹风管22与散热管14之间的固定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吹风管22的一端可以与散热管14的第一通风口12端围成上述的吹风孔21,这样吹风孔21吹风的高压气体可以直接接触于散热通道11第二通风口13处的空气,使散热通道11第二通风口13处产生负压力,进而驱动散热通道11内的空气向第二通风口13处流动,而吹风管22的另一端则可以处于封堵状态以保证吹风孔21的出风压力,且吹风管22可以通过其封堵端与散热管14固定连接,使吹风管22与散热管14之间的连接更加的方便简洁;而在吹风管22的侧壁上还可以设有连接口24,连接口24用于连接外部气泵的输出端,使气泵产生的高压气体可以通过连接口24注入至吹风管22内,并通过吹风管22的吹风孔21吹出,其中,连接口24与气泵的输出端可以为可拆卸连接,这样可以方便光伏组件的拆装,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实用性。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吹风管22与所述散热管14围成环形的吹风腔23,从所述连接口24向所述吹风孔21的方向上,所述吹风腔23的截面积逐渐变小。本实施例中,当高压气体从连接口24进入至吹风腔23后,高压气体能够在吹风腔23内向吹风孔21活动,由于从所述连接口24向所述吹风孔21的方向上,所述吹风腔23的截面积逐渐变小,这样高压气体在向吹风孔21的移动过程中,就使高压空气不断的被压缩,使高压气体的压力不断增高,以提高吹风孔21吹出的风速,进而加快了散热通道11内的空气流动速度;进一步的,上述的散热管14可以为锤形管结构,而吹风管22可以为直管结构,即吹风管22的延展方向上内径相同,这样散热管14与吹风管22可以形成上述的吹风腔23。

本公开的一实施方案中,上述光伏组件还包括:壳体4;所述散热管14为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管14设置于所述壳体4内,所述散热管14的所述第一通风口12、所述第二通风口13以及所述吹风孔21均形成在所述壳体4上,所述散热管14均接触于所述壳体4内壁。本实施例中,上述壳体4为平板壳体结构,散热管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其中,多个散热管14可以并排设置于壳体4内,即多个散热管14相互平行设置,其中,相邻两个散热管14之间可以具有间隙;上述散热管14可以接触于壳体4的内壁,壳体4可以固定在发热部件上,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壳体4传递至散热管14,并通过散热管14进行散热;其中,壳体4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例如:铝合金材质、铜合金材质等;散热管14的第一通风口12和第二通风口13均可以形成在壳体4上,以便使散热管14可以与外部空气连通,使散热管14内的空气流通;本实施例,通过壳体4的设置,可以使光伏组件的多个散热管14集成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只需要将壳体4固定在发热部件上即可,方便光伏组件与发热部件之间的安装固定。

由于壳体4可以直接接触于发热部件,而发热部件可以将热量传递给散热部1进行散热,但是,还是会有部分热量存留于壳体4内,为了加快壳体4内热量的散发,进一步的,上述壳体4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散热口(图中未示出),使壳体4内的热量可以通过多个散热口排放到外部空气中,进一步的提高了光伏组件的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